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上饶罗桥文家居委会(文家大队)文史简介</h1> <h5> 文家居委会隶属上饶县罗桥街道办,位于上饶市行政中心北部。辖区建国前夕分属吉阳乡第十一保、第十二保。1950年属横山乡,1951年属沽塘乡,1952年改立文家乡,1954年成立文家初级社,复隶属沽塘乡,1955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改立文家大队,属猛进(次年改为文家)公社,1961年属罗桥公社,1968年随罗桥公社并入枫岭头公社,1972年随罗桥公社从枫岭头公社析出,复属罗桥公社。以自然村得名,驻地张家。2001年2月, 随罗桥公社并入旭日镇。2006年4月,罗桥从旭日镇析出,成立罗桥街道办事处,文家隶属罗桥街道办事处,文家村委会更名为文家居委会,名称沿用至今。文家居委会东临石狮乡,南与三清大道接壤,西至下山居委会,北靠横山村。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700余亩,森林覆盖率70%左右,全居总人口4200余人,有9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党员95人,8个党小组。居委会连续三年在街道年度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党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荣获上饶市民主法制示范社区,2014年荣获上饶市第六届文明村镇。2015年荣获江西省第五届文明村镇,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h5> <h3>辖区地名 :</h3><h5> 张家 : 居委会驻地。在畈头东北5公里的小山嘴上。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安徽歙县张姓迁入建村,故名张家。</h5><h5> 枫树坞 : 在畈头东北5.5公里多枫树的山坞中,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福建建阳县黄姓迁入建村,因多枫树又地处山坞里,故名。</h5><h5> 外屋基 : 在畈头东北6公里的小山下。22户,145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福建晋江县王姓迁入建村,已17代。</h5><h5> 西山头 : 在畈头东北5公里的肖家溪西北山嘴上。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安徽歙县郑姓迁入建村,因地处文家居委会驻地张家西边小山包上,故名西山头。</h5><h5> 肖家溪 : 在畈头东偏北5公里的溪北土墩上。92户,493人。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肖姓建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玉山县吴姓迁此。因肖姓早于吴姓建村溪边,故名肖家溪。</h5><h5> 石牌 : 在畈头东北5.5公里的田畈边。清乾隆年间(1736--1795)福建刘姓迁入建村,以早年有石牌楼得名。</h5><h5> 方家塘 : 在畈头东北6公里的槠溪畈东端。《卢氏宗谱》记载: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河南许昌县卢姓迁此建村,因建村在方姓池塘边,故名方家圹。</h5> <h5> 桥头 : 在畈头东偏北5.5公里的小溪边。清嘉庆年间(1796--1820)福建建宁府李姓迁入建村,因村舍建于溪边桥旁,故名桥头。 前门山 在畈头东偏北6公里的小溪边。清嘉庆年间(1796--1820)方家塘卢姓分居于前小山下,故名前门山。</h5><h5> 文家 : 在畈头东偏北4公里的田畈上。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安徽歙县郑姓迁此,以文姓始居得名。</h5><h5> 凤山张家 : 在畈头东偏北4.5公里的山边上。