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这张照片是我入伍前在工厂当学徒工)</h3><h3> </h3><h1>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青年时代,青年人朝气蓬勃,意气奋发力求上进,是发奋有为的黄金时代。我的青年时代充满着艰辛和愉悦。其艰辛者是相遇“文化大革命”;其愉悦者是有幸进入“解放军的大学校”。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使我锻炼、让我成长。我觉得正是应为有我青年时期的努力,才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部队工作、生活了几十年,虽然退休离开部队已久,但还是会经常想起在部队工作、生活的往事、想起在一起工作过的战友们、想起那些值得怀念的营房、操场、军校。在那里,有我的欢笑和泪水,有我的奋斗和理想,有战友之情和同志之爱也有精彩丰富的人生经历…。</h1> <h1>原兰州军区总医院旧址照片,我三岁的时候父亲从军医学校调到当时的兰州军区陆军总院工作,我的家在总院住了40多年,直到父亲70岁离休后才离开总院,家搬到兰州军区后勤第二干休所。</h1><p><br></p> <p>1971年6月已经入伍半年多了,在通信团一营一连电话站服役。</p> <h1>这是我存放多年的老物件,这几件物品都是七十年代初部队单兵配发的用品,那个年代国家穷军装单一,一身布军装就是我们的常服训练、劳动、施工等都是这么一身衣服,65式军装很简单,“一颗红星”头上带,“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干部和战士的区分就是,干部着“四个口袋”服装,战士着两个口袋服装。</h1><p>?</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12月份我在兰州军区通信团新兵连受训,新兵训练二个多月后就把我们分配到连队。</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8月与母亲合影,当时我的哥哥和妹妹当兵都在外地,只有我当兵部队驻地离家最近。</span></h1><p><br></p> <h1>这是七十年代初,我们连队曾经在兰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甘南牧场,参加秋收劳动旧址。</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十年代部队的老营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队的住房都是自己建的平房,我曾经在团部总机房值班,担任话务员。</span></p> <p>(这二张照片很珍贵,拍照地点是兰州榆中新营(镇)乡,这是我们当年驻守“前指”周围临时营房,也称“地窝子”,生活条件非常的艰苦。)</p><h1> 部队真的是非常锻炼人,教会了我勇敢坚强,教会了我责任担当,教会了我独立自主,教会了我自律自强教会了我很多很多。</h1><p><br></p> <h1>旧地重游,七十年代初我们连队就住在这样的“地窝子”,用水靠汽车拉、用电靠柴油机自己发电,生活条件非常的艰苦。</h1><p><br></p> <h1>1973年我在团训练队学习“有线电”专业。</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我在团训练队学习有线电专业。</span></p> <p>(73年在团训练队学习有线电专业,与有线电班战友合影留念。)</p><h1> 军旅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旅是一段荡气回肠的诗篇,苦乐与去的峥嵘岁月,凝聚了我们情深意厚的战友之情。</h1><p><br></p> <h1>七十年代我的一家(哥哥在47军141师服役),妹妹在某野战医院服役。</h1><p><br></p> <h1>这张照片拍于1975年冬天,哥哥和妹妹从外地回兰州探家,全家人第一次团聚在一起,后排最右边是我们的大堂姐姐,她从兰州河口的504厂赶来。</h1><p><br></p> <h1>1979年7月,毕业于重庆通信技术学校。</h1> <h3>1979年12月份在北京。</h3> <h3><font color="#010101"><p>1983年拍照留念。</p></font></h3> <h1>1985年5月1日全军统一将65式军装,改为85式军装。</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母女二人在青海省的塔尔寺留影。</span></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85年春节在青海省军区与岳父母一家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春节在青海省军区首长院留影。</span></p> <p>(1984年在西安受训。)</p><h1> 军营中流行的一句话: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敢说没有人是后悔地选择这条路的。我们个个都是铁铮铮的硬汉子,豪情冲天的热血男儿,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维护和平,捍卫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为了万家灯火通明的共同夙愿!</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我在通信团二营工作。