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插肩而过的“小铁匠”

飞鸟

<h3>一天上午,我收到的朋友来的一条微信。“我们回当年插队的村里看看,想村里曾经在一起劳动生活的乡亲了。”“同意!”</h3><h3>回村人数、车辆和时间不到半天就确定了下来。成行的日子为2015年高考开始的第一天。</h3><h3>出行前的夜里,我仔细的又一次检点着这次行程的各个细节,渐渐地思路把自己又带到40年前插队生活的村庄里面。</h3><h3>四十年前乡村泥泞的小路;昏暗小屋内坐满年轻人的调侃和呛人的手卷烟;端着大碗蹲在大街边和院门口的村姑;瞪着大眼直盯女知青屁股的村里单身汉;总是咋咋呼呼的治保主任;背着双手的知青队长;写得一手好字的大队会计;又白又胖大眼睛的赤脚女医生;供销社里打磨时光的老人;不爱多说话和蔼可亲的小学校长;大队部每天凌晨和夜晚村干部的开会叫嚷声……</h3><h3>所有的这一切,就像这静静之夜的天空,深沉而看不到边,如星光和明月在云层的漂浮中时隐时现。</h3> <h3>回村的车辆沿着40年前常走的老路行走,记忆中熟悉的道路,被许多巨大变化的村庄和路边的企业切割成一段一段,只有靠同车的知青你一句我一句的提示才能串联在一起。</h3><h3>手机的铃声响起。清徐琦峰集团的当家人兼刘村村长的“黑蛋”打来电话,“来了以后直接到家里,我们在家里吃早饭。”</h3> <h3>回家里,世间再没有“家”让人感到温暖。模糊的眼眶中,他一个40年前个头不算太高瘦瘦的小青年,光着膀子,在师傅小铁锤的指点下,轮着几磅的大锤砸着烧红的铁条。脸上的汗珠和身上的汗水像油似的涂满全身,在红红的火光下勾画出发亮的轮廓。</h3><h3>他,一个不爱说话,穿戴总是同城里来的知青一样,当我们知青凑到一起天南海北聊得时候,他默默地卷好烟卷递给抽烟的知青。他爱听知青们讲城里所有的事,外面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总是那么的阳光!</h3><h3>终于在“家”的院子里见到抱着小外甥女散步的“黑蛋”村长,微笑中他掀开门帘像是迎接兄弟姐妹般,没有一个大集团公司当家人的傲慢,没有村长豪气般的夸张。平和中热情地询问着大家的生活、工作、家庭的近况。调侃着当年美丽少女现已变成如今的奶奶;数落着五谷不分但又爱偷懒的当年“人精”。当“黑蛋”拿出最好的香烟、端出热茶和水果的时候,遗憾着叨叨着因有事没有回村里老知青的名字。</h3><h3>早餐我们围坐在家庭小饭桌,一碗碗热热的汤面,温热了我们久违的乡情。</h3><h3>没有变的是乡情,变得是乡景。在这个奉献出我们最佳青春年华的村落,人们改变了农耕唯一方式的生存理念;人们改变了紧闭院门封闭小院的居住环境;人们改变了“五间房、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追求和向往;人们开始体会田园生活和城市时尚夹杂在一起带来的快乐。</h3> <h3>改变总是在时间的滚动中永恒不变。记得在我回城后听到一个朋友告诉我,村里一个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一个小铁匠暗恋上村里的一个女知青。我开始有些惊讶。那是一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城乡之间现实的差别如此的巨大,这个小铁匠他将会面对多大的压力和困难?他将为这样的爱付出多么艰难的自我改变?他需要在灵魂的挣扎中付出多大的勇气!我深深地记住了他的名字,“黑蛋”。</h3><h3>现实总能够教会人做出选择,后来几年的“黑蛋”,他选择了村里一个能够“旺夫”和最漂亮的一个村姑作为了爱妻,他选择了可以“按时发皇粮”的稳定工作。时间就这样在他生儿育女,平淡安稳中延续。</h3><h3>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在现在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一个政策和时间错位的变故(体制内人员不能生二胎),他失去了工作。“为了家庭、父母和四个兄弟,为了不是别人眼里的沉沦”,他又一次选择踏上去边关塞外打工的旅途。正真的朋友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回来吧,我们一起来干”,就是这简单的呼唤,技能、辛苦、信任、信誉的拥有,让他们小小的轧钢厂淘到了第一桶金。那年的小铁匠已是36岁。以后暖气片厂、洗煤厂、纺织厂就这样在这小小的村庄周边一个一个耸立起来。</h3> <h3>《山西商报》的记者最近对他企业产业改型做过一次采访,他微笑地説“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应该是科技的发展和回归自然、为社会民众服务的进步发展。”一个利用当地传统文化和酿造资源,占地160亩的精品醋酿造园和绿色采摘园在一年半期间建成投产、开园。</h3> <h3>在醋园的大门有一个装饰并不豪华的照壁,照壁上面的题词看上去也不是著名书画大师所提。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上面的题词是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的话。