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农历五月十三日了,老家村里“老爷庙”(关帝庙)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散肉”的热闹日子。散肉,有些地方又叫分牲,是我们陕北部分地区通过专门宰杀牲口来纪念关老爷在五月十三这一天在天上磨刀洒水而专门设立的祭祀民俗活动。从而,祈愿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诸事大吉、幸福安康。<br> 我们村每年散的肉是猪肉。每家只要花去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老爷庙上散得一份肉,其中大约有三四两由猪肝、猪肺、猪肘子、猪头肉等并起来的熟肉和一斤左右的生肉。虽然这些肉,不是“免费的午餐”,但每当这一天,从一早上到中午时分,在家的全村老小总会陆续赶来,即使是有些在榆林、延安、绥德等地外出的,也会尽力回到家乡,只为那难得的相聚和虔诚的信仰。此刻,让平日里安静的老爷庙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br> 中午,母亲打电话说,家里今年散了两份肉,要给我们捎一份肉。我知道,父母平日里不怎么舍得买肉,就故意推脱说,嫌捎肉麻烦了,好让他们自己把剩余那份肉吃了。可母亲又说,五月十三散的肉特别香,吃了一年行好运,所以一定得给我们捎来吃。我和妻子推脱了好多次,最终还是没有说服父母。<br> 好多年没在老家散过肉了,同时多年也未吃过村里散的肉了,但是记忆中的“香”却时常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下午,终于等来了父母从老家给我们捎来的那份肉。妻子把熟肉拌了黄瓜,加了点醋,我就吃得津津有味。她很是好奇,诧异地问我,为嘛吃得这么香。我激动地说,我似乎又吃出了小时候散肉时的味道……<br> 小时候,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待人接客时才能吃到肉。当年一过,春天到夏天这一段时间,只有一个清明节和一个端午节,还都不是吃肉的节日,直到农历五月十三才能吃上肉。所以,儿时的我们总是很期待这一天的尽早到来。<br> 等啊等,盼啊盼,终于又到了五月十三。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望着主管散肉的纠首们挑着一担担肉前往老爷庙的场景,一下子就把我的魂儿勾到了老爷庙上。尽管那是生肉,可依然让我馋得直流口水,不能自已。上课了,总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是急切地等待着早点放学。终于放学了,好多和我一样的学生娃娃们根本顾不上回家,径直就奔到了老爷庙,只为了能够早点吃上肉。<br>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来的早的娃娃们,可以分得吃上只含有一点点肉的熟猪排骨,我们把它叫做”骨食”。毕竟“狼多肉少”,万一大家都早早地赶来了,自然是分不平了,所以为了一块骨食,好多调皮的娃娃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打闹起来。最后,调皮的娃娃或“手快”的娃娃总能多吃上几块。像我这种乖娃娃,有时连一块也吃不上,有时也会幸运那么一回。每每想到这里,总会让我乐呵半天,回味无穷。现在,生活好了,像这种为抢的吃肉的岁月是不会再有了。<br> 娃娃们抢完骨食后,真正的散肉马上开始了。环顾四周,偌大的庙宇里,早已挤满了人儿。只见好几块大大的石板上摆满了整整齐齐的几百份肉,我们这些娃娃们簇拥到跟前,不停地望着那些熟肉,爱得口水直流。有些淘气的娃娃们会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地用手抓几块熟肉吃。随着纠首们开始点名,散肉真正开始!他们会按照我们村五个小队大人名字的先后顺序来点名散肉。经常羡慕一队的娃娃们能最早散到肉,吃到肉。而我们家属于三队,每回我只能耐心等待着一队、二队散完。终于轮到三队了,我又盼望着早点点到父亲的名字。这会儿,我的注意力更集中了,生怕没有听到或者听错点名。总算清晰地听到父亲的名字了,兴奋地让父亲或母亲赶紧把肉领走,生怕肉被别人拿走或散完。<br> 肉散到了的娃娃们是无比开心和幸福的,简直如同过年一般,连续会让我们兴奋上好几天。这种感觉,一辈子都会记得。更记得,当时,父母总会让我们这些娃娃尝上几块熟肉一解嘴馋。可越吃越香,嘴更馋了,父母只能让我们连着吃上好多块,我们这次才肯罢休。回到家中,耐不住“相思”,最迟第二天,剩余的熟肉又会统统让我们吃完,而父母一块都舍不得吃。想到这里,满满的爱和回忆犹如一股暖流在我心间不断流淌……<br> 长大了,参加工作后,在单位能天天能吃到肉。那时,我每次吃饭时总会多舀上些肉。后来,身体发胖了,对肉就再没有那么“新鲜”感了。尤其是肥肉,基本上不吃。<br> 今天有幸再次吃到老家散的肉,没想到,我却对肉是如此的喜欢,哪怕是几块肥肉,我尽然吃得如此陶醉。童年,回不去了。但是,每次想起散肉,却足够承载起我儿时很多的美好时光,值得我一生去回忆和留恋……<br> 今天是五月十三,祈福关老爷能够保佑我们,保佑今年风调雨顺,父老乡亲们平安幸福……<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