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曾几何时,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不厌其烦地唠叨说教,指责抱怨孩子“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然而有效吗?真正有效吗?</h3> <h3> 当问题出现之后,我们的目光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个问题所带来的种种逻辑后果,而且是极具惩罚性的后果。比如当孩子完不成作业后,我们可能会选择诸如:不许下课、取消其音乐课、见家长等方式,这些做法仅仅只限于对孩子不完成作业的种种惩罚,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这一问题。</h3> <h3> 亦如我们的班级管理,我们也许常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参与管理,与他们所谓地商量:“如果作业写不完怎么办?没有按时上传语音怎么办?不专心听讲怎么办?不遵守纪律怎么办?”其实,我们所问问题的导向和方式都不对,问题背后所指向的永远是:当问题出现之后的惩罚措施,用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来处理发生的问题。这样,我们解决问题了吗?我们原本是希望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遵守纪律的,可,我们看到希望中的美好了吗?我们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一次次的指责、抱怨,甚至惩罚早已游离于解决问题之外,与其背道而驰,甚至走向问题的反面,愈来愈不利于解决问题。</h3> <h3>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细细想来,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做?为了让孩子把字写好,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批评,一张又一张地令其重写。为了让他们书写规范,我们应该从正面加以积极地引导,让他们看到端庄秀丽的书写带来的种种美好,以向上的姿态,以向上的正能量给他们以正面的强化,正向的引导,榜样的激励,让他产生一种“我要写好”的内驱力,至此,在良性循环中,赢得美好。</h3> <h3> “关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后果。”竟如此重要。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总会滑入惩罚的恶习,似乎只有让他感觉更糟,才能做得更好。殊不知,很多行为难题,是能够改变的,关键是成人需要先改变自己。</h3> <h3>撰写:王瑞端</h3><h3>审核:小水滴工作室全体成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