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来到南京的人,大凡有时间的都会去看看秦淮河,俗话说,不去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看看,就等于没来南京。十里秦淮是南京内秦淮河最繁华、最富盛名的南段一支,内秦淮河另外还有中段和东段两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最早说到秦淮河的长度:“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萧鼓,昼夜不绝。”<br> 十里秦淮的源头在通济门西侧的东水关,是秦淮河的一个分支。秦淮河,原名龙藏浦,又名淮水、小江,南源溧水东庐山,北源句容宝华山,于江宁方山汇合后流至南京城。在通济门东水关,再分作两支,一支作为护城河绕城外流,经武定门、雨花门、中华门、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定淮门至三汊河入长江,称作外秦淮河;另一支从东水关入城,形成以明代城墙内、鼓楼岗南为流域的内秦淮河水系,合计全长23.647公里,横贯南京城,统称作内秦淮河。秦淮河入城后即分作三支,一支从东水关到逸仙桥,称作内秦淮河东段,历史上曾为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城濠;一支在桃叶渡附近流向西北,经朝天宫至铁窗棂泵站入外秦淮河,称作内秦淮河中段;第三支流向西南,是内秦淮河的主流,经夫子庙,中华门,折向西北,成V字形,至水西门的西水关,入外秦淮河,称作内秦淮河南段,这就是著名的十里秦淮了。现在十里秦淮的水源,虽然主要还是入东水关的秦淮河水,但也加入了内秦淮河东段来自长江的补充水。此长江补充水先引入玄武湖,再通过武庙闸,经珍珠河,流入内秦淮河东段;另一通道是通过太平门闸,经九华山沟闸、竺桥、香林寺沟闸、东西玉带河进入内秦淮河东段。<br> 十里秦淮,从东水关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在东起东水关,西抵中华门的俗称东五华里的秦淮河两岸,楼台河房映水,商贾骚客云集,历史文化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桨声灯影美食,掌故韵事诗词,集中展现了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精彩。<br> 历代文人写十里秦淮或借题发挥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要算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一次提出了“秦淮”一词,有专家考证说,这是秦淮河名称的有据可查的最早由来。<br> 宋.罗必元的“秦淮横贯帝王州,万瓦鳞鳞枕碧流。系艇莫愁何处去,绿杨深巷有青楼。”宋.贺铸的“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明.钱宰的“秦淮酒家来泊船,鲈鱼一斤三百钱。船头买鱼酒新熟,却忆耶溪歌采莲。”明.练子宁的“五月南风水倒流,秦淮桥下问扁舟。穿花燕子羽毛湿,隔水人家门巷幽。”清.孔尚任的“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br>等等,都生动的描绘了十里秦淮的历史场景。</h3><h3> 今天的十里秦淮又如何?我数次徒步十里秦淮,拍了一些实景照片,抚今追古,意在知晓家乡。</h3><h3><br></h3><h3>十里秦淮源头东水关外</h3> <h3><font color="#010101">九龙桥,康熙、乾隆南巡都是由此桥入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外秦淮河东水关闸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水关遗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里秦淮源头东水关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十里秦淮源头建有东水关遗址公园,陆地面积2.6公顷,水域面积1.55公顷,建筑遗迹有古水闸、古藏兵洞、古桥道、明城墙等。水关共三层,下层十一洞通水,上中两层共二十二洞为藏兵屯粮之用,现尚存中、下两层共二十二洞。河边立有两尊塑像,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俞平伯,他们身着长衫,结伴游览十里秦淮,兴致勃勃,过后共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自发表了一篇散文,传为文坛佳话,“桨声灯影”遂成为秦淮河的又一代名词。在遗址公园路旁还竖有四人群雕,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柳敬亭在“慷慨评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里秦淮起点,流向夫子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朱自清与俞平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柳敬亭在“慷慨评书”</font></h3> <h3> 走过遗址公园,南岸边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居“秦淮水亭”,他在1733年春定居在这里,自称“秦淮寓客”,住了21年之久,我国古典小说名著《儒林外史》就诞生于此。吴敬梓纪念馆院内有竹林古木,曲径水岸,东北角的文木亭旁,树立着自称“文木老人”的吴敬梓与朋友畅谈的群雕。纪念馆西门外另有一组名为“绕城暖足”的群雕像,体现的是当年吴敬梓寒冬约几位好友,绕东水关城墙跑步暖身热足,苦读圣贤书的故事。