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岁月一一纪念哈尔滨毛织厂创建100周年

秦世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辉 煌 岁 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一纪念哈尔滨毛织厂创建10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1922.5一2022.5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曾经唱着“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缅怀那些为了挽救民族垂危而躹躬尽瘁的先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国际劳动节把我们带进五月的时候,我们应该向为了国家富强而默默奉献的企业职工唱首赞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值此哈尔滨毛织厂创建100周年之际,谨以此篇献给创建在五月里的,这家老国企的历代职工、家属和各位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历经星转斗移,纵有寒来暑往。每个人无论境遇如何、不管身归何处,总不会忘记亲人的音容笑貌。</p><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毛织厂工作过的每位职工,对于自己为之奋斗、赖以生存的工厂,有着共同的记忆。那就是属于自己那个年代、每天上班进厂第一眼看到的厂部办公楼。</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毛织厂创建于1922年5月,始建时是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下图是“裕庆德”建成后的实拍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红框处是厂部办公楼,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如下图的设计效果图),当时称为“前屋”或“账房”。原厂大门前的一排平房是工人宿舍,1950年改为哈尔滨毛织厂后,建成“五四楼”“五五楼”“五七楼”“六零楼”“六五楼”等职工家属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0年的哈尔滨毛织厂办公楼,已经把原裕庆德毛织厂办公楼的起脊楼顶改为小三楼。当时哈尔滨毛织厂的大门,和“裕庆德”时一样,还是在蕴徳巷,正对着靖宇二十道街。直到1988年道外区修建北环路时,工厂大门才拓展到北环路段的北新街口。 图片上方有一股黑烟——那时候描写工厂的盛况就是要“马达轰鸣,浓烟滚滚”。那股浓烟,是厂内离办公楼挺远的锅炉房大烟囱冒的。</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哈尔滨毛织厂办公楼,后接的小三楼依旧。在楼前的丁香树丛中,有棵齐楼高的大核桃树,不记得是哪年是谁栽的了。每年五月,人们一进厂,就能感受到办公楼前那一簇簇丁香的幽雅花香。</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3年的哈尔滨毛织厂办公楼,已经在原来裕庆德毛织厂办公楼的基础上正式加盖为三层楼。由于工厂的不断发展,这里只能是厂部办公楼的主楼。党委各部门、团委、厂级干部、厂长办公室、交换台、保卫科在这办公。此外,一楼有外宾接待室,二楼、三楼有大小会议室。厂工会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科室另有办公处。</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楼前那棵核桃树,只剩下枯枝残叶了。</p> <p class="ql-block">   ( 于文波 提供 )</p><p class="ql-block"> 1998 年,厂部办公楼被拆除,老厂区改为哈尔滨鞋城,这是留给人们记忆中最后的厂大门。精梳厂区改为旧物市场,将道外区跳蚤市场迁入。</p><p class="ql-block"> 在2010年10月13日,宽阔而壮观的松浦大桥建成。从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二十道街江畔,飞架松花江之上,直达江北。下图为通车剪彩前夕的松浦大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松浦大桥南引桥</p> <p class="ql-block">  松浦大桥北引桥</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满怀欣喜的人们从南引桥走向主桥时,情不自禁地想起在这南引桥下,曾经有一家以生产"卧虎″毛毯等系列毛纺织品而驰名中外的大型国有企业一一哈尔滨毛织厂。</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晰地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上个世纪90年代哈尔滨毛织厂的正大门。</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家工厂,是解放前哈尔滨市最早创建的几家工厂之一,而且是颇具规模的中国民族工业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和全国各地陆续新建了一些毛纺织厂,人们便习惯性的称哈尔滨毛织厂为“哈毛”。</p><p class="ql-block"> “哈毛”,对于中国纺织工业和哈尔滨建设,有着难以忘怀的辉煌岁月。</p><p class="ql-block"> ——创建于1922年5月,是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跨越了民族工业崛起、日伪统治和解放战争时期。1950年改为哈尔滨毛织厂,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建设。</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纯毛提花毛毯的发源地,由当年驰名东亚的“太少狮”牌发展到享誉全球的“卧虎”牌。而且是全国唯一可以生产毛毯、毛呢、精纺品和针织绒线四大类产品的厂家。</p><p class="ql-block"> ——是全国唯一具备原毛加工和粗梳、精梳生产的纺、织、染全套工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p><p class="ql-block">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哈尔滨市的利税大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哈尔滨毛织厂不仅创造了历史辉煌,也经历着时代风雨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纺织工人,没有海浪翻卷时的声威显赫,也没有大江东去时的气势磅礴。然而,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国家的发展,不管有多累多难,经历着艰难和坎坷;我们的织布梭子,没有牡丹那样娇艳华贵,也没有绿柳那样姿态婆娑。然而,为了顾全大局,它们无怨无悔地承受着。</p><p class="ql-block"> 百八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而对于一个企业,对于在那里一辈接一辈工作着的人们,夜以继日的一步步走过来,又是何等的漫长和艰辛……</p><p class="ql-block"> 进入20世纪末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哈尔滨毛织厂全面停产。1998年之后,厂区开辟为鞋城和旧物市场,靠出租厂房和场地来维持生存……</p><p class="ql-block"> 根据哈尔滨市的城市发展规划,2007年5月,在道外区靖宇二十道街开始修建过江的松浦大桥,需要从哈尔滨毛织厂穿过。 