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中校园撷珍

于志一

<h3>何修平:一中回忆<br></h3><h3>老一中校园撷珍 </h3><h3>1. 荣誉室</h3><h3>我是初二进入一中校园的,樱花,海棠,小花园,小树林…好美的一中。入班不久,老师就领我去了"荣誉室",其实就是一间大教堂,墙上锦旗奖状大幅学校教学活动的照片,我随同学们一起认真的看,仔细读!在模范先进学生事迹展出中,我看到了杨风荷,贾肇茹,何桂珍…的名字,他们因为学习刻苦积扱上进助人为乐才进的荣誉室!真羡慕啊!因为是初中生,学长学姐的名字记不清了,我明白了,这是所有光荣传统的象牙塔般的好学校,我学习的榜样就是他们!并不大的也不张扬的荣誉室,是我进入一中的第一课!难忘的学涯启蒙!</h3><h3>2,“洋"老师和"土"学生</h3><h3>入校不久,有个发现,我的老师穿着得体甚至有点洋气,班主任王纪芬老师碎花裙子白上衣,谈逮老师一身小西装套裙,戴金丝眼镜的文雅的化学乔绵章老师,还有几个男老师都整洁平展的衣服,这些老师言语缓慢和同学们亲切友好!而我的同学们尤其是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却是那样,大部分农村打扮,男生几乎一身黑,女生略好一点,脖子上都系一个白毛巾,我心里说,"真土"啊!"然而我清楚的知道他们都是各地的尖子生,现在的说法"学霸"们!他们要在一中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在他们的眼中,永远闪着求知的光芒!(数年后我当了老师,最想在学生们眼里看到的就是那种风彩),我爱我的洋老师们,然而更钦佩我的年长几岁的带土味的学长学姐们!我脑海中的几亇名字,赵素娥,张淑稳,王桂珍,张素霞,杨同聚,申子为……大家都好吧!</h3><h3>3. 大餐厅</h3><h3>一中的住校生很多,高中尤其多,家远,大多住校!称住校生,区分走读生!一日三歺吃饭在大礼堂,我们班一个方桌,当然沒有凳子可坐,大家都站着吃饭。每桌,一桶盛汤,一脸盆盛菜,一小箥箩盛干粮,每班有伙食委员分配轮值打饭的任务,(我们班是韩双生同学,可惜早逝)热心为大家服务!每当饭点一到,当班同学飞快赶往歺厅,拿上这几样歺具排队打饭,那年代比较艰苦伙食定量(三三制每顿3两)一中伙食不错每周一次大锅菜,一次饱子,一次闷面。好吃极了!但才3两量小,大部分同学吃不饱,尤其是男生,于是就有女生把攒下的机动票,悄悄的夾在男生的书本里,同窗之谊难忘啊!一顿饭也就半小时光景,然后各自刷碗,值班同学收拾好三大件!然后就都回去继续学业了!忘了说了,每月交伙食费8元1角,平均每天2角7分!</h3><h3>4. 麦秸草上的梦</h3><h3>我们的一中校园,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每年寒冬将至时,校园内会有多辆大马车进校,车上满满的一大包一大包的麦秸草,卸下来后堆成一座座麦草山,顿时宿舍区的各宿舍长就大呼小叫招呼室友繁忙起来!我们没有床,长凳支铺板大通铺,大家一抱一抱的把麦秸放在床扳上,厚厚铺,足有半尺高,睡些日子就会压薄,床上床边用床单严严的盖上裹上,不让草露出来,然后铺上褥子,把被子码齐,每个人只有50公分的地儿!大家绝对亲蜜无间!冬天到了,宿舍里有一个砖砌的炉子,不暖和,早上醒来脸盆里会有冰渣,可大家睡的很暖和,那厚厚的麦秸草就是我们的席梦思,不!比席梦思还好,那飘在忱边的淡淡的麦草香味,夜夜陪伴着我们进入梦乡!多少年来,我们的麦秸草上的梦和麦香味儿,还在引着我重回一中校园……!</h3><h3>苏宝玲:</h3><h3>@何修平66届初三2班 ,你的回忆录也勾起我对一中美好的回忆。虽然现一中高楼大厦的,但远沒有那时一中在我们心中的美丽!</h3><h3>我也常回想当年在校学习的情景,尤其袁校长的进校讲话深刻脑海,她讲学习目的时首先强调的是为报父母恩,我为此还写了当时的回忆。还有八月十五全校师生分发海棠果共度中秋等等。可惜文章沒留底稿交到上面去了,说是打印后给我一份,但人换了几茬,也不好找了。