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敬重的人——父亲

隐忍山人(马宝山)

<h3 style="text-align: left;">美篇策划: 越 平</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美篇编辑: 宝 山</h3><h3>文稿审阅: 越 平</h3><h3>参考文献:《沁源县志》、《北京站》1960年 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网络文章</h3><h3>编辑时间: 2019年06月20日</h3><h3>美篇说明: 本文以我爱人越平的口吻,并根据她父亲的一些老照片,按三个部分进行编辑 ,一、建设北京站, 二、铁路事业, 三、家庭概况。 </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3> 我最敬重的人——老父亲,今年8月30日离开我们整整9周年了。他那高大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h3><h3> 父亲马宗璘,又名马恒泰。1922年11月28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韩洪沟村,高小毕业。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在牺盟会任协助员。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编村党支部书记。1940年后在沁源县任五、四、一区区委书记兼区分队政委,开展对日军的围困战,在闫寨村组织伏击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围困战胜利后到延安,受到毛主席的表扬。1945年8月在太岳三地委平陆县二区任区委书记兼县大队指导员,县委组织部部长,为解放军东渡黄河开辟根据地创造条件。1947年8月调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任干事,1952年后任北京铁路局人事、材料、基建处处长。为举行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而开工的北京火车站工程在指挥部任付总指挥,该站被评为十大优秀工程之一,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表彰。1960年8月任铁道部直属房产段段长兼党总支部书记。1961年任阳安线铁路工程指挥部副主任,为西南铁路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1980年在铁道部公务局任副局长,为中国铁路建设站好最后一班岗,1982年离休。行政11级,副厅级。</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一、建设北京站</font></b></h3><h3><br></h3><h3><br></h3> <h3>  北京站是建国初期十大建筑之一。</h3><h3> 每当我从北京站路过,看到这辉煌璀灿的经典建筑,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因为它凝结着老父亲一代人的心血和艰辛。</h3><h3> 1958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往于北京的旅客与日俱增,原来的北京前门车站的面积和设备已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建设一座与伟大首都相称的车站。为此,铁道部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在东单与建国门之间兴建新的北京车站。车站工程于1958年10月下旬开始筹划,同年12月10日确定设计方案,1959年1月20日正式开工,9月10日竣工,到国庆十周年前夕,9月15日正式交付使用。这在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加强与各国人民的友谊联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h3><h3><br></h3><h3><br></h3> <h3>  1959年9月15日零点10分至2点20分,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新落成的北京站。陪同前往的有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彭真(右一),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右二),铁道部副部长武竟天(右四)。</h3><h3> 在毛主席身后的是父亲,当年36岁。这张照片曾刊登在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站》专刊 ,60年了,看到这些照片倍感亲切,弥为珍贵。</h3><h3><br></h3><h3><br></h3> <h3>  毛主席视察北京站时,向建站职工招手致意,受到建站职工的热烈欢迎。</h3><h3><br></h3><h3><br></h3> <h3>  毛主席在售票厅19号窗口与售票员贾根柱亲切交谈。</h3><h3><br></h3><h3><br></h3> <h3>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视察北京站,父亲在周恩来身后左侧陪同参观。</h3><h3><br></h3><h3><br></h3> <h3>  周总理视察北京站时在候车室休息。