整个厂区、若干栋厂房、家属楼和文教娱乐、医疗卫生、福利设施等,被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虽然哈尔滨毛织厂从城市版图和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作为历史,它应该永存。历史的画卷,从20 世纪的20年代展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裕庆德”——中国毛毯的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 1898年8月,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使得哈尔滨迅速发展。 从1905年开埠以来,先后有二十几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曾经有三十几个国家的二十万侨民涌入哈尔滨。同时,清政府对“闯关东”全面开禁,大批农民和个体业者到哈尔滨落脚谋生。20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是华洋杂处、融会南北和商贾云集的东方国际都市。但是,这里的纺织业并不发达,市场上的稀缺的 毛毯和毛呢,被日本和波兰两国所垄断。</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市的纺织工业,起步于开埠之后。到1920年,哈尔滨已经有棉织业作坊5个,针织业作坊60个,染业作坊4个,还有一些服装店。它们主要是从事粗布、袜子、手套、毛巾、染布和服装的生产加工。工艺及装备落后,产品质地粗糙,生产加工能力小。</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市全新的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是在1922年。</p><p class="ql-block"> 曾在俄国海参崴等地经商的张道有,因俄国国内事变,于1912年返回中国。基于中国东北出产羊毛的优势,面对洋货充斥中国市场的现状,他决心筹办一座毛纺织厂。于是,张道有召集吕熙斋、张用廷等人,集资65万元,于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5月,在滨江新市街二十道街筹建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当时,该地区是紧邻傅家甸东侧的“四家子”,已经在1916年9月,开放东四家子街基,在与傅家甸分界处修建两座牌坊,标示定名为新市街(十五道街至二十道街)。"裕庆德”选址在二十道街,也就是2007年5月拆除的哈尔滨毛织厂原址的粗梳老厂处。“裕庆德”厂区面积2万6千平方米,房舍200余间。</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修建在傅家甸和新市街分界处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李述笑 提供)</p> <p class="ql-block">  1930年哈尔滨市道外地图上的裕庆德毛织厂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吕熙斋,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创建人之一,是继张道有、孙燕堂之后的第三任经理,后来的康德毛织厂中方经理。</p> <p class="ql-block">  吕熙斋 (王焕煜 提供)</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的诞生,是中国民族工业升起的一颗新星,是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反抗,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不甘心沉默的气节和本身所具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从筹建之日起就瞄准了世界先进技术,从德国购入全部生产设备。主要纺织设备包括2台走锭细纱机(共720枚纱锭)、16台毛织机。全厂职工150 名。形成了以破产农民、城市贫民组成的产业工人队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裕庆德″的设计效果图,下图为“裕庆德”建成后的实拍图。</p> <p class="ql-block">  当年,裕庆德毛织厂的毛毯商标为“太少狮"牌(见下图一)。商标创意源自中国传统纹样“太狮少狮,同狮滚绣球”。寓意企盼子嗣昌盛,期望后人平安吉祥(见下图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一</p> <p class="ql-block">  图二</p> <p class="ql-block">  1924年9 月,裕庆德毛织厂正式开工生产,马达的轰鸣和织布机有节奏地震动,在沉寂的松花江南岸响起。开松洗净的羊毛像片片白云飘向下道工序,纱锭带着人们对机械化生产的惊喜而飞旋,织布梭以超越旧时代的节奏而往返穿行。生产出了一条条色彩艳丽、图案典雅和柔软蓬松的的纯毛提花毯,中国人不能生产纯毛提花毛毯的历史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太少狮"牌毛毯质地柔软、样式华美和保暖性能好,颇受中上流家庭所青睐。</p><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销售“太少狮”毛毯的主要商家:</p><p class="ql-block"> 俄商:道里石头道街“波多利亚休库”、道里市场街“灭力林古”、南岗大直街和道里中央大街“秋林洋行”。</p><p class="ql-block"> 日商:道里中央大街“松浦洋行”、道里中央大街“熊泽洋行”“梅原洋行”。</p><p class="ql-block"> 华商:道外北头道街“大罗新”、道外南头街“同义庆”、道外正阳大街“同记商场”、道里新城大街“公和利”。</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在哈尔滨市内设有专销部,1931年由道外正阳八道街迁到正阳三道街街口。在专销部迁移一周年之际,特意发布广告。(见下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1926年开始,“裕庆德”产品开始销售到全国各地,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济南、沈阳、大连、安东(现丹东)等地设有专销部。下图为“裕庆德"设在上海、南京专销部的广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的创建和“太少狮”毛毯问市,使哈尔滨的市民感到振奋,也令商家瞩目。 </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纯毛提花毯的质量,1926年以16800元的高薪聘请波兰技师,引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即在毛毯洗缩后加药剂和亚麻籽浆,在烤前用手工敲打,从而使毛毯毯面立绒、光亮,其毛毯质量明显提高,可以和波兰高级毛毯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于是,“太少狮”牌纯毛提花毯不仅行销本市,而且畅销东北地区,进而冲出国门,从1926年开始出口日本和朝鲜,年产量可达9万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1927年刊登在《北滿与东清铁路》报上的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中英俄文广告。其中,厂址标注为哈尔滨傅家甸20道街。</p><p class="ql-block"> 随着工厂的发展,“裕庆德”开展了国际间贸易活动。下图为该厂经由苏联寄往德国的国际信件。</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裕庆德”在生产经营中,特别注重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产品广告。下两图分别是1927年6月18日《国际协报》和1932年7月17日上海《新闻报》刊登的毛毯毛呢广告。