[玫瑰][玫瑰]</h3><h3>5.校歌</h3><h3>同学们,还记得当年我们一中的校歌吗?"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这是当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简称抗大校歌,凯丰词,吕骥曲,曾从宝塔山下传遍全国),在袁毓英校长的提议下,成了我们一中的校歌,每有校会,各种活动,喇叭里就会传出这激人奋进的歌声,校长老师同学齐声歌唱……我们那代人从骨子里注入了家国情怀,如果祖国需要,绝不会半点犹豫,!哪里会有今天美丽词藻之下的虚伪!我好想回到当年,那时一中课堂上各位老师的淳淳教导,同学们的孜孜不倦!晨读时的大声朗读!晚自习时的安静作业,连辅导自习的老师都脚步轻轻!敬业的老师刻苦的学生,都努力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校歌中唱到的一一去承担我们的责任!</h3><h3>我的故事2</h3><h3>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九六0年)学校组织去捡麦穗,由班主任领着,每人带一个小布包,其实就是书包,里面是午饭,只有一个拳头大的黑面饼子,一个茶缸。中午我们都觉得很累,惦着吃饭,生产队送来一桶菜汤,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拿出饼子,再用缸子盛汤,突然看到惠惠(隐去真名)流泪了,班王任对大家说,惠惠家没粮食了,没有吃的,我们大家每人把自己的饼子掰一小块,给惠惠吃...。老师先掰了自己的饼子,于是我们每人都掰了一小块放在老师手里,惠惠不哭了,竞然说,给我的多了,我不要!于是老师又还给几个同学几小块,我们一起渴着汤,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饼子……在烈日下的树荫里,睡了.....</h3> <h3>6. 游泳池</h3><h3>那时候一所中学能有自己的游泳池,在当年恐怕只有咱们一中吧!记得是65年暑假后,校园东北角崭新的游泳池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一汪碧水,波光粼粼!具体长宽忘了,东西向,东面水深约1.8米向西渐浅1.2米左右,望着这水,让人心里痒啊!大热天,体育课就在这儿上了,老师教我们游泳,很多同学学的快,我们初三2班很多同学游的棒极了,女生中彭蕴石曹兰芬吳英芳郭秋景侯荣兰,…仰式侧式蛙泳自由泳,如同鱼儿在水中游!男生多集中于深水处,除了游泳,还跳水,我们班唐文玉罗牟兴王振江蒋风山徐润芝…都是好手,当然跳水跳的最好的当数唐文玉!站在泳池沿上,慢慢的脚后跟抬起,双手从身体两侧缓缓举到头顶,猛一起身,象燕子般跃入水中,引起一片叫好声!大多同学跳不成这样,戳冰棍的居多!也有生手,一下子拍进水里拍得全身通红。游泳池里常常是一片欢乐,有人偷偷的冷不防从后面把同学推下去,随着水花,打起水仗!一片欢笑此起彼伏!游泳池的水让我和同学们爱上了游泳,也导致我们几个住校生做了几次"出格"的事:赤日炎炎的中午,我们几个郭秋景,侯荣兰,男生罗牟兴何东平…好像还有谁,悄悄的翻墙越沟(和三中交界处)蹓出学校,借自行车的同学撒个谎从校门出,一个带一个,直奔热电厂大水池,痛痛快快的游,有一次秋景不慎进入漩涡,意然努力脱险,把我们都吓傻了…最后凯旋,随着走读生大摇大摆进校了…,当然下午上课大困特困的睁不开眼,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啊,怎能忘一中的游泳池!</h3><h3>谢谢岷虎谢谢同学们,我的感激之情,促我继续写下来:一中风光海棠之美</h3><h3>任振贤:</h3><h3>也说游泳池</h3><h3>大约是六五年夏天吧,我们升入高一后,先是参加劳动,俩人一辆小排子车,从正东街东头的电建宿舍工地往学校拉黄土。袁校长说,这要成为一个规定,新生入学先劳动锻炼。我和袁建民一辆车,有次拉到半路,电线乱晃,又地震了。