</span></p> <h1>1988年9月全军实行军衔制,当年授衔的军官每人都有一份“委任状”,以后的军官授衔时就没有这个授衔命令书了。</h1> <h1>在职时期使用过的军官证件。</h1><p><br></p> <h1>1988年9月军队实行军衔制,我任通信团营长,被授于少校军衔,老伴改编军队文职干部。</h1><p><br></p> <p>(在军区通信团任二营营长与后勤处长王德仓合影留恋。)</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就是战友情,战友之情虽无血缘之亲却有生死之义,他不是手足却情同手足,战友情就像是一张老照片,虽然泛黄,但在我们心中却依旧如新,因为那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笔永不贬值的丰厚宝藏。</span></h1><p><br></p> <h1>与我的战友在通信车上合影留念。</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从解放军重庆通信学校毕业后回到我的老部队,在综合通信连任载波站站长。</span></p> <h1>这是在通信团负责安装教学楼时的工作花絮片段。</h1><p><br></p> <h1>1991年,军队改编成文职干部制度的第三年后为了军队形式上的统一,文职干部们又穿上了军装,佩戴文职符号。</h1><p><br></p> <h1>1989年初我离开服役多年的军区通信团调往兰州陆军高射炮兵师第三团任职。</h1><p><br></p> <h3>与预备役三团干部合影留念。</h3> <h1>(1994年夏季,带领预备役师二团,部分37炮连参加兰州军区组织的高射炮兵实弹打靶。)</h1><h1> 我们已经深深地了解了军营的单纯和温暖,苦累和紧张,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军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h1> <h1>来自几个企业的武装专干和团参谋组成一个炮班。</h1> <h1>带领预备役部队进入兰州军区靶场,参加军区组织的高射炮兵要地防空演习,这是我给预备役部队指战员进行战前动员。</h1><p><br></p> <h1>(开设高炮阵地,布置炮阵地,了解飞机(靶机)可能出现的航路、高度、方向。)</h1><h1> 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流血流汗,强健了我们的体魄,磨练了我们的意志。</h1><p><br></p> <h1>这是我在兰州预备役高射炮兵师任某团参谋长使用过的望远镜和65式指北针。</h1><p><br></p> <h3>(在戈壁沙漠呆了一个多月,经过大家的努力,高射炮射击打靶取得优秀成绩。)</h3><h1> 艰苦的年代培养和铸造了我们这些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奋发向上的年轻军人,同时让我真正懂得了从军这条路的艰苦,但只有从苦中一路走来,才会体味到人生甘甜的真谛。</h1> <h1>预备役师政委带领工作组来靶场慰问部队。</h1> <h1>省军区孙司令慰问我们一线的基层指挥员。</h1> <h1>到企业参加点验预备役连队,任命预备役军官大会。</h1><p><br></p> <p><br></p><h1>1995年3月到兰州市城关区武装部任职。</h1><p><br></p> <h1>1995年,全省各军分区各武装部领导,参观我部正规化建设现场会后与武装部全体同志合影留念</h1><p><br></p> <h1>与武装部部分干部职工合影留念。</h1> <h1>97年香港回归倒计时。</h1> <h1>军队干部每年都有休假,但是因工作需要从来没有休过一次假,在女儿上初中前利用学校放暑假第一次带她去成都旅游。</h1><p><br></p> <h1>1997年冬天去乌鲁木齐石河子出差。</h1><p><br></p> <h1>1997年冬天在新疆乌鲁木齐红山公园留影。</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年轻时的我,感觉得我很幼稚,各方面不够充实,鉴赏力和分辨力不足,自大无知,一身毛病,身上缺点数之不尽,也许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缘故,骨子里就有逆反傲气,愤世嫉俗的倔强和坚忍不拔的忍耐力,形成了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品格。</span></p> <h1>1999年送女儿上军校,当把女儿送进学校大门口时,内心里一下子才感觉到我的女儿长大了,开始懂事了,而我这个当父亲的欠孩子的太多太多,精力全都放在工作上,当兵的人基本都是一样的在父母面前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妻子面前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在孩子面前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h1><p><br></p> <h3>(曾被当选兰州市人大代表,兰州市城关区人民代表大会委员,城关区人大代表。)</h3><h1> 有人说,理解了奉献,也就理解了军人,也许不仅如此,我想,理解了真实,才是深刻理解了我们这些当兵的人。但远离亲人、忠孝难全却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十八年来我没有和自己的家人渡过一次春节,没有在父母生病时守过他们一天,甚至父母亲也很少吃上我做的可口饭菜。当女儿在电话里稚嫩地喊叫着爸爸……,而她站到我的面前时却法生生的那样陌生。合家集聚的一日三餐对我来说也是梦中最大的奢望。