</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少狮”牌毛毯不仅行销国内,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一展风采。从此,打破了日本、波兰毛毯、毛呢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1930年出版的《哈尔滨尘嚣录》,称赞“太少狮”毛毯“不仅在国货中堪称上品,对舶来品亦可与之抗衡”。 </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毛织厂在生产毛毯的同时,还生产人字呢和制服呢等44个花色品种。其中,以“太少狮”牌毛毯为拳头产品。</p><p class="ql-block"> 1930年7月,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船王”的卢作孚,率领7人专程到哈尔滨进行考察。</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大凡从外地到哈尔滨的客人,往往要在这里买一条名贵的俄国毛毯,成为时尚,卢作孚一行也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和店员了解俄国毛毯的产地时,,才知道了“俄国毛毯”的来历:原来在哈尔滨市场上卖的俄国毛毯,其实是波兰毛毯。而现在人们认为的俄国毛毯,是纯粹的中国货,就是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生产的。</p><p class="ql-block"> 在考察团了解哈尔滨的工业状况时,接待人员告诉他们“哈埠工业的磨面榨油等规模都小”,便带领考察团一行来到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参观了生产经过和工艺流程,由清毛、弹毛、染毛、纺纱到织毯、洗毯、压缩、烘干,最后剪断、检查、打包后出厂。我们的产业工人操纵着机械化设备,进行着一整套的现代化生产过程,展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毛织厂在开工投产以来,不断加强技术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销路畅通,呈现出顺利发展之势。到1931年,职工增306人,工人轮班生产。 </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的创建和发展,应该写入道外区和哈尔滨市早期民族工业的历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p class="ql-block"> 1.有胆有识,购入世界先进设备。 </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的生产设备,全部是德国生产的。而在当时,却是由蒸汽机时代进入电动机时代,我们的民族资本家筹集民族资本,决定购买德国设备,引入世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在世界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进入了工业4·0的今天,可见当初的决策称得上是有胆有识。 </p><p class="ql-block"> 2. 开创历史,打破洋货垄断中国毛纺织品市场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在1922年建厂,1923年就开工生产,开创了中国生产纯毛提花毯的历史。“太少狮”牌毛毯不仅行销国内,而且从1926年开始出口到国外,从而打破了波兰、日本毛毯和毛纺织品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p><p class="ql-block"> 3.顺应时代,产业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是手工业者和个体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工人处于各自经营的分散状态。而在生产的“裕庆德”成立之后,改变了原有的落后经济形势,形成了有组织讲纪律的产业工人队伍。特别是在后来的日伪统治的“康德毛织厂”时期,除开工后就发生火灾而停产两年多之后,工人以集体“磨洋工”等方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致使工厂不能按设计能力生产。在解放战争的“克山毛织厂”期间,因为热力不足无法开动洗毛机的情况下,职工们宁可用双手洗羊毛,也要全力支援解放战争。这些,都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4.再创辉煌,发展成大型现代化国有企业。 </p><p class="ql-block"> 在新中国成立后,“裕庆德”于1950年改为哈尔滨毛织厂,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使得“哈毛”发展成为具备了粗梳和精梳纺织染综合生产能力,是全国唯一的全能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哈毛”是哈尔滨市的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对哈尔滨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康德”——屈辱的八年</b></p><p class="ql-block"> 早就怀有侵华野心的日本帝国主义凶相毕露, 在1931年9月18日晚间,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沟段,炮轰北大营,占领沈阳。并且在三个月内占领东北三省。</p><p class="ql-block">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起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哈尔滨的上空,从此便被阴云所笼罩。</p><p class="ql-block"> 正处于上升和发展趋势的裕庆德毛织厂,由于东北沦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严重受阻,生产经营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1932年8月,松花江洪水泛滥,工厂被水浸泡两个月,生产设备多有损坏,停工数月。1933年恢复生产后仍不景气,毛毯年产量下降到4万条。</p><p class="ql-block">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对裕庆德毛织厂垂涎三尺,意欲据为己有。1937年4月,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社长津田信吾来哈尔滨“参观”。目睹工厂的生产规模和能力,随即筹划侵吞事宜。归国后即与伪满中央银行接洽,拟欲收买工厂。经工厂董事会研究,认为仍需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决定不把工厂卖给外国人。津田信吾遭到拒绝后,便采取了强行收买手段,唆使伪满中央银行停止对裕庆德毛织厂的透支,停止了贷款和往来,并要求立即返还贷款,致使工厂无法经营。</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10日, 在经营深陷困境的情况下,厂长只得作价120万元,将裕庆德毛织厂卖给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其中,50万元返还贷款,30 万元还外债,致使1000元股金只得到125元。</p><p class="ql-block"> 裕庆德毛织厂被改名为康德毛织厂,日本人牛岛隆一任厂长。 </p><p class="ql-block"> 日伪统治时期,中国工人倍受欺压,每天在工头的监视下工作。特别是女工,上下班要接受搜身,稍有不满便受到打骂。女工只要生小孩或年龄大,就会被厂方开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分子还以“反满抗日”或“共产党嫌疑分子”的名义逮捕工人,施以严刑拷打。每天,工人一跨入康德毛织厂的黑大门,便被囚禁在恐怖之中。