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今年的父亲节是6月16日。这个日子对我又有特别的意义,是我的生日,又恰逢六十大寿。咪龙和女儿前几天已在准备,问我怎么过,我说简单,就吃碗面。咪龙备妥了面的食材:拉面,千岛湖松蘑,安徽香干,自家地里采摘的鸡毛菜;还买了加兴的土猪肉,准备烧一碗红烧肉。<br></h3><h3>生日那天,一早第一个电话打到老家,问父亲近况。自从上次陪父亲去萧山西山给娘娘扫墓,已二十多天了。这段时间,父亲身体明显弱了,每天上午的自言自语一变高昂的腔调,声音轻了,走路也有点挪。</h3><h3>父亲累了,在萧山会亲戚,上山见过娘娘的坟,坟前祭拜,孝心尽到,提起的心放下了。 </h3><h3>弟弟告诉我,陪父亲去看过医生,调整了高血压药的用量。</h3><h3>父亲节,细想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h3><h3>我学前,父亲在老家的齐贤供销社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大概小学一两年级,父亲调加会工作。加会到齐贤7里路,那时交通靠走,从家里过大塘,出山南村,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走过中间的三座桥就到了。</h3><h3>父亲平时常回家,我们周六、周日也常去,家里有点好菜,比如油豆腐烧肉、红烧带鱼等就装在饭盒里送去。父亲每个月有4天休假,这时家里开心、热闹,父亲忙着买米、买煤球、劈柴、再把煤球渣做成煤饼。这几天,一定会有一顿父亲烧的红烧肉,家里孩子多,拣到我的饭碗里也就一块或两块。</h3><h3>和父亲相处较长的一段时间是在我的一场大病后。</h3><h3>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文革期间老是停课复课。一天,和同学相约去绍兴城里,由我去叫一个同学。去早了,同学还在熟睡,叫不开门。初冬,天气正在降温,下了一会雨,又下雪粒,棉袄淋湿冻得直发抖,开始咳嗽。白天,雨止天阴,我们走着去城里,一个来回八十多华里,在城里又来来回回走。走了一天,不停干咳,回家后发冷发热,病倒了。</h3><h3>接连几天高烧,吃了药也不退。平日伤风感冒,母亲带着去外面吃碗8分钱的阳春面,趁热吃,出身汗,病很快就好了。这次病的爬不起来,请老中医上门,说得了伤寒症。</h3><h3>有一晚,烧的特别厉害,昏睡中,总觉得有一个人踏着火轮在床上追我,老式大床,宽大,我逃到床的这个角,他追到那个角,不停转角,就差半步。后半夜,有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在眼前晃,给我打了一针,第二天烧退了。</h3><h3>这一病,神气耗损太大,病初愈有点失了人样,床上又躺了几天。这时,已下雪了,先在屋里下地,后走到雪后寒冷的屋外;地上积雪冻得硬梆梆的,小心异异地走到台门口,自己感觉不滑倒也要被风吹倒。</h3><h3>这时,父亲来把我接走了,在供销社单位宿舍住了半个月。</h3><h3>父亲每天一早去渔摊买鱼,开始几天,买三、四两重的小鲫鱼放汤给我吃。后来买七、八两重的老板鲫鱼,放在大号的饭盒里,打五、六个鸡蛋,蒸给我吃。那时,河里湖里的鱼都是野生的,老板鲫鱼肥肥的,与蛋一蒸,上面浮着一层油。我补进去了,脸色慢慢红润,人又好动起来。</h3><h3>父亲平凡、平淡、和善,始终是乐观的。我16岁离家,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每年过年回家;自己成家后,一年回家两、三次;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不多。父母七十多岁时,给他们在绍兴买房,住到城里。</h3><h3>母亲去世后,父亲又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屋,台门里老邻居、老熟人和反复念叨的原单位老徐、老李相继走了,桑榆暮景,形影相吊。</h3><h3>好在弟弟一家陪着他,孙子懂事,父亲常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拉着孙子走到台门口,走到老街东头,老眼昏花望路人,那来旧时光景。</h3><h3>听到父亲的近况,没想到他弱得这么快。我在电话里关照弟弟,去买两条半斤重的野生鲫鱼,放几个土鸡蛋蒸给他吃,补补,恢复元气。</h3><h3>我没有说父亲和我的故事,只是告诉弟弟父亲信这个。</h3><h3>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