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端午,追梦之行

薛莲

<h3>  端午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们全家去了正定,只为圆奶奶的一个梦想――回母校看看。</h3><h3> 我们把车停在了广惠寺旁边的停车场。先游览了广惠寺。广惠寺很小,没有大殿,没有佛像,只有一座像花束一样华丽的宝塔――华塔,雕刻精美,艺术成就很高!</h3> <h3>  从广惠寺出来,横穿马路,就到了南门广场和修缮好的城墙。</h3><h3> 正定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古城,没有红绿灯,行人走在人行横道上,汽车会大老远就开始减速,绝对不会吓唬到行人。</h3><h3> 这是站在城墙顶上,俯瞰到的美景。</h3> <h3>  广场的西北角有个大花篮,很大很美。奶奶说和天安门广场上的花篮一样,一定是从北京搬运到这里来的。</h3><h3> 图为:奶奶在给花篮拍照。</h3> <h3>  这是南门城墙上的炮台。都来照张相吧。小吴和奶奶比较拘谨,爷爷做了个瞄准的样子,很是新颖。</h3> <h3> 这就是那个“从北京搬来的”大花篮。奶奶坚定地以为这就是北京那个。我说,人家花篮上写着“自在正定”呢。奶奶说,那也是后来填上去的。好吧,我听你的。</h3> <h3>  “自在正定”,真的是很美好的词汇和意境,“自在”,是一种多么难得的高度啊!</h3> <h3>这是城内免费的观光车,把我们从南门广场送到大佛寺。</h3> <h3>寺内古老的砖墙,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风霜。</h3> <h3>千手千眼佛是正定隆兴寺最珍贵的文物,也是隆兴寺之所以也叫大佛寺的原因。千手千眼佛高2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铜佛。</h3><h3>奶奶说她们念书的时候曾经爬到过大佛的肩膀上去,大佛的耳朵里能容得下四个人打麻将。太神奇了!</h3><h3>大佛神圣,不容拍照,就在大悲殿前留影纪念吧。</h3> <h3>孙子在教给爷爷怎么翻看相机里的照片。爷爷学得很认真。</h3> <h3>孙子比奶奶长得高了!不过还得再长高点。</h3> <h3>优优太胖了,搂着奶奶,奶奶露出沉重的笑容。</h3> <h3>古城的冬青修剪得很有特色,城墙和城门楼子体现在这里了。</h3> <h3>从大佛寺出来,儿子陪父母照张相。最小的孩子也都快五十了,父母的爱一刻都不曾离开过。</h3><h3>我小时候你们宠着我,你们老了我宠着你们。</h3> <h3>自在正定,这座古城给自己定位为“自在”,真是最智慧,最确切不过了。</h3><h3>静谧安详,是总体感觉。走在古老幽静,古色古香的小街上,迎面走来一个欧洲人,也丝毫没有一点违和感。</h3><h3>他用英语问路,我用汉语回答,夹以手势,居然能互相理解,然后会心一笑,擦肩而过。我们都是因为喜欢古老而来。</h3> <h3>荣国府的牌坊,颜色还是那么鲜艳。</h3> <h3>砖雕的影壁墙,散发着中国建筑的魅力。</h3> <h3>宁静的宁荣街,可还记得秦可卿出殡时的气派场面?</h3> <h3>曹雪芹故居里悬挂的中堂画,对联是于非闇老人的瘦金体。挺好。</h3> <h3>池中鱼儿悬于水中,池底鱼影纹丝不动,难道你们是在思考鱼生么?</h3> <h3>绿门红纸黄字,多么中国风的搭配!“吉庆长久”,绝对的好词好句。</h3> <h3>这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时经过的“垂花门”,很美!</h3> <h3>  从荣国府出来,我们向城北进军。帮奶奶去实现她的梦想――回母校看看。</h3><h3> 奶奶在1959――1961年间,曾在正定师范学校就读,度过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时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h3><h3> 他们自己动手搬砖盖楼,一块城砖48斤,女生们两人抬一块,男生们一人背一块,从城墙上一块一块运回来,然后给教学楼打地基。</h3><h3> 这就是奶奶口中的“小北门”,她的母校就在小北门外。</h3><h3> </h3> <h3>  然而,我们绕着小北门走过去,走了两条街,奶奶也没有看到合适的建筑物或大门口,类似记忆里的样子。</h3><h3> 我们知道正定师范学校已经改名了,但不知道确切改成了什么,于是网上搜出了正定师范学校的历史。</h3> <h3> 导航引领着我们来到学校门口,学校现在的名字叫“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奶奶在门口留念。</h3> <h3>  当门卫听说奶奶是60年前的老校友,特别激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让我们去校园看看。</h3> <h3>  奶奶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当年的种种情形,回忆犹在,人与物早已不知换了几回!真有点“沧海桑田”的感慨!</h3> <h3>  回来的路上,爷爷特别羡慕奶奶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并且爷爷也说出了自己梦想――回新城老一中原址看看,再去圈头村小学看看。</h3><h3> 奶奶立刻就表达不同意,训斥他这是“趋乎肚子搅乎心”,你那两个母校不值得去看,然后就是老两口的“斗嘴模式”开启。</h3><h3> 太可爱的两位老人,一定都予以圆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