</h3><h3>接下来课余时间各班轮流去挖游泳池。当时在大坑旁西头土堆上斜靠着一块大黑板,我们高一2板报组出了一期现场板报。语文老师王振鹏看了,挑了不少毛病,我们几个尴尬地楞在那里。最后,我决定推倒重来。星期天,王千津、高继岭等四五个同学来了,全部擦掉,重新出版。其实,老师的要求太高了,我们基本上改不了多少,只是重来了一遍。老师也没再来看过。</h3><h3>夏天雨多,游泳池挖挖停停,总也没有完成。三中的嘲笑加嫉妒,编了个顺口溜:</h3><h3>一中一中</h3><h3>自力更生</h3><h3>费了牛劲</h3><h3>挖了个臭水坑!</h3><h3>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建好了。生物老师袁崇贤笑嘻嘻地手提一个系了细绳的尺把长的温度计,下顺到池水里测温:21度!可以下水了。</h3><h3>有次我班上游泳课。男生大都在浅水区瞎扑腾,水花四溅。女生多在池畔依靠着观看。终于有几个女生下水了,从东北角的扶梯慢慢浸入池水,那里是深水区。 忽然,贾肇茹下沉了!她学习好,体育好,长得好,许多男生都对她有些朦胧的好感。说时迟,那时快。她的肩看不见了,脖子没了,头没入水中了,只剩下两条细长的手臂向上伸直了摇晃。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名男生,像一头矫健的海豹,径直游过去,轻舒猿臂,把女同学托出了水面,大家这才看清海豹是李炳杰。同学们的心脏都恢复了正常节律……</h3><h3>自从学会了屏气、下沉、抱腿、漂浮和蛙泳,同学们体验到无比新奇的快乐。尤其是在大雨来临的时候,池水是热的。67年的夏天,我早已离开母校,却忍受不了泳池的诱惑。一天晚上溜进校园,正一个人在池里玩耍,突然岸上有军人大喝:几连的?快上来!</h3><h3>后来因为离开了这座城市,就再也没有来游过。再后来,游泳池没有了。但那一池碧水和晶莹的浪花一直在我的梦中鼓荡着。我的泳池,我的一中,我的同学们……</h3><h3>穆树新:</h3><h3> 三言两语 · 话泳池</h3><h3>我们是六五届初三4班,由于是毕业班,结课早,挖游泳池的战斗首先由毕业班们打响。</h3><h3>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六五年六月份,骄阳似火,同学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用镐头和铁锨开凿地面,热火朝天地劳动着……</h3><h3>为犒劳我们,学校特允同学们到教师浴室洗澡。</h3><h3>参加挖游泳池的第二天我们就应试中考了,我发烧了,头昏眼晕地最后一次坐在一中教室里笔试。</h3><h3>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那一池碧水和在泳池里游弋嬉戏的校友们,但泳池里有我们曾经洒下的汗水!我们为海棠园里的碧池出过一臂之力而高兴!</h3><h3>廖新华:</h3><h3> 一中泳池——脑海中抹不去的那一弘碧水。体育课最向往的内容,军训时晚熄灯后与我班女生“偷渡”的乐趣………并由此爱上了游泳!</h3><h3>郭瑛:</h3><h3>忆一中泳池</h3><h3> 一九六六年初夏,一中泳池正式开放。</h3><h3> 我们的体育课,变成了游泳课。</h3><h3> 那一年上映一部电影《女跳水队员》。描写的是湛江女跳水队员成长的故事。主人翁有恐高症,怎么训练也克服不了,想放弃跳水。就在一次户外爬山运动中,山下水中有一个儿童落水了,人们焦急地喊救命,他毅然从山顶上跳入水中,救起落水的儿童。不知不觉中克服了恐高症。最终取得了跳水的好成绩。我被电影故事感动着,也想成为跳水队员。</h3><h3>  我大哥给我从天津买回一件红色泳衣,下摆是小裙子,我特别喜欢,每天盼着上体育课。</h3><h3> 进入泳池,女生们在浅水这边玩花样,</h3><h3>我们几个会游泳的女生,胆子特别大,在水中玩倒立。第一个人憋一大口气倒立,在水中双手扶池底,双腿靠近池壁,把腿叉开。第二个人紧贴第一个人倒立水中,双腿在第一个人腿中,第三个人依次倒立,然后同时直立起来浮出水面。