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舍与得》

冯少帅

父亲已经82岁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开明豁达的人。没有上过一天学,毕生所学全靠自己,读完了四大名著。自小失去父爱的他十六岁出家为僧,"四清"时寺庙被毁,他便回家务农,娶妻生子,带发修行。父亲怀有一颗博爱之心,乐善好施。他懂医术会针灸,十里八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而且经常半夜三更被叫走,直到天亮才回来,他毫无怨言,还分文不取。父亲还会占卜算卦,会唱秦腔,出去砍柴时,他常坐在驴拉车上"高歌一曲",唱完还给儿时的我们讲戏文,什么<辕门斩子><窦娥冤>等等。如今戏还是那些戏,只是唱戏的人已至耄耋之年。 父亲爱学习,肯钻研。遇到问题常常是无师自通,在那个年代他成为村上唯一懂机械原理的人,所以他在生产队开磨面机,全村的人都找他给磨面,机器坏了自己就能修好,这给队里省了不少钱呢。 父亲常常教导我们多做善事,走路不伤蝼蚁命,做人要讲诚信。父亲被村里人称为"老善人"。 记得小时候无论走哪里,我总是喜欢拉着父亲的手。直到有一天,我伸手去拉父亲的手时,父亲突然很严肃的对我说:"你都长大了,以后要学会自己走路,不能总是我拉着你吧。"其实,那时我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完全不明事理,还为此伤心生气。长大成人之后才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 父亲坐在缆车里眺望远处的瀑布,不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抑或什么也没想,父亲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一天早晨,我们在楼下晨练,父亲突然在车玻璃上图画了起来,原来他写了"佛祖保佑,一路平安",写完还默念了一遍,念完又回眸对我微笑。什么也没说,作为您的儿子一一我已经心领神会了。 父亲一直想去少林寺买一件僧衣,这次如愿了 儿女长大了,父亲开始潜心修行,重回寺庙正式剃度出家。每次家人团聚,他总是说:"你们放心工作路我已经为你们修好,平平顺顺无灾无难。"平日里我们孝敬他的钱,他舍不得花,积攒起来救济别人,给乞讨者买衣穿,买饭吃。很多人问他做这些图什么,他只是笑笑不作答。是啊,不是做什么事都要有理由的,尤其是行善。 卢沟桥上的沉思 电影<红高粱>里的月亮门前 找到了失散五十几年的发小,他们在看着照片回忆过去 那一年我们去看了航母。父亲说夹板很宽敞能放两群羊 父亲说慈禧吃的太好了,一顿饭就去吃掉一个家庭一年的伙食 父亲没有文化但是懂得教育,他对子女的教育是成功的,不让在别人家吃饭,不拿不义之财,夜点明灯下苦心才知书中有黄金,等等经典名句,现在都如数家珍。 父亲在给我教猴拳 我问他:"你能跳起吗?"父亲说:"这个太简单了。"结果跳了很多次也没成功,但父亲还是不甘心。 老父亲给我讲述当年的故事,他和妈妈为了生计步行从城里回到农村,走了一百多里的山路,这是他们走过休息过的地方。从父亲的眼里能看出来他们当时是多么的幸福。一起说着笑着,走着,手拉着手,那时他们唯一的家产就是两个人,然后的然后就有了我们…… 现在父亲一直在庙里修行,给人讲经说法劝人积德行善,多做善事,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劝那些不远千里来庙里的香客在家里孝敬父母,帮助别人一次就是给自己修了一条路。也有人把父亲当活佛一样的拜,但他不让只是劝说回家跪父母,很多人往他兜里塞钱,但他分文不取收都放庙里功德箱普度众生了 。 父亲也喜欢现代的交通工具,常对他的好朋友说地爬爬车跑的可快了,一小时能跑六百多里呢,其实就是高铁 父亲教育我们要学会舍,这个"舍"不光是钱财的舍,还包括情感的舍。一个人必须把个人得失放在最后,等你舍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得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亲是我这样说的也得这样做的。老家县城里流浪汉和乞讨者几乎都得得到过父亲的帮助,而这已经持续十几年了。 很少看见父亲的笑容,这一刻不知为什么他笑的像个开心的小孩 父亲喜欢坐飞机,头不晕眼不花,别人问他从哪里来他总是诡异的说我从天上来😁 不得不让人深思的是,父亲一辈子没挣多少钱,也无任何积蓄,到老了不缺钱花; 一辈子名下无一处房产,如今却居有其所;一辈子看似愧对妻儿,子女却始终视他为山,爱他,敬他;亲朋好友见他,除了施以钱财,还给他最美好的祝福。父亲吃素多年,勤于锻炼,虽然年过八旬,但身体健康,精神抖擞,走起路轻如一阵风。为什么?今天终于明白,一切的一切缘于父亲有着一颗最善良的心。父亲是个有大爱的人,父亲爱着值得他爱的所有人,父亲为值得他去爱的人捧出了一颗最善良的心。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直都在"舍",他舍了一辈子,现在的福报终于来了,一群儿女个个成家立业,过上了好日子,从不让父亲操心,这应该就是父亲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