</h3><h3><br></h3><h3><br></h3> <h3> 刘少奇主席视察北京站。</h3><h3><br></h3><h3><br></h3> <h3>  朱德委员长视察北京站后题词。</h3><h3><br></h3><h3><br></h3> <h3>  新建的北京站,站舍大楼建筑面积48860平方米,线路12股,站台六座,同时还修建了170米东便门四线运河大桥。站舍大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88米,地面以上共有三层,有中央大厅、出口厅、售票厅、候车室、行李房、餐厅、电影厅、设备室、办公室等场所。</h3><h3><br></h3><h3><br></h3> <h3>  车站有9个大候车厅,6个贵宾候车室,两个母子候车室,总面积19800平方米,同时可容纳旅客14000人。</h3><h3> 车站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援。全国有109个工厂为车站加工制造了189项装修材料和机电设备,铁道部所属各铁路局、各设计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路工厂等在技术上、劳动力、机械材料调配上给与支援外,建筑工程科学研究院、铁道兵、北京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建工局等单位在技术、人力和物力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h3><h3><br></h3><h3><br></h3><h3><br></h3> <h3>  苏联专家罗曼诺夫、鲍尔特、别良卓、萨布洛夫、彼得罗夫等在各方面给予了不少技术上的指导。</h3><h3><br></h3><h3><br></h3> <h3>  周恩来总理视察北京站工地。</h3><h3><br></h3><h3><br></h3> <h3>  新车站工程计有:土方90万立方米;灌注混凝土7万立方米;线路铺轨达21.85公里;道岔92组;安装各种石材6万余平方米;铺设煤气和通风等各种管道300余公里;埋设的电缆长度为110公里。这样巨大复杂的工程,规模如此宏伟,设备如此新颖,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7个月零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在中国建筑史上是少有的。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两万多名建站职工发挥冲天干劲和无穷智慧,日以继夜,英勇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h3><h3> 工程由滕代远部长为总指挥,父亲是副总指挥,在工地负责全面工作。</h3><h3><br></h3><h3><br></h3> <h3>  北京站塔钟。大钟四米直径,是上海蓓高制钟𠂆制造的,也是我国首次制造,塔钟受母钟的控制,并设有和天文台核对时间的装置,按设计要求,24小时内误差不大于2秒。此外并附有自动报刻和报时设备。</h3><h3><br></h3><h3><br></h3> <h3>  自动扶梯。中央大厅内设有四架自动电梯,由上海电梯厂制造,是我国首次生产的新产品,每架每小时可运送旅客6000人次。</h3><h3><br></h3><h3><br></h3><h3><br></h3> <h3>  舒适温馨、通透明亮的母子候车室。</h3><h3><br></h3><h3><br></h3> <h3>  温暖如家的婴儿候车室。</h3><h3><br></h3><h3><br></h3> <h3>  第一站台侧景。</h3><h3><br></h3><h3><br></h3> <h3>  宽26米、长128米新颖明快的高架候车室。</h3><h3><br></h3><h3><br></h3> <h3>  一组候车大厅、候车室照片。</h3><h3><br></h3><h3><br></h3> <h3>  </h3> <h3>  毛主席视察北京站后,首发列车在亲友的欢送声中缓缓驶出站台,奔向祖国四面八方,从此北京站正式交付使用。</h3><h3><br></h3><h3><br></h3> <h3>  电影厅、电视厅丰富了候车旅客的文化生活。</h3><h3><br></h3><h3><br></h3> <h3>  1998年11月28日在北京铁路局工程楼,北京市政协组织召开的当年参加北京站建设的主要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汇报座谈会。老父亲在阅读资料。(一组照片)</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二、铁路事业</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 <h3>  老父亲建设完北京站后,1960年8月在铁道部直属房产段任段长兼党总支书记,为铁路职工修建了不少家属楼,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1961年在阳安线铁路工程指挥部任副主任,为西南铁路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h3><h3> 阳安线铁路西起宝成铁路的阳平关车站,经宁强、勉县、汉中、洋县、西乡、石泉、汉阴等县(市)境,东抵陕南重镇安康,与襄渝铁路接轨,全长356.5Km,是横贯陕南,连接宝成,襄渝两条铁路的联络线。是中国第二条电气化铁路。阳安线共建桥梁311座,总延长27.15公里,占全线的7.8%。全线车站35个,工程预算91454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256.5万元。