</h3><h3> 又换花样,女同学商量去深水池,那时候男女同学平时不太说话,游泳池男女生也分开,深水池是男同学的领地。为了去深水池,大家商量成一队形,一个人打头,后边的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踩水过去,一条长龙一样的队伍过来了,深水池的男同学不好意思了,赶紧往浅水处游,这样我们女生就占领了深水池。</h3><h3> 记忆最深的一次,该上游泳课,天下起了大雨,可我们依然换上泳衣,走到泳池一看,门锁着,几个同学去找老师。老师说:“下雨了,今天不能游了,同学们回教室吧。”有的同学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这点儿雨算什么?"老师拗不过我们,就把钥匙给了我们了。我们拿着钥匙兴奋地奔向游泳池。</h3><h3> 雨越下越大,还伴着大风,自以为不怕狂风暴雨的我们,游了没一会儿就都上岸了,水太凉了,一个个冻得直哆嗦,我还起了一身饭疙瘩。</h3><h3> 一个夏天游了多少次,记不清了,只记得泳衣天天是湿的,不等干又穿上游泳去了,竞把心爱的泳衣穿破了。</h3><h3> 一中的泳池,是少年时代快乐美好的记忆!</h3><h3>7. 两支集训运动队之一一特殊小饭堂</h3><h3>1964年暑假之后,有两支运动队的队员在一中开始了紧张的集中训练生活:田经运动队和国防体育无线电运动队,队员有一中的,也有来自各所中学的学生运动员,两支队伍训练完全不同,待后面文中细说,与我前后脚进入72班的郭秋景来自二中她是田经队的,我和张文秀王长存董洪福焦银萍来自不同中学加上一中夲校的贾肇茹张秀敏宋绍军王志力十来位同学一一我们是无线电运动队的,田径队我记得有郗望郭瑞珍乔培赵楠郭秋景,别人记不清了。我们的目的是要代表石家庄市参加省里的比赛,二支队伍待遇相同,首先有了一个小饭堂(叫歺厅总觉得不合适)二个队的队员和带队老师同一个屋子吃饭,两个队各自一个大歺桌,不同于大饭堂的是有长条凳,可以坐着吃饭,三餐饭菜在当时可以说丰富又有营养,就说早上,每人2个鸡蛋豆浆一米粥油条小菜,当然吃饱!午歺都有肉…刚进一中,与其他同学不熟,总盼着吃饭,同队的队友就熟悉的多啦!后來问了问带队的韩英鸾老师得知,我们每个人每个月交7块五毛,国家补贴到每月21元!大饭厅的同学们每天才2毛7分,而我们每天7毛!太高了呀!然而训练也不是闹着玩的呀!田径队的训练可以在操场上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而我们可真是在"隐密战线"上的训练啊!详情清待续"训练"写真!我不了解田径队的训练,请学长郗望或其他队友细细讲来!…</h3> <h3>8. 我们一一无线电报务运动员的训练</h3><h3>再有就是关于密码,设密码的人都使有各种刁钻的方式去设,解密的人心须拨开迷雾重重开锁,玩的是心理玩的是智慧,张文秀的密码是2748 6231×x××,你能解吗?</h3><h3>是的,我们的训练很难几句话说明白,大家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当敌人出现在眼前时,李俠平静的用手里的电键发报“永别了,同志们"。我们所学的就是用电台,抄收电报,发送电文"我们教练告诉大家,李侠就是我们的榜样! 集训开始后每天下午七八节课就是我们的训练时间,教室封闭,",燥杂的声音会影响工作,十几位同学队友打开了振荡器,插上耳机电源,戴上耳机,手握电键,耳中立刻就充满了滴滴滴达达达的电码声,如果是收,那就是用铅笔在特订的电文纸上听耳机传送电码立刻抄报了,如果是发,那就用手指握键,敲出滴滴滴达达的电码,发送出去,摩斯电码由点划组成,点就是短声滴,划是长声达,划的音长为点的三倍!电文有长码,短码,拉丁码之分!比如短数字2就是滴滴达,听到这个响声,你就抄写2! </h3><h3>我和张文秀在小学就是同班,五年级时我们被选中,就开始学习无线电收发报了,我俩的友谊从小就开始了! 为了全省的比赛无线电收发报属于国防体育运动,我们至少都是国家的三级运动员,有证章的! 训练收发电报要求准确和速度,非常严格!