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老蒋

<h3>  一九六八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数以千万的老三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豪情满怀或身不由己随大流,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到边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h3> <p>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七日,江门市民在街道两旁,欢送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p> <p>  江门市第一批知青奔赴开平、三水、新会、郊区等地。我的妹妹颜好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积极报名,到了郊区滘头大队插队落户。弟弟柏明高中毕业,七六年十二月下乡到斗门白蕉公社。</p> <h3>  革命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纪念</h3><h3>江门市革命委员会赠.1968.11</h3> <p class="ql-block">  江门市第四中学老三届同学下乡留影</p> <h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友邓安下乡到开平苍城公社。崇添去了三水东风公社下东鲁大队。我赠言邓安:挚友春节喜相逢,昔日战地情意浓。紧跟主席齐前进,完全彻底为工农。</h3> <h3>  同学好友汉瑜、护仓、志明第一批知青去了开平沙塘公社。我赠言:千里迢迢兄弟亲,隔山隔水不隔音。常抒豪情寄壮志,广阔天地炼红心。</h3> <h3>上横涌女知青</h3> <h3>下横涌女知青</h3> <h3>下横涌知青黄锦海,张树根</h3> <h3>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我来到三水东风公社横涌大队插队落户,经历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种种磨炼。六年的知青生涯,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h3><h3><br></h3><h3> 横涌大队位于珠江三角洲三水县西南镇北郊,一个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我插队的下横涌村百余户人家,四百二十七人,劳动力一百八十人,包括江门知青十二人,回乡知青四人。六百六十九亩稻田,四百亩荒田、秧地,一百多亩鱼塘。</h3><h3><br></h3><h3> 初到农村,我在村民何光前家中三同,受到热情接待。过了几天,生产队为知青添置了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在五保户赵厚皮婆婆的厨房为我增砌了炉灶,自此我开始了独立生活。以前在家里,母亲包揽了家务,我连煮饭都不会。所以第一餐饭,赵婆婆伸出一节中指,教我放多少米水,饭滚了慢火一点,饭熟了要焖一会。赵婆婆同屋居住的是小学校长何维光一家人。他爱人不久生下笫三个儿子三丫,头上长了一个鸡蛋般的血管瘤。有人说是新作的炉灶动了胎儿形成的,令我哭笑不得。后来他们带三丫到广州大医院把瘤割除了。</h3><h3><br></h3><h3> 那年代物资还缺乏,城里人凭票供应鱼肉粮油,农村生活更艰苦。我每餐能食三大碗白米饭,但缺鱼少肉。咸鱼青莱,冲莱腐乳,有时炒一把花生米,也食得津津有味。我把自留地种的大芥菜,放在瓦罐里用盐腌成了酸莱,经常食用。多亏慈祥的老母亲捎来一些咸鱼、咸蛋、腊肠等食品 ,助我度过生活难关。我兄妹五人,先后三人下乡,令母亲牵肠挂肚,节衣缩食,捎来的食品都倾注着母亲的一片深情啊!</h3> <h3>一九七三年全家福照片</h3> <h3>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当知青时的相片</h3> <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善伙食,农闲时我常常借个水斗,到纵横交错的稻田排水沟巡察 ,发现有鱼虾浮头的迹象,便在水沟两头用泥巴筑基,将水戽干,在泥浆中双手摸索,常有塘虱黄鳝,鱼仔虾毛,田螺等惊喜收获。生产队过年过节拉网捕鱼,知青也分到一条活蹦活跳的鲜鱼 ,毋提多高兴了。令我食过番寻味的就是有名的三水禾花雀了。每当水稻抽穗扬花,入夜时分,生产队派人埋伏在稻田里,拉起网络,烧起炮仗,成群结队的禾花雀惊慌失措,撞入网内,收网淹死,卖给社员,一角钱一只。买几只,即起油锅煎炒,骨脆肉嫩,十分鲜美。后来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禁止捕食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到农村,我住在二巷巷头一间青砖屋的阁楼,名曰南风厅,约二十平方,屋里堆放着生产队的农具杂物 。