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重如山 永志不忘——纪念慈父百年诞辰

妙妙

<h3></h3><h3>  瞧!身穿授衔军礼服的父亲多神气,多威武,多有军人气质和风度!曾几何时,照片中的父亲是少不更事的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偶像!如今我们早已长大成人,父亲也离我们远去,方才明白,那身军装的真正含义,父亲这张堪称完美让人赞叹不已的照片,那高大威武挺拔的身姿,那气度非凡、神采奕奕、笑容满面,那彰显军容军威的军礼服里面却是切除了两根肋骨,肺部子弹碎片残留和背部一个比碗口还大的伤疤的躯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十几年战争岁月,父亲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始终战斗在最前线,鲜血撒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高大的躯体上伤痕累累。残酷的战争,恶劣的生活环境,死神一次次与父亲擦肩而过,巨大的伤痛一次次挑战人的承受极限,但都没有动摇父亲为国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带着如此伤重的二等伤残之躯,怀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之心和崇高的革命信仰,坚定的必胜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生命在,战场在,战斗就是生活,热血就是青春!一直坚持到革命胜利,全国解放。十几年的战争洗礼,战火考验,革命的大熔炉把您铸成了钢铁般的革命军人,中国革命正是有了像您这样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前辈,才有了今天国泰民安,人民的幸福生活。父亲,您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您血染的风采!父亲,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您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思想品质。勇挑重担,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宽厚豁达,真诚善良的情操。坚强勇敢,无畏无惧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根植于我们的心里,并影响了我们的一生。</h3><h3> 在敬爱的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制作了这部美篇,寄托我们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同时也为远在天国的父母亲光辉的一生喝彩!</h3><h3><br></h3> <h3> 100年前的今天,1919年5月27日(农历)我们的父亲呱呱降生在大城市郊外的小村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上海,和仅有十几户人家只能以宅冠名的村落,无疑形成巨大反差。也许正是这种差距,才给我们的父亲提供了广阔的跨越空间,造就了他不懈追求的性格,注定了他平凡而不平淡,无悔更加无愧的多彩一生。父亲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我们一无所知,只听说,作为家中长子,因家境贫穷小时候只读过一年多私塾,他十几岁就离家去苏州学徒,时值日寇侵华,他学艺未成先成了热血青年,并在20岁那年,做了自己人生最正确最重大的抉择,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随后编入新四军第6师,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场上,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父亲得到了幸运之神的格外青睐,24岁时身负重伤,大难不死,堪称传奇。到全国解放时,一同入伍的40余人,居然只剩下他一人痛饮庆功酒。随后,父亲又与时俱进,恶补文化知识,提升人生价值,先后进入多所军事院校学习。1962年政治学院毕业后正待大展宏图,却被选派地方,在企业就任领导工作。在饱受文革冲击,恢复工作后,他无怨无悔,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其中,鞠躬尽瘁,直至光荣离休。</h3><h3> 值得一提的是,在您晚年病痛缠身之时,得到了幸运之神的更多关照,那就是我们的妈妈。您和我们的妈妈可能都没有过自己的快乐童年,可是,你们却给了我们无比幸福的童年。敬爱的父亲,您从军从政两段辉煌,爱国爱家一腔热情,虽然您已离开我们13年了,可是您又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不在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放心吧,就像缪家宅今天已完全融入大上海,您从那里带给我们的基因,正由我们的第2代传给第3代,一定会将不懈努力,永远进取的精神,作为传统而世世相传! ——缪鲁</h3> <h3>  这些是父亲不同时期的照片,充满阳刚之气的英俊脸庞上,双眼闪烁着坚毅的目光,一生未改变的短发,彰显了军人的气质。伴随着年龄改变的生命历程,却改变不了革命信仰高于一切,置生死于不顾的父亲富有感染力的标志性笑容。回想记忆中似乎不曾有父亲扳起的面孔。笑对人生,生死达观的父亲用开怀大笑化解了人生的屈辱、挫折、磨难与风险,用不屑的笑战胜了艰难、困苦、伤痛与死亡,把善良的笑容留给了同志、朋友和亲人。亲爱的父亲:笑是您的人生哲学,是我们心中的永恒。<br></h3><h3><br></h3> <h3>  这是父亲获得的部分奖章!</h3><h3> 为人处世低调的父亲在世时并没有向我们炫耀过他的功勋章,这次制作美篇才找出来翻拍。</h3><h3> 父亲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用生命和鲜血与敌人的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屡立战功。