举例,发报,你在桌上电键发出的每一个滴每一个达,都会输送到教练那里,机器里会出长长的打了孔的白色纸条,根据上面的孔的轻重,间隔来判定你的成绩,不可能蒙混过关的!那时训练条件差,室内夏天热,连耳机里都是汗,冬天冷,手握不住键!但没有理由懒惰!李俠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为人民的解放收发报,献出了生命,我们这点小事算什么!训练2个小时,高度精力集中,非常想提高自已收报发报的精准和速度,满耳朵都是滴滴达达声,训练结束,一点儿都不想动了! </h3><h3>不过多年后,有个好处,能迅速识破有些电视剧中,敌我双方收发电文中的假,一看就想笑…</h3><h3>闫福全:</h3><h3>那时的校园较大&nbsp; 一地一景一世界 东边有大沟 深达两三丈&nbsp; 有球场&nbsp; 工厂&nbsp; 射击场&nbsp; 田径场&nbsp; 泳池&nbsp; 麦地&nbsp; 花园&nbsp; 试验田 生物课也去那里上&nbsp;&nbsp; 好像还有猪崽的一片小天地&nbsp; 长廊连教室 甬路穿花丛 围墙边高高的杨树冲入天际&nbsp; 身上大大的眼睛盯着四面八方 门口的银杏树很孤独因为稀少而珍贵 和团结坚定刻苦前进八个大字傲然挺立&nbsp; 几颗海棠树郁郁葱葱成林&nbsp; 秋天果实累累&nbsp; 还有那绿色钟架上的大钟声音 悠扬浑厚 北道岔那能经常听到&nbsp; 还有温室花房&nbsp; 进校门南侧是绿色铁皮自行车棚&nbsp;&nbsp; </h3><h3>多彩的校园&nbsp; 知识的海洋</h3><h3>任振贤:</h3><h3>@阎福全 66届初三2(72) 山水轻风 钟是挂在大榆树上的,长圆型。我感觉像炮弹壳,或者是日本人弄的。声音好听,传得很远。后来,焊了个铁架子,钟声远没有原来好听了。再后来,不再敲钟了,一律电铃。世事变迁,也不知那钟身落何处了。</h3><h3>权连刚: 2018.06.16</h3><h3>离开一中几十年了,校门口的那口钟,始终让我魂牵梦绕。它高悬在校门北侧的大扬树上,一根长绳与钟锤儿相糸,依靠拽绳的张力将其敲响,钟声诨厚,居高声远,催人奋进。</h3><h3> 闲瑕时,曾向校工师傅讨教敲钟技能,由于不会使巧劲,不是敲不响,便是钟声小。方知敲钟不但是力气活,还是技术活。</h3><h3> 上学时,我家住在现在的东马路附近,距校有七.八分钟路程。我每每等预备钟声响后,才离家赴校,沿平安路一路北行,到校时不误上课,时间还略有富裕。</h3><h3> 现在年近七旬,眼前的事儿记不住,几十年前的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每次路过一中门口,都仿佛看见那口钟依然高悬在大杨树上,耳边钟声不绝。</h3><h3> 伴我渡过少年时光的一中钟声,你知道我在想你吗?</h3><h3>苏宝玲:</h3><h3>悬掛在校门口的那口大钟,每面敲响上下课钟声的谷老师,你们知道我们在想你们吗?</h3><h3>潘力军:</h3><h3>我是住校生,每次校内劳动,不是在校门口敲钟,就是在食堂帮厨。可惜文笔不行,写不出来。惭愧。校门口的钟,数不清敲过多少次😄</h3><h3>何修平:</h3><h3>力军福全振贤赵章柱各位同学,写的真好,!钟和钟声,海棠樱花,小花园小树林,带长廊的明亮教室,一汪清水的泳池,图书馆实验室…严谨朴素的老师,刻苦奋进的学生……构筑了老一中的精神,你和我向往这一切,就是因为我们还须继续努力继续学习!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理想,仍有追求!</h3><h3>石君儒:</h3><h3>悬挂在大杨树?大杨树能挂钟吗?大槐树吧!那是地道战上老村长敲的钟。不要搞错啦!不要把地道战,电影粮食的钟放到一中校门口!谁能说说一中的那个钟是用什么改制成的?</h3><h3>何修平:</h3><h3>在我的记忆中,这口钟最初挂在树上,门口的师傅站在地上就能敲,但近了震耳朵,而声音又传不太远!后来建了一个高高的铁架,置钟和钟锤于上端,钟锤的绳系在下面,这样在下面牵绳就可以敲钟了!