晚上经常有老鼠出没 ,到处乱窜,有一次竟然跳到我身上来。我忍无可忍,借了一个老鼠夹 ,放在老鼠必经之道,老鼠只要一踏上去,啪的一声,两边峰利的尖齿就会弹跳起来,把老鼠夹住。捕捉了几只大老鼠,睡觉才有了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生产队用国家专款为知青建屋,四间一排,共三排。每间长四米,宽二点二米,炉灶也砌在屋里,房子虽小,知青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十二个知青集中一地,方便联系,互相照应。白天下田,收工后到自留地种莱,各自挑水煮饭,晚上串门聊天,吹拉弹唱,看书下棋,欢声笑语,把烦恼抛到了脑后。那年中秋节,我和“肥仔”树根到龙潭捡了半桶颗粒饱满的石螺。煲了花生香芋螺肉粥,辣椒豆豉炒石螺。月色溶溶,我们边食边聊边赏月。几个男知青还咕噜咕噜抽几口大碌竹水烟筒,吞云吐雾。肥仔吹箫,锦海弹琴。《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敖包相会》《远飞的大雁》。一曲曲悠扬的琴声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不禁思绪万千。知青小屋伴随我们度过了艰苦的岁月,留下了火红青春的足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们做衣服要凭布票,衣服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美德。我的衣服也打满了补丁,自己学会了用针线缝补破衣服。一次,我晾在门前的长裤和睡裤被人偷走了,只能自认倒霉。后来,我养了一只小黑狗,见到我就摇头摆尾,扑上来亲热。有次,半夜狂叫,开门一看,黑狗正与一条乌黑的毒蛇对峙着,我连忙拿起铁锹,把毒蛇打死。有几天,黑狗病了,垂头丧气,厌食不动,日渐消瘦。我措手无策,大队干部陈玉泉叫我给狗喂食了土霉素药,竹芋粉,又鸡蛋补充营养,黑狗很快就生龙活虎了。它守护家门,伴随多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p> <h3>  知青和社员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战天斗地,在艰苦的劳动中锻炼了筋骨,磨砺了坚强,学会了多种农活。原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逐步能挑起百多斤的重担。</h3><h3><br></h3><h3> 那个年代,农业以粮为纲,生产队的田地都种了水稻,一年两造。最辛苦是夏收夏种了。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里的小鱼也热死了。我们戴着小竹笠,冒着酷暑,双脚泡在热水中,阳光把皮肤哂得黝黑,热气扑面如在蒸笼,黄豆大的汗珠不断从毛孔冒出,顺着脸胧、手脚往下淌,一滴一滴掉到田里。汗水湿透了衣服,我有时干脆光着上身,肩上披着一块蓝色的四方搭布。我们手持树杈镰刀,将沉甸甸稻穗收拢,割下,扎成捆。到了中午,饥肠辘辘,又渴又累,还要挑着百多斤一担的禾把,如牛负重,喘着粗气,在狭窄的田基上,一步步从几里外担回到村里的晒场上。艰难时刻,我常常默念着毛主席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自己鼓劲加油。白天收割,晚上脱粒,有时干到深夜。跳到河涌里洗个澡,倒头便呼呼大睡,笫二天早晨,又开始了新的一天劳作。</h3> <h3>  七二、七三年的早造,遭受严重的稻冥虫害。我们白天将扯白旗的枯心苗拔除捉虫,晚上点灯诱杀白翼仔,让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们还穿起长袖衣裤,戴着口罩,喷洒1605农药,虫口夺粮,争取好收成。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啊!</h3><h3><br></h3><h3> 为了调动社员积极性,生产队实行定额包工。插田割禾每人每天包干五分田, 晚造割禾三人为一组,定额七百五十斤谷。知青与社员一视同仁,苦干实干拼命干,争取早点完成。一次割禾时,我不小心被镰刀割伤了左腿,鲜血涌流,至今留下了不可消失的疤痕。</h3><h3><br></h3><h3>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经历了春种夏收,夏种秋收,从播种育秧,犁田插秧,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看着绿油油的秧苗慢慢变成金澄澄的稻浪,长穗垂垂,晒场上小山般的谷堆,社员们花尽了多少心血,流竭了多少汗水,才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我们懂得了:“没有劳动苦,哪有五谷香。” 我认识了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财富,创造了历史。