我把我最美丽的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我的部队,献给了我一生永恒追求不完的梦想事业……。</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席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证)。</span></p> <p>(退休那年。)</p><h1> 回忆起我所走过的当兵之路,我深深的感到,选择了军人是选择了神圣崇高的事业,我更选择了一种无私的品质、一种高尚的气节。在我的生命里,铭刻着军人的印迹,在我的血液中,流淌着军人的豪情;在我的生活中,保持着军人的气质;在我的工作中,展现着军人的忠诚;我自豪,因为有过当兵的历史;我骄傲,因为曾经拥有军人的称号,我无悔,因为牢记着军旅的培育;我兴奋,因为享受着“八一”闪烁的光芒。</h1><p><br></p> <h1>挎包、水壶、腰带、背包带、解放鞋,这几件物品是当年每个军人最基本的单兵携带的物品。</h1><h1>这是我保留下来的几件“老物件”,每当看到它就想起当年在基层连队当兵的情景。</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使用过的旧军帽。</span></p> <h1>各个时期留下来的“帽徽”、“肩章”,“领花”。</h1><p><br></p> <h1>这些肩章、领花、帽徽符号是各个时期军装佩戴的符号,也是怀念过去的念想之物。</h1><p><br></p> <h1>我的一家人合影留念。</h1><p><br></p> <h1>女儿获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种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儿换上新式军装。</span></p> <h1>我的老父亲,曾经是原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杨得志兵团)的一位野战医院医生,建国后50年代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专业研究生,后任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主任,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曾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医学委员;甘肃省病理医学会主任委员;兰州军区病理医学会主任委员,任《中华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践病理学杂志》编委。著《肿瘤组织学鉴别诊断》,是全国全军著名的病理专家,父亲把他的一生都献给病理专业、献给广大的患者病人,他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始终掌握着病理专业的前沿发展,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直到他70岁后才正式离休(享受军职待遇)。进入干休所后,西北地区的许多患者仍然慕名而来,拿着“病理切片”请求父亲给他们做诊断,求诊的病人都来自各个医院诊断不清或者定不了病情结论的病人,父亲都是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给他们做出诊断报告。在他病重期间,中华医学会病理协会和全军病理医学协会授予他“终身贡献奖”,并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母亲,曾是解放军第19兵团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1954年从军队转业到省人民医院手术室工作,后又调入省妇幼保健院外科手术室任护士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一辈子都很要强,业务技能精湛,能吃苦耐劳年年受到群众好评,受到上级党委领导的嘉奖,直到她去世后的追悼会上,医院领导宣读她的生平事迹时,我们做子女的才知道她在参加解放全中国的许多战役中,出色完成护理伤病员的任务曾7次荣立战功(大功、小功、三等功等),她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为党工作,多年来与她共事的领导、同事、朋友、亲戚和家人无人知道她曾经的辉煌和业绩。</span></p> <p>我的父母亲(建国初期)。</p> <h1>父母亲是解放军原第十九兵团(杨得志兵团)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从华北地区向西部挺进,分别参加过解放石家庄、解放太原、解放兰州、解放宁夏等战役,这是他们留下来的(部分)军功章。</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使用过的作训服。</span></p> <h1>八一大军衩,倒腾出40多年前的旧物件。</h1> <p>(退休留念照)</p><h1> 我肩上扛着的是军衔,头上顶着的是军徽,我有义务报效祖国,我有责任奉献青春。我愿用忠诚守望和平、用热血书写共和国的历史、用有限的生命捍卫我永恒的誓言!</h1><p><br></p> <h1>从军官证到军官退休证,完成了我从军三十多年的人生里程。</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一个年轻的战士成长为一名军官,每进步成长都离不开部队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战友们的支持鼓励,回顾在部队走过的路程感慨万千,在部队农场干过农活,在基层连队带兵、参加过国防施工、军区组织的各类演习、野营拉练、执行战备任务、参加军区战役集训、带领部队抢险救灾、参加部队正规化建设等工作,受到各级党委领导的奖励、嘉奖。