</p><p class="ql-block">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专横和欺压,中国工人以“磨洋工”、故意损毁机台的方式予以反抗。</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15日,康德毛织厂开工才一个月。这天夜里,原毛加工部和纺部发生火灾,大火将纺纱设备全部烧毁,损失达50万元,停产达两年之久,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奸诈的日本厂长也没查清失火原因。</p><p class="ql-block"> 当时,为了恢复生产,由钟渊纺绩株式会社筹集110万元,从日本购入2台梳毛机和4台走锭式细纱机,将纱锭由720 枚增加到960枚。恢复生产后,停止了纯毛提花毯的生产,只生产军毯和军用呢绒。</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7日(当地时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本受到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重创。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康德毛织厂处于半倒闭状态。</p><p class="ql-block"> 在日伪统治时期,中国工人犹如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他们遭受人格污辱,失去了在自己国土上应有的尊严。于是,他们在压迫中反抗,在沉默中企盼。他们期待着,坚信总有一天会继续生产属于自己国家的毛毯。</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喜讯不胫而走,工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十四年亡国奴生活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厂里那些往日里穷凶极恶的日本人眼看大势已去,将文件和技术档案焚烧后,弃厂而逃。</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8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并于8月20日进驻康德毛织厂。11月,松江省实业厅接收康德毛织厂。</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3日,国民党委派杨绰庵任哈尔滨市市长,曾计划恢复生产。但是到了4月,国民党市政府撤离了哈尔滨市。</p><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康德毛织厂,工人真正成了工厂的主人。抗日战争胜利了,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盼</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克山”——迎接新曙光</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了,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然而,善良的人们又被推进了全面内战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和经济的头号强国,极力向全球扩张。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p><p class="ql-block"> 1946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在在美帝国主义支持和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和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爆发了全面内战。</p><p class="ql-block"> 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我方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为了防止国民党的可能进攻,东北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毛织厂迁往远离哈尔滨的克山县,改称“克山毛织厂”,继续生产,支援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 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解放出来的毛织厂工人,拆卸下心爱的机器,离开已经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工厂,告别父母妻儿,向北方转移。</p><p class="ql-block"> 新的厂址在克山县北门外,是日本人留下的军马场。几排空荡荡的马棚改为生产车间和工人宿舍。厂长肖长浩、历之和工人技师刘玉良领导组织生产,安装由哈尔滨搬运来的梳毛机、走锭细纱机和织布机等全部设备。全厂共220名职工,在这里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和生活。</p><p class="ql-block"> 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和疯狂掠夺长达十四年 ,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克山毛织厂的工人们满怀解放全中国的热切期望,在十分简陋的生产、生活条件下,进行着艰苦的劳动和生活,生产工人每班12小时,每天两班倒,表现了高涨的劳动热情。</p><p class="ql-block"> 当时,由于热能不足,洗毛机无法开动。为了不影响纺纱和织布,工人们便用双手一点点把羊毛洗净。由于水的浸泡 ,很多人的手起泡、脱皮,但他们默默工作,毫无怨言,一心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因为没有染料,索性织成白色的军毯,照样为前方的将士抵御风寒。</p><p class="ql-block"> 在那样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每年可生产3万6千条羊毛本色毛毯和部分黑花羊毛大衣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哈毛”——光辉历程 </b></p><p class="ql-block"> 进入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转入了全面反攻阶段,全国解放在即。</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克山毛织厂奉命南迁,又搬回到裕庆德毛织厂原址,改名为东北毛织厂。</p><p class="ql-block"> 面对已经搬迁回来的设备,在没有图纸和缺乏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在纺纱车间周义明、韩文俊,织布车间刘玉良、刘有才、成振贵,染整车间潘锡辉、李东汉等技师带领下,组织工人进行安装,按期完成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9年至1950年底,是毛织厂恢复生产时期。</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发展民族工业和日伪统治时期的毛织厂工人,十分珍惜当家作主人的权力。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p><p class="ql-block">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人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为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在哈尔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在全厂开展了群众性的创造新记录运动。