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

浩淼

<h3>  “粽情端午,香飘万年”。人类的世界就是一个以“食”为主的国度。自从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综艺节目专栏开播以来,中国各地的美食愈加风糜全球,端午节日的美食多以“粽子”、“咸鸭蛋”、“雄黄酒”为主。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情怀。粽子,主要由糯米包裹而成,它有“白粽”和“馅粽”之分,它们大都是粘着白糖吃的。“馅粽”的种类很多,有放赤豆或绿豆的,有放砂糖或腊肉的,有放红枣等干果,还有上述种类混合的。馅只要是你喜欢的食材,大都可以加入到粽子里面。<br></h3><h3>粽子,是由乡间篱笆旁采的箬叶,放在水中清洗后,把一瓢瓢混着不同食材的糯米包裹,再用粽叶细条或细线绑扎成的。粽子,它那翠绿色的外衣,绿叶的清香,里面各色的食材饱含着各式沁人心脾的味道。它的每一个细胞都光洁似珠玑,散发着儿时记忆的清香。</h3><h3>“亲人的牵挂就像一根丝线,将幸福的记忆牢牢绑扎”。在我深刻的记忆中,除了过年,端午节便是小时候最期盼的节日。那时的我与弟弟,不仅可以穿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还可以吃自己喜欢的红枣肉粽子。记得那时,母亲早早的把棕树叶割下来,然后撕成一根一根的细条,再衔接成长条,好用来绑裹粽子。到了每年的五月初四时,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张罗着包粽子,把糯米浸透,绿豆、红枣都浸泡好,接着把过年时腌制的腊肉切好一齐备用。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会包粽子,全部的食材包裹成粽子约需要半天的时间。等到母亲全部包完时,一串一串的,巳然硕果累累。桌子上一大盆,一大桶的,连旁边的小盆子全都是满满的粽子,这时刚瞟几眼不吃,也会感到心满意足的。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煮粽子时间了,母亲把所有的粽子一串串的放进一个大铁锅里。锅底架起木柴,火焰红红的,旺旺的,炙热的火苗亲怩地舔舐着锅底,等到开锅时香气四溢,整个房子都氤氲在浓郁的粽叶、糯米及食材混合的清香之中。</h3> <h3>  “亲人的牵挂就像一根丝线,将幸福的记忆牢牢绑扎”。在我深刻的记忆中,除了过年,端午节便是小时候最期盼的节日。那时的我与弟弟,不仅可以穿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还可以吃自己喜欢的红枣肉粽子。记得那时,母亲早早的把棕树叶割下来,然后撕成一根一根的细条,再衔接成长条,好用来绑裹粽子。到了每年的五月初四时,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张罗着包粽子,把糯米浸透,绿豆、红枣都浸泡好,接着把过年时腌制的腊肉切好一齐备用。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会包粽子,全部的食材包裹成粽子约需要半天的时间。等到母亲全部包完时,一串一串的,巳然硕果累累。桌子上一大盆,一大桶的,连旁边的小盆子全都是满满的粽子,这时刚瞟几眼不吃,也会感到心满意足的。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煮粽子时间了,母亲把所有的粽子一串串的放进一个大铁锅里。锅底架起木柴,火焰红红的,旺旺的,炙热的火苗亲怩地舔舐着锅底,等到开锅时香气四溢,整个房子都氤氲在浓郁的粽叶、糯米及食材混合的清香之中。<br></h3><h3>母亲年轻时是个吃苦耐劳的女子,下雨天即使全身湿透了,也要把活干完。为此,三十几岁母亲就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还有长期劳苦饥寒导致的胃病,差点性命难保,我现在想起来都感觉后怕。至今,老毛病一直陪伴母亲,她麻利的双手已开始颤颤巍巍。不过母亲只有在为儿孙们包粽子时,双手还似那般娴熟,她总是把粽子扎的很严实。看着母亲苍老的样子,我独自在一旁默默地流泪。每次回娘家,是胖了还是瘦了,母亲最清楚,如果胖了点就会高兴的说:“还好,比上次多长了点肉”。如果气色不好看,也不会当面跟我说,只是等我走后,就会含泪跟我父亲讲女儿哪里可能过得不顺心。我知道她对儿女的关怀从未曾改变过,只是与日俱增罢了。如今,曾经的我们已经长大了,一个个离家远了,但我们依然是母亲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节日相聚之际,母亲嘴里总是唠叨个不停,还似小时候那般嘱咐我们这样那样。以前的我,总是嫌烦,如今亦身为人母,已强烈感同身受。儿女不管在何方,不论我们走多远,都似风筝一样,永远牵绊在母亲的手心里。</h3> <h3>  河道的不远处,一阵阵激昂喧扬的锣鼓声传来,漫漫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这“耙”满龙船的乐安河上。我心中默默祈祷:在端午节日里,愿流年岁月静好,愿亲人好友安康,愿这世间再也没有屈子般的惆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