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防的眷念

周宁军

<h1><b>2015年10月18日应邀参加完浙江北雁荡山景区原守备27团三营炮连一年一度的战友聚会后,军院发小战友郭小学、沈晓林、孙晓峰、陈少华、程毅、周宁军、江建涛等七人驱车继续南行,从乐清县来到苍南县(原平阳县的部分)</b></h1> <h1><b>我们在花甲之年,46年之后,踏上了重走军营路,重温绿色梦的寻访</b></h1> <h1><b>1969年12月16日我们还是一个不知愁的年龄,刚满15、6岁,就告别了亲人,带着一颗年青的心,怀揣着对军队梦想,离开了六朝古都—南京</b></h1> <h1><b>踏上了通往军营的列车,再乘船、坐军车,几经辗转,来到了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的平阳县(现为苍南县)光荣从军,有幸成为南京军区守备27团这支庄严队伍中的一员</b></h1> <h1><b>这个团的前身是粟裕、刘英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南点播的革命火种</b></h1> <h1><b>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成长,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壮大。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在浙南瓯北、浙东灵江广大地区,为解放浙南,解放温州做出了巨大贡献</b></h1> <h1><b>解放后圆满完成了泰顺、文成、永嘉等地的剿匪任务,为巩固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b></h1> <h1><b>海边防是国家安全的一线屏障,军人是守卫祖国海边防安全的永恒界碑。从1951年起,这个团就担负着北起瓯江口,南至浙闽边界接洽部长达300多公里的海岸线的守备任务</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军南京军区守备27 团各连的军院宇花20名发小照片</b></p> <h1><b>在那里多年的军旅生涯,部队生活的战斗洗礼,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在那里我们虽然有辛酸、有艰辛、有血汗,但也有激情和执着;在那里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去面对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思;在那里我们默默地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不到的艰苦创业的生活,从中也体会到一般人无法身临其境的那样一种快乐人生</b></h1> <h1><b>当兵的岁月,给当过兵的人们灵魂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回望我们过去的军营,尽管早已物似人非,但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绵延上百公里的海岸线,还有那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却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永恒,难以忘怀得记忆</b></h1> <h1><b>我们结伴而行的七发小战友,除郭小学是一营炮连、江建涛是四营炮连的外,其余五人都是三营的。所以经商量重返军营的线路是华阳—矾山—马站—霞关—赤溪—渔寮 ,主要是三营各连(一营金乡住地因时间关系,也不顺道只好遗憾割舍)</b></h1> <h1><b>10月19日大早我们从苍南县城出发很快就来到华阳镇原四营炮连所在地(江建涛原在的连队),营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就是照片上旅店的欢迎词</b></h1> <h1><b>随即我们又驱车30多公里向矾山原27团团部进发。不一会就来到“世界矾都”矾山镇</b></h1> <h1><b>我等八人(郭小学太太),在矾山镇合影</b></h1> <h1><b>来到27团团部旧址,没有想到的是原团部和直属队很多营房还见在,但已是破烂不堪,团部大礼堂断壁残垣</b></h1> <h1><b>在团司令部办公楼门前,留个影,也算是到此一瞥。带着感叹,带着唏嘘,带着遗憾离开了矾山</b></h1> <h1><b>以前从矾山到马站之间,长途汽车必须盘山而上鹤顶山再盘山而下,翻山越岭。