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莆田古时候有个兴化县,自宋至明存在四百七十年(公元979—1448年)。先治县在游洋,宋太宗因其地险避难治,欲以德仁感化,取名“兴化”,度过三百三十三年之久。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迁县治到广业里湘溪,是为兴化新县,一直到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存在一百三十六年光阴。</h3> <h3> 故兴化县处万山之中,地贫山瘠,田少土瘦,然山青水秀,一时间人才辈出,“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着实让人赞道!据《选举志》称,兴化县设立后,宋登进士科者有九十多人,诸科、特奏名四十余人,童子科四人,宏词科一人,可谓人应地兴、政令所出矣!</h3> <h3> 兴化新县近百年时间里,有政清良史者,据明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记载有四人:蔡真、吴厚、叶衡、宋熹者,有德仁遇于民,民不忍其去,均碣石以记其功,勉其后来,思德忆仁。</h3> <h3> 明朝周华撰《游洋志》,作于废治之后,人才萧然时!追忆宦迹志,比及《重刊兴化府志》,多有赵文焕者。据载此五人者,匀可为治世安民之良史,可以青天包拯、海瑞相比拟。五、六百年以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把前史看清,实难奋为,唯字里行间,求取真义,道清凉世界,实不酷求。</h3> <h3> 然字里行间,总因个人情致、修为涵养、政治因素、环境场地等等左右而有所偏差,唯多博广求,方可正言求真,于减瑕疵。</h3> <h3> 《游洋志》载赵文焕者:字有章,真定武邑人,至正四年(1338年)来为游洋主簿。下车行新政,革旧弊,仁恤民隐,明察狱情。劝农桑,兴学校,未几,教化大行,讼词自简。</h3><h3>比岁部粮不加箠楚,应期而办。公去恶如疾仇雠,盗贼畏惧,悉奔他境。有奸猾伪称百户巡盐,邑人骚动,公诘问之,奸伪伏辜而不得肆,闾里相安。自公在任三载,时和岁稔,家富户殷。至正六年六月,调泉德化,善政昭然。民於是咸颂功徳而勒于石日:“游洋僻垒,枳棘棲鸾。父母斯民,虑切恫瘝。赋不苛征,案无留牍,公庭昼静,一帘花竹。发奸摘伏,人服神明。击暴捕强,境绝叫嚣。室家相庆,桴鼓不鸣。公能格天,泽以诚至;公能感物,暴以驯致。麻麦幪幪,鰋鲤洋洋,我公为政,生民乐康。公将趣装,有琴与鹤。干古不磨,鉴此凿凿。</h3> <h3> 前得好友“南湖逸致”者《兴化县主簿赵公登仕德政碑文》一文,上星期天参加“首届新县湘溪欢乐跑活动”,于聊天中得知,此碑文为新县人,网名“薛师”者,2017年回老家考证所得。据称为一字不差,从岩石上所抄碑文。活动会上与余文烟老师慕名而来,毕竟此碑文书无有载,堪称稀世之宝,也为“薛师”者一赞,然现场一识读,有几字出差,与余老师相约与国柱老师今天一齐纠正,揭开真正面纱。