</h3> <h3>  冬天是冬耕积肥和兴修水利的时节。将稻田深耕晒白,把晒干的塘泥担到稻田作基肥。三水县几乎每年都组织水利大会战,加固北江大堤,备战备荒为人民。数万名民工安营扎寨,搭起简易窝棚,铺上稻草,席地而睡。白天,十公里长的工地上人流如潮,一个跟着一个,挑着满满两担泥,左右换肩,顶着寒风,登上几十米高的大堤,数不清的回来奔走,通常干十天半月。</h3> <h3>  春华秋实,终于迎来了劳动收获。1969年我总工分3351分,分红368.61元。扣除口粮禾草等实物开支,剩余现金184.24元。</h3><h3> 我买了一辆28寸的天津红旗牌自行车,农闲可以去西南镇趁墟,进迎宾饭店或万国饭店叹茶,夜晚可以到电影院看《列宁在一九一八》等热门影片。有几次,我约知青好友崇添或自己踩单车回江门。早晨渡过北江到南岸,沿新风、白坭到南海县西樵、九江,渡过西江到鹤山沙坪,下午三时左右就回到江门老家了,沿途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赏心悦目。汉瑜、护仓等好友来访,我们骑单车到佛山祖庙,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讲所等景点参观,留下了美好的回忆。1973年1月,我增添了一台珠江牌半导体收音机,让业余生活更充实。</h3> <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在艰苦环境成长的知识青年,培养了不畏艰难,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知青精神,伴随着我们一生成长。无论顺境逆境,碰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知青的艰苦,就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动力,勇敢迎接命运的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反修防修,确保红色江山不变色的高度出发,可谓用心良苦。我们下乡后,大 队书记绍才,温亮、顺友、吴二等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就对知青进行阶级教育,讲村史,讲家史,忆苦思甜。</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当地大朗涡一带地势低洼,常年水患,十年九无收 。国民党政府腐败,地主土匪横行,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有的贫病交迫,家破人亡,有的卖儿鬻女,妻离子散。</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主人,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社,人民公社集体化,探索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起了北江水闸大堤,根治了水患。营造了旱涝保收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横涌大队耕地三千一百亩,1969年总产量271万斤,向国家上调了164万斤公余粮,支援国家建设,改变了农村一穷二白面貌。从人力水车到电站水泵,从禾打、石碌到脱粒机、碾米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农民解决了温饱,实行合作医疗,从文盲到普及读书,从煤油灯到电灯,有了自行车、衣车、手表、收音机······,生活逐步改善。贫下中农最听毛主席的话,坚定跟共产党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参观了县阶级教育展览,参加县召开的控诉日本侵华罪行的现场会。沙寮村原有68户,270人,日本鬼子烧杀淫掠,还将14个村民用铁线穿过手掌,活活烧死,村民流离失所,沙寮成了无人村。劳动人民的血泪史提高了我的阶级觉悟,我决心自觉改造世界观,学习劳动人民的好品质,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的横涌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骨干队伍</p> <h3>位于上横涌的三水县第一个农民协会遗址</h3> <h3>  横涌村还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九二六年大革命时期,横涌村人梁应坤受党指派,回到故乡组建了三水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三水县支部和笫一个农民协会,并担任支部书记和协会会长,点燃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烽火。