而自2011年开凿了的长达2955米的鹤顶山隧道以后,几分钟之间就实现了矾山和马站之间的互通,不仅减少了“十八弯”,还缩短了距离和翻山的时间</b></h1> <h1><b>在鹤顶山观景台极目远眺“浙南第一峰”。真还不知这个海拔1006米(当年我们所知道的高度只有989米)的鹤顶山原名叫福鼎山。后由于山势形如鹤顶,人们便给它取名"鹤顶山"</b></h1> <h1><b>这里山势高峻,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笼罩在云雾里,要知道当年这山顶上还曾驻扎过陆海空三军部队都是对台的监控。1963年的6月也正是高山上的海军某部雷达视频显示:平阳内海上发现一个目标,利用夜色掩护,正向大渔湾区域移动,慢慢靠近官山小岛。不久目标便消失,要边防部队和哨所注意内海海面异常的变化,提高警惕,加以防范。也正是山上部队为6.27沿海军民围歼敌特登陆胜利提供了准确的情报</b></h1> <h1><b>从鹤顶山隧道观景台下来不多时,映入眼帘的是马站镇岱岭畲族乡,这里过去是我和孙晓峰当兵的连队(三营炮连、三营十连)曾经住过的地方</b></h1> <h1><b>如今这里已看不到过去曾有部队驻扎过的任何痕迹,展现眼前的是畲族风情园。这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主要以畲族为主</b></h1> <h1><b>过去我们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卫国戍边,现在旧貌换新颜,当年的老兵很欣慰</b></h1> <h1><b>在走进别样风情畲乡后,我们又去了附近原独立排守护的团弹药库,这里可不像一条公路之隔的畲乡,弯弯曲曲的一条小路走进去杂草丛生,只能看见的就是坚固的石砌破烂不堪的营房</b></h1> <h1><b>我和晓峰都曾在这里守卫的团部重地—弹药库,奉献我们的青春年华</b></h1> <h1><b>从岱岭一路来到了马站镇,当年镇上的长途车站,几十年过去了,居然还在,这在我们老兵眼里,可真是“古董”级的了</b></h1> <h1><b>我们与恭候多时的原三营炮连的老司务长转业后任当地镇人大主任见面后,他带我们去了三营营部和炮连的旧址,不是这位老当地人的带路,谁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三营营部和炮连营区所在地</b></h1> <h1><b>热心的老司务长,又专程陪同我们探寻了二营营部所在地:霞关镇,这也是浙江省最南端的滨海集镇,东南濒临东海,与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隔海相望</b></h1> <h1><b>霞关镇古称镇霞关。明代初年,为防御倭寇入侵,朱元璋曾派兵镇守霞关,故冠之“镇”字。清康熙年间,水兵驻扎于此,据传,清晨时,水兵看到旭日东升,光照云海,红霞满天,五彩缤纷,清澈的海水映得一片通红,蔚为壮观,故又美其名为“霞关”</b></h1> <h1><b>在此我们也想对军院发小战友,二营的弟兄们:吕祖光、冉建令、卢晓峰、周文杰(秋秋)、徐新建说,在你们过去曾战斗过的地盘上,我们也来了</b></h1> <h1><b>在我连老司务长的陪同下,我们很快来到原三营八连所在地赤溪镇</b></h1> <h1><b>在赤溪镇上我们看到了沈小林当兵时连队的营房还比较完整,据说在几年前还是当地的养老院,后搬迁。也许正是这养老院的存在,才保留了当年的连队营房的原貌</b></h1> <h1><b>这可是当年连队干战一同在营区内打下的一口井。</b></h1> <h1><b>至今井水源源不断,且清澈如镜</b></h1> <h1><b>就在赤溪一带,1963年的6月27日,还发生过大渔湾军民在一小时内围歼国民党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派遣的“反共挺进军第31支队武装特务”战斗故事</b></h1> <h1><b>为此人民日报还专门在6月30日发表社论《祝东南沿海军民歼灭登陆敌特的胜利》</b></h1> <h1><b>在大渔湾战斗中的八连新兵张棉星荣立一等功并屡次去京观礼,此人也是当年沈小林连队的一位排长</b></h1> <h1><b>在赤溪镇还见到了当年与沈小林一起演出的军民宣传队队员和当地军民联防时的民兵现在的镇武装部长,并一起在二百多年大榕树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由此也见证了当年老兵与当地群众军民渔水深情</b></h1><h3><br></h3> <h1><b>这里是中墩乡隶属赤溪镇,地处海滨丘陵,乡域自东北向西南呈长方形,原是十一连的防区。从山上看海边,都是船只,这里老百姓主要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b></h1> <h1><b>这里也面朝大海,海岸线十绕百弯,形成了独特的海湾风景</b></h1> <h1><b>据说盛产虾皮、虾仁、梭子蟹。浅海滩涂主要养殖紫藤、缢蛏。