</h3> <h3> 经国柱老师细心比对,发现有13个字出现错误,其中不乏不好辩认者,后到“崛起书店”找出现存最多汉字的大字典——《中华字典》,准确把字还原过来:</h3><h3>一、“悉引类还迹”,“还”字为“遯”,同“遁”字;</h3><h3>二、“公去恶如疾仇雠”,“疾”为“嫉”字;</h3><h3>三、“有奸猾伪称百户巡盐”,“奸”为古体“姦”;</h3><h3>四、“邑人骚动”,“邑人”为“比屋”;</h3><h3>五、“还启其宁”,为“还伏其辜”;</h3><h3>六、“瘠硬变为乐土”,“硬”为“确”字,指瘠薄;</h3><h3>七、“上官审贼”,“贼”字为“谳”;</h3><h3>八、“织棘棲鸾”,“织”为“枳”;</h3><h3>九、“发奸摘伏”,“摘”为“擿”;</h3><h3>十、“鉴此凿凿”,“鉴”为“视”;</h3><h3>十一、“至正六年”前有“峕”字,通“时”字</h3><h3>正文校正如下:</h3> <h3>興化縣主簿趙公登仕德政碑</h3><h3> 至正四年春二月 主簿趙公來蒞游洋 下車行新政 革舊弊 仁恤民隱 明察獄情 勸耕桑 興學校 未幾 教化大行 詞訟自簡 時遇旱瞙民憂形于色 公齋戒靈禱甘雨隨應 山林多虎 民苦其害 公命去陷穽 悉引類遯迹 比歲部糧不加箠楚 應期而辦 公去惡如嫉仇讎 盜賊畏懼 悉奔他境 有姦猾僞稱百戶巡鹽 比屋騷動 公诘問 還伏其辜 闾裏相安 時和歲稔 瘠确變為樂土 上官審讞 且至獄無一囚 至正六年六月 調泉德化 善政在民 感頌公德 願勒諸石 公名煥文 字有章 真定武邑人 頌曰 </h3><h3>遊洋斗壘 枳棘棲鸾 父母斯民 慮切恫瘝 </h3><h3>賦無苛征 案無留牍 公庭晝靜 一簾花竹 </h3><h3>發奸擿伏 人服神明 境絕叫囂 桴鼓不鳴 </h3><h3>公能格天 澤以誠至 公能感物 暴以馴致 </h3><h3>麻麥懞懞 鰋鯉洋洋 我公爲政 生民樂康 </h3><h3>公將趣裝 有琴與鶴 千古不磨 视此鑿鑿 </h3><h3> 峕至正六年 月 日 士民 立</h3> <h3> 碑文字迹已确凿,碑文有两字亦有所偏离实意。如“游洋斗垒”因为“游洋僻垒”比较妥当;“麻麦懞懞”因为“麻麦幪幪”比较确切,“幪幪”者,茂密地覆盖着;“懞懞”者,朴实敦厚、昏味无知。另有碑文述及赵公名“焕文”,而上述两志匀称“主簿赵文焕”,兴化县士民感恩立德政碑,因不会粗心大意把父母官的名字刻错,据此推断,周瑛、黄仲昭记载有误,周华也跟着错误!</h3> <h3> 退一步想,元朝作为世界最强大的游牧民族,统治着世界欧亚大陆,其势空前。然,在华夏统治近百年,把各民族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我们兴化“南人”倍受歧视,能有此良吏父母官,确实不易!历史的记录,缺失严重;本地的记录,经过多少年来政治变革、兵灾人祸,已经模糊了前人的记忆!不曾想,历史还有镌刻在岩石之上,让人一睹前人的芳香,实属非易!于是更想摸清更多的,缺失的、遗憾在人间的曾经过往,让那个历史,那些人,明明白白呈现在世人面前。</h3> <h3> 或许有人会说历史不靠谱,那是強人扭曲的人生观,不值深究。如现在的很多石碑事刻,牵强附会,偏离了历史事实。那是不正常的人生观,不严肃的历史使命使然,令人抚碑兴叹。初读碑志,意恐泛辞陈陈,及近《游洋志》、《重刊兴化府志》,观论语解释,确知碑语皆实录,确定历史之可学,碑文之可究,用心会意,体会古人深意。</h3> <h3> 能“仁恤民隐,明察狱情,劝耕桑,兴学校”;能为民除害,“去恶如嫉仇雠”;能“闾里相安,时和岁稔”,而“远人慕化,受廛为氓。”养一方正气,成一方风俗,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元朝时期,新县堪称俗世桃源,人间天堂!</h3> <h3> 此仅受读《兴化县主簿赵公登仕德政碑》,这里应还有“蔡真碑”、“吴厚碑”、“叶衡碑”、“宋熹碑”等等等等。古人细心,用大字“去思”于路边,用小字碑文于上方绝壁,有识之士方可欣阅,无知樵渔商农则无缘,诚示极敬!若这里重现碑林,将是古驿道之荣光,新县镇之绝响,有目期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