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战(一)

白旭初

<h3> 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派人将汝阴的送给郑国,拉拢郑国,想让郑国背叛晋国。墙头草郑国果不其然投入了楚国怀抱。<br></h3><h3> 郑国的反复无常令晋国非常恼火,晋国派小弟宋、卫两国出兵教训郑国这个有奶便是娘的家伙。可是宋国依旧那么菜,先胜而后败,而且是大败。卫国的讨伐也不能让晋国打个满意。</h3><h3> 晋厉公打算讨伐郑国。中军佐范燮不同意出兵,中军将栾书认为不攻打郑国就会失去诸侯的信任,执意要教训这个有奶便是娘的郑国。最后晋国大哥准备出兵伐郑。晋国四军八卿除了下军佐荀罃留守之外倾巢而出。不仅如此,晋国还派人到齐、卫、鲁等小弟处请兵,准备与郑国,准确的说应该是与郑国的大哥楚国决一死战。四月十二日,晋军正式出兵了。晋厉公亲自随军。</h3><h3> 郑国听说晋国大军将至的消息,连忙派使者去向自己的大哥楚国求援。楚国大哥得到消息,也是全军出动,楚共王亲自帅军救援郑国。司马子反率领中军,令尹子重率领左军,右尹子辛率领右军。晋楚两国前579年在宋国西门签订的弭兵条约墨迹未干,晋楚两国的第三次大规模较量就要开始了。</h3><h3> 楚国大军前进途中,路过申地,子反想起此处有位料事如神的人——申叔时。子反就想去拜访一下,问问这次出兵会怎么样。申叔时引经据典说了一大堆,我就不啰嗦了,他最后说了几句非常泄气的话:“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翻译过来就是:“你还是尽力去做吧!我不会再见到你了。”意思应该是you will die。子反可不信那个邪,带着大军继续前进。</h3><h3> 说了楚国,再说晋国。五月初,晋国大军刚渡过黄河,他们就听说了楚军将要到达的消息。还没见到敌人,中军佐范燮就又打起了退堂鼓,提议撤军回国。栾书就说了一句:“NO”。晋国大军继续前进,终于这年六月,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了。</h3><h3> 敌人近在眼前,和平主义者范燮仍然不想作战,他刚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遭到晋国主战派郤至的一通驳斥。郤至列举了晋国的三大败仗:韩原之战(国君晋惠公被俘)、箕之战(主帅先轸被杀),邲之战(晋楚二次交兵,晋国大败),认为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现在再避开楚国,一枪不放就撤,这是增加耻辱。</h3><h3> 听了郤至的话,范燮终于说了自己不想打的真正原因。范燮说:“我们的前辈之所以去不断战斗,是因为我们的四邻都很强大,不尽力我们就会亡国。但是现在四邻中的三个已经被我们打服了(晋国西邻秦国在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中被晋国击败,数年内构不成威胁;晋国北邻狄人分为赤狄和白狄,赤狄被彻底灭亡,白狄被赶进了深山;东邻齐国在前589年的鞌之战中被击败,做了晋国小弟),只有楚国有资格作为我们的敌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内外都没有祸患。我们都不是圣人,外部祸患没了,内部必然就有忧患,为什么留下楚国作为我们外部的忧患呢?”范燮最担心的的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当敌人存在时,大家会空前团结,当敌人被消灭了,内部矛盾也就出现了,内斗不可避免。不得不说,范燮真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可此时,谁都听不进他的话,晋国上下都抱着战败楚国的决心,一个范燮的空想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话又说回来,全军出动,不打就撤也不现实。更何况楚国也不会给晋国撤兵的机会了。</h3><h3> 六月的最后一天(俗称晦日),蓄势待发的楚军一大清早就逼近了晋国军营摆开阵势,给还在睡梦中的晋国人来了个下马威。此时楚国逼近晋国大营,晋国战车无法列阵,十分被动,很容易被楚军形成压倒局面,导致溃败。</h3><h3>中军帐中,晋国各位头面人物济济一堂商量对策,栾书、郤至都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觉得他们的话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啥用没有。栾书只是提出坚守营垒,待敌人撤退,乘胜追击,可没说怎么坚守;郤至则只是分析了楚国失败的六个因素(其中甚至有不能晦日用兵的迷信说法),认为楚国必败,实际对战局毫无用处。最后解了危局的是一个少年——范匄(范燮之子)。范匄给出了八字的答案:“塞井夷灶,陈于军中”,翻译是“把军营里的水井填平,灶台夷为平地,在军营里的空地上布阵”,为了减缓压力,他还建议将行列之间的距离放宽已增加战略纵深。范匄的话最终被晋军采纳,付诸实施。范匄本人则被他的老父亲用戈驱逐出账外。(至于原因,以后详谈)</h3><h3> 一场大战,就在眼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