人勤物丰,民风淳朴。王家山村就属中墩乡</b></h1> <h1><b>王家山村风光旖旎,渔村风味浓厚</b></h1> <h1><b>在滨海绿道上俯瞰,美不胜收。这里是当年原三营十一连独立排的防区</b></h1> <h1><b>程毅在王家山村海边留影</b></h1> <h1><b>孙晓峰在王家山村海边留影</b></h1> <h1><b>为了寻找原三营十一连独立排的所在地,陈少华已是第二次来到中墩的王家山村,这里是他当年军营生活的“第二故乡”,第一次来此,因年代已久,“寻根”没能如愿</b></h1> <h1><b>这次无意中相遇了在反小股敌特偷渡斗争中获得民兵战斗英雄称号的苏旺巢,正是这位当地的老英雄带路,帮他找到了十一连独立排的原址。终于让老兵了此看军营旧址的心愿</b></h1> <h1><b>这是陈少华和孙晓峰与当年的民兵战斗英雄的合影</b></h1> <h1><b>这天临近晚上,我们到了当年程毅所在的原十二连,渔寮凹口。连队的营房已成了村委会,时间已晚大门紧锁</b></h1> <h1><b>当晚下榻了渔寮镇上的旅社,为我们第二天游渔寮大沙滩,留下充裕的时间和便利。这也是我们重走军营地的重头戏</b></h1> <h1><b>我们此行的7个军院弟兄,尽管当兵时分在不同的基层连队,有的甚至几年兵都没相见过一次,但讲到渔竂大沙滩,大家无人不知,因为这里是我们团抗登陆作战的主要方向,都曾在那里训练、参演过,在渔寮大沙滩上涉足</b></h1> <h1><b>过去到渔寮阵地没有公路,几十里山路,武器装备只能是人扛肩挑步行前往</b></h1> <h1><b>现在,公路直通海边。从马站镇出发到渔寮凹口,车轱辘一转,十几分钟就到了</b></h1> <h1><b>渔寮东临大海,南临霞关,北壤赤溪,西毗马站</b></h1> <h1><b>大沙滩长2000米、宽800米,呈新月形状,也称渔寮凹口</b></h1> <h1><b>早年对敌海上抗登陆前线阵地的渔寮大沙滩,如今是苍南县滨海玉苍风景名胜区之一</b></h1><h1><br></h1> <h1><b>它以黄金沙滩为主,集山光水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山清水秀,风清岛奇,沙净水碧的独特风味</b></h1> <h1><b>是高品位的旅游、避暑、休养胜地,可与北戴河相媲美,被称为“东方夏威夷”</b></h1> <h1><b>大海的宽怀雍穆与惊涛骇浪早就从诗人的永叹调里向我们发出了召唤的信息</b></h1> <h1><b>大海以独有的神韵吸引着我们,召唤着我们,使我们的心,身不由己的飞向它,朝拜它</b></h1> <h1><b>10月20日的清晨,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终于又一次踩到了渔寮大沙滩上</b></h1> <h1><b>天空中初升的阳光,热情地洒下金色的光芒,向老兵们友好地示敬;清雅别致的海滩浴场,金色细软的沙子以难言的愉悦之情容纳了来访老兵</b></h1> <h1><b>与沙滩、与大海短暂的相会,有太多的惊喜,太多的震撼。</b><b>海潮扬起的浪花,让我们融入早已眷念的大海</b></h1> <h1><b>漫步在大沙滩,体味海的气息,海的深情,海的心怀</b></h1><h3><br></h3> <h1><b>海的潮水,带着豪迈与激情来回冲撞我们的心声</b></h1> <h1><b>就在这片被爱照耀的沙滩上,留下美丽的倩影,晓学为夫人摄下珍贵的一照</b></h1> <h1><b>海风吹过,一种清爽扑面而来,踏着海的浪漫,我们一起去追寻海的灵魂,一起融入大海</b></h1> <h1><b>我们漫步在大潮退后的大沙滩上,欢呼跳跃</b></h1> <h1><b>尽情领略大海无与伦比的美丽,仿佛又回到当兵芳华的年代</b></h1> <h1><b>当年在火红的军旗之下,面朝大海,显露出那种辽远的蔚蓝,让我们对蓝色由喜爱到依恋。也更深的理解了当兵人那身国防绿深刻的意义。</b></h1><h1><br></h1> <h1><b>当兵的人所喜爱的蓝是空灵的蓝,那种颜色是用灵魂喂养,深远而辽阔。只有这种蓝才是我们这些老兵表达爱的色彩</b></h1> <h1><b>这种蓝真实而又虚幻,无疑是天空和大海的主色调,老兵的“第二故乡”永远簇拥在蔚蓝里。对海的怀念也自然的生长在蓝色之中。</b></h1> <h1><b>站在渔寮大沙滩上,令我无法平静。我知道,自己又走进了那片海的潜流里不能自拔</b></h1> <h1><b>我知道大海更多的时候是蓝色的,是那种平和温柔美丽的蓝,蓝得沉静而写意</b></h1> <h1><b>站在知天命的高度,俯瞰青春是件很有趣的事儿,尤其是那军旅生涯的那段金子般的时光</b></h1> <h1><b>那些有形的怀念生动而珍贵,在满目青山,面朝大海的军营生活 里,不管快乐或忧伤,都是人生的美景</b></h1><h1><br></h1> <h1><b>最让我们怀念的当然是共 同生活的战友。