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文:姜宗祥</h3> <h3><br></h3><h3>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时候,国门初开,港澳与内地来往骤密,亲情融合的同时也带来外面的生活方式,国人开始感受到先进科技的神奇。当年,人们最想拥有手表、自行车、半导体、缝纫机,最豪华的“四大件”是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这些“四大件”,有相当一部分是走私货,许多人用港澳及海外亲友回乡时的免税指标购买。我家添置“四大件”,最初是从录音机开始的。 家里显要位置摆放一部录音机,是当时人们对小康生活的具体诠释,是一种富足与时尚的象征。录音机兴起之时,公共场所常有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招摇过市的“新青年”,他们是当时的时尚先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追星族”,当年最流行的歌曲莫过于邓丽君的歌。大概因为是“靡靡之音”,每当从那个银白色的匣子传出歌声,总能俘获我的心,令我发傻发呆,百听不厌。 港台歌曲流行之初,国内原装磁带主要经港人携带流入,数量稀缺。在那个版权意识空白而资源贫乏的时代,大家靠相互转录获得音乐来源,于是代客拷贝磁带便应运而生,这在特定的时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音乐的渴求。 从发展轨迹看,录音机经历了从兴起、普及到消退的过程。一开始唱主角的是类似“小三洋”的单声道双喇叭机,接着四喇叭立体声成为主流机型,后来双卡机取代了单卡机,更拓展了倍速拷贝等功能,当中最为经典的要数个头硕大的夏普777。然而随着组合音响、CD、DVD、MP3的风靡,录音机逐渐失去了优势。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将录音机逼上绝境。人们使用电脑上网下载素材,手机兼容了视听的功能,录音机完成了属于它的历史使命,带着一代人的回忆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物质供给丰富。对于生活,已无法用手指计数幸福的具体构成。尽管我们拥有了之前未曾想过的,但却失去了原始的兴奋与冲动。只有经历物质的由贫趋丰、观念的由闭到开、眼界的由窄变宽的时间拐点,才能体验到巨变的精彩,真正读懂幸福的涵义。</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