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恰自来——实验小学音乐组教研活动记(六)

秋美人

<h3>  指尖在琴键上舞蹈,乐曲在诗文里流淌,在行云流水的旋律中,实验小学音乐组第六次教研活动拉开了帷幕。</h3> <h3>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沈括《梦溪笔谈》),意思是说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咏的,然后依照吟咏时抑扬顿挫的韵律来谱成曲子,就叫做“协律”。由此可见,中国古诗词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互依存的境界。那么,如何让古诗词与音乐教学进行完美的融合,便是此次音乐教研活动的主题。</h3> <h3>  活动伊始,卢琼老师给大家解读《苔》。为什么选择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写得非常的简单,文字也非常的平淡,但却寓意深刻。第一句“白日不到处”很直白。为什么“白日不到处"?因为主题是写苔藓,它不可能长在阳光普照的地方,这是它本身的植物习性,它必然会生长在那些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事我们都知道,那么袁枚写它有什么用呢?关键是第二句,话锋一转,立刻给我们显示出了这首诗不同寻常的地方,"青春恰自来”。第一句"白日不到处”绐我们感觉苔藓是被太阳遗忘的地方,又怎么可能有蓬勃的青春?然而作者却回答“青春恰自来",这个“恰”字,用得非常好,“恰”除了恰好,还有用心的意思。虽然我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依然在,而且这个青春的光芒,是我用心的,是从我的内心里展现出来的。第三四两句,就变得更为关键,尤为引人入胜。诗人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能我们都不知道苔藓会开花吧!可是作者告诉我们,那苔藓开的花啊,就跟米粒大小一样,虽然受不到世人的关注,但也会像牡丹一样的盛开。虽然我的花开的很小,但是我花朵的生命、花朵的青春,也像牡丹一样,毫不逊色。</h3> <h3>  《诗经》是第一部用文字记录流传在民间的诗歌的总集,是孔子搜集当时诸侯国的诗歌然后进一步选辑的,因其均为吟诵之作,305篇皆可入乐吟唱,故史书载曰:“孔子皆弦歌之”。为了让美女们对“孔子皆弦歌之”有更直观的感受,卢琼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段《诗经.秦风.蒹葭》的唱段。</h3> <h3>  今天我们欣赏的课例是《诗经.周南.关雎》。听课前,卢琼老师给大家解读了《关雎》。《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h3><h3>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也就是中国人比较看重的“门当户对”。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爱得很守规矩。可以说,《关雎》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h3> <h3>  初步理解了《关雎》,接下来欣赏特级教师谢晓梅老师的音乐课。</h3><h3> 谢晓梅&nbsp;&nbsp;特级教师, 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副校长,教育部国培专家组成员,《音乐》教材(西师版)编委。曾获全国音乐教师五项全能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中小学音乐课现场比赛一等奖。指导的学生合唱团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演出等。她为了上好这堂课研读五本文学著作。</h3> <h3>  看完示范课,老师们感慨万千。《关雎》一课,古风古韵,课堂上形式新颖,方法独特,歌声甜美,舞姿优美,把学生带入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景之中。对比流行音乐中情绪的发泄,《诗经》的浸入感,用音乐呈现了语文的风雅,用风雅诠释了文学的韵味,用韵味激起了课堂的热情,用热情弹奏了诗经的内涵,用内涵展示了自身的修养。优雅的谢老师,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赏心悦目的美,让人如痴如醉,就像用最柔软最柔美来抵达经典。</h3> <h3>  如何以谢老师为榜样,让诗词与音乐教学进行完美融合呢?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经过刘英组长的记录、整理,得出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h3><h3> 教学方法:</h3><h3> 1.品诗:认真品读每一首诗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内涵。</h3><h3> 2.品曲:把握乐曲的音乐特点,研究乐曲是如何表达诗词内容的。</h3><h3> 3.充实课程资源:搜集、增加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故事、人文背景等内容,增强可视性与体验感。</h3><h3> 教学策略:</h3><h3> 1.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中的人文内涵。</h3><h3> 2.诵读诗词并了解诗词相关文化与背景。</h3><h3> 3.欣赏并学唱诗词歌曲。</h3><h3> 4.拓展了解民族乐器。</h3><h3> 5.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自主探究。</h3><h3> 6.尝试运用音乐的方式进行创编活动。</h3><h3><br></h3> <h3> 研讨过程中,老师们提起曾有同事戏谑说“音乐老师嘛!不就是教学生唱会几首歌曲,多简单多轻松呀!”讲真,音乐课还真没这么简单。《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音乐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与审美,学会表现与创造。音乐老师,就是那个让学生能够学会的观察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正如谢晓梅老师所说,音乐课不用言传,只用意会,音乐教学应在娴雅的环境中互相倾听,心生美好。音乐教师应增加文学修养,扩大视野,才不负于音乐教师“美的传播者”这一称号。<br></h3> <h3>  研讨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再唱响《苔》吧!苔是诗的主角,是青春的主角,是盛开的、像牡丹一样的、鲜艳的主角。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牡丹一样盛开。有很多的普通人,就像苔藓一样默默的生长着,默默的存在着,默默的绽放着,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与魅力。苔花如米小,青春恰自来,一如我们,音乐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