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所创建革命根据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大别山为中心,最盛时期包括周围20余县,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h3><h3> 1927年11月,中共黄麻特委领导黄安(今红安)、麻城农民起义,1929年5月,徐子清等领导了河南商城的农民、士兵起义,1929年11月至12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红32师的支援下,舒传贤等领导安徽省六安、霍山农民起义,三次农民起义创建了三个苏区根据地。1930年2月底,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把皖西苏区、鄂东北、豫东南三个苏区党政军统一组织起来,把分散在大别山区的三块革命根据地结成了一个统一指挥的有战斗力的整体。1931年5月,成立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和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主席。根据地首府设在新县。</h3><h3> 1932年7月,国民党军调集30余万人的兵力,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10月,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军主力撤出苏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也离开了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h3> <h3>193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发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的指示信,决定将这三个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h3> <h3>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旷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h3> <h3>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h3> <h3>一九三二年十月,中央分局和四方面军离开了根据地,但是,鄂豫皖省委和政权机构还存在。沈泽民、徐宝珊、高敬亭、王平章、郭述申、成仿吾、郑位三、徐海东、戴季英等,都还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h3> <h3>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十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h3> <h3>留在根据地的战士和群众,为了保卫红色的土地,忍受了极大的牺牲和痛苦。坚决把大别山的红旗扛到底。正象当时根据地的群众所说的那样:“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h3> <h3>一九三四年九月,程子华带着党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来到鄂豫皖,领导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开辟新的根据地,从此,鄂豫皖地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h3> <h3>三年游击战争,是鄂豫皖根据地极其艰难的最后一个时期。鄂豫皖人民为保卫红色土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3> <h3>象鄂豫皖苏区党、人民和军队的这种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的。</h3> <h3>在中国十大将军县中,有五个位于鄂豫皖苏区。它们是湖北红安(中国第一将军县,72位开国将军),安徽金寨(中国第二将军县,59位开国将军),河南新县(43位,)湖北大悟(37位),安徽六安(裕安区34位)。</h3><h3>鄂豫皖走出的共和国主席 :董必武 ,李先念</h3><h3>开国元勋(6张)</h3><h3>共和国元帅</h3><h3>来自鄂豫皖苏区的1人: 徐向前</h3><h3>大将 10人</h3><h3>来自鄂豫皖苏区的3人: 王树声, 徐海东(红25军), 陈赓(先鄂豫皖苏区,后受伤后回上海治疗,伤愈后,去中央苏区)</h3><h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授予上将 57人</h3><h3>来自鄂豫皖苏区的13人:许世友,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朱良才,傅钟,李聚奎,陈再道,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韩先楚(红25军),刘震(红25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