退休之前,警备区干部科一位干事整理完我的档案后感慨的告诉我:“老张在你的档案里记载着一部红色光荣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与北京战友合影留念。</span></p> <h1>我与兰州的(部分)战友们庆八一迎国庆聚会。</h1><p><br></p> <h1>2014年5月自驾去陝西宝鸡市找到我的老连长,我们分别36年后再次见面。</h1> <h1>2010年我到陝西汉中城固县找到了我的老站长,我们分别32年后再次见面。</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我的老站长和夫人合影留念。</span></p> <p>北京河北来兰州的战友们参观四库全书收藏馆,介绍展馆的是我连原罗副指导员(罗在我团提升副政委后转业安排到省图书馆任副书记),是他负责筹建了“四库全书”收藏馆并担任馆长。</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4月24号原兰州军区通信团一营一连老兵(部分)在古城西安聚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4月原通信团一连电话站老战友们合影留念。</span></p> <h1>2018年4月原兰州军区通信团一连老兵在西安聚会,我与兰州、北京、铜川战友们合影(1970年底入伍的同年兵)。</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4月原通信团一连老兵在西安聚会结束后部分战友又来到兰州通信团一连在榆中县新营(镇)乡的旧址故地重游,老一连营房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是乡里的一座学校。</span></p> <h1>老部队原通信团办公大楼。</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通信团团史馆营区模型,最左侧三排楼房是我任职时的二营营区,住有五连(明线架设连)、六连(接力连)、七连(综合通信连)、八连(无线电连),随着我军装备的不断发展,原来的通信装备发生了飞速发展和质的变化,原来的编制和各种通信要素早就不复存在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到老部队的老兵们参观团史。</span></p> <h1>老战友从苏州和无锡来兰州,我陪他们回老部队看看。</h1> <h1>与我的二个小兄弟合影留念。(通信团高级工程师)</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给通信兵的题词。</span></p> <h1>原老部队旧营房遗址(老一连炊事班)</h1> <h1>老部队炊事班旧址,现在留下来的旧营房全部拆除重新再建了。</h1><p><br></p> <h1>北京老战友来兰州看望在兰州的老战友们。</h1> <h1>北京战友来西北旅游,看望我们。</h1> <h1>离开部队解甲归田,从此又回归成老百姓,过上了退休人的平淡生活。</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收集这些老照片,倒腾出这些旧物件让我浮想联翩,回顾自己走过来的路程,只对自己原来清瘦的身材和年轻的时候有点怀念,还有剩下的那点愤世嫉俗的忧郁,特别是退休后的这些年我军近百名将军因贪腐而夭折,被处分、被判刑、被降职的军、师级领导干部更是不计奇数。在本军区里有些人是我的上级领导、有些人是我的直接领导、还有些人是我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在职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德不配位”把军队搞的乌烟瘴气。在那个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贪腐者大行其道的时期,那些热爱军队、会带兵、有本事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和平年代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受到难以恢复的重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顾我走过来的路,感到十分的欣慰,不贪、不腐、不阿谀谄媚,两袖清风,清爽做人,坦坦荡荡的我就是这样平淡无奇的走过来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退休后自驾行程十万公里,在身体状况好的情况下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领略祖国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体验各地的人文历史文化、欣赏美丽的大好河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本“中国高速公路自驾导航地图集”,地图分幅查询索引上标注了我在国内去过的地方,许多地方都是多次往返。</span></p> <h1>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后,要求我们到社区登记(采集信息),街道办事处发给我家的“光荣之家”牌匾。</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