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我又来了!(圣彼得堡篇)

蒋锡良

<h3>咣当咣当,乘了一夜火车来到了圣彼得堡。俄罗斯的火车还是那老式的绿皮车,车站也很陈旧简陋。虽说是软卧,但舒适度远不如我国。列车员并没提供额外服务,但讨要小费却很勤快。</h3><h3>一下火车,吃好早饭,就把我们拉到了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不大,也没啥看的,就一座彼得大帝雕像。</h3><h3><br></h3> <h3>青铜骑士雕像建于1766一1782年,其基座采用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彼得大帝身穿战袍,腰佩利剑,骑跨在战马上,英姿飒爽,面对奔流不息的涅瓦河。马蹄下踩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h3><h3>这座青铜雕像是世界上纪念性雕像艺术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其艺术魅力,曾引得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为其作了一首《青铜骑士》的长诗。</h3> <h3>十二月党人广场是为纪念1825年12月发生的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起义,广场因此得名。</h3> <h3>广场旁的俄罗斯宪法法院大楼。</h3> <h3>宪法法院大楼没有看到有任何警卫和保安。</h3> <h3>广场附近的伊萨大教堂也被人们称为金顶大教堂,世界四大基督教教堂之一。其金色的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吸引着人们的眼球。</h3> <h3>人们说,到欧洲看教堂,到阿拉伯看清真寺,到亚洲看寺庙。欧洲多的是教堂,而且往往最好的建筑也是教堂,俄罗斯也不例外。</h3> <h3>圣三一大教堂,俗称蓝顶大教堂,建于1835年。</h3> <h3><h3>尼古拉教堂坐落在圣彼得堡一处宛如花园般的美丽广场上。教堂所祭祀的圣尼古拉被认为是航海者的守护神,因此,这座教堂也称为“大海的教堂”。</h3></h3><h3>教堂淡蓝色的墙面,白色的圆柱,以及金色的穹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是俄罗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h3> <h3>喀山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上。19世纪初期,在当时沙皇保罗一世命令下,为了安置《喀山圣母像》而建造了这座教堂。</h3> <h3>大教堂正门两侧有造型严谨的古典式柱廊向外延伸,具有典型的当时帝国风格的特征。</h3> <h3>柱廊前面矗立着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纪念碑和俄军陆军元帅纪念碑。</h3> <h3>滴血大教堂,也称复活大教堂。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在此遇刺身亡,所以命为滴血教堂。</h3> <h3>滴血教堂建于1883一1907年,是圣彼得堡地区少有的纯俄罗斯风格建筑。</h3> <h3>教堂轮廓美丽,装饰花花绿绿,镶嵌有复杂、艳丽的影像图案,用丰富的彩色瓷砖、搪瓷青铜板装饰,教堂顶部还立着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映了俄国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h3> <h3>2019年6月5日,我们一早就来到夏宫,由于来得过早,喷泉尚未喷水。但也倒便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这些金光灿灿的塑像。</h3> <h3>夏宫是历代沙皇的郊外离宫,面向芬兰湾,1704年由彼得大帝下令兴建,1723年竣工。</h3> <h3>由于离喷泉喷水时间尚早,我们就在夏宫下花园散步闲逛。</h3> <h3>花园内的喷池。</h3> <h3>走着走着就到了夏宫下花园的尽头一一芬兰湾海边。望着这湛蓝的海水,一屁股坐下就不愿走了。</h3> <h3>人生际遇有许多的偶然,许多的意想不到。小时候总认为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是那么的遥远,不可能到那里去。想不到退休后不久,我竟横渡了波罗的海,而且到了一次,现在又第二次与波罗的海相遇。</h3> <h3>茫茫大海中,一只孤独的海鸥站在岩石上,它在观察寻思什么,还是在为生存寻觅什么呢?</h3> <h3>十一时快到了,游人们纷纷抢占有利地形,想在第一时间拍到喷泉喷水的最佳照片。</h3> <h3>中午十一时,伴随音乐,150座喷泉,2000多个喷柱,霎那间喷涌而出,场面既壮观又华美!群情激奋!</h3> <h3>原来静止的塑像,一喷水,似乎一下都活了过来,都动起来了,赋予了生命。</h3> <h3>精美绝伦的喷泉,营造出了浪漫的气氛。在喷泉中游走,人是兴奋的,陶醉的,迷离的,宛若天上人间。</h3> <h3>如此美景,人间几何!</h3> <h3>在夏宫下花园玩累了,就转到上花园去小憩一会。</h3> <h3>参观冬宫需由本地导游带领,这是我们团队的俄罗斯导游,人年轻漂亮,但没一点笑容,是个冷美人。