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题记]</i><i> “教育需要理想,需要信念;教育需要民主,需要人文;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思考;教育需要审视,需要评价。”一个有理想信念、有智慧的教育者总是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成长。</i></h3><h3> </h3><h3> 第一次与学习共同体结缘,是在2017年国培计划送教活动中。我无意听了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林莘校长的一节语文课,当时林校长所用的班级正好是我的学生,课堂上我看到了心目中理想课堂的样子,感受到了真正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我很熟悉的孩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他们在课堂里互相倾听,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发言特别精彩。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林莘校长的课堂魅力,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了我。我很好奇,是什么让孩子们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产生了神奇变化, 但这种好奇因为忙碌的工作很快就消失了。原本以为这事就这样跟我“过去”了。 </h3> <h3> 谁曾想,我校陈春校长(银川市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校长)很快把学习共同体的专家团队请了进来,对于对学习共同体的认知还处在懵懂阶段的我,五雷轰顶的是学校要让我上一节“学共”的英语公开课,我的内心是一万个崩溃,从未参加学习共同体英语课观课学习,也毫无实践经验,连理论知识储备都少得可怜的我,怎么可以上学习共同体公开课?学习共同体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心里完全没底。问外出学习过的其他学科的老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开始闭门造车,硬着头皮稀里糊涂上了一节课。所以谈不上有收获,就是完成了任务。</h3> <h3> 随后,陈校长多次把专家请进来给予老师们面对面的指导。我再次被安排上了一次公开课后,我突然貌似有了点收获,来自福建四附小的美术教师林锦春老师和我校艺体组教师一起备了一节美术课,并示范上课。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最多的动作是林老师的俯身倾听,微笑面对,他总是很平静地接纳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孩子们在课堂上,他们的想法被倾听,老师在课堂上谁的想法都能接受,在被众多听课老师包围的情况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那样的放松,每一个声音都被关注,每一种表情都被赋予含义,哪怕你在角落里,哪怕你的声音很微弱,都会有一双耳朵认真倾听,让我真切感受到听比说更重要、对话、倾听、悦纳与尊重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润泽的课堂,安全、安静、安心的。</h3> <h3> 不管我状态如何,学校领导却是信心十足。就这样,我这只学习共同体的菜鸟,在专家和其他同仁面前,厚着脸皮,按我自己的理解上了一次又一次公开课。现在我回头再看那时的课,也实在是佩服自己的勇气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傻气。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勇敢地在实操的路上摸爬滚打了一番。</h3> <h3> 后来有幸听了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静博士的讲座,加上有了亲身实践,我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总算有了点感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应该是安全的课堂。只有让每个孩子觉得安全、安心,他们才会由衷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听到这样的声音,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向社会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 </h3><h3> 于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我重读《教师的挑战》,我感觉里面的每个观点都是真知灼见;我又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向里面的专家、同仁学习,取长补短。</h3> <h3> 我开始反思自己,并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h3> <h3> 作为英语老师,我跌跌撞撞地走进了很多语文、数学的课堂,感慨于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和谐的氛围,老师在课堂上的反刍与串联;感受到原来小学生的高阶思维是可以在他们的课堂培养起来的,我羡慕这样的课堂。但是当英语老师想把共同体引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时,我举步维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学英语有它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科特征,反观小学英语课堂,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语言储备量,如何去串联和反刍,如何去启发小学生的高阶思维?语文、数学的课例,我没有办法复制。机会很快又来了。这一次我遇到了我的贵人之一银川市兴庆区英语教研员于炅老师。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她的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我知道了,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可以链接到全学科,但在接受其理念的同时,需要结合小学英语课堂的特征做一些链接。</h3> <h3> 后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结合英语课的特点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包含师生倾听,生生倾听,以老师自身悉心倾听学生为示范,侧身,弯腰,肯定的眼神以及表情来与学生交流。</h3> <h3> 更幸运的是,我居然有幸得到了我的另一个贵人——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王春老师的不吝赐教,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她和于炅老师就我课堂中的问题一一指导,她们结合案例所作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课型把握和学科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我才明白学习共同体的英语课堂对教师素养、教材理解和课标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3> <h3> 这之后我和英语学科的同伴交流学习,我又认真阅读了《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学科指导》这两本书,夯实自己的业务基础。</h3> <h3> 2019年6月18日,我再次站在了讲台上,真实地为听课老师展示了一节从外面看起来并不热闹的课堂。我不再只关注举手的孩子,很多时候我更加关注坐在角落的孩子,那些发言并不精彩的孩子。当我和我的孩子们就在这样的课堂中静静地去探究,去发现,回到最淳朴的学科本质中,我感受到了美好和惬意,不再是喧闹落幕后的孤独。面对面的爱,肯等待,肯悦纳,让角落里的孩子也享受春天,给予每个孩子尊重和信任,我在课堂记录中写下了本节课最大的收获:真实的一尺,高于虚假的一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里注油。这是我这次做课后最大的体会。</h3><h3> </h3><h3><br></h3> <h3> 当然,我也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必须脚踏实地学习的紧迫感。我的发现只是学习共同体实践微乎其微的一角,但最让我骄傲的是,这些都是我不可缺少的珍贵经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慌张仰望别人、模仿别人,我似乎在我的课堂上找到了一种自信和满足感。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我开始期待,期待新的征程!</h3> <h3> 这次让我更为惊喜的是,我再次有幸得到了临近期末特别忙的王春老师和于炅老师的莅临指导,她们不厌其烦地、无私地指导我、鼓励我。说实话,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也想大声地哭一场,但最终我坚持了下来。看到离会后她们匆匆离开的背影,我内心全是感激和感动,感叹自己何德何能,何其幸运!正是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这次做课后,我也有幸得到了陈静静博士和学共英语教学专家Mary老师的单独聊课。</h3> <h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秉持信念,即便颤颤巍巍、踉踉跄跄也要行走在路上。只为那一个个家庭的天,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一声声“老师,谢谢您!”</h3><h3> 不负遇见,整装再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