<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吴敬梓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绕城暖足”群雕像</font></h3> 走过吴敬梓纪念馆,就到了十里秦淮的第一座桥“文正桥”。文正桥位于长白街上,可通行汽车。文正桥的碑文说明,其定名寓于“夫子儒学内涵,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正宗”之意。“文正桥”西侧,是内秦淮河中段的起点古桃叶渡,与十里秦淮分道扬镳,流向西北,现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和单拱石桥“桃叶桥”。<br> 传说这里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的渡口,王献之作《桃叶渡》诗四首,其中一首写道:“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清.吴敬梓住在附近时,也作《桃叶渡》诗:“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h3>文正桥至平江桥河道</h3> <h3><font color="#010101">桃叶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沿着桃叶渡河边临水步道向西,两岸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走不远就到了第二座桥“平江桥”,据说明代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的私宅就在桥边,故称平江桥。桥北边是江南贡院的东入口,当时的平江桥不对百姓开放,专由考生由南岸过此桥进入贡院参加考试,在桥上需严格搜身,只许携带文房四宝及少许干粮,干粮还需掰开检查。现桥为2013年原址复建成的三孔青石桥,连通平江府路,可通行汽车。桥东边南岸,十里秦淮分出一支流,穿过东园桥,通往白鹭洲公园。这一条支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改建白鹭洲公园时新开挖的,将十里秦淮与白鹭洲公园水系连通了起来,画舫可经此进入白鹭洲公园水面游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平江桥</font></h3> <h3>平江桥码头</h3> <h3><font color="#010101">东园桥</font></h3> <h3>平江桥看下游文源桥</h3> <h3>平江桥至文源桥河面</h3> 从平江桥开始就进入了夫子庙景区的核心地带,前方不远处便是十里秦淮第三座桥“文源桥”。文源桥是一座敞肩式单拱石桥,仅供行人步行,北岸有自古名闻天下的江南贡院,南岸有酒家小吃歌女集中的大石坝街。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至今已851年,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江南贡院先后为国家选拔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于此。在江南贡院建筑的地下,现建有全国唯一的“中国科举博物馆”。<br> 文源桥原名黄公桥,纪念明初建文朝侍讲学士黄观,其居所就在南岸的大石坝街。黄观才高八斗,在从秀才到状元的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第一名,被建文帝重用。1997年,有学者提议,桥北为科考文化重地,名称应与西侧的文德桥呼应,故更名为文源桥。<br><h3><br></h3> <h3>文源桥看下游文德桥</h3> <h3>江南贡院码头</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源桥至下游文德桥之间的河边长廊里,陈列着一系列科考实物,介绍科举制度,岸边立有三尊塑像,分别是历史名人吴承恩(约1500-1582年,明代)、郑板桥(1693-1765,清代)和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他们相隔百年,但都是江南贡院考试的无数亲历者之一。郑板桥金榜题名了,以后绘画、文学、做官都成绩斐然,而吴承恩、吴敬梓都是名落孙山,且多年屡试不中,但又都各自在晚年专心著作,分别写出了彪炳史册的小说《西游记》和《儒林外史》。可以寓意的是落榜者总是多数,落榜者奋发也能出成果,大器终能晚成。</font></h3> 一边浏览科举文化,一边欣赏河房画舫,前方是所有孔庙中唯一为活水的泮池,泮池西端横卧着十里秦淮的第四座桥“文德桥”,走出长廊就到了河边的夫子庙广场。南京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周边是全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泮池南岸的朱砂照壁,全长110米,高10米,乃全国照壁之最,上腾两条金龙。照壁对面耸立着“天下文枢”大牌坊,昭示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人才荟萃之地。<br>文德桥始建于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据说名字取自“文德以昭天下”,亦即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之意。文德桥经历过石墩木架桥、浮桥、石桥、木桥,1987年改建成青石面桥。因文德桥的特殊位置,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桥影将河中明月分为东西两半,称作“文德分月”,也是“文德桥上半边月”的出处。也有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次上文德桥观月,趁着酒兴跳水捞月,而将水中月劈作两半。