各位同学,是这样吧?</h3><h3>于志一:对,是这样变迁的。</h3><h3>李志云:</h3><h3>记忆里一中门口的大钟常年是由一位叫谷尚民的老师值守敲响的。</h3><h3>权连刚:</h3><h3>@潘力军66届初三4班  你真是有心人,谢谢你帮我重拾记忆。</h3><h3> 当时一中校门北侧几棵大杨树粗壮茂盛,校钟先挂楊树,后挂铁架。可问杨宝忠,他是活字典,一中往事无所不知。</h3><h3>李志云:</h3><h3>记忆中,一中的泳池建设也有68届同学的努力,我们自己借小拉车去获鹿拉石灰,一路上小拉车几十辆,也是浩浩荡荡。</h3><h3>一中的泳池长25米宽12米。于1966年6月1日邀请的省(市)泳队开池。</h3><h3>郭文兰老师教我们游泳,并在泳池门口北侧有模拟泳姿的教具。</h3><h3>喜欢郭老师教授的游泳课,爱上了游泳,66年下水四十次。67年担任泳池管理,反而入水才十三次。当时还有一位男同学管理员,名字叫什么?反倒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初一三班的。</h3><h3>郭英:</h3><h3>志云的记忆力真好,敲钟的老师和参加泳池修建以及当年泳池开池的情形,郭老师教课的神态都浮现在脑海中,谢谢志云!</h3><h3>李树敏:</h3><h3>@李志云68届初一1班 </h3><h3>敲钟的老师,参加泳池修建,当年泳池开池的情形,郭老师教课的神态,你都能一一道来,带给我美好的回忆!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h3><h3>韩平芬:</h3><h3>我参加过一中无线电报话组,老师是陆军学院的的敎官,人较胖,我班马二兜(印象是他)参加是电报学习班,最后考试时我和高二的一个男生(记不起名子了)为一组,成绩第一名。不知是否和你们说到无线电报、报话是不是一码事。</h3><h3>韩家琳:</h3><h3>@韩平芬66届高三3班 关于电报和报话的区别我理解是这样的:两者虽都是无线通信,但使用设备不同,电报是用电键发出的电码,然后经抄收译电得到电文,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而报话就简单的多,直接通话,象王成那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就成了。</h3><h3>权连刚:</h3><h3>一中游泳池里的故事</h3><h3> 我会游泳,但泳技不高,只能算是掉进水里淹不死。这点儿可怜的泳技还是在一中游泳池被"逼”会的。</h3><h3> 上高中时,几个农村来的男生,水性很好。他们不会什么蛙式,自由式,会潜水和"狗刨儿",一看就是农村水坑里练出来的。</h3><h3> 我经常在深水池边看他们嬉水,听他们"扑通扑通”的刨水声。忽然,几个同学爬上岸来,或拽手或拽脚,喊着一二三,像扔口袋一样将我扔进水中,我顿感绝望,大叫一声。底下早有人等候,将我托出水面。挣扎中我居然自己游到了岸边,只是喝了好几口水。</h3><h3> 后来听说他们尿尿总不上岸,顿觉反胃,口中似有异味。后来又一想,偌大的池水早已将尿液稀释无几。曾看过"沙漠追匪记"这部电影,里面有口渴喝尿的镜头,心里便也释然。</h3><h3>韩家琳:</h3><h3>@郗望66届高三3班 我在70年代曾在兰州军区通讯团服伇6年,当时部队通讯就分两大类,无线和有线。到部队第二年由于我年龄偏大没有去学报务,而是做了明线架设,一直到复员。我们团除一个营搞明线(就是我们常见的电话线)外,另外两个营主要是报务,包括无线,传真,单边带,卫星通讯等。但我们和跑被服的电话兵,如战场电话线敷设,背着线拐子接断线(影视剧里常见的桥段)不同。但当时学校里是怎么回事,我就不清楚了,只是简单分了一下类。