</h3><h3> 我记得老父亲经常出差,很少在家休息,我们那时还不理解他。还记得父亲过节带我们去人民大会堂,二七剧场观看文艺节目和电影等。现在我们看到他老人家的这些工作照,感到老父亲很不容易。老父亲工作如此艰辛,但生活上艰苦朴素,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受益终生。</h3><h3><br></h3><h3><br></h3> <h3>  1979年9月父亲去沙通线验收铁路工程。</h3><h3><br></h3><h3><br></h3> <h3>  沙通线(简称京通铁路)京通铁路建于1972~1980年,1972年10月开工,1977年12月通车,1980年5月交付运营。</h3><h3> 京通铁路是中国华北地区通往关外东北地区的第二条铁路干线,是沟通关内外的第三条铁路干线之一,也是晋煤北路分流外运的一条通道。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是一条重要的战备铁路。铁路线路中有三省交界城市、东北地区的战略城市——赤峰市。京通铁路的运营通车,对冀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h3><h3><br></h3><h3><br></h3> <h3>  京通铁路于1972年10月开工兴建,由铁道兵历经8年时间,先后调集八、九、十一、十三、十四师和舟桥团、机械团及工程通信营担任施工。由铁道兵东北指挥部组织指挥,铁路沿线省市动员民工配合部队施工,最高时施工人数达20余万人。</h3><h3><br></h3><h3><br></h3> <h3>  京通铁路沿燕山南路出口古北口长城,过燕山腹地,隧道密集,纵貫内蒙古哲里沙漠。据记载 共有116座隧道,延长达78公里,3000米以上的隧道有4个 ,个别地段还有集中的1号、2号、直到5号隧道群。其中最长的隧道是穿越滦河,伊逊河分水岭的红旗隧道,长达5848.3米,接近6公里。全线共有桥梁450座,延长45公里,其中500米以上的桥梁12座,最长的是老哈河特大桥,达1447米,在当时曾创下了中国铁路桥梁长度之最,桥梁、隧道总延长占线路长度的15%之多,可见施工难度之大。</h3><h3><br></h3><h3><br></h3> <h3>  京汉公路小槐河桥,以下是父亲组织、参与、验收的各种桥梁。</h3><h3><br></h3><h3><br></h3> <h3>  七里河大桥</h3><h3><br></h3><h3><br></h3> <h3>  滦缷大桥</h3><h3><br></h3><h3><br></h3> <h3>  东午立交桥</h3><h3><br></h3><h3><br></h3> <h3>  在建矿山村大桥</h3><h3><br></h3><h3><br></h3> <h3>  落成的矿山村大桥</h3><h3><br></h3><h3><br></h3> <h3>  京汉公路落成,验收典礼仪式</h3><h3><br></h3><h3><br></h3> <h3>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欢庆场面。</h3><h3><br></h3><h3><br></h3> <h3>  马河大桥</h3><h3><br></h3><h3><br></h3> <h3>  老父亲和段君毅部长合影留念。</h3><h3> 段君毅1976年12月至1978年10月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h3><h3> 曾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铁道部长,河南省委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中顾委委员等职。</h3><h3><br></h3><h3><br></h3> <h3>  欢送郭局长(右一)留念</h3><h3><br></h3><h3><br></h3> <h3>  1988年12月20日在京同乡合影,右一为王廷栋。</h3> <h3>  1986年6月13日在太原与26班同学合影。</h3><h3>左起:史家骏、父亲、贺达毅</h3><h3><br></h3><h3><br></h3> <h3>  视察工作留影之一</h3><h3><br></h3><h3><br></h3> <h3>  视察工作留影之二</h3><h3><br></h3><h3><br></h3> <h3>  1962年9月同铁道部直属建筑处行政科长以上干部合影。</h3><h3><br></h3><h3><br></h3> <h3>  山西沁源县在京局级以上干部合影留念。</h3><h3><br></h3><h3><br></h3> <h3>  1980年3月23日老父亲在福州石鼓公园留影。</h3><h3><br></h3><h3><br></h3> <h3>  1989年元月2日下午观看沁源晋剧团演出。</h3><h3><br></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三、家庭概况</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 <h3>  老父亲,1922年11月28日生于山西沁源县,农历壬戌年。他15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山西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多次疯狂扫荡。在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的沁源县,薄一波、陈庚、安子文等领导创建了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山西军民奋起反抗。