清嘉庆年间(1796--1820)邑内枫岭头下畈张姓建村。原名张家,因重名,1982年改今名。</h5><h5> 凤山 在畈头东偏北4.5公里的凤形小丘上。清乾隆年间(1736--1795)邑内清水朱家凸潘姓迁入建村,因山形胜而得名。</h5> <h1>乡土人物(按地方排列,排名不分先后)</h1> <h5> ● 张焕文 张家人,乾隆年间(1711—1799)科武举、国学生。</h5><h5> ● 张巨川 张家人,乾隆年间(1711—1799)科武举、总武士。</h5><h5> ● 张 辉 张家人,道光年间(1821—1850)武举、武信骑尉,任职玉山把总、广信千总,立五品军功,授辅守府。 </h5><h5> ● 张文铭 张家人,黄浦军校二期,正师级。</h5><h5> ● 郑华轩 文家人,黄浦军校十三期学员,民国三十七年(1948)任职陆军步兵上校,后官至少将,1949年随部投诚中共,卒于大陆老家,得以善终。</h5><h5> ● 郑子璋 文家人,黄浦军校末期二十三期学员,毕业后加入军统担任文职,官至少将。1947年随蒋部陈诚先去台湾,1949年回大陆,又追随蒋部毛人凤重返台湾,任军校情治系统教官。1979年两岸三通后回大陆置业南昌,往返两岸颐养天年,卒于宝岛台湾。</h5><h5> ● 郑子泉 文家人,原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正厅级)。</h5><h5> ● 郑孙江 文家人,现任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副县级)。</h5><h5> ● 郑常洪 文家人,现任上饶市人大社会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副县级)。</h5><h5> ● 郑孙迁 文家人,教授,现供职于广州大学。</h5><h5> ● 卢国春 方家塘人,现供职省政协办公厅,兼任省政协副主席<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陈俊卿秘书(副县级)。</span></h5><h5><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胡琳宇 方家塘人卢国春媳,现任玉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span></h5><h5><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王子松 外屋基人,现就职于上饶市检察院反渎局,正科级别。</span></h5><h5><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王 宁 外屋基人,现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梅龙街道副主任(副县级)。</span></h5><h5><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黄在忠 枫树坞人,曾任中共上饶县纪检副书记、大地乡党委书记、上饶县政法委书记,离退后享受副县级待遇。</span></h5><h5><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黄克庆 枫树坞人,现任上饶县望仙乡人民政府常务副乡长。</span></h5><h5><span style="line-height: 1.8;"> ● 吴亲柱 肖家溪人,硕士研究生,现供职广东省广州市环保局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副县级)。</span></h5> <h1> 历任支书</h1><h5>崔东远 : 1950年1月--1952年7月 南下干部、哈尔滨市人 </h5><h5>连万元 : 1954年7月--1958年冬。</h5><p class="ql-block">陈忠华 1959年1月--1964年冬。</p><p class="ql-block">顾杏娟(女) 1964年冬--1968年冬。</p><h5>袁文根 1969年1月--1969年10月 上饶市公安局侦察科长、 枫岭头革委会副主任,兼。</h5><h5>郑孙祖 1969年10月--1976年3月。