文德桥历史上曾发生过观月将木桥栏挤断落水,造成数十人伤亡的事故,故南京有“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的歇后语。<br> <h3>泮池、文德桥</h3> <h3>文德桥看上游</h3> <h3>夫子庙</h3> <h3>江南贡院</h3> <h3>中国科举博物馆</h3> <p> 另外,文德桥北岸是正统儒家的文庙贡院,南岸则是灯红酒绿的酒家青楼,南京又有“君子不过文德桥”这一俗语。现在,过了文德桥,对面则是名闻遐迩的“乌衣巷”了,两侧尽是酒家名吃。古乌衣巷曾是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范围比较大。东晋时期,乌衣巷十分显赫,影响东晋历史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此,并延续三百年。现在的乌衣巷,几十米窄巷,一口古井,一座王导谢安纪念馆,只是象征性的怀古展示而已。</p><p>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诗的斧凿,将乌衣巷刻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史册上。王谢堂前燕虽然飞走了,但乌衣巷还斜照着名人的光辉,王导及其家族中的中国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王洵,谢安及其家族中的中国文学史上的“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历代在乌衣巷怀古的诗人,都用他们的业绩光辉照耀着乌衣巷,使之光亮永恒。宋.吴潜有一首满江红词的下半阙写道:“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br></p> <h3>文德桥看下游来燕桥</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夫子庙里拜过孔夫子的铜像,沿河边的商业街向西几十米,到了十里秦淮的第五座桥“来燕桥”。来燕桥位于来燕路上,1988年建成,单孔拱式钢筋混凝土桥梁,因与桥南乌衣巷内来燕堂相近,故取名来燕桥。桥北是秦淮小吃城和每年春节期间的花灯市场,河边立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大画家顾恺之的塑像;桥南东侧为李香君故居媚香楼,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是十里秦淮两岸唯一保存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省级文保单位。媚香楼内有秦淮八艳陈列展,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李香君是其中杰出代表,其她还有马湘兰、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清代光绪年间书画家、文学家叶衍兰评价她们:“皆有盛名绝艺,或以明慧著,或以节烈彰,或以豪侠倾动一时,或以禅悦忏修晚境,风尘沦贱之余,莲出淤泥而性仍高洁,其人其事足千秋以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来燕桥</font></h3> <h3>来燕桥看下游</h3> <h3>王羲之</h3> <h3>顾恺之</h3> <h3>媚香楼</h3> <h3>李香君闺房</h3> <h3><font color="#010101"> 过了来燕桥,十里秦淮向南折,流至第六桥武定桥。武定桥位于城市主干道长乐路上,初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原名瑞嘉浮桥,明代中山王徐达(谥号武宁)的府邸在此,遂改名武宁桥。清代道光年间,因皇帝旻宁而讳名,改为武定桥,有“武能定国”之意,也与文能安邦的文德桥呼应。1999年拓宽长乐路时加宽桥身,但古桥仍留中间,两侧为新桥。明清至民国,这里妓院盛行,笙歌不绝。现在这里有南京市第一医院,有南京名校中华中学。</font></h3> <h3>武定桥</h3> <h3>武定桥看上游</h3> <h3>武定桥看下游</h3> 武定桥往南不多远就是马道街上的十里秦淮的第七桥朱雀桥,一座钢筋混凝土平桥,可通行汽车。人们知道朱雀桥,有不少是因为读了刘禹锡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但是刘禹锡所说的彼朱雀桥,并不是现今的此朱雀桥,此朱雀桥在彼朱雀桥原址东北方向三百多米,只是恢复一个朱雀桥古名而已。彼朱雀桥的原址,在今中华门内的镇淮桥处。明代书法家、诗人黄姬水的诗作《金陵古意八首》中,有一首写到朱雀桥:“杏子雨晴天气寒,追寻桃李畏花残。朱雀航头南去路,酒旗悬处是长干。” 朱雀航即朱雀桥,那时,朱雀航为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桥)中最大的一座。<br>现在,朱雀桥边已没有了野草花,四季都有种植的花卉。附近开发出了人气鼎盛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还有“长乐渡”中式豪华住宅区。<br><h3>朱雀桥</h3> <h3>朱雀桥看上游</h3> <h3>朱雀桥看下游</h3> <h3>老门东</h3> 十里秦淮流至中华门城堡之下,经河上第八桥镇淮东桥、第九桥镇淮桥、第十桥镇淮西桥,就折向西北,流向西水关。这三座桥紧挨着,在南京市区主干道中华路的最南端。历史上五代十国杨吴时期,在东吴所建的朱雀桥原址重建了一座新桥,改名镇淮桥,取意“镇住淮水”,朱雀桥由此消失。1995年因城市发展需要,在镇淮桥的东西两侧分别新建了镇淮东桥和镇淮西桥,单向通行汽车,中间的镇淮桥只供游客步行和停泊车辆之用,在镇淮东桥和镇淮桥之间河南岸有游船码头。<br> 至此,十里秦淮最繁华热闹的东五华里就告一段落了。<br> <h3>镇淮东桥看上游</h3> <h3>镇淮桥</h3> <h3>镇淮桥码头</h3> <h3>中华门城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