工厂制定了质量标准、保全周期制度、操作方案和交接班制度,形成了全新的生产秩序。</p><p class="ql-block"> 新纪录运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每个班组、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每个小组都有黑板报,新纪录创造者的名字和事迹,及时在小组和厂内宣传。织毯挡车工鲁庆创造了班产毛毯9条的纪录,被载入《哈尔滨历史编年》,织呢工辛桂兰班产毛呢29米,被选为东北地区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经过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并且迅速发展。1949年生产提花毛毯3.08万条,到1950年达到6.98万条;1949 年生产毛呢1.72万米,到1950年达到9.58万米。</p><p class="ql-block"> 1950年,“东北毛织厂”改为“哈尔滨毛织厂”。生产班次由一班改为两班,职工人数达到300名,纺纱锭数为1738枚。</p><p class="ql-block"> 1950年,工厂选用黑花羊毛,利用其本色,织成人字呢。同时,又采用羊毛染色工艺,生产咖啡色人字呢。人字呢风格粗犷,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低廉,成为深受欢迎的大路产品,年产量在5万米左右,一直畅销到1989年。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服呢成为中高档服装面料。哈尔滨毛织厂于1950年又开始生产制服呢,并成为了传统产品。</p><p class="ql-block">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12月23日,共生产毛毯61.53万条,毛呢66.9万米,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纪录片。1958年出口15万条,从1959年开始出口前苏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1969年到1989年,哈尔滨毛织厂生产的化纤毛毯,向古巴、埃及、也门、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出口 共计107.4万条。下图为出口的纯毛提花毛毯和人造毛毛毯,分别是其中的花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从1958年开始,哈尔滨毛织厂不断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不仅淘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织机、日本梳毛机和走锭细纱机,而且对旧式染色整理设备全部更新,安装了拉幅烘干机、缩洗机、剪毛机和起毛机,在设备国产化的同时,还引进了一定数量的当代国际先进生产设备。</p><p class="ql-block"> 织呢工人张金兰,童工出身。她长年累月在生产第一线上,是保持多年来的优质高产能手。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创造了“双08”型巡回路线,开创了平织机一人挡双台的历史。从1962年开始,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民服饰需求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毛毯和呢子,而且需要高档毛料。</p><p class="ql-block"> 1960年,经国家纺织工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哈尔滨毛织厂扩建精梳5千锭,总投资400万元。</p><p class="ql-block"> 精梳五千锭的厂址就在老厂的东侧,那里是一片荒地和水泡子。就要在这里盖起一片厂房,开创一番新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在土建工程施工的同时,也开展了技术培训。一支包括技术人员、挡车工和保全工在内的200多人的队伍启程入关。先后到上海的章华毛纺厂、寅丰毛纺厂、第三毛纺厂、 元丰毛纺厂和北京清河毛纺厂,学习精梳纺纱、织布、染整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p><p class="ql-block"> 正当扩建精梳工程紧张有序的进行时,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程下马了。直到1963年,才重新上马。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安装了B581细纱机13台,合计5304锭,相应地安装了H221、H212织布机和全部染整设备。齐整的锯齿型厂房和全新的设备,相当于一个中型精梳毛纺织厂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 月,精纺品试生产成功,生产了纯毛、毛涤、毛腈、毛涤粘、毛腈粘、毛麻等不同原料的华达呢、芙蓉呢、凡立丁、舍味呢、女式呢等13个品种。</p><p class="ql-block"> 1965年正式投产,当年产量50.19万米,一等品率92.45%,结束了黑龙江省不能生产精纺服装面料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以下为精梳各车间的部分生产工序图片。</p><p class="ql-block"> 精梳毛条车间的精梳机</p> <p class="ql-block">  精梳纺纱车间前纱工序的头道针梳机</p> <p class="ql-block">  精梳纺纱车间前纺粗纱工序和后纺自动络筒机</p> <p class="ql-block">  精梳织布车间</p> <p class="ql-block">  精梳染整车间坯布检查工序和后整理工序刷毛机</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纯毛提花毯作为高档耐用生活用品,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是高档宾馆、旅店、车船必备卧具,更是奖品、纪念品和友好馈赠的佳品。于是,各种牌号的纯毛提花毯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毛织厂,凭借着中国毛毯生产历史的开创者和多年的生产经验的优势,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选用新西兰46支优质进口羊毛为原料,投产了中国纯毛提花毯的第二代产品——纯外毛水纹提花毯,注册商标为“卧虎牌”。</p><p class="ql-block"> 1981年开始生产“卧虎”毛毯,上市后一举走俏,成为抢手货。当年年产量35万条,其中出口11万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卧虎”毛毯的说明书,首页图片摄于该厂当时的产品陈列室(陈列室位于厂部办公楼主楼贵宾接待室的里间)。(高龙彬 提供)</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准备缝制在“卧虎”毛毯上的商标。(高龙彬 提供)</p> <p class="ql-block">  “卧虎”毛毯的特点是:底绒丰满、水纹牢固、光泽鲜亮和图案典雅。“卧虎”毛毯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在于严格的质量管理。全厂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监控、试化验手段和技术检查体系。从羊毛进厂到半成品质量、从成品到售后服务,一切从严管理。正因为如此,“卧虎”毛毯的一等品率始终高于国家规定为94%的标准,常年保持在97%左右。</p><p class="ql-block"> 1982年开始,“卧虎”毛毯连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和国家纺织工业部的优质名牌产品。