</h5><h5>黄在炎 1976年4月--1979年冬。</h5><h5>卢国兵 1980年1月--2000年6月 83年前任副支书负责全面</h5><h5>郑常武 2000年7月--2001年7月。</h5><h5>林方华 2001年8月--2007年12月。</h5><h5>黄 敏 2008年1月一2020年10月。</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文 2020年10月至今。</span></p> <h1> 历任主任(大队长)</h1><h5>林发洪 1959年1月-- 1964年12月。</h5><h5>卢国福 1964年12月-- 1968年12月。</h5><h5>叶义生 1969年1月-- 1973年12月 下山人,合队时任职。</h5><h5>余前水 1974年1月--2000年12月。</h5><h5>张正松 2000年12月--2001年4月。</h5><h5>郑圣旺 2001年4月--2007年12月。</h5><h5>郑孙万 2008年1月一2020年十月。</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文 2020年10月至今。 </span></p> <h1> 门风家教</h1><h5></h5><h5> 文家居委会共有20多个姓氏,分别是黄、王、郑、卢、余、张、刘、潘、吴、肖、罗、周、陆、李、艾、熊、陈、程、胡、朱、高、林、苏、顾,郑姓人数最多,吴、张、卢、黄、王次之。他们安分守己,遵纪守法,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共同繁衍生息。文家地方以民风淳朴,家风整肃,文风厚重,作风正派获四邻八乡称道。</h5><h1> 枫树坞黄氏</h1><h5></h5><h5> 自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从福建建阳县迁入文家枫树坞,至今已有370余年,已18代,有人口300余人。</h5><h1> 黄氏字派</h1><h5>(旧派)顺文廷彦 季尚孟显 政世仲大 国家邦本(新派)敬承以德 道在克明 昌宏理学 永佐太平(新增派)忠厚肇基 善良埀裕 秀毓英才 祥开甲第(新增派)晓纲毅俊 行思啟远</h5> <h1> 黄氏家训</h1><h3></h3><h5>立宗法 笃宗盟 序昭穆 孝父母 敬长上输国赋 重亲丧 隆祀典 保祖茔 守蘸祀定嫡庶 睦乡邻 重节烈 禁斗殴 重勤耕重勤读 重子女 选嫁娶 慎闺门 禁为盗禁赌博 矜名节 择蒙师 </h5><h1> 文家郑氏</h1><h3></h3><h5>自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安徽歙县入文家,至今已有280余年,定居文家繁衍已15代,有人口2000余人。</h5><h3></h3><h1> 郑氏字派(旧派)</h1><h5>常行忠厚道 富贵荣华昌积善传家宝 英才迺国祥(新派)弘阳精神千秋传 再现先辈光辉业郑氏家训慎嫁娶 重名节 睦族谊 保家秉 明礼仪 知廉耻 择交游 警游情慎防闲 求学问</h5><h3></h3><h1> 外屋基王氏</h1><h5>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福建晋江县迁入文家外屋基,至今已有350余年,已17代,有人口200余人。</h5><h3></h3> <h1> 王氏字派(本族行次)</h1><h5></h5><h5>伯叔公候爵位同 君臣会合运泰隆 敷惠文尊兴善益 盛德孟奕贻世钟子孙孝友光前绪 科第勳猷裕鼎丰翊宝圣廷匡宇宙 忠心时欢恩褒崇(乳名行次)居仁怀义字先览 爱敬真情本自然 志在伦常敦宝行 万年名教永流传</h5><h1> 王氏家规:</h1><h5></h5><h5>奉祖先 孝父母 睦兄弟 和夫妇 严闺阃 亲宗族 敬师长 信朋友 力耕种 勤诵读 存忠厚 尚勤俭 习礼仪 戒淫恶 戒为非 戒赌博 戒酗酒 戒色讼 戒溺女 戒洋烟 </h5><h1> 居委会驻地张家 </h1><h5></h5><h5>自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安徽歙县迁入建村,至今已有390余年,自喜字派定居文家开族至义字派已19代,有人口600余人。