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故事】“赤色明星”——李伯钊

女红军纪念馆

<h3>  在中国工农红军队伍红一方面军中,有一位女红军战士,她是唯一一位三过草地的女战士;她首次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和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推上舞台;她被苏区人民誉为红军戏剧界的“赤色明星”;她是人民戏剧事业的拓荒者。这位女红军战士,就是,李伯钊。</h3> <h3>  李伯钊(1911-1985),原名李承萱,曾用名戈丽,重庆巴县人。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夫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曾参与发起成立“八一剧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审委员会主任、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校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员兼宣传部科长、中央宣传部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h3>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年时期的李伯钊</h5></font></h3> <h3>  故事一:红军戏剧界的“赤色明星”</h3><h3> 1926年,李伯钊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伍修权曾回忆说:“李伯钊那时才15岁……她到中山大学后,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是课余活动和周末晚会的积极分子。她在学习正课的同时,又参加了一个文艺学习班……由于她活泼好动,能歌善舞,年龄又最轻,大家亲切地称她‘小麻雀’。”1929年夏天,李伯钊和杨尚昆在莫斯科结婚。风华正茂的一对年轻小夫妻美满幸福。他们住在中山大学简易的房间里,一起学习,一起研讨革命理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前途问题。1930年,应革命需要,李伯钊回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1931年春,她从上海绕道香港进入闽西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中共闽粤赣军区特委书记邓发、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等。李伯钊热衷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便暂留闽粤赣军区政治部任宣传科长兼闽西彭杨军事学校政治教员,给学生讲苏维埃建设,教他们唱歌、跳舞。同年,李伯钊转入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李伯钊与钱壮飞等组成文艺小组,负责大会文娱活动和组织编导节目。她亲自登台,表演拿手的苏联《红军舞》、《海军舞》等专业舞蹈节目。来自十月革命故乡的精彩节目激昂、欢快,在广大指战员中引起轰动。同年12月,李伯钊被调到《红色中华》任编辑兼校对。她怀揣介绍信来到叶坪中央局驻地,找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报到,第一次遇到了正在那里聚精会神看报的毛泽东,可是李伯钊不认识,还向他打听王稼祥是否在。后经朱德总司令介绍,李伯钊才知道那人正是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与她握手,表示欢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李伯钊与钱壮飞等带领一个宣传队,深入宁都起义部队(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起义后改编为红五军团)作巡回慰问演出。李伯钊带领一帮专业演员改编演出了话剧《黑奴吁天录》,她自己扮演农奴女。这出名剧作,令起义军官兵感动不已,声泪俱下。当演完落幕时,观众席中突然响起一片口号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红军万岁!”在苏区工作期间,李伯钊还将留苏时看到的歌舞活动形式借鉴过来,创作演出了一批歌舞节目,受到当地军民喜爱并广泛流传。李伯钊因此成为革命根据地我党我军文艺宣传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被苏区人民誉为红军戏剧界的“赤色明星”。</h3>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伯钊与杨尚昆</h5></font></h3> <h3>  故事二:唯一一位三过草地的女红军战士</h3><h3> 从1934年10月开始,李伯钊与杨尚昆参加了举世闻名、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川西北草原,又称松潘草地,海拔三四千米,纵横几百公里。漫漫沼泽,经年水草,气候恶劣,变幻无常。残酷无情的草地,不知吞噬了多少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李伯钊是从江西中央苏区开始参加长征,是最终到达延安的30位红军女战士之一,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中惟一一位三过草地的女战士。李伯钊随红一方面军过草地,被编入中央工作团卫生队,她的任务是:“招呼担架队,宣传鼓动,把打土豪得来的粮食衣物分给群众,扩大红军。”