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文:常天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王西君</h3><h3>时逢周末,驱车去乡村一游,目之所及,大吃一惊,不知不觉间,田间小麦早已收割完毕,玉米已播种,农民正忙着浇水。此一景,让自己唏嘘不已。</h3><h3>思来,在已过不惑年以前的日子里,每年必会亲自眼见收小麦之景,联合收割机轰鸣着穿梭于田间,人们休闲的等待一边,更有甚者,雇人将小麦拉到收粮点,上前只要把钱数一数,麦就算过完了。</h3><h3>时代在你还没有做好准备的前提下,飞速地发生着变化。</h3><h3>之所以对未见收麦而麦已过完表现的唏嘘不已,究其原因是自己对收麦纠结太深。</h3><h3>过来,曾几何时,春季里,只要田间小麦一绣穗,自己就开始犯怵,头皮发麻,可收割小麦的日子还是一天比一天逼近。然而怵归怵,有屁股不愁挨打,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小麦一天一个样,终由青变黄,扎着麦芒一摇一晃的向人们报信示威。</h3> <h3>20年前,收麦是一年农忙中最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得有一年,父母在查看了田间小麦熟情和长势后,预测说,后天,我们开镰收割,明天炸果子,全家养精蓄锐一天。</h3><h3>第二天上午,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炸了几大盆果子,吃的不亦乐乎。正准备下午大睡一觉,谁知父母到田间转了转,看了看,回来说,别人都开割了,不能再等了,下午就下地割麦子,一场酝酿已久的好梦也随之化为泡影。</h3> <h3>1999年,联合收割机才开始在华北邯郸一带实行,收割机很是紧张。我驱摩托车到河东东古城一带寻找。在河道里,有一辆崭新的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在卸小麦的间隙,我上前同机主攀谈,当时他们那儿割一亩地是50元,因为是乡亲,不给现金的多。听说我们河西这边儿55元一亩,他马上动心说,割完这一块儿,我跟你走。他说,这样,你先走到桥西头儿,等我,如果你领着,我就走不成了,我说去修车,他们就不拦我了,你在桥西头等我(七一大桥)。等了约半个小时后,机主开着收割机就来了。我骑着摩托车在前面,收割机在后面,感觉自己本事真大,很轻松就找到一辆收割机。威风凛凛地领着开到家门口,四邻八家都围了上来:“谁领的收割机?是天雨,不简单。”“先上我家去割吧。”因为到家里天已黑了,第二天才能下地,又因为我们村土质好,小麦比河道里熟的晚,大块儿的麦田都未成熟,只有三等地,小块儿麦田成熟了,但机主不愿割小块儿。这样,只好先割我们家的麦子了。先到南地,割完后又跑到西地,两块地割完之后,因排号收麦的少,机主看情形不乐观,就打起退堂鼓。好像是第二天,我上班儿没在家,机主对我父母虚晃一枪,言说修车,收了我家的费用后,就反回河东了。此一事至今想起来,心中仍感遗憾,因年轻,考察不够周全,耽误了机主的收入。同时也发生一件让我高兴的事,就是同村的一个大人,看我领来收割机,能说会道,有点小本事,托人把自家二女儿介绍给我,这个事让我很是沾沾自喜了一段时间。</h3> <h3>2003年,时值非典,联合收割机不流通。为解家乡父老之急,我携礼一份儿到馆陶镇,央其负责人帮忙安排一辆联合收割机。书记随电其一村支书,约十几分钟后,一电话打来,言是中马固村的,问是不是用收割机,说是,说这样,上午我给村里再割割,下午跟你走。下午两时许,来电说,在馆陶镇政府,我说那好,我随后就到。在镇政府,领上收割机,一路遇上好几道关卡。因为人们开始有意识在路上拦截收割机了。随一路至村中田地,不知道是收割机水土不服,还是收割机牌子的事儿,收割机牌子叫“沃得”,一到田地就出毛病了。修好后,一割掉麦籽多。勉强割了有几亩地,老板口舌不大伶俐,连说,“沃得沃得,光卧得,不干活儿”。众人听了捂着肚子笑。看实在干不成,老板只好开车返回了。从那以后,每逢麦收,我联系收割机的劲头儿就少了许多。这说明人这一生和什么物质打交道都是有缘分的,看来,今生同领收割机挣个俏钱的机会没缘。</h3> <h3>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行,许多的农活用语也逐渐消失了。原来村里人一见面儿,“上晌啊”、“才下晌啊”、“今天干活儿又打老晌了”,这些亲切富含奋斗气息的农家语如今再也听不到了。一上午或一下午叫一晌,一上午或一下午的一半儿叫半晌。如今,这些语言同00后、10后乃至90后谈起来如同天方夜潭了。小麦耕种收的用语现在几乎长年也听不到了。原来,每到秋季,村里左邻右舍总是响起这样的声音:“你北地里犁了没?南地里耩了没?东地里下午耙不耙?西地里再用吨子吨吨吧!”这些耕犁耙种收富含农田气息的农活用语一年一年听到的越来越少了,几乎没有了。养育了人类几千上万年的农耕文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旗帜指引下,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无踪影。</h3> <h3>唏嘘农耕文明的逝去,并无他意,只是惋惜人类失去了一个奋斗的平台和一种奋斗的精神。忆当年,一家老小,无论大人、小孩儿,全家齐上阵,青壮年割麦,妇女做饭,送饭、送水,小孩儿,撒要,拾麦穗儿,大人孩子齐心协力,为了一年的口粮和收成,一家人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大人劳作的不易,学习干事更加用心。劳作不仅融洽了一家人的亲情氛围,还锻炼了小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h3> <h3>对于苦境和福境,万境无好坏,只有自心分。现在想想,儿时对收小麦发怵,是完全不自强的心理表现。如果心理足够强大,收割小麦还算是什么事儿吗?</h3><h3>人之最大的自我肯定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后自身所产生的强大感、奋斗感和所向无敌感,这种意识上的感受是自己最大的收获。这种精神上的收获会伴随终生,受益无穷。</h3><h3>再惋今年未睹收麦,实惋人类已失去锤炼自身精气神的天赐之机。</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儿时苦难是人一生奋斗的动力。</font></h3><p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010101">――题</font>记:常天雨</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谨以此文献礼父亲节,祝天下父亲父爱如山,健康长寿。</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常天雨</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公元2019年6月1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