</h5><h1> 张氏字派</h1><h5>□□□□□ □喜国□□ 子文川喜斗 堂金绍志建忠孝贞正义 诗书礼智信 鹤松兆吉庆 清河万古兴张氏家训</h5> <h3></h3><h1> 张氏家训</h1><h5></h5><h5>事父母 和兄弟 亲师友 敦诗书 守本分 护祖坟 厚宗亲 戒饮博 释忿争 辨异教</h5><h1> 方家塘陆氏</h1><h5>自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从抚州金溪迁徒而来,至今已有390余年,由陆九渊第十一世孙善三公定居文家方家塘开族至鼎字派已19代,有人口100余人。 </h5><h1> 陆氏字派(旧派)</h1><h5></h5><h5>□□□善 孟友福胜 积天尚仕 庆必大兆 尔振子明(新派) 建鼎嘉祥顺 开盛吉瑞临</h5><h1> 陆氏家规</h1><h5>读书明理 孝亲和睦 仁义为本量入为出 助困扶弱 清心俭素【陆氏家训著名“三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听,听,听!</h5> <h5>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早猛省!</h5><h1> 方家塘卢氏</h1><h5>自清顺治年间(1644--1661)河南许昌县迁入方家塘,至今已有370余年,已18代,清嘉庆年间(1796--1820)方家塘卢姓一支分居前小山下,两地有人口600余人。</h5><h1> 卢氏字派(旧派)</h1><h5></h5><h5>为世代冠 簮接昌明 国播扬功(新派)宗藩能培养 褔寿锡羡长善信成广大 仁厚永安康卢氏家规孝顺父母 畏敬尊长 谱牒当重 闺门当肃勤俭宜力 赋役当供 争讼当止 族类当辩。</h5> <h1> 肖家溪吴氏</h1><h3></h3><h5>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玉山县东坑迁入肖家溪。至今已有350余年,由八世祖伯英公携三子敦添公、敦宗公、敦春公定居文家肖家溪开拓发展,繁衍生息,至香字派已13代,有人口700余人。</h5><h3></h3> <h1> 吴氏字派</h1><h3></h3><h3> 荣宗成真有 一启伯敦士 文章华瑞祖 德亲承书香 克绍家传孝 友世守忠贞 和宽乐安泰 仁智尚钟毓</h3><h1> 吴氏祖训</h1><h3></h3><h3> 忠君亲上以报国恩;孝亲敬长以笃人伦;</h3><h3> 尊祖敬宗以遡源本;教子训弟以守典型;</h3><h3> 兄友弟恭以重手足;夫义妇顺以正家道;</h3><h3> 敬老慈幼以睦宗族;尊师重道以培书香;</h3><h3> 崇正黜邪以端学术;持廉立节以敦品行;</h3><h3> 力耕勤织以趋本务;作工行商以正事业;</h3><h3> 致敬尽诚以奉祭祀;急公奉上以完钱粮;</h3><h3> 安分守己以保身家;忍忿思难以释怨仇;</h3><h3> 周贫恤乏以厚族谊;好义行善以绵世德。</h3><h3>积善馀庆,不善馀殃。用期後嗣,俾炽而昌。因垂家训,教以义方。凡我子孙,不愆不忘。</h3> <h1> 吴氏家规</h1><h3></h3><h5> 培植心田 品行端正 孝顺父母 友爱兄弟 和睦相邻 教训子孙 矜怜孤寡 婚姻随宜 奋志读书 勤劳本业</h5><h3></h3><h1> 肖家溪余氏</h1><h3></h3><h5> 自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从玉山县迁入文家肖家溪,至今已有370余年,已18代,有人口近200人。</h5><h3></h3><h1> 余氏字派(原修字派)</h1><h3></h3><h5> 高鹏鸾鳌 忠孝廉仁 戈邑续修荣华昌圣仲 读书赓歌盛 (篡修字派)</h5><h3></h3><h5> 山阳丰标秀 奇康庆富季</h5><h3></h3><h5>余氏家规敬祖先 孝父母 敦手足 正家室务耕读 和族邻 择师友 维风俗</h5> <h1> 乡风民俗</h1><h3></h3><h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文家众姓氏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俗。