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吴明泉:让仡佬文化</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走出大山的坚守者</span></h1><p> </p><p> </p><p><br></p><p> 黄逢贵(县人大法工委原主任)</p><p> </p><p> </p><p> </p><p><br></p><p> 知名作家方晓蕾在吴明泉专著《绿雨诗情》(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作序说:“在全国两千多个县里,过去还真不知道有一个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但我现在知道了,因为那里有一个吴明泉。他的《绿雨诗情》不仅让我知道了我的祖国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而且深入地了解了仡佬文化的丰腴,少数民族同胞的质朴善良,更使我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作家方晓蕾的这段表白,可以说代表了国内外一些人过去不知,而今不仅不知,而且还对道真这个仡佬族苗族聚居的地方有了一种“无限向往”的心声。</p><p> 我想,这种“无限向往”的心声或许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对在改革开放的当今来说,对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知晓,除其自身通过诸多渠道了解外,还要有热心且有识的知情者向外宣传推介;另一方面是宣传推介应有一个或诸个当地的“精气神”,诸如《绿雨诗情》之类搭的“台子”,通过这种“台子”的无声宣讲,就能让人们对那个地方民族的“无限向往”。亦然,正因为有吴明泉所著《绿雨诗情》,即有作家方晓蕾作序,正因为有方晓蕾作序就有了他才知道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有个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亦知道了那里的一些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仡佬文化,也有了一些人们对道真这个地方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无限向往”。</p> <h1><font color="#167efb"> 1</font></h1><h3> </h3><h3><br></h3><h3>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个酷热的盛夏,吴明泉降生在黔中乐土凤岗县天桥公社(现为天桥镇)熬溪水老屋基弯弯头一农家里。5岁时,一场病魔缠绕着他,因家庭贫困、医疗之故致右腿残疾。对这样一个天真聪慧的他来说,全家老幼,邻里亲友,无不为之痛惜。而他却摇晃着右腿穿梭在房前屋后,山涧田野,则无其事而笑眯眯地生活着,从小就学着干家务和农活,又喜读书听故事。虽然右腿残疾,但是父母见他仍是个有盼头的儿子,一心将其送到学校读书。于是,他每天背着书以同龄超群的性格步履蹒跚地一边上学勤学苦读,一边上坡放牛、上山砍柴、下田栽秧,还教不识字的乡邻识字,并为他们代写书信等。乡亲们都说,穷山旮旯的一个小才子。刚上初一时,他的一篇作文在全校作文大赛荣获第一名,由此增添了他热爱文学的信心。就这样勤耕苦读,读完初中,又上高中,10年寒窗,1984年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他以优异的成考进了高等学校的校园。于此,他开始走出封闭的大山,踏上不断求学和追求的人生之路。</h3> <h3> </h3><h1><font color="#167efb"> 2</font></h1><h3> </h3><h3><br></h3><h3> </h3><h3> 1987年秋,吴明泉毕业后被定向分配到 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道真县三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他目睹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万分激动。于是,他一边认真做好农技推广,一边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文化。他不分酷暑严寒,不畏高山深谷,虔心推广农业技术,深入学习了解民间文化,尤其是对当地仡佬族的“三幺台”饮食文化、千年传承的农事习俗、深宅大院等独特的建筑风格、娓娓动听的传说故事、唱不尽的民间山歌等,他都向老百姓请教学习,并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他在做好农技推广的本职工作之余,潜心搜集整理道真仡佬族民族民间文化,就这样,他以身残志坚的倔强韧性和毅力,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由他的出色表现,得了当地各族民众和各级组织对他的信任,刚工作不久,组织决定将他调到了县农业局工作;一年过后,又调到县民政局、残联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任县残联副理事长,成了全县当时较年轻的副局级干部。这是道真近3万名残疾人的首例。其间,他坚强拖着残腿行走在全县各乡镇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广泛汲取道真仡佬族人文和山水厚重的营养,进一步加深了对道真这片土地上仡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更加丰富和熟悉了解道真仡佬族传统文化内含,他深深地烙上了仡佬文化的印记,他与仡佬文化结下的深厚情缘。</h3> <p><br></p><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3</span></h1><p> </p><p> </p><p><br></p><p><br></p><p> 吴明泉来到黔北极地的道真10余年间,他多次萌生了让千年深闺的仡佬文化冲出大山的念想,并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默默地努力着。由此,他执着追求,无时不在收集整理道真仡佬文化,无处不在为道真仡佬文化呐喊。组织相中了他的这种追求和才智,于2008年提名他为县文联主席候选人,并全票当选。这给他追求的目标铺就了一条更为广阔之道,搭了个尽情施才艺的大平台。他借势添翼,紧密配合相关部门,团结带领县内文艺人士,吸取或利用县内外诸多人文资源,以“文”就“文”地做好仡佬文化这篇文章。