</p><p class="ql-block"> 1983年、1987和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先后举三届全国纯毛水纹提花毯质量评比,在毯面、手感、光泽和毯边四大项13小项评比中,“卧虎”毛毯均以最高分夺冠,成为全国唯一的国优“三连冠”!</p><p class="ql-block"> 1993年,“卧虎”毛毯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卧虎"毛毯的原料和质量,获得了国际羊毛局的认证,产品得以标注“纯新羊毛”和“经防蛀处理”的标识(见下图)。“卧虎”毛毯享誉全球,先后出口到37个国家和地区,大展“卧虎”雄风。</p> <p class="ql-block"> (郭丕林 提供)</p> <p class="ql-block">  以下图片是粗梳纺织染各车间生产“卧虎”的部分工序。</p><p class="ql-block"> 粗梳纺纱车间的梳毛工序和细纱工序</p> <p class="ql-block">  下两图为粗梳织布车间提花工序挡车工在织"卧虎″毛毯,第二图为引进的意大利宽幅提花机。</p> <p class="ql-block">  毛毯坯布检查工序</p> <p class="ql-block"> 粗梳染整车间起毛工序的毛毯起毛机</p> <p class="ql-block">  粗梳染整车间提花干整工序</p> <p class="ql-block">  1986年,由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人员共同研究,突破原来的生产模式,利用精梳设备生产粗梳产品,开发出轻薄、挺括、绒面细腻、色号齐全的“39868精美呢”。适合制做女式大衣、裙装和套装。该产品投产后,畅销到90年代初期。</p><p class="ql-block"> 1986 年5月1日,哈尔滨毛织厂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企业”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65年投产至1994年,哈尔滨毛织厂共生产精梳服装面料2392万米,其中出口25万米。</p><p class="ql-block">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入90年代之后,哈尔滨毛织厂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了防蛀毛毯和宽幅毛毯。改变了几十年来毛毯品种单一的状况。“卧虎”毛毯形成了系列,实现了更新换代。原料有新西兰羊毛和马海毛(安哥拉山羊毛)的,规格有窄幅和宽幅的,花色有两色和三色的。多种规格、不同花色的"卧虎"毛毯,在国内外巿场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毛纺织工人的不懈努力,哈尔滨毛织厂从1922年的“裕庆德”一路走过来,从中国纯毛提花毯的发源地,发展成为具有原毛加工、纺纱、织布、染色整理全套加工能力,可以生产毛毯、毛呢、精纺品和针织绒四大类多种规格产品的全国毛纺织大型国有企业。</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职工,为了国家的富强贡献了青春。有的贡献了青春又贡献了终身,有的贡献了终身又贡献了子孙……</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毛织厂生产的四大类产品:</p><p class="ql-block"> 各种粗梳毛呢</p> <p class="ql-block">  各种精梳服装面料</p> <p class="ql-block">  各种针织绒线(开司米)</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为毛毯系列产品中的"卧虎"牌纯毛提花毛毯</p><p class="ql-block"> 双色新西兰羊毛“卧虎”纯毛提花毛毯</p> <p class="ql-block">  三色新西兰羊毛“卧虎”纯毛提花毛毯</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图为“卧虎”毛毯外包装的正反两面。</p><p class="ql-block"> (高龙彬 拍摄 )</p> <p class="ql-block">   下图:马海毛的“卧虎”纯毛提花毛毯</p> <p class="ql-block">  “哈毛”不仅生产不同品种、规格和花色的毛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且为部队生产军用毛毯。下图为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生产的军毯,品号为465110。</p> <p>  </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月,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创建人之一、第三任经理和康德毛织厂中方经理吕熙斋之孙吕文隆(中国华宇经济发展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偕爱人、女儿探访哈尔滨毛织厂,在厂大门前合影。</p> <p> </p> <p class="ql-block">  1993年10月11日,原国家商业部退休干部、呂熙斋之子吕宁远偕夫人、儿子吕文隆探访哈尔滨毛织厂,参观粗梳染整车间“卧虎”毛毯后整理工序,盛赞由“裕庆德"发展到“哈毛”所创造的历史辉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真情难舍——国企职工心中的留恋</span></p><p class="ql-block">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哈尔滨毛织厂经历着国有企业体制的深化改革。</p><p class="ql-block"> 到了90年代末期,限产——减员——停产——卖设备——扒办公楼——改建为鞋城和旧物市场,最后是要在工厂原址建松浦大桥。</p><p class="ql-block"> 2007年5 月,各种大型铲车、推土机、翻斗车开进来了,整个工厂和家属区弥漫着粉尘和轰鸣声,一栋栋厂房倒了,一幢幢家属楼平了,一切文教、医疗、娱乐、福利部门的房舍、设施都拆除了……</p><p class="ql-block"> 占地160万平方米、具有85年历史的哈尔滨毛织厂,当年建厂在5月,如今拆除又是在5月,这是历史的巧合。</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正在拆除的哈尔滨毛织厂正大门,当时的工厂已经开辟为哈尔滨鞋城。</p> <p class="ql-block"> ( 于文波 提供 )</p><p class="ql-block"> 两米多高的建筑围墙内,一座座塔吊挺立,各种建筑机械日夜工作。平整场地、灌注桥墩......</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2008年9月的工地施工场景之一。图中近处第一排正在灌注的桥墩处,原址为厂部办公楼所在地,远处是正在拆除中的粗梳纺纱车间厂房。</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原粗梳厂区的西侧,一截纺纱车间的残墙,依然挺立着。这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望,更好像即将退役的战士告别营房时的回眸一瞥……</p> <p class="ql-block">  那些先后陪伴了毛织厂工人半辈子、一辈子,不同年代、不同国别的纺织染生产设备,先是被封存了,后来是拆除了,最后有的被当废铁卖了,我们的老工人流泪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职工贡献了青春;有的贡献了青春又贡献了终身,有的贡献了终身又贡献了子孙!</span></p><p class="ql-block"> 凡是毛织厂职工的每个家庭,凡是在毛织厂工作过的人,家中几乎都有毛织厂时代留下的证件和物品。这些,成了永远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下图中的工作证一一当年的青年人能有份“哈毛”的工作是令人羡慕的;自行车牌一一是职工进厂存取自行车的凭证;通勤票一一是通勤职工乘坐通勤车的依据;搪瓷大茶缸子一一有的是厂庆纪念品,有的是年终评比的奖品。