</h3><h3>赖钟涛:</h3><h3> 【 一 中 校 体 育 队 】 </h3><h3> ( 1965年 ~ 1966年 )</h3><h3> ·参赛省市运动会部分队员· </h3><h3>( 田径队 ): </h3><h3> 杨同聚 郗 望 张淑稳 </h3><h3> 张津生 赵 楠 乔 培 </h3><h3> 郭瑞珍 李炳杰 伍湘西 </h3><h3> 范建军 林新民 白新常</h3><h3> 佟 亭 任树森 冯荣身</h3><h3> 杨宇夫 李树鸾 任献波 </h3><h3> 罗学丽 王华政 张儒生</h3><h3> 陆大栋 马颖芳 陈建胜</h3><h3> 魏新民 吕 哲 唐文玉</h3><h3> 郭秋景 贾秀荣 黄 星 </h3><h3>( 篮球男队 ): </h3><h3> 杨同聚 郑志勇 刘明皎</h3><h3> 高宗禎 杨建学 叶庆华</h3><h3> 张伯良 陈天泽 吕 哲</h3><h3> 刘书刚 吴四龙 吴民明</h3><h3> 王建国 </h3><h3>( 篮球女队 ): </h3><h3> 张枚霞 马藏改 张淑恋</h3><h3> 张淑稳 高玉萍 张津生 </h3><h3> 田 敏 李爱芝 </h3><h3>( 足球男队 ):</h3><h3> 马广顺 叶庆华 王新民</h3><h3> 唐文玉 王华政</h3><h3>( 射击队 ):</h3><h3> 付继平 陈建欣 王世平 </h3><h3> 王素鱼 周玉琴 …</h3><h3>( 无线电收发报集训队 ):</h3><h3> 张文秀 何修平 贾肇茹</h3><h3> 张秀敏 宋绍军 王志力</h3><h3> 李宝明 李冀中 孙少力</h3><h3> 韩平分 马二兜</h3><h3>韩平芬:</h3><h3>@韩家琳68届初一1班 具体都想不起耒了,反正学习时很严格,回想当时敎官好象还很厉害,不过成绩他满意。但第二年文革开始了,……有时经历是一个玩笑!</h3> <h3>何修平:<br></h3><h3>9.无线电队员集体亮相</h3><h3>1965年春,全校一次大活动,野营拉练。全校为营,各年级为连,我们无线电报务运动队全体队员负责了整支队伍的通讯联络任务,从训练室走到室外,集合亮相!我们使用的通讯设备就是50年代的702型步谈机(俗称步话机)和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使用的一样,首先开设电台,定向行军,行进中使用无线电对讲机专项通话。(可以说是现在手机的祖爷爷),我很荣幸在总指挥部跟随Ol号首长一一金振江校长!我的队友在各连各部背步谈机,带耳机,手持对手持对讲机接受命令,并传达命令,普通行军中有快速前进,休息休整,行动时间都很具体准备,我们背的步谈机大约30斤,我记得有一些解放军战士在协助我们,有一个年轻的小战士,总帮我背机子!金校长他们很忙,做出指示后,由我传达命令,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不敢放松!一路走一走看,也看到有挥舞小旗的旗语传令同学,动作漂亮!不时听到宣传队同学的打竹板给大家加油"一咬牙,一憋气,顶多就是十里地…"漫山红旗招展,歌声口号声此伏彼起!加上青山翠松,真美呀!这次我们全体总算为学校做了一点事,大家兴奋了好几天。</h3><h3><br></h3><h3>64年前排左张秀敏焦银平何修平 后排左董玉琴贾肇茹张文秀</h3><h3>小学毕业暑假,一杂志需图片,在当时新中国照相馆弄了一个下午,杂志社的人拍的,还戴着红领巾背步谈机照。</h3><h3>王成就是背的这种步谈机,手持对讲机"向我开炮"!感动几代人。</h3><h3>任振贤:</h3><h3>@何修平66届初三2班 如果我没弄錯的话,这个张秀敏应该是我们65届初三2班的,当过班委。去年我班聚会没有联系上她。</h3><h3>何修平:</h3><h3>是的应该是,你可以再问一下贾肇茹!</h3><h3>张文秀:</h3><h3>读了何修平同学那充满激情的回忆,她那生动真实的讲述仿佛又让我回到了学校的那段岁月。也激起了我心中的那段涟漪。那时国家设有军事体育一项(跳伞,航空,无线电,射击)四项。无线电包括测向和电报。记得在中山路体育场东南角有一排瓦房那就是我们少年时期的难忘,我们从五年级就开始了军事集训。教室里每张木桌上都有个固定的发报电键机,别人放学放假我们都要按时到这里训练。