</h5><h1> 岁时习俗立春 </h1><h3></h3><h5> 俗称“新春”。文家众姓人特别重视,有“新春大过年”之说。立春之日,家家户户举行迎春仪礼,取两棵新白菜用红纸条圈扎在菜茎上,移栽瓷碗内,插上书写“迎春接福”的红纸牌,置于厅堂八仙桌上。在历书标明的立春时刻,点香、跪拜、鸣鞭炮接春,俗称“接春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晚餐,家家备有丰盛菜肴,阖家团聚。</h5><h3></h3><h1> 春节 </h1><h5>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黎明即起,开门放鞭炮。大人带小孩步出大门,朝拜四方神祗,口念“一年四季,方方大利”,谓之“出行”。初一日,习惯吃素一天,意在告诫晚辈少贪口欲,克勤克俭。新年新岁,人人都说“吉利话”,亲友相遇,互相祝福,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h5><h3></h3> <h1> 元宵 </h1><h3></h3><h5>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文家各姓人元宵节晚餐要备较为丰盛菜肴,全家好好聚一聚,要食吊浆果,餐后观灯。各种彩灯也在此晚回灯、化灯,意为正月闹热结束。</h5><h1> 清明 </h1><h3></h3><h5> 文家各姓人家家要做“青蓬果”(亦叫清明果)、“青蓬饺子”(内有肉菜馅),早期有些人家在清明日门口插上杨柳枝,以示清明。每家人都要上坟祭祖(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回家),俗称“醮坟”,醮坟以清明前三日、后七天为期。大姓家族置有祠产,以家族置办筵席,限男丁参加宴会,俗称“吃清明酒”、亦称“吃祠产”。亲友有互送礼品之习,青蓬果为必备的礼物。</h5><h3></h3><h1> 立夏 </h1><h5> 文家各姓人以立夏之日的风、雨、阴、晴预测气象。谚云:“立夏不下,高田莫耙”、“立夏落一点,高山有得捡”。立夏家家都要打“夏羹”,亦叫饭麸果(以米饭搞烂搓成饭果,掺以香菇、豆芽、豆腐干、麦豆、芋头、墨鱼、肉丝等煮熟),“夏羹”也是上饶地区著名小吃。</h5><h3></h3><h1> 端午节 </h1><h5>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旧时,家家户户都要挂昌蒲艾叶,清除垃圾,打扫屋宇。正午时分在墙脚、屋角遍撒石灰,驱杀蚊蝇。儿童挂“香袋”,男女大人吃“雄黄酒”,藉以除邪消毒。“粽”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物,有“米粽”、“豆粽”、“肉粽”等品种。亲友之间有互送礼品之习,粽为必备的礼物,另外鹅也是端午必备的礼物之一。</h5><h3></h3> <h1> 中元节 </h1><h3></h3><h5>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七月半”。相传为“鬼节”,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亡灵之日。七月半,人们例食“千层糕”,又称“灰碱果”。还要油炸“灯盏果”、“油糍果”,菜肴喜煎炒,有“七月半七样煎”之习。亲友有互送礼品之习,“灰碱果”、“灯盏果”、“油糍果”为必备的礼物。</h5><h1> 中秋节 </h1><h3></h3><h5>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文家各姓人视中秋节为佳节,最尚月饼,诸亲好友有馈送“中秋”礼品之习,月饼是必备的礼物,俗称“送中秋”。</h5><h3></h3><h1> 重阳节 </h1><h5>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亦称“老人节”。旧时家家要打“麻糍果”,习俗至今仍盛。</h5><h3></h3><h1> 冬至节 </h1><h5> 文家各姓人有“清明醮坟,冬至培土”的习惯,凡坟茔倒塌,基地毀坏须待冬至日整修。 </h5><h1> 过年节 </h1><h3></h3><h5>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遇小月为二十九日),称“年节”,俗称“过年”。