</h3><h3>俄罗斯仍残留有社会主义时期的痼疾,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而且对中国人似乎并不怎么友好,看中国人的眼神,犹如我们看暴发户那样。我们从圣彼得堡回到莫斯科时,司机竟然迟到,把我们凉在车站一个多小时,连一句道歉也没有,而且还在空调车上大大咧咧吸烟。这种恶劣的服务态度,我在其他国家从未碰到过。</h3> <h3>冬宫也称国立埃尔米塔什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h3><h3>一说到冬宫,我脑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起电影中攻克冬宫的情景来,也会情不自禁地去寻找电影中的场景。看来从小受的教育根深蒂固,很难消除。</h3> <h3>冬宫广场很大,很有气派,比莫斯科红场大多了。</h3> <h3>广场上的亚历山大圆柱,高47.5米,为世界上最高的花岗岩石立柱。</h3> <h3>在冬宫广场静听民间乐手演奏,很是享受。</h3> <h3>广场上的马车,有偿供游人乘坐。</h3> <h3>可以和贵族打扮的艺人合影,但要票票,200卢布一次,倒也不算贵。</h3> <h3>广场临近涅瓦河。河面宽阔,气势宏大。</h3> <h3>从涅瓦河对岸看冬宫。</h3> <h3>停泊在冬宫附近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一声炮响(据说开的是空弹炮),就是从此舰发出。这一声炮响改变了整个世界,也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 <h3>斯莫尔尼宫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在涅瓦河转湾处,建于1806一1808年,原为贵族女子学院,十月革命时期曾作为布尔什维克指挥部。</h3><h3><br></h3> <h3>斯莫尔尼宫整体色彩和皇村叶卡捷琳娜宫一样,也是清爽干净的蓝白相间,显得典雅,女性化。但万没想到时势弄人,却成了暴力革命的发源地!</h3> <h3>叶卡捷琳娜宫门口的乐队,一见中国人就吹奏中国国歌和中国乐曲,期望中国游客能扔几个钱币,但我很少看到有人给,大多是哈哈一笑而过。</h3> <h3>叶卡捷琳娜宫位于普希金市,建于1717年,由叶卡捷琳娜二世修建,整座宫殿长306米,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皇村。1990年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h3><h3>但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团队参观此宫一般需排队三四个小时,到中午12时才放人进去。而欧洲团队则上午随到随进,不需排队。明显有歧视!</h3> <h3>宫殿外立面一周都是用男性大力士做装饰,彰显女性为王的朝代,也寓意着这大力神梁柱高高托起了皇家的财富和权势。</h3> <h3>宫殿色彩蓝白相间,清新柔和,弥漫着女性的柔美、娇媚的风韵,以及声色犬马、骄奢淫靡的气息。</h3> <h3>殿内设计精致考究,每个区域或大厅的色彩、装饰、绘画等因功能不同而异。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奢华到极致。</h3> <h3>宴会厅</h3> <h3>琥珀宫是一座内部由6吨多的琥珀和黄金装饰而成的宫殿,曾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h3> <h3>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曾在沙皇村上过三年小学,因此在这里有他的塑像。</h3> <h3>涅瓦河畔的狮身人面像。</h3> <h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h3> <h3>三桅航海船,现为水上餐厅。</h3> <h3>金色尖顶处就是著名的彼得保罗要塞。</h3> <h3>彼得保罗要塞内的教堂。此要塞为圣彼得堡的古建筑,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作为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圣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护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h3> <h3>要塞大门。</h3> <h3>在要塞外面的草地上,俄罗斯男女尽情地享受阳光浴。圣彼得堡一年只有60一90天能见到阳光,因此人们特别喜欢晒太阳。</h3> <h3>圣彼得堡市政府,门前是一座列宁塑像。</h3><h3>到过世界很多国家,见到他们的市政厅大多很小,很简陋,有的是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旧房子,甚至比不上中国的乡镇办公楼。</h3><h3>圣彼得堡留给我的印象很不错,城市建筑欧化大气,文化底蕴深厚。明天又要重返莫斯科了,继续着俄罗斯行。虽说我这是第二次游俄罗斯了,但仍是泛泛而游,掠影观景而已,没能深入了解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