(图片由郭丕林、裴良凤提供)</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国企职工,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服从于改革。这应该得到理解、尊重和关心。国家也在逐步提高原有国企职工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尽管一个工厂消失了,但在几代人、无数个家庭中,人们依然保留着对那段生活的记忆。那种职业习惯、那些企业文化和传统精神,还在影响着后人。</p><p class="ql-block"> ——留恋规章制度下形成的自律精神。在哈尔滨毛织厂,无论工人或干部,从一名扫地的勤杂工到厂长,都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在执行中形成了职业操守。 毛织厂是大机器连续化生产,除法定假日外,“歇人不歇马”,工人要两班倒、三班倒或四班三运转。无论严冬酷暑,“下刀子顶着锅”也要按时接班,在长年工作的习惯中培养了自律精神。 科室干部要定期参加劳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车间干部不分黑白、风雨无阻,只要车间有问题就得上第一线。</p><p class="ql-block"> ——留恋那种尊重“大工匠”的风尚。“八级工”和正科级干部拿一样的钱,各工种的技术能手最“吃香”,是人们心中的榜样。那时候,技术水平不高的青年工人,要想办法跟师傅多学两手儿。新业务员字写得不好看的,下班后躲在家里偷着练,谁都不想让别人说出个“不”字。各专业院校毕业生、工程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受到工人们的尊重。师傅带徒弟是一种技术和作风的传承,各级劳模是大家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留恋那种积极向上的自觉学习精神。对于那些解放前后,特别是1958年、1965年入厂的大批工人,基本上都会在工厂职工学校(俗称“业校”或“夜校”)初中班、高中班补习,还有的考上哈尔滨市工人业余大学(也称“业余工大”),“文革”后,先后有三届共105名本厂学员和13名代培外厂学员从厂职工大学(后为哈尔滨市纺织管理局职工工学院)毕业。工人考评技术等级、晋升技师,必须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考试。当年,职工们的刻苦学习精神,并不比在校生差。特别是倒班的工人,不论家住多远,会在上班前或下班后到职工学校上课。很多干部都是工人出身,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精神,</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新工人的素质,厂里开办开过技工学校;为了发展中级职业教育,工厂曾和哈尔滨市第67中学合办过职业高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郭丕林 李栋 提供)</p> <p class="ql-block"> ( 吕润昌 提供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留恋那些完善的福利保障和待遇。女职工生小孩,56天产假一满就可以把孩子送进厂托儿所,孩子上学进厂子弟校,有病了上厂职工医院,看电影有厂俱乐部,劳模可以轮流到江北厂疗养院休养,生活有困难了找工会……</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厂职工的工会会员证、劳保证、医疗证、俱乐部电影票和退休证。(图片由郭丕林、于丽华提供)</p> <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太阳岛,从松花江畔船口登岛后,首先看到一栋早年俄罗斯风格的砖木结构平房,这是原哈尔滨毛织厂的职工疗养院,现为历史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下图中,松浦大桥南引桥下右侧的江畔路上,第一栋楼是教堂。第二栋、第三栋是原哈尔滨毛织厂的职工家属楼,厂职工习惯称为“江畔路一号楼、二号楼。”</p> <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在开始修建松浦大桥时,只拆除了“哈毛"附近的六栋家属楼和“101大院”。而江畔路一、二号楼、道外十八道街的“集良小区”“北新83”、道外十九道街“南家属”、红旗大街红平小区“哈毛家属楼”仍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  ——留恋自己的企业文化。哈尔滨毛织厂,不仅有成套的工艺技术、生产管理、质量监督和市场营销体系,而且还有完备的企业文化管理的系统。企业文化包含了对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职业操守的教育,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由厂党委主管,党委宣传部、工会和共青团齐抓共管。通过厂文化宫、广播站、厂内报刊、宣传栏、画廊和各车间的板报、会议室等,对职工进行党的中心工作、形势任务的教育、布置生产任务、安排岗位培训和文化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厂文艺宣传队可以排练、演出话剧、现代京剧、评剧。定期举办厂体育运动大会,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1959年,由厂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季双刊《毛织文艺》,1月30日出版了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  1980 年代,由厂工会主办的《哈毛工人》报。</p> <p class="ql-block">  1986年,由厂团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金梭》,2月份印发了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  工厂非常重视和支持职工业余文学创作活动,像当年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有个“萌芽”文学创作小组一样,“哈毛”有个“红梭”文学创作小组,在《哈尔滨日报》上开辟过文学作品专版。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热心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职工加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或哈尔滨市作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 吕中山(1934一一2011)</p><p class="ql-block"> 吕中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他1948年入毛织厂当工人,业余时间刻苦学习,1954年发表处女作。工厂为他提供学习机会,写作水平不断提高。1963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成为专业作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共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话剧和电影文学等。</p><p class="ql-block"> 1964年,吕中山创作了纺织工业题材的大型六场话剧《无限风光》,由哈尔滨毛织厂文艺宣传队排演,参加哈尔滨市文艺汇演,大获好评。然后,该剧由哈尔滨话剧院进行公演。剧本收入2010年出版的呂中山话剧、电影、电影文学选集《无限风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岁月永远一一 现实变成了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22年5月的哈尔滨毛织厂,由民族工业企业起步,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尽管曾经创造了辉煌业绩。