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内疚一一何方

止水

<h3>  父亲走了已经二十年了,但恍惚间觉得他并没走远。</h3><h3> 念及父亲,不由得就联想到了相同题材的那篇(幅)著名散文和油画。不过,他那张沟沟壑壑、饱经沧桑,写满苦难的脸上,与名画名篇画面不同得是那双气象尊严的眼睛里,又多了几分刚毅、少了几分忧郁;身板也不似那般佝偻肥胖,而是挺挺的、高高的,仿佛是一根挺拔的柱子。</h3><h3> 在我的心目中,一生少言寡语、近似木讷的父亲,绝对是那种不怒自威、立马横刀的伟丈夫! </h3><h3> 他的故事就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苦难辉煌史。 </h3><h3> 生于乱世的父亲,半生戎马、半世农耕。虽有一副气压鬼神、一往无前的标配,但在其内心深处却总有抱愧家庭、抱憾儿女的内疚和自责,久久不去…… </h3><h3> 一九五二年秋天,告别军营、转业回乡的他,在满怀激情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走进蹉跎的岁月。 </h3><h3> 挑战乎?命运乎?经历过大跃进、吃食堂、三年困难时期的村里人,虽然日子逐渐有所改善,但仍过着穷三年,富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 </h3><h3> 在我家,近乎失智、失能的母亲,支撑病体能相夫持家就很勉为其难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的劳动收入。而日赴日、年复年,有限的收入除了维持家庭生活开销外,还要供我和相继出生得弟妹们上学。母亲带回得一床被子,被面补了又补、棉絮弹了又弹,家里弟兄几个一直合盖了二十几年。父亲的一双高腰鞋,修修补补,也是春秋不分、十多年不下脚。日常生活的过度节俭,简直是近乎人权的自我沦陷! </h3><h3> 贫穷所致,在用岁月铺陈的苦涩日子里,最具残酷意味与悲情色彩的痛心时刻莫过于一对儿女的夭折,死因都是感冒未愈引发重症的。妹妹病去那年,已经12岁,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曾记得:那晚,正在学校操场观看《列宁在1918》电影的我和弟弟,突然听到广播呼唤我俩回家,顿有不祥之兆的我,赶忙拉着弟弟就往家跑。在夜深人静的街巷里,还未到家就远远地听到了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 </h3><h3> 绳索断得偏偏就是细处!妹妹之死,是家庭的噩运,更是父亲今生最大的不幸和内疚。她对父母的打击是毁灭性得。 </h3><h3> 然而,让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父亲饮痛裹腹的悲情岁月里,除丧女之痛外,从我上学时微小机遇的丧失,到参军后远在边关也被无辜中伤,同样都会引起他的不安,成为永远的内疚。 </h3><h3> 那年,我高一时,学校推选我和另一名同学去县文化馆参加通信员学习班。但就因家里凑不齐要交的一斤半粮票,未能如愿。 </h3><h3> 那回,在我提干前组织例行调查时,因村革委会头儿从中作梗,不仅把一封封外调信扣压不复,而且还给部队政治机关邮寄黑信,恶意诋毁抹黑我。遭此黑手,而父亲竟浑然不知。 </h3><h3> 这对旧痛未愈的父亲来说,无异于又添新伤。 </h3><h3> “内疚”之谓,在于愧。殊不知,这一桩桩、一件件,早已化作尘埃的陈年旧事,多少年来,屡受精神创伤的父亲,总觉得对不住儿女。直到他去世前夕,竟还对我旧事重提,仿佛当年若没人使坏的话,站他面前的我,就不该是现在这个小不小、大不大的职衔了。 </h3><h3> 素来崇尚诗礼传家、而对新社会无限憧憬的父亲,有这样的期待,也难怪!因为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他把读书看得高于一切,一生都为自己文化不高而遗憾。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文化,和瞎子、瘸子没什么区别,在社会生活中是寸步难行的,更别说建设新中国了;只有文化高的人,才会有美好的前途。我清清楚楚记得:在父亲从部队带回的行军包里,除了一捧勋章、一支钢笔和几本证件外,还有几本图书和笔记本。他的笔记质朴而虔诚,字里行间对新社会充满热爱和期待。这些珍藏,自打被我发现那天起,就成了我的最爱。时不时想看看、翻翻,可以说这是幼小的我和书卷及父亲思想之光的不期而遇。 </h3><h3> 混沌初开,他就教我读书识字。令人惊叹得是:从刚开始掰着我的手指头数数开始,接着学十六进制与十进制之间分斤劈两换算口诀、一至九归珠算口诀、一直到后来诵读《百家姓》、《三字经》等,都是父亲凭记忆一句一句教我的,这是对我最早的文化启蒙。可见,望子成龙心切得他,恨不得一夜之间让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时排行老大的我,是父亲里里外外的唯一帮手。但只要学校布置得作业没完成,父亲就是再忙、再累也不让我干。 </h3><h3> 可怜天下父母亲。他们对儿女们的呵护,倾其所能,还觉不完美;倾其所有,还觉有亏欠!这是一道永远解不开的亲情不等式!他们这一生,母亲是背对幸福走,而父亲则是面对苦难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他们毕生的理想,就是社会的繁荣和儿女的出息! </h3><h3> 父亲的一系列“内疚”,忧于没把儿女成龙变虎。说到底,皆因之于爱和担当!他之忧,他之愧,是和儿女、家庭福祉息息相关的,是天下所有父亲的缩影。全部喜怒哀乐所折射出得亲情,乃是无私而伟大的父道!何至于愧!何来不安?一次内疚,就是一则故事。穿缀起这些故事碎片,有如一篇祭奠父母亡灵的墓志铭!这些迟到而温暖的怀念文字,无疑会穿透冷酷坚硬的墓碑,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h3><h3> ——亲爱的父亲,安息吧! 您的一生是无愧于党、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家庭的,我们永远把您引以为自豪! </h3><h3> </h3><h3><br></h3><h3></h3> <h3>  父亲的一系列“内疚”,忧于没把儿女成龙变虎。说到底,皆因之于爱和担当!他之忧,他之愧,是和儿女、家庭福祉息息相关的,是天下所有父亲的缩影。全部喜怒哀乐所折射出得亲情,乃是无私而伟大的父道!何至于愧!何来不安?一次内疚,就是一则故事。穿缀起这些故事碎片,有如一篇祭奠父母亡灵的墓志铭!这些迟到而温暖的怀念文字,无疑会穿透冷酷坚硬的墓碑,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h3><h3> 一—亲爱的父亲,安息吧! 您的一生是无愧于党、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家庭的,我们永远把您引以为自豪!</h3> <h3>附:父亲小传</h3><h3> 早年从军,抗过枪、操过炮,摸过哨、杀过敌,经受过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在著名的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和南泥湾大生产中,曾荣获“人民功臣”、“劳动英雄”等光荣称号,不失为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江海之士。然而,由于他解甲归田后深藏功名,一心务农,这段革命经历却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直到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六年才被打开。至此,彪炳他战功与荣光的勋章以及在戎马岁月使用过的草鞋、武装带、烟斗等生活用品,就静静地躺在了汾阳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展柜内。</h3> <h3>作者后记:谨以此文,悼念远去的父亲……</h3> 父亲的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