1938年7月,16岁的父亲投身革命,领导当地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伏击战、夜袭战、麻雀战、地雷战等,采取空室清野,长期围困日寇,创建了“困困日寇二年半″的光辉战例,终于把敌人赶出县境。在1944年1月17日的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h3><h3><br></h3><h3><br></h3> <h3>  爷爷奶奶的老照片。</h3><h3> 爷爷马元英,因病去世享年66岁。奶奶史民女,1976年去世,享年83岁。</h3><h3> 爷爷奶奶共有五个子女,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大伯父大学毕业,英年早逝;二伯父在沁源老家,大学毕业,育有四男二女;父亲排行老三,叔叔在京生活,姑姑在老家沁源。</h3><h3> 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抚养照料了我三年,大哥、二哥也是在他们身边长大,二老付出了艰辛和爱心。我在医院出生后,奶奶亲自抱着我,坐三轮车接我回家。奶奶老时因病住院,我向学校请假两个月,专门陪床照顾她老人家。她的大度、善良和精明影响着我们的一生。</h3><h3><br></h3><h3><br></h3> <h3>  父母年轻时的合影留念。这可能是1949年刚刚到北京时照的。</h3><h3><br></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合家欢</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1955年爷爷奶奶和叔叔同我们一家照的合影。那时还没有武平妹妹,我最小不满周岁,爸爸抱着我,妈妈抱着二哥胜平,大哥燕平在爷爷右边站着,大姐京平在奶奶左边站着。叔叔在后排右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  全家福</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这可能是1970年左右父母和五个子女的合影。妹妹在父母中间,我在后排左侧,往右依次是二哥、大哥、大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兄妹五个的合影,前排两个哥哥,后排是我们姐妹三人。这张可能和前张同一天照的。</h3><h3><br></h3><h3><br></h3> <h3>  爸爸叔叔同爷爷的合影。</h3><h3><br></h3><h3><br></h3> <h3>  奶奶和姑姑的合影留念。</h3><h3><br></h3><h3><br></h3> <h3>  2001年二伯伯专程从山西来的北京看望父亲,老哥仨在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合影。照片上还有爸爸亲笔写的记录。</h3><h3><br></h3><h3><br></h3> <h3>  二伯伯和他的两个女儿(穿蓝色衣服的)同我们一家合影。</h3><h3><br></h3><h3><br></h3> <h3>  这是五姨夫抗美援朝时和五姨一起的合影留念。  </h3><h3> 五姨夫抗战时期,家中6位亲人惨遭日军杀害。五姨夫戴着深仇大恨,通过父亲介绍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英勇杀敌,多次立功。抗战后,随部队南下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后转业湖南株洲,参加当地经济建设。现二老身体健康,儿孙满堂,生活幸福。五姨夫热心投身公益事业,教育后代, 传播正能量,还写了自传体文学《回眸》、诗集和教育丛书等不少文章,深受读者欢迎。</h3><h3><br></h3><h3><br></h3> <h3>  父母中年时的合影留念。</h3><h3><br></h3><h3><br></h3> <h3>  老母亲的年轻照。</h3><h3> 母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干,抗战时期,历经磨难,积极参加妇救会工作,做军鞋,送军粮,护理伤员,同爸爸一起,行军打仗,由于战争的原因,结婚多年没有要孩子,解放后,生活稳定了,才先后生了我们五个子女。爸爸工作繁重照顾不了家,妈妈为了子女的成长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日夜操劳孩子们的吃穿。我记得,她遇事不求人 ,50斤的面袋子扛起来就走 ,孩子们大了,做饭时烙一摞烙饼,不一会儿就被孩子们吃完了,她从不责怪孩子们。</h3><h3><br></h3><h3><br></h3> <h3>  妈妈在院子里的照片,那时房子还未翻新。</h3><h3> 妈妈是山西沁源县有义村人,离我们老家相隔一里。姥爷姥姥生有五个女儿,有两个女儿夭折,留下了二姨、妈妈和五姨姐妹三个,妈妈排行老三。二姨一家在太原,五姨一家在湖南。</h3><h3><br></h3><h3><br></h3> <h3>  父母老年时在家中合影。</h3><h3><br></h3><h3><br></h3> <h3>  1993年8月父母在北总布3号院子里的合影。</h3><h3><br></h3><h3><br></h3> <h3>  爸爸的书法独具一格,一手好字,直接影响了我们几个子女。</h3><h3><br></h3><h3><br></h3> <h3>  老父亲坐在我买的沙发上照相。</h3><h3><br></h3><h3><br></h3> <h3>  老父亲在北戴河疗养,大哥和东平陪同。</h3><h3><br></h3><h3><br></h3> <h3>  老父亲在广州朋友家中留影。</h3><h3><br></h3><h3><br></h3> <h3>  北总布胡同3号院,位于胡同北端路西。