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东山上(也叫凤凰山),有许多石头垒砌成的“敖包”。这些并不高大甚至有些渺小的敖包在许多年以前就有存在,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剥蚀,依然矗立在凤凰山头,见证着锥子山脚下小城的兴盛变迁,过去不引入注意的敖包堆也成为凤凰山上一道独特风景。</p><p> 其实所谓 “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思是石头堆。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识,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安康平安的象征。“敖包”在蒙古族地区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石块垒成,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在山顶或者高地之上,呈圆形,大的有数丈,小的几米甚至更小,顶端插有柳条,系有哈达和绸带等,远远就能望见。</p><p> “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天与神,世袭传颂,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敬奉长天的信仰,崇高至尊,在过去,都是以部落为单位,有部落首领带领参加祭拜。现在一般每年都要在农历五月举行祭敖包的活动,周边的牧区如过节一样,穿着民族服装,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p><p> 近些年,随着一首“敖包相会”的歌曲,把祭敖包这隆重的节日演绎成青年男女借此相见,幽会机会,其实这也带有一种吉祥如意的祝福。</p><p> 当蒙古人每逢外出远行,凡见到有“敖包”,都要下车或下马,拾几块石头或捧几捧土,添到敖包上,向“敖包”合十参拜行礼,祈祷平安,然后才上车或跨马继续上路。木兰围场自清朝开围以来,在皇帝行围狩猎的沿途也逐渐形成了许多敖包,主要用途是作为路标使用。</p><p> 围场街东山上的敖包许多年来也有人们不断维护堆砌,形成了许多小的敖包。但是肯定没有了边界路引的作用,也没有了祭祀朝拜作用,但围场的敖包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就是满蒙文化传承的一个符号。它是历史文化的一根触须,一点点残留。通过它我们可以还原“敖包”文化的本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