</p><p> 10年间,他创作的含仡佬民间文化符号的小说《魂兮归去》《灵醒》等在多家刊物发表,其《灵醒》入选《中国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作品集》(中国作家协会主编)一书;他搜集整理仡佬傩戏、花灯、民歌等资料集成50余万字,图片1万余张,视频1000多分钟;创作了仡佬族民歌歌词达100余首,并为县、乡、村旅游景区、文化广场等创作楹联20余幅;在《中国仡佬族》等刊物发表民间文艺作品《黔渝门屏古真州》《漫步道真》《道真少数民族识别及自治县成立始末》《道真仡佬民俗简略》《佬族盘歌唱词》等;编傩戏剧本《双开坛》、《打唐二》、《开财门》、《开路先锋》、《梓潼戏》、《度关》、《傩之魂》等,使当今的民众和外来客人都看得懂、知其意;为不致流失他创作的与仡佬有关的散文、诗歌、歌词等,他将曾发表在报刊杂志的文章收集成《绿雨诗情》公开出版发行,并赠送省内外相关部门、文艺人士、专家学者,使其借此了解天下竟有如此厚重和奇异的中华文化又一品牌——仡佬族文化。 </p><p> 受其“感染”的作家方晓蕾等这是其中一例,也是他这种苦心追求结出的这一硕果;他主编了讴歌道真仡佬文化的文艺刊物及书籍《银杉文艺》《诗意道真》《道真仡佬族民俗》等。他主编的《银杉文艺》刊物,因此是道真仡佬族及其文联闯向外又增添了一块敲门砖,他在任《银杉文艺》主编期,开辟《民间文艺》专栏发表道真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刊发民间文艺作品100万余字,深得民间文艺工作者喜爱,如今的《银杉文艺》伴随银杉之乡的声誉和仡佬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来越深受广大文文爱好者、作者亲睐,使仡佬族的“绿雨”和“诗情”已有了一席之地,向外界诠释了道真的仡佬文化;他还参与了编辑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道真卷》《傩道圆真》等民间文艺书籍,共30余万字,招来海内外不少学者采风推介和有识之士前来开发利用。当下,唱响道真的“仡山欢歌”大型文艺活动品牌,这一品牌的命名就出自吴明泉之手。等等这些,都饱含着他的点滴心血。与些同时,他组织策划了道真的各型仡佬文化演出活动。组织策划了大型的“中国·道真仡佬土鸡节”、“ 中国·道真旧城竹文化艺术节暨竹文化艺术研讨会”、中国傩学会主办的“仡山神韵·傩道圆真”主题原生态傩戏表演、遵义市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笔会“道真仡佬风·芙蓉古度情”文艺晚会。这些文艺活动,无不展示了道真仡佬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魅力。</p> <p><br></p><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4</span></h1><p> </p><p><br></p><p><br></p><p> 三十多年来,他作为道真近3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代表和道真发掘整理与推介仡佬文化的佼佼者之一,先后被评为道真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八五”自强残疾人、贵州省先进性教育先进工作者、遵义市“严打”工作先进个人、道真自治县“十大杰出青年”、道自治县“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先后当选为道真自治县三、四、五届政协委员、遵义市二、三届文联委员、贵州省文联第六、七届文联委员、遵义市残联第一、二届主席团成员、贵州省残联第二、三届主席团成员,还先后被当选或聘任为道真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遵义市作家协会理事、遵义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仡佬学会理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他面对这些接踵而来的荣誉,是喜?是忧?他很坦然地说,有喜,当然更多的是忧!为何说样说呢?他忧的是,作为一个宣传推介仡佬文化执着坚守者,他对传承和推介仡佬文化的担子越挑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他思考着,在新的时代里,更要有新的作为,为了让仡佬文化走出大山,将如何挥洒新的笔墨。</p><p> 在此,又一次翻开吴明泉所著的《绿雨诗情》,目睹着一篇《魂牵梦萦三桥情》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桥处处都是宝,最爱三桥“两件宝”。三桥有“两件宝”是我的最爱,谈起三桥“两件宝”,大凡在三桥生活和工作过或到三桥品尝过的人们都一定会留下深刻的记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一件“宝”—“三幺台”。在三桥间,我曾无数次品尝过“三幺台”风味。每当我品尝“三幺台”的时候,我都要慢慢的品,细细的想。“三幺台”是道真仡佬族独具风味的食俗,浓缩了仡佬族食俗的精华,而“三幺台”的食俗主要集中在三桥。据说,不久前,贵州电视台“吃在贵州系列”专题报道,对道真“三幺台”作了较为详细报道;与此同时,贵州“扶贫开发百乡行”采访组一行到三桥采访,该镇为欢迎专程前住采访记者,吃饭时摆出“三幺台”,让记者们真正领略了仡佬族原汁原味“三幺台”风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幺台”是道真仡家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宴请等,都要用“三幺台”招待贵客。通过“三幺台”互诉衷肠、增进情感。仡家人饮食文化非常丰富,风格独特。“三幺台”中以“油茶”之席最有意思,人们称之为“干劲汤”,喝了“油茶”精神爽,让人回味无穷。而今,仡佬族的“三幺台”食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之中。在此,送上我美好的祝愿:不久的将来,三桥将会成为美丽富饶的“三幺台”之乡,“三幺台”之花将遍地开放,硕果满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三桥变了,变得更加靓丽,变得更加璀璨了;可变不了那潺潺的小桥流水,变不了我魂牵梦萦的三桥情。</span></p> <p><br></p><p> 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他道真这个仡佬族苗族聚居之地的热爱,无不表达了他对民族民间文化(仡佬文化)的挚爱。</p><p> 是的,绿的是雨,绿的是情。用一句话概括之:吴明泉就是一个与道共真,让仡佬文化走出大山执着的坚守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