我家是1962年8月由西城锦什坊街39号迁入到此院。在这里整整生活了40年,2002年因打通金宝大道被拆迁。</h3><h3> 此院原来是盛芳(原叫什坊)胡同一号院的后院,据说是路东大红门宅子的管家给母亲修的宅子。大红门宅邸曾住过云南省主席龙云、乌兰夫、张体学、陆定一等。</h3><h3><br></h3><h3><br></h3> <h3>  母亲和我、妹妹在院子石榴树、美人蕉前留影。那时我已30岁。</h3><h3><br></h3><h3><br></h3> <h3>  我抱着外甥孟伟同妈妈和妹妹合影。</h3><h3><br></h3><h3><br></h3> <h3>  老父亲同二哥、外甥在院子里的照片。</h3><h3><br></h3><h3><br></h3> <h3>  妈妈同大哥、二哥在院子里的合影。</h3><h3><br></h3><h3><br></h3> <h3>  1993年8月下旬父亲同我和妹妹在北总布胡同3号院子里的照片。</h3><h3> 老父亲上班时虽然工作忙,但很疼爱孩子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一次发烧,老父亲夜里背着我走了几里地,去东华门医院看病。有时病了,爸爸夜里陪着我,给我测温度,沏糖水 ,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还有,孩子们参加工作时,会给孩子们买块手表 ,以示祝贺。有时出差回来,还给我们买回好多外地土特产。</h3><h3> 爸爸在我1970年参加工作时,把他保留多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利品,金星钢笔,夜明手表送给我,现已丢失,非常遗憾。</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2002年北总布3号拆迁前老父亲同二哥、妹妹和我一起的留影。</h3> <h3>  老父亲同二哥、我爱人的合影。</h3><h3><br></h3><h3><br></h3> <h3>  姐俩去医院看望住院父亲时的照片。</h3><h3><br></h3><h3><br></h3> <h3>  姐俩搀扶着老人。</h3><h3><br></h3><h3><br></h3> <h3>  2011年春节我们夫妇同大姐在妹妹家照的合影。大姐当年因病在北京第二医院去世,终年61岁。</h3><h3><br></h3><h3><br></h3> <h3>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的浪潮使得很多企业发生了巨变,下岗的、破产的都让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二哥和我都下了岗,为了自某职业,改善生活,二哥利用东面临街的小院子盖了一间房子,开一个小卖部,叫“盛平食品店”,主要经营: 油盐酱醋、烟酒茶糖、生活用品、冰棍饮料等,有时还帮着民工做些饭菜,扩大服务项目。小卖部的经营虽没有挣什么大钱,但也能维持生计 ,同时还能照料老人。</h3><h3><br></h3><h3><br></h3> <h3>  父母的三个外孙:</h3><h3> 大姐之子曾圆,在市政系统工作。</h3><h3><br></h3><h3><br></h3> <h3>  妹妹之子孟伟,在金融系统工作。</h3><h3><br></h3><h3><br></h3> <h3>  越平之子马宁,在铁路系统工作。</h3><h3><br></h3><h3><br></h3> <h3>  1991年4月6日老父亲在京西潭柘寺留影。俗话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此寺香火旺盛,虔诚者络绎不绝。</h3><h3><br></h3><h3><br></h3> <h3>  1991年5月16日老父亲在“七七事变”地芦沟桥参观留影。</h3><h3><br></h3><h3><br></h3> <h3>  我心中最敬重的老父亲,2010年8月30日23时在北京铁路总医院高干病房心脏停止了跳动,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88岁。</h3><h3> 2010年9月3日上午家属、亲友在铁路总医院太平间同老父亲遗体告别。</h3><h3><br></h3><h3> <br></h3> <h3>  五姨夫五姨因年事已高,不便来京,特委派自己的两个女儿丽辉、国平参加父亲的遗体告别,以寄托哀思。</h3><h3><br></h3><h3><br></h3> <h3>  子女、亲友送的花圈,摆放在八宝山殡仪馆处,随老父亲驾鹤西去化作云烟。</h3><h3><br></h3><h3><br></h3> <h3>  2010年9月14日,老父亲的骨灰盒下葬于朝阳陵园,同老母亲合葬。老母亲2000年7月23日病逝,比父亲先走10年。</h3><h3><br></h3><h3><br></h3> <h3><b>  二位老人的墓地</b></h3><h3> 父亲,生于1922年11月28日,故于2010年08月30日。</h3><h3> 母亲,生于1923年05月12日,故于2000年07月23日。</h3><h3><br></h3><h3><br></h3> <h3>  每逢清明时节,子女们就来墓地扫墓,看望二老,献上鲜花、点心果品。</h3><h3><br></h3><h3><br></h3> <h3>  老父亲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祖国交通大动脉的发展建设,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h3><h3> 愿天国的父母安息吧!</h3><h3> 我们永远怀念父亲母亲,衷心爱戴您们——我最亲爱的父母 ,老爸老妈!!!</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