旧时,十二月二十三日晚要送“灶神”,置酒、茶、米糖于“灶师公”供案前,点香焚纸,边揖拜边祈祷“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俗称“送灶师公上天”。旧时十二月二十四日,商铺老板、手艺师傅、农事东家要宴请伙计、长工,俗称“过小年”。伙计、长工现象在新时代不存,但“过小年”民俗至今仍在。文家各姓人习惯年前通阴沟、排积水、清畜舍、扫垃圾、擦洗饮具、家具、门窗、板壁、洗涤被褥、蚊帐,里里外外大扫除一次,有除旧迎新之意;也忙着宰杀年猪、腌鱼、制糕点、写春联等。腊月三十日,人们竞相争早,携“三牲”前往社公庙请神,俗称“请年”;又置“三<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牲”于厅堂,焚香跪拜,称“祀年”。晚再置菜肴于厅堂祭袓,祭祀毕,合家聚餐,称“过年”。</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 除夕之夜,厅堂、卧室、厨房、畜舍都要灯火通明,在厨房灶头点上红蜡烛,先迎“灶神”,称“接灶师公下地”。诸事办妥后,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家人团聚一室,饮清茶,品果点,谈家常,讲故事到深夜才睡,谓之“守岁”。睡前放鞭炮关大门,称“封门”。年节旧有“年关”之说,一年之中人们相互之间财务、债务往来须有了结,称“一年清一年”。</span></h5><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 礼仪习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 婚嫁 </span></h1><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 旧时,男娶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仪复杂,程序繁缛。新时代,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结婚礼仪有了变化。旧时结婚,需经看亲(又叫看门风)、合八字、端茶过定(俗称“通三代书”,即今“订婚”)、嫁娶多重程序,当今简单多了,即需订婚、婚检办证后举行结婚礼仪两道手续。旧时婚嫁需办“叠箱酒”、“花粉酒”、“归门酒”、“请新娘酒”、“谢媒酒”、“谢帮工酒”多餐宴席,当今有些人家选用酒店举办婚礼,只办一场喜宴。如放在家中举办,还有三餐喜宴习俗。宴后男女老少涌入洞房“闹新房”,三日内“偷新房”的民俗仍在,任情笑闹无忌,有“三日无大小”之说。婚姻习俗延续至今,随时代略有变革,厚金重礼不亚于前。受《婚姻法》影响,自由恋爱已替代父母之命,坐花轿改成了乘轿车,文明之风更换了封建之约。</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5> <h1> 丧葬 </h1><h3></h3><h5> 旧时文家民间丧葬的习俗有:送终---入殓---请水---殡葬---服丧---行祭---祭奠多种孝道礼仪。要请阴阳先生择定殡葬穴地、殡葬日期。送亡者入土要举办“请水酒”、“下山凳酒”、“扛<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头酒”宴席;祭奠请道士打“纱灯”,焚烧“灵屋”,俗称“做斋”,祭期有日半、两日半、三日半不等。出殡前“做斋”,称“齐棺斋”。祭期最后一餐设筵宴请亲朋,谓之“散花酒”。新时代实行殡葬改革,破除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收送挽幛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文家居民逐步改革旧的殡葬习俗,节俭办丧事,积极推行火葬,大力提倡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的殡葬礼俗,树立了良好的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span></h5><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 生辰 </h1><h3></h3><h5> 婴儿出生,做外公外婆的要馈送鸡、鸡蛋、面条、红糖和婴儿衣着、小被褥、尿布等。