各种性格的战友仿佛天空中的星星,在过往时空里闪烁着或强或暗的光,照耀着岁月</b></h1> <h1><b>有的曾给过帮助,有的共同破解过军营中的难题,有的带给军营欢笑,更有的给了生活以启迪,对他们的怀念,是所有的怀念之中最愉快的事</b></h1><h3><br></h3> <h1><b>我常常把对战友的怀念当做粮食来喂养精神和思想,也曾用这些怀念来治疗颓废的内伤,恢复不懈的斗志。更多的时候把和战友一起的故事串起来,晾晒在幸福的时光下</b></h1><h1><br></h1> <h1><b>一面旗帜,不一定插在风中就猎猎作响,飘扬在无云的天空上同样美丽炫目</b></h1> <h1><b>和平年代的我们这些老兵或许没有血与火的经历,但也同样存在大爱无疆的故事</b></h1> <h1><b>当兵的年代虽然不能用一首诗振奋一个世界,用一滴血来红透整个青春,但一个保卫祖国的责任足可以让人忘我</b></h1> <h1><b>阳光,沙滩,海浪,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画,令人心醉</b></h1> <h1><b>大海的美丽,让我们无从拒绝;大海的宽广,让我们仰望折服</b></h1> <h1><b>层层波浪相互追逐嬉戏,深情款款地轻拍着海岸,或缠缠绵绵地亲吻着金黄色的沙滩</b></h1> <h1><b>这里只有蓝色的海水拍打岩石激起重重白色的浪花,发出动人心魄的声响</b></h1> <h1><b>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b></h1> <h1><b>大海拥有的,不仅仅是一种色彩,它所拥有的是一种精神,是生命。我们面对的是大海博大的胸怀</b></h1> <h1><b>大海以清新自然的姿态迎接我们这些老兵,以古朴苍桑面对我们,毫无保留地展示着精华和魅力</b></h1> <h1><b>在辽阔的大海面前,人和自然交融,万念俱寂,精神解脱,再一次得到净化和升华</b></h1> <h1><b>在渔寮附近的王孙沙滩上,有几座沙雕恬然而静静,或躺或卧或仰呈现在海滩上</b></h1><h1><br></h1><h3></h3> <h1><b>人类魔术般灵巧的双手还有戎马纵空灵动思维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沙粒,由初具规模的胚胎到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b></h1> <h1><b>沙雕真正的魅力还在于以纯粹自然的沙和水为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呈现迷人的视觉奇观</b></h1> <h1><b>体现了自然景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其体积的巨大是传统雕塑难以比拟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b></h1> <h1><b>聚散沙为艺术,化平常为神奇。沙滩雕塑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它点沙成金,可创造出任何适用于它表达形式的纯粹的艺术品</b></h1> <h1><b>它将贵族化的只适合于少数艺术家而为的雕塑创作,还原为大众平民的艺术享受,在海滩上展示出来</b></h1> <h1><b>我们尽享驰骋“沙场”的快乐 ,在沙堆里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重走军营路的同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b></h1> <h1><b>渔寮再见了!46年前的老兵,我们又要向你道别了。 一句话的背后,总有许多说不完,也道不尽的感动</b></h1> <h1><b>我们默默的诉说;大海也默默的倾听,只有海风带来的咸,湿润了我们的双眼。身离开了,留下了足迹,唯有沙滩了解:故事的结束,是另一个开始</b></h1> <h1><b>大海你不在虚无缥缈的天外,你在天的这一边,你和我们这些老兵在一起,我们在向往和追求你那种雄浑、深沉、广阔、宽厚、自由、生动、和谐的境界</b></h1> <h1><b>10月22日我们一行原守备27团的军院发小战友在重返“东海前线”的同时,也慕名来到过去这个远离大陆的小岛,有“百岛之县”美称的—洞头。原守备26团军院15个弟兄曾在这个岛上的军营里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为祖国戍边站岗,生活了数载,可算是第二故乡。我们在这里也为咱军院发小战友留下了重走军营路的深深痕迹</b></h1> <h1><b>2019年6月18日制作完这个美篇,这一天也是我的生日,以此纪念我们的青春年华,很有意义。</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