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斗争中,因叛徒出卖被捕,英勇就义。在解放三水西南的战斗中,有八十多名解放军牺牲了宝贵的生命。</h3><h3> 工余时间,我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阅读《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逐步懂得了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奋斗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利益的先锋队。</h3><h3> 三水县六和公社四面环山,山洪雨水在禾山坑积聚成了一个大草塘。杂草丛生,还有血吸虫寄生的钉螺,劳作的村民很容易染上血吸虫病,危及生命。六九年三月,我参加了县组织的消灭血吸虫的万人大会战,我们卷起裤腿,挥动铁锹,在周边山腰上开挖环山沟,把积水引走,将草塘深耕,消灭钉螺,改造成良田。我在日记中写道:青山环绕红花鲜,阳光沐浴美山村,万民奋战银锹舞,百里龙盘旌旗遍。立志辛勤为人民,千难万险心不变。欢声雷动震天地,灭绝瘟虫乐无边。</h3> <h3>下乡六年的日记本</h3> <p class="ql-block">  广大知青在贫下中农的培养下茁壮成长,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少知青当上了记分员,辅导员,会计,大小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有些还光荣参加了共青团和共产党,广州回乡知青大队会计何景华还被作为工农兵学员保送到华东石油学院。</p><p class="ql-block"> 我抱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尽微薄之能,积极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热心为社员做好事。当过记分员,宣传员,辅导员。照顾五保户,挑水送米,为修建房屋的社员添砖加瓦当帮手,用自行车搭载社员到县医院治病,替不识字的社员写信等等。</p><p class="ql-block"> 71年5月的一天中午,我路过上横涌电站,发现浓烟滚滚,烈火红红,我立刻大声呼叫救火,奋不顾身撞开门,笫一个冲进火场,烈火烤得灼热,浓烟呛得喘不过气,我毫不退缩,和闻讯赶来的社员关闭了电闸,奋力将火扑灭,保护了集体财产。</p><p class="ql-block"> 六九年三月,大队整团建团,选举我当了不脱产的团支部付书记。我积极配合党支部,组织团员青年投身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成为农业学大寨的生力军,发展了29名青年参团,推荐了5名团员入党。</p><p class="ql-block"> 下乡六年来,大队先后推荐我参加了1969年县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大会。1970年县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1年参加了东风公社笫三次团代会,当选公社团委委员。1972年出席了共青团三水县笫七次代表大会。1973年参加了县知识青年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  1971年10月,横涌大队出席东风公社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东风公社共青团委员会</p> <p>  一九七二年四月,东风公社出席共青团三水县笫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p> <h3>  1973年大队还推荐我报考大学和中专,因名额有限,未被录取。我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社员们信任并给了我许多名誉,令我一辈子深怀感恩之心。</h3><h3> 1972年6月2日,我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决心永远忠于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h3><h3> 1972年9月,我将歌曲《我爱蓝色的海洋》的曲谱填词了一首《我爱农村》,歌词是:“我爱这辽阔的田野,金色的稻海洒遍了阳光。我爱革命的贫下中农,培育着我们茁壮成长。啊~~~,战天斗地创新业,毛主席指引方向,我战斗在广阔天地,为党的事业无尚荣光!我爱这美丽的田野,社会主义农村绵绣如画,我爱革命的暴风骤雨,把我们锻炼得坚强如钢。啊~~~,扎根农村干革命,毛主席指引方向。我战斗在广阔天地,为党的事业贡献青春!” 自吟自唱,抒发情怀。</h3> <h3>当过生产队长,大队会计的女知青伍木英与大队干部合照</h3> <h3>1970年12月,知青钟炎明光荣参军。