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父亲徐浩,95岁,一生从医。</p><p> 父亲的一生象走路,弯弯曲曲路、路典典湾湾,生活坎坷。抗日战争时逃难到莫干山下的破庙,解放前为填饱肚子,跟着国民党部队学医,转转数年。解放初期回老家三桥镇开办诊所,治病救人。</p><p> 我从小就知道父亲有一本珍藏数十年的相册,但从未给我们看过,也不知相册里的“故事”,直至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才见过一面,是一本抗美援朝的特殊相册。今天,回忆起我前几年翻拍过那本相册里的照片,仿佛让人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p> <h3>父亲赴朝鲜时,途经鸭绿江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留下纪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布美国军队入侵朝鲜,同年9月,美国纠集十五个国家,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从朝鲜仁川登陆,并把战火烧到中国鸭绿江,美机轰炸中国丹东等地。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h3> <h3>美军战机扔下燃烧弹和炸弹,炸死炸伤无数朝鲜平民,犯下了滔天罪行。</h3> <h3>炸死的平民尸体</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51年,父亲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疗队”赴朝鲜救治伤病员。入朝后被分配到朝鲜人民军949军部医院,与战友们一起日夜奋战,救治了无数伤员和百姓,曾在美机炸毁的民房中救出两名朝鲜儿童,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在前线运护伤员,救死扶伤。空闲时间为百姓挑水劈柴,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此,在父亲的相册里,有将军到士兵、有大娘至美女、有大爷和儿童,为父亲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和墨宝。回国后,还长期保持着书信往来,直至1957年反右运动时中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图为1951年,在“雄赳赳,气昂昂”的高歌声中,父亲斗志高昂地奔赴朝鲜战场。</h3> <h3>左上图为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投下的细菌弹后深坑。下图为美军投下的宣传弹。</h3> <h3>日夜抢运救治伤员(左一)</h3> <h3>美军战斗机被击落现场</h3> <h3>经过五次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佔领303高地,打死美军三百余名,树林中躺着是美国佬尸体。</h3> <h3>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落的美军飞机残骸</h3> <h3>为一位朝鲜人民军战士做截肢手术前准备工作(右一)</h3> <h3>与朝鲜人民军患者一起挖防空洞,这是休息时留影(右后排一)</h3> <h3>父亲为当地老百姓劈柴干活(左一)</h3> <h3>(右一)</h3> <h3>1952年五四青年节,中朝医务人员联欢,这是朝鲜同志在领唱朝鲜歌曲。(二排左二)</h3> <h3>朝鲜少先队员为志愿军和伤员慰问表演</h3> <h3>与朝鲜人民军医务人员、朝鲜英雄妈妈合影(后排右二)</h3> <h3>志愿军自己组织的文艺活动</h3> <h3>医疗队员在战区合影(一排右二)</h3> <h3>医疗队王队长在回祖国前,向全国人民汇报中国医疗队在朝鲜工作情况,(左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white-space: pre-wrap; -webkit-text-size-adjust: none;"> 中朝两国战友情深似海,回国前互送日记本留念。</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入朝期间,尽管工作十分艰苦繁忙,因爱好拍照,与一位随军记者交上朋友,也收获了不少照片。1952年10月,父亲回国后,整理制作了这本相册。</h3><h3><br></h3> <h3>中国人民志愿军返回祖国时,与战友们留下的感情难分难舍,场景感人。</h3> <h3>国际医疗队人员回国后在北京万寿山合影(后排左五)</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回国后,当时组织愿他留在京城,而父亲还是选择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回家乡工作,被分配到教育系统(武康二中)任校医,但好景不长,在反右运动中,因心直口快说真话,被划分为右派,从武康县城最高工资级别59.5元直降至30多元,接着就分别去上柏、东坡牧场、德清三里塘农场等</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地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当然是批斗对象,一人受难全家遭泱。1978年改革开放后平反冤假错案,重新回到教育系统,直至退休。虽然父亲在十几次的搬家中,但唯一始终珍藏着这本相册。在父亲的心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最辉煌最难忙的一生。</span></h3></h3><h3>北京万寿山留念(右一)</h3> <h3>由中朝颁发的勋功章和纪念章。</h3> <h3>朝鲜朋友赠送给父亲的贺信、日记、照片等有近百件。</h3> <h3>浙江省卫生厅给父亲的信</h3> <h3> 1958年父亲捐赠给中央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愽物馆)三张照片(其中一张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信件回复。</h3><h3> 我问父亲,为何要捐赠最宝贵的三张照片?父亲掏出了心里话:当时已带帽右派,想用这些有辉煌成就的照片,来减轻“右派的罪行”,尽快摘掉右派帽子。</h3> <h3>七十岁时的回忆</h3> <p> 2018年国庆节,陪父亲去“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永久性会址转一圈,老人家心情十分激动,强装着自己还行,撑着拐杖,在我的携扶下,走一步看一步,脸上不断的露出笑容,他说:“武康有今天,不简单啊,世界各国的人要来这里开会,不知要化多少钱啊”。老爷子看到康城今朝的辉煌,满足了他美好的心愿。老爷子说:“今天也许是最后一次与大会会址相见,希望它今后发展的更好”。</p><p> 父亲的后辈生所关心的只有二件事。一件国家大事,从国家到地方的大事件都一清二楚。另一件是每天必看德清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因他的儿子和女儿曾是德清电视台和莫干山报的创始人之一,并以此为荣,这就是老爷子的虚荣心。</p> <p> </p><p> </p> <p> 今天重拾这篇《父亲的相册》,也算是我送父亲“八一”的礼物,让老人家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