母亲须服侍女儿做“弥月”,俗称“服侍产母”,又称“做外婆”。亲友闻喜讯,须办鸡蛋、面条、红糖前往庆贺,称之“看产母”。婴儿满月,要剃胎发,俗称“剃满月头”。是婗头前留一撮头发,俗称“鱼巢”,寓意长大会搞副业赚钱;是娜妮头后留一撮头发,俗称之“鸡巢”,寓意长大会勤俭持家。是男是女从婴儿发型就能辩别。亲友送童装等庆贺,称“送满月”。东家设筵宴请亲友,谓之“满月酒”。婴儿满周岁时,多数人家是日陈设书画笔砚、刀剑弓矢、算盘尺称等器具,任小孩摸取,视其所好,以观其志,俗称“摸周”。亲友馈赠礼物庆贺,东家设筵宴请亲友,谓之“过周酒”。此习至今,唯赠送礼品随着时代变化更加讲究。</h5><h1> 寿庆 </h1><h5> 俗话说:“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杀只鸡,六十做寿庆”。旧时,60称寿。当父母60、70……诞辰,一般由女儿牵头为父母举行寿庆,置办寿桃饼、寿烛、寿面、寿幛、花爆、衣料等礼品庆贺。亲友亦须送纪念品、礼金等。儿子置办两</h5><h3></h3> <h5>餐寿宴席,头天晚宴,叫“暖寿酒”;寿诞日中餐,叫“生日酒”。寿筵需吃面条,称“寿面”。</h5><h1> 建房 </h1><h5> 旧时文家民间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俗语。择地基、选日子、定方向要请“地仙”定夺,称“看风水”。动工、奠基、竖柱、上梁亦请“地仙”选择吉日良辰。开工之日,要祀“土地神”,办酒席宴请工匠,叫“起工酒”。上梁时,梁上披大幅红布,正中悬挂“梁喜”(多彩绣刺),横楣多贴“吉星高照”,中柱多贴“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等吉祥对联。鞭炮鼓乐齐鸣,石、木两匠边喝采边抛馒头,帮工亲友边和声边哄抢馒头,以示彩发。晚餐宴请亲邻、工匠,叫“竖屋酒”。</h5><h3></h3><h1> 迁居 </h1><h5> 即乔迁,俗称“归屋”又叫“搬家”。旧时,新屋落成,择日归屋,称“乔迁之喜”,亲友例行备礼庆贺。归屋时间多在黎明前,木匠手端卷着鞭炮的五尺,点燃鞭炮从楼上到楼下各个房间巡走一遍,每扇房门都有一人一手持香、黄纸,一手持竹片不断打击,追着木匠奔跑,俗称“出煞”。随后在鞭炮声中,全家人从老屋捧着香炉碗、提携炊具、称具,亲友手持其它物件伴送至新屋。并从老灶接火种至新灶,俗称“接火种”。娘家人例备碗碟、稻谷、油、柴、盐、楼梯、灯笼、千层糕、馒头等相送,还要为男女每人添置一双鞋和一条裤,裤袋里要压礼金。进新屋门口时,女婿要攀爬丈人相送的楼梯(后改为放在门口,女婿踏跨过楼梯),寓意“步步高升”。中餐设筵,宴请亲友,叫“归屋酒”。</h5><h3></h3> <h1> 民间传说</h1><h3></h3><h1> “罗汉显肚”的风水传说</h1><h3></h3><h5>郑家,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在当今文家居委会辖区内,算得上是第一姓氏大户了。清乾隆年间(1736--1795)郑氏从安徽歙县,迁入邑内皂头镇三联村下历桥建村立族,始祖为明德公,携长子聪龙公、次子聪魁公一同开创基业。经过几年栉风沐雨,置得家产,拥有了一些山地田亩并为两子娶了媳妇。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明德公将家中田地事务交于两子打理,自己则做些小生意,当起了小货郎,摇着手中小郎鼓,走村串户,吆喝起买卖来了。话说一日明德公挑着小货担,来到文家一带做买卖,当日有些寒冷,见文家一株古樟下(现今古樟仍在),有几人在树下生火取暖,</h5><h3></h3> <h5>便歇下货担,凑上去与那几人寒喧。生意人聪颖,把生人当作熟客招呼,递上烟丝烟筒,三言两语便混熟了。又烤火取到暖,又卖了些货物那几人,更了解到一些此地人们所需货物的信息,以便下次更好做生意。歇息片刻,和那几人告别,挑起小货担前往其他村庄吆喝买卖去了。六、七天后,明德公返家途经文家樟树底时,见数日前取暖的火堆灰烬还在,无意间伸脚一拨,灰烬尚有一定温度,灰堆底下竟然还有几粒火星未灭,当下心中认定此处乃是一块风水宝地,决定要到文家来买地置业,发展家族。