</h3> <h3>冼国滔出席了一九六九年三水县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h3> <h3>邵惠琼出席了一九七五年广东省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h3> <p class="ql-block">  知青与社员们多年共同的劳动生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横涌的大小队领导,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知青的成长。家在下横村的大队党支部付书记何德志,大队妇女主任董顺友经常找我谈心,宣传党的大事,农村的发展,勉励我斗私批修,积极上进,为搞好集体经济献计出力。德志叔和富章叔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 许多善良朴实的社员,非常关怀知青。如友莲二婶、细女姑、雪梅、广牛、响叔、志森······,他们是热爱集体,艰苦奋斗的带头人,还手把手教知青学会劳动本领,生活上帮知青排忧解难。</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卧病在床时,村里的大婶大娘嘘寒问暖,熬药煮粥,体贴关怀。一次,我外感传里,高烧不退,卧床不起,七十多岁的五保户赵厚皮婆婆顶着烈日,到村外的基围边砍了几株带刺的马婴丹,熬了一锅药汤,灌我服用,又用药汤为我搽抹全身,几天后我就痊愈了。她把我当干儿子,还带我到野外寻找挖掘中草药。平时用一种叫蛇泡勒的草药,晒干后当茶叶,清热去湿。知青们从心底里感恩这些可敬可爱的热心人,情义永远心中留。</p> <p class="ql-block">   知青回城后,他们服从分配,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忘我劳动,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对留下了青春岁月的那方热土,始终魂牵梦萦,有时三三两两,有时成群结队,我也多次回去笫二故乡,探访关心知青成长的老乡亲。</p> <h3>一九九四年七月探望大队领导</h3> <h3>  柏成、金英探望大队妇女主任董顺友。</h3> <h3>  一九九八年十月,下乡三十周年,知青回横涌,受到大队领导和乡亲们的热情接待</h3> <h3>柏成夫妇探望大队妇女主任董顺友</h3> <h3>探望三同户何光前夫妇</h3> <h3>探访细女姑</h3> <h3>  2018年是知青下乡五十周年。11月17日,我组织大队的知青回横涌,再次踏上了这片用青春汗水浇灌过的土地。</h3><h3> 汽车在高速路上飞驰,一路欢歌笑语。真快啊!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回想当年到三水,晚上从长堤边的江门客运站坐船,笫二天拂晓到了河口镇,再乘坐一站火车到县城西南镇,然后步行四公里才回到村里。如今交通真发达啊!</h3><h3> 汽车出了高速,沿着繁华的南丰大道前行几百米,在万达广场对面不远就是横涌村委会了。村党总支书记何绍明、付书记何玉珍和一班村干部迎出门来,与知青亲切握手,热情交谈,久别重逢,欣喜不已。</h3> <h3>  大家在宽阔明亮的会议室欢聚一堂,尽诉心中情。</h3> <h3>  何书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了。现有户籍人口2000余人,外来常住人口约7000人。村委利用土地开发,土地租赁业务,大力发展笫二、三产业,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村民社会福利不断提高,努力建设全面小康,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知青们为横涌村的经济腾飞欣喜万分。</h3><h3> 当年抓知青工作的大队干部陈玉泉高度赞扬了江门知青与社员一起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作出的贡献。欢迎知青常回家看看。</h3><h3> 我回顾了在贫下中农教育培养下的成长历程,代表知青对大队领导和乡亲们表示衷心感谢!</h3><h3> 知青伍木英说: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命运,在农村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许多劳动本领和人生道理。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永记心头。</h3> <h3>  全体知青和村干部在村委会门前合影留念。</h3><h3> 变化太大了,原来的村道已不能辨认。村干部开小车送我们回到各自的生产队。</h3><h3> 古老的下横涌村已经荒废,熟悉的巷道长了青苔杂草。碧波绿浪一望无际的稻田荡然无存,变成了房地产的建筑用地。村头几棵大榕树依然根深叶茂,茁壮成长。</h3><h3> 门口涌曾是村民世世代代的生命之源。村旁的下潭是我们游泳戏水的好地方,潜入水中还可以摸蚬捡蚌。