后来李伯钊又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长征途中,身形矫健的李伯钊总是一溜小跑,热情地照顾老同志和伤病员。红军越过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时,朱德总司令的夫人康克清患心脏病,行走困难,落在队伍后边。李伯钊过山后到总司令部去看朱老总,得知康克清还没过山,她连忙转身回跑,去接康大姐。因为过了正午,山上就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十分危险。李伯钊焦急地赶过山梁,接着康大姐,替她背起文件包和包袱,相携前行,硬是赶在正午前爬过了山顶。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到达懋功县城附近,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一、四方面军会合后,1935年8月,李伯钊随右路军经毛尔盖到达巴西地区。后来,组织上派她去四方面军筹办艺术训练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她被迫随四方面军二过草地到达阿坝。这次的条件比第一次更艰苦,但李伯钊依然坚强地挺了过来。1936年6月的一天,李伯钊等在甘孜、炉霍一带行军时,遇上了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是她在瑞金时就熟识的老首长,关向应是1925年在上海搞工运时的老领导,李伯钊意外地见到了他们,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和在四方面军中的所见所闻。贺龙、任弼时决定留李伯钊在二方面军,不久她又跟着二方面军第三次过了草地。这一次,她面临更大的威胁是断粮和敌扰。草地本就人烟稀少,且经国民党队伍的多番洗劫,当二方面军进入草地时就完全断粮了。当时部队惟一的“粮食”就是野菜。然而,有的野菜有毒,有的战士不知道,就因为中毒而献出了生命。于是李伯钊又带着宣传队,采集了许多野菜的样本,到处向战士们宣传,哪些有毒哪些无毒,以保证战士们的安全。有一天,李伯钊和一些战士分散在各处挖野菜,突然发现二三百国民党骑兵迎面向她们冲来。李伯钊急中生智,忙对身边的一个小号兵说:“敌人来了!快吹号!”那小号兵看了看冲来的敌人和分散的战士,举起号吹起了调兵号。刹那间,随着他的号声,四面八方、远远近近都响起了调兵号,敌人不知真相,生怕被围,便调头逃走了。三过草地,不仅是李伯钊独特而艰难的生命征程,也是女红军战士李伯钊扬名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历史缘由。到达陕北后,李伯钊被调回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1937年春,李伯钊在云阳镇接受了美国记者斯诺夫人威尔斯的采访,访谈内容被威尔斯写入《续西行漫记》。威尔斯写道:“我曾经向李伯钊打听过这30位敢于翻山越岭经历过万里长征的妇女情况……头一个碰到的苏维埃妇女是李伯钊……她是一个漂亮、优雅的女人”,“她很聪明,曾写过好几个剧本,在苏区颇享声望”。</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战时期的李伯钊</h5> <h3>  故事三:首次塑造毛泽东舞台艺术形象</h3><h3> 李伯钊不仅是抗日战线上的女将,也是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以及新中国文艺战线上的女将,她为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培养了大量戏剧人才。1951年,李伯钊创作的著名歌剧《长征》公演。它以宏大的气势,再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两万五千里的伟大历程。剧中表现出的不畏艰难险阻、乐观主义、集体主义、英雄气概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这部歌剧第一次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舞台艺术形象,是我国戏剧创作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长征》被搬上舞台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毛泽东捎信给李伯钊,信中谈到不要太扩大他个人的作用。于是,李伯钊经过再创作和反复修改,把话剧脚本《长征》创作完成。1982年,李伯钊又创作完成了话剧《北上》。《北上》同《长征》相比,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具有更高的水平。它获得了1982年中国剧协优秀创作剧目一等奖。</h3><h3> 1985年4月17日,李伯钊因病溘然长逝,享年74岁。1989年,这位红色戏剧拓荒者的著作整理出版。因烽火岁月,戎马倥偬,她创作的剧本散失了很多。然而,仅将幸存的稿子结集,竟也是一本洋洋60余万言的《李伯钊文集》。</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后的李伯钊</h5> <h3>  在波澜壮阔、空前绝后的红军长征铁流中,女红军们用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表现出了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妇女解放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彻底革命精神,互相帮助、团结战斗的阶级友爱精神,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女红军不愧为时代骄子,不愧为铿锵玫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