明德公回到下历桥家中,与妻子和两个儿子聪龙、聪魁说了这次外出的奇遇,并谈了自己的想法。经商量,全家大小一致赞成前往文家开创新基业。因在下历桥有了房舍田地产业,就留下长子聪龙一房大小留守经营,明德公带着妻子和次子聪魁一行,风尘扑扑来到文家买地盖房,发展家业。数年后,下历桥长子聪龙、文家次子聪魁两边都发展的不错,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此时明德公也上一定高龄,不久后便撒手人寰乘鹤归西了。郑家老小除了悲痛之外,靠殷实的家底,请来地仙为明德公采一穴风水宝地安葬,以求福荫子孙。这位地仙也着实厉害,在文家不远处的赵家坞(今市郊天佑大道边上),采中一处名曰“罗汉显肚”形胜之地,说仙者埋入此处后,后代会兴旺发达……你说奇怪不奇怪,明德公门下长房,下历桥聪龙一脉,人丁发展迅猛,仅仅三、四代便增添到三、四百人,如今已近二千人丁。</h5> <h5>文家聪魁这一房,人丁虽不及长房多,也有一百余人,出了几位贡生、秀才的读书人,有两位做了小官吃俸禄,还出了三两个商贾,生意规模还比较大。这一来,长房聪龙公众门下不干了,说风水偏荫,要将老祖宗尸骨取出,到下历桥找处好地去埋。还真的说了做了,仗着人多去取坟,打开坟穴时,穴中冒出青烟,飞出一对鸽子。文家二房后人见此情景,赶紧阻止,长房众子孙也看的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听的二房后人之言,赶忙将坟土回填,恢复原状。后来听那位看地的地仙说,本来郑家要出两位朝中大官的,被长房人破坏了一下,受到一些影响,三、五代内不出大官。但这是一穴好风水,龙脉旺盛,“罗汉显肚”阴宅基佛性强,能容莽撞,今后还会出大人才,只是要看郑家子孙后代积德和修养,能否有福气消受。冷静下来的长房众子孙,与二房人协商好,鉴于这块两房共有的好地,不能私下随便在来龙地脉上再葬人,两房要上百岁者,仙逝后才有资格葬此,并将此协议写入家谱,郑氏老谱和续修的新谱,真的记着这一条。文家二房聪魁公夫人仙逝后,在枫树坞水库旁山上,也葬到一穴好风水,称之为“牛形”。此穴也奇,四周都是岩石,中央恰好有处放入一棺木之地是泥土,传说隔三叉五代会出武将,只是后人性格会比较倔强,有牛劲一般。虽是戏说,民国期间,文家郑氏还真出了几位黄浦军校学员行伍出身之人呢。在文家,聪魁公后人普遍比其他姓氏之人,性格更要强,说话更冲些。当地人戏称聪魁公后人,这是“牛形”风水荫到的,牛样的,蛮劲重。哈哈哈……文家聪魁公后人也是这样笑说自己的。</h5><h3></h3> <h1> 张家有“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一说</h1><h3></h3><h3> </h3><h5> 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 ,张氏在安徽歙县是名门望族,族中先人出了数位尚书、知府、进士,穿官服吃俸禄。这期间,有支分脉从安徽歙县迁徙到江西上饶县罗桥文家,在一山嘴建村立业,后搬来的人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张家。这支安徽歙县张氏后人很争气,搬到文家后,沿袭了先祖好传统和学风,在清代各个时期,文的出了数位举人、贡生、秀才;武的也出了好几位武举、总武士、武信骑尉。老基大屋门口,按旧时之规竖了上十对旗杆,一时享誉方圆十里百村。因人才迭出,屡为地方建功立勋,张家大小百余口,都吃着朝廷恩赐的皇粮。新旧上饶府县官员、朝廷巡察、周边文人墨客,出于对张家先贤和晚辈能人的敬仰,南来北往途经张家,文官俱下轿,武将俱下马,行之官方礼仪,以示敬佩之意。这一风尚,自张家明末搬迁到文家至清末,流行了数百年之久,直到改朝换代到了民国时期,“文官下轿,武将下马” 这一礼规才方告结束。</h5> <h5> 张家后人也确实厉害,民国时期又出了两位黄浦军校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张家走出了几十个大学生,人口也发展到了600余人。子子孙孙遵纪守法,勤耕苦读,与左邻右舍朝暮相处,十分和谐,不愧为是一个有好家风的大家族。</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