可惜后来河涌污染越来越严重,生产队打了几口深井,井水却不能饮用。据说三水地底下石油蕴藏丰富,我曾经在公社的油页岩工地劳动了近十天。村民只好到离村一公里外的大朗涡担塘水回来饮用。如今村民早已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门口涌两旁建起了新栏杆,涌水依然川流不息,它静静流淌着多少苦辣酸甜的知青故事啊。</h3><h3><br></h3>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原生产队部的何氏宗祠合影。十二个江门知青,只来了八个。皆因婉婷在外国,树根 、克元、锦海已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最痛惜朱克元,小学毕业的社会青年,刚十六岁就下乡了。筋骨脆嫩,调皮淘气。他见村边木棉树上的乌鸦窝里有几只羽毛未丰的雏鸟,就用长竹杆捅了下来,煎炒美食了一顿。两只老乌鸦在上空呱呱悲叫。后来,他弄伤了腰骨,痛疼难忍,久医不癒。村里的三姑六婆风言风语说是乌鸦的报应。吓得朱克元的母亲从城里来到木棉树下拜祭道歉,求乌鸦放过她儿子。他好不容易才办理了因病回城,当了工人。终因病痛折磨过早离开了人世。知青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人生苦短,我们这班老知青,更应珍惜宝贵的时光,活得健康开心长寿。</p> <p class="ql-block">  何书记带我们参观新村,村民们建起了三、四层的新房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p> <h3>和生产队老队长何志森留影</h3> <h3>探访友莲二婶</h3> <h3>柏成、振炎和何维森合照</h3> <h3>探望三婶</h3> <h3>  中午,村委特意宰杀了一头黑山羊,盛情招待。热气腾腾的美味火锅,沁人心肺的飘香美酒,大家开怀畅饮,话当年,诉衷情,互相敬酒,送上美好祝福,笑语满堂。村委还向知青赠送了靓米,表达乡亲们一片心意。</h3> <h3>  下午,村委领导陪同我们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孔圣园。知青们还在山青水秀的森林公园行了个大运,结束了愉快的行程。</h3> <h3>  再见了三水,再见了横涌!情义永不相忘,我们还会再来的。祝福横涌,幸福永远!祝愿所有知青幸福安康!</h3>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日,我领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十分高兴。感恩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让我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  横涌村党总支: 恭喜你荣获在党50年纪念章,我们横涌村党总支部以及村民们对你荣获这一纪念章表示衷心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 星光不负赶路人”,小小的纪念章,讴歌了你们这些为党事业献出青春的党员们,是对共产党人“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的高度认可,是对共产党人“众志成城,攻克难关”的高度赞誉,是对共产党人“江山亦人民,人民亦江山”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 感谢你当年在横涌的贡献和付出。让我们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永远保持共产党员本色!</p> <h3>后记:好友评论摘录:</h3><h3>芳姨:@老蒋 :一篇好文章,朴实亲切,代表广大知青的心声!祝愿知青好友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下,携手与共和国同行,健康快乐过好每一天,共勉![抱拳]</h3> <h3>横涌村党总支付书记珍珍:这是知青当年的真实写照,想当初感慨万千……随时恭候你们回来。</h3> <h3>老邓:“难忘的知青岁月”写得好!</h3><h3> 同系知青,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h3><h3> 我下乡二年半,而柏成友下乡足足六个春秋!</h3><h3> 从文中的一字一句中浸透了一个有志有作为的青年人的奋斗史;反映了知青一代人农村拼搏的精神,还歌颂了乡亲们那种对知青的伟大、无私的亲情和关怀!</h3><h3> 三水土地洒汗水,花甲著文道春秋。 此文不失是一遍极好的知青回忆录!很值一看!</h3><h3> 好样的,柏成!</h3> <h3>老牛:</h3><h3>难忘知青岁月稠</h3><h3>一颗红心跟党走</h3><h3>三水土地洒热汗</h3><h3>花甲著文道春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