“王八盒子”的由来

大鹏

<h3>中文名称</h3><h3>大正十四年式手枪</h3><h3>服役时间</h3><h3>1925-1945</h3><h3>国家</h3><h3>日本</h3><h3>别名</h3><h3>王八盒子</h3><h3>装备部队</h3><h3>日军</h3><h3>口径</h3><h3>8mm</h3><h3>枪管长</h3><h3>117mm</h3><h3>全枪长</h3><h3>230mm</h3><h3>重量</h3><h3>900g</h3><h3>装弹数</h3><h3>8发</h3><h3>有效射程</h3><h3>60m</h3><h3>最大射程</h3><h3>800m</h3> <h3>王八盒子其实就是“十四年”式手枪,是日本军队配发的制式武器。当时日本侵华的关东军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所以,日本军事生产部门在原来"十四年"式的基础上,作了两次改进:一是扩大扳机护围,使关东军戴上棉手套也可以将手指伸入扳机护围;二是手枪座上增加一个用钢皮做的弹簧卡住,以防止弹夹掉下来。因为"十四年式"手枪枪形很像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德国7.63毫米毛瑟驳壳枪,而后者因有一木盒装枪,人称“盒子枪”,这样一来,日本鬼子使用的、样子又像盒子枪的“十四年式”,中国军民便将之称为“王八盒子”。</h3> <h3>“王八盒子”何以冠名?首先当然要从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憎恶说起。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语言里,“王八”这个词带有绝对的贬义。中国抗日军民用“王八”这个贬义词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在常理之中。那么为什么单单地给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冠以“王八盒子”之名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旧中国,老百姓通常把体重较小、用皮质枪套直接别在腰间的手枪,叫做“撸子”,而把体重较大、使用木质或皮质枪套并用肩背带斜挎在肩上携带的手枪,叫做“盒子枪”,例如把驳壳枪称之为“盒子枪”、“盒子炮”等等。抗日战争中,日军普遍装备的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绝大多数是用皮质枪套并用肩背带斜挎在肩上携带的,因此中国百姓也就自然称其为“日本盒子枪”;其二,由于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的皮质枪套在设计上,为了能够携带备份枪弹和弹匣,枪套的盖子采用了圆形凸鼓面硬壳造型样式,远远看去,那圆鼓鼓的枪套盖子还真的挺像“王八盖子”。如此形象思维,人们称其为“王八盒子”,唤来上口,贴切之至,与情与形,恰到好处,“专有名词”约定俗成。</h3> <h3>“王八”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种说法是因为南部十四式的枪套的翻盖部分很大,而且外形是个光滑的圆形,很有些像王八壳。所以老百姓就称其为王八!但是,这种枪套其实在中国也不罕见。一些自动手枪的枪套也有相同的设计。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王八这个词,主要是暗指侵略者是王八。“王八盒子”的全意应该是“王八”使用的盒子枪。</h3> <h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民党直接参加对日作战的正规部队中,虽然缴获的“王八盒子”较多,而直接使用的却非常少,只是少量地供侦察人员在便衣侦察中使用,在部队中虽也有使用,但决没有与那个“王八”枪套一起使用的。当时,在广大的抗日游击队以及各种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中,使用“王八盒子”的倒真不少,但也决不与那个“王八”枪套一起使用。几乎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一辈军人在谈及战斗故事,特别是谈枪论炮之时,虽说都有说不完的经典,道不尽的感慨,却唯独很少提及“王八盒子”。</h3> <h3>信息来源:百度百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