企业的门口题词没有像“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口号般的赤裸,为没有“踏踏实实做人,靠本事吃饭”居高临下般的警示,也没有“企业是我家,我是企业人”般的虚华。</h3> <h3>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h3><h3>水随方则方,遇圆则圆,甘处卑下,甘守低凹之处,才得以无倾覆之患。选效水而行,水流善下,处卑下、居善地乃修身!</h3><h3>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老子“为无为,则无不为”治国从政,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怎么治?怎样办?如何动?其主旨就是以柔克刚,滴水石穿,不立苛政。</h3><h3>琦峰醋博园建筑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建筑主题为《地域历史文化起源及农耕进程》;第二部分建筑主题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忠孝之精华》;第三部分建筑主题《传统制醋工艺演示着未来的“绿色”》</h3><h3>作为一个企业的当家人,坚实、鲜明的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经营理念、感恩社会回归自然惠顾于民的行为目的,在这小小的醋博园略见一斑。</h3> <h3>在这五层仿古建筑的琦峰醋园的大楼前,一条“欢迎刘村老知青返村品醋”的条幅醒目可见,现已大妈大叔的老知青在会客厅中国古典式家具落座后为之动情。</h3><h3>四十年前修“大寨田”时推的独轮车;谷地里捡苗时难以移动的双腿;打麦场夜班的灯光;脱穗高粱时的刺挠;赶着毛驴车送粪时的安逸。这一件件劳作的场景,对接着乡亲一壶热热烫脚的热水;一碗飘着醋香的“包皮面”;一颗躲在麦垛后西瓜;一个唠了家常后派工时的照顾;一个悄悄为你补上劳动进度而回头一笑的村姑。</h3><h3>如父母和家人!</h3><h3>一年中,天冷时乡亲在你收工前早早地把炉火打开,天热时一碗绿豆汤灌在瓶子里悄悄放在你的窗台前。他们会因为你把院落打扫干净或挑一担水、从城里带回常用的药品、给他们讲报纸上的事情,辅导调皮的小学生,逢年过节时会把你请到家里的热炕头吃饭答谢!</h3><h3>当年的小知青现在被叫成老知青;当年的老房东有的已经蹒跚地永远西行;当年一起劳动的兄弟姐妹也开始围着膝下儿孙驼背忙碌。可当年知青回城时乡亲托手含泪的话“你们要常回来看看”此时在老知青的心里更加清晰和响亮。</h3><h3>“如果我们这帮老知青用我们已经富裕的时间和经济能力,真正的回到村里,回到我们的乡亲们中间该多好。建一个养老院,建一个托儿所,把一些外出做工人的闲散土地承包起来种植其他作物,‘反哺’!”</h3><h3>平时不善言笑的“黑蛋”又一次脸上泛红和激动。</h3><h3>“‘反哺’!那时候你们知青来到村里,给村里带来了新的文化知识和城市文明的光影。这次如果你们能够真正的回来,我想带回来的是感恩升华后的社会公益和又一次净化后的田园风光。”当家人“黑蛋”接着说。</h3><h3>“太原离村里27公里,在北上广这些国际大都市,这个距离也就是上下班的路途。随着太原的城区改造南扩规划和城市休闲居住的新理念,27公里的距离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缩短,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和政策的同步已经在新的国家领导关注下进行。我作为一个企业集团的当家人或村里的父母官,可提供给你们许多公益项目、居住的便利和协调支持。”</h3> <h3>面对一个当年的一个“小铁匠”,如今成为连任多届的父母官,每年都在为全村1700多人口土地浇灌、播种、收割、取暖和孤寡老人福利付出近几百万元的村长,他所做这些让老知青深深为此感动。</h3><h3>四十年前的插肩而过,在插队时的一次次劳作和收工之后,四十年中的擦肩而过又在城市的安逸和拼搏的岁月中交替。人生没有几个四十年,今天当又一次分手告别的时候,“黑蛋”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小铁匠,“人不要攀比,把有限的时间和金钱用在回归社会和真正的健康快乐中,能含笑五次就不要留下三次。”</h3> <h3>以上文章是我在2015年时在qq空间写得,今天用美篇形式发出来,想表达的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许多的成功人士走过的路总是带着浓浓的人性情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2017年“小铁匠”兑现了他的承诺,为经济困难的老知青和愿意在晚年享受田园风光的老知青提供了十几套只收取建筑成本的住房。如今“小铁匠”已经辞退了村长和许多社会职务,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让快乐同时代进步同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