忘不了王银松教练他那慈祥帅气的言容,还有从部队来的孟教官和王教官,那里还有教测向的施传秀老师(测向就是坚测敌人总部和发电报的方位)那时我们这帮队员中在64年有一部分参加了天津省运动会。有的让总参选走有的进了新华社。而我们则被选入市队开始了学校集训生活……。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凡的阅历,我们都不会忘初心。一中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老有所学,老有向上。</h3><h3>任振贤:</h3><h3>一中大门口的钟,潘力军说劳动课就去帮师傅敲钟,苏宝玲说想念敲钟的谷师傅,权连刚说打了预备钟,从家里走到学校,不慌不忙时间还宽裕。有的说挂在杨树上,有的说挂在收发室旁边。石君儒说:挂大杨树?大杨树能挂钟吗?大槐树吧!那是地道战上老村长敲的钟。不要搞错啦!不要把地道战,电影粮食的钟放到一中校门口!</h3><h3>石君儒:</h3><h3>你们知道钟是用什么改造而成的吗?我早就说过,是用氧气瓶上半部改造而成的。顶部焊了一个铁环。</h3><h3>于志一:我感觉像是炮弹改装的。</h3><h3>石君儒:</h3><h3>我见过架子放倒了的情景。为了改造敲钟的铁锤的位置才放倒的。不要再说什么炮弹壳。这样会误导别人。</h3><h3>任振贤:</h3><h3>在我的记忆中,1962年入学上初一时,那钟的确是挂在高高的榆树上的。两根树的支杆间横着一个横梁,钟悬挂在横梁下。所以钟声既好听传得也远。问题是氧气瓶从哪来的?</h3><h3>10. 图书馆</h3><h3>如果把老一中比成一座皇冠,那图书馆一定是镶嵌在上面的一颗璀璨的珍珠!我进入一中后,照例一周的校园劳动开始了,这次班主任分配我和另一位同学(记不清是谁了)到图书馆帮助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图书馆的全貌,常言道,去一个人家里,只要看看他的藏书,就会知道主人的兴趣爱好和涉足的领域了!此话不假,当老一中图书馆展现在我面前时,止不住的惊叹!太丰富了!三, 四间大教室,四面墙的到顶的书柜,中间是仅仅能通过一个人的层层书架,一股浓浓的纸书的味道扑面而来!我一个初二的学生,当时不知图书分类的学问,只记得厚厚重重的大部头书,装了满满一屋子,我看到了珍藏夲资治通鑑,…还有辞海辞源…,在第二间,现代书籍多,分类很细,资料多政治哲学历史…第三间与我们的学习功课有关,对所学学科有兴趣的同学借阅的多,好像专门有一个文学专栏,里面是各类古今中外小说散文…(这是我和几个同学最喜欢的领域) 这是一座宝库! 我们这次工作是填写卡片,每册书尾页是一个小纸袋,上面标明书的名称,分类,袋子里是一张卡片也注明书名编号,你去借书时要交借书证,当时大家每个一个,管理员把书里袋子中的卡片取出,标上借阅人,丨以及日期,夾在你的图书证里,一起存档,还书时,按书后的小袋上的标注,找出你的借卡证把卡仍放进书中,借书证还给你!利用工作之便,我翻阅了一些杂文,差不多都忘了,但有一夲记得太深了,就是"燕山夜话"其中有一篇"一个鸡蛋的家当"觉的写的好玩儿,后来说是大毒草,不敢提这事了!我和几个住校生有一段迷上了小说,我和郭秋景,侯荣兰…几乎每周都去图书馆借书,书桌里,被子下边常常放着书,读完了互相换,再去借,"三家巷:苦斗,晋阳秋,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艳阳天,…在一中图书馆,我读的唯一一部外国小说是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最后借的一夲中国小说是"古城春色"描写平津战役的,挺不错,后来和别人提起,竞无人知道,郁闷!…我经常抄写我喜欢的文章段落,父亲在我的笔记夲上写了4个字"贤文集锦",厚厚的一本,可惜毁掉了!可我忘不了,是老一中图书馆的书,启蒙了我对文学的挚爱.生活中有书伴随!</h3>

一中

同学

泳池

我们

老师

游泳池

游泳

训练

男生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