却还是在人们的不舍中摘下厂牌,现实被变成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进入90年代末期,工厂的粗梳和精梳两个生产厂区分别改建为鞋城和旧物市场。</p><p class="ql-block"> 2007年,要在靖宇二十道街建造过江的松浦大桥。进入5月后,很多职工或家属不约而同的来到工厂原来的大门前,和自已赖以生存的工厂告别。其中有当年国庆节游园时跳“巧姑娘舞”的姐妹,也有正值壮年的生产技术骨干,还有坐着轮椅来的保全工老师傅......看一会儿,再看一会儿,依依惜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8日的夜晚,即将通车的松浦大桥。跨越北环路北侧的南引桥下,正是该厂的原大门处。</p> <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13日,松浦大桥正式通车,欣喜的人们徜徉在宽阔、壮观的大桥上,时而眺望,时而拍照。有的“哈毛”职工还是要扶栏俯视,搜寻着桥下的每一处留有记忆的旧址。那截挺立的残墙没了,原来托儿所院子里那棵树还在,脚底下曾经有工厂的办公楼,原家属101大院那儿要建高层住宅的地下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大桥,从远处延伸到脚下。</p><p class="ql-block"> 历史,必然从现实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正在大踏步的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2019年1月10日,写于哈尔滨,2022年4月20日改写并制作美篇。美篇发表后,时至2023 年9 月8 日,进行了几次补充性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主要参考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国际协报》(1927年)、《北满与东省铁路》(1927年)、《东省经济月刊》(1928年)、《哈尔滨街市全图》(商务印书局 ,1929)、《新闻报》(上海,193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哈尔滨尘嚣录》(刘静严,192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3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4.《现代实业家》(193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5.《建城100年后,回望哈尔滨的“黄金时代”》( 赵竹帛“行步天地”,2018-7-2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6.《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工厂 (1922—1932)》(“故纸旧影哈拉滨”2020年 5月21日)</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7.《卢作孚1930年哈尔滨考察记》(王焕㷒,“两江一影观察室”2023年7月1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图书馆、档案馆及哈尔滨毛织厂档案室相关厂史资料。</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除署名外,新中国成立前图片源自网络。其余图片由摄影记者、本文作者拍摄和原厂职工、家属及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提供。对给予本篇提供各方面支持和帮助的所有朋友,表示感谢!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 <p class="ql-block">  附记</p><p class="ql-block"> 1.2019年1月10日,完成原创散文《有个老厂叫“哈毛”》,12月18 日发表于“大话哈尔滨”网站,12 月19 日,“今日头条”转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2020 年1 月,《有个老厂叫“ 哈毛》入编《哈尔滨党史研究》第40 辑(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哈尔滨党史研究会、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主编)。7月7日,原创纪实散文以《曾经辉煌的哈尔滨毛织厂》为题, 发表于《哈尔滨史志》2020 年第二期(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哈尔滨地方志学会主办)。</p> <p class="ql-block">3..2020年10月18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哈尔滨龙门大厦贵宾楼,举办了以《从“裕庆德”到“哈毛”》为题的的专题讲座。( 摄影:汪小飞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为了纪念哈尔滨毛织厂创建100周年(1922年5月一2022年5月),2022 年4 月20日完成对2019 年6月的原创散文《有个老厂叫“哈毛”》的补充性修改。由原来的2.6 万字增加到 4万字,其中图片由40幅增加到90幅。4 月30 日,以《辉煌岁月一一纪念哈尔滨毛织厂创建100周年》为题目,发表于“大话哈尔滨”网站。</p> <p class="ql-block">  5.作者将纪实散文制作成美篇,于5 月1 日发表于网上。</p> <p class="ql-block">  6. 从2020 年底到2021 年初,哈尔滨市的几家省、市报纸分别发表了以哈尔滨毛织厂为题材的作品一一</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风光叫“卧虎”,有种回忆叫“哈毛”》(2020-11-5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记者:王静)</p><p class="ql-block"> 《老厂“哈毛”和“卧虎”毛毯》(2020-12-30 《新晚报》,作者: 秦世营)</p><p class="ql-block"> 《“卧虎”毛毯,曾经的婚房标配》(2021-1-8 《黑龙江日报》,作者: 秦世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有多家网络平台转发了相关作品。</p><p class="ql-block"> 7.2020年12月7日至2021年4月上旬,政府将位于道外区靖宇北19道街口的邓洁民故居修复如初。2023年7月又实施了对该区域的整体改造。7月底,位于北19道街口东侧的的原哈尔滨毛织厂职工家属楼“南家属”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秦世营,男,生于1943年,哈尔滨市退休教育研究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 自1964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在文学、史学期刊和各类报纸上发表了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过个人散文集,近年文学作品多见于纸媒或网络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p> <p class="ql-block">松浦大桥下的回忆 摄影 温孝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p> <h3>  </h3><h3><br></h3><h3><br></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