今天这一枚枚父辈珍藏并封存了半个多世纪,浸透着父亲鲜血的奖章,是光荣的历史见证,也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最高荣誉!</h3><h3><br></h3> <h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三级解放勋章”。</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h3> <h3>父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证书。</h3> <h3>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父亲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奖章。</h3> <h3>父亲接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奖章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h3> <h3>  父亲的那本红色的“革命军人残废证”,如同他身上的伤疤一样深深铭刻在我们心里!“革命军人残废证”内页上边详细记载了父亲的受伤地点,时间,伤情,等级。最近才弄清楚,二等残废乙级:失去劳动能力,自身行动和生活需要他人帮助。而爸爸24岁受伤之后既没有离开战场。也没有让组织照顾,一生都没有把自己当作残疾人,享受国家给予的伤残待遇,籍此离开战场,脱离工作岗位,让国家养起来。战争年代过去了,战争留下的遍地疮痍已完全修复,而留在躯体上的弹片却执着的伴随着父亲,用难以忍耐的痛苦折磨了父亲一生,每当妈妈为父亲刮痧、拔罐时我们的心就会同父亲一起隐隐作痛。</h3><h3> 那是1943年5月与日本鬼子的一场恶战,枪弹穿过父亲的胸膛,直接进入肺部,又贯通击断了后背的肋骨……很难想象在当时那么艰难的战争环境里,既衣食无保障、又缺医少药,父亲是怎样经受了枪伤所导致的胸部贯通开放性气胸、出血、手术切除两条肋骨,肺内还有弹片残留,接着是伤口不愈合、感染,化脓甚至生蛆……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身负重伤的父亲靠无比坚强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摆脱了死神,伤愈重返战场奋勇杀敌。</h3><h3> 父亲常说,要感谢把他从战场上救下来同志和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护士,他们都是父亲的救命恩人。</h3><h3> 父亲身上的伤疤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我们深深懂得,铭记父辈的教导,反对一切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h3><h3><br></h3> <h3>  1950年被第一批选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第一期文化教育,父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刻苦地学习。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给父亲颁发的第一期文化教育结业证书。</h3> <h3>  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证书。</h3> <h3>1960年父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任命书。</h3> <h3>  父亲1960~1962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军事学院”学习,这是1962年获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军事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成为我国新一代能文能武的政治军事管理干部。</h3> <h3></h3><h3> 1964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部队选派了一批干部支援大西北工业建设,父亲就是其中一员,父亲转业到地方,曾在多个单位做党委书记等领导工作。</h3><h3> 父亲1964年转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这是兵役证。</h3> <h3>父亲转业到了邮电部西安电信工程公司任党委书记的工作证。</h3> <h3>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给爸爸的“老干部离休荣誉证”。</h3><h3> 1983年,爸爸完成了历史使命,离开了领导岗位,放下了繁杂的公务,回归家庭。爸爸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得以释放。爸爸妈妈到各地旅游,参加各种老年活动和妈妈一起安详的度过晚年,和妈妈种植、栽培了各种花草树木,和心爱的小孙子们一起尽情的嬉戏玩耍,在那一刻我们看到了爸爸幸福开心的笑容。</h3><h3><br></h3> <h3>  这是当年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救命恩人,她姓乔。这位身着战地卫生服的年轻卫生员,俊秀的脸上透着稚嫩与质朴。就是她那颗善良的心,不忍心让父亲的伤口上带着蛆下葬,执着的坚持用盐水清理伤口,没想到盐水一倒下去,父亲的身体突然抽动了一下,长出了一口气,原来父亲还活着……1951年,为了感谢救命恩人,父亲特地到无锡登门感谢,重逢时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敬爱的乔阿姨,不知您今天是否安在?在这里我们代表我们的父亲以及战场上得到您救治的无数的伤病员向您表示最真挚的谢意!<br></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跟战友们的合影。父亲把战场上与战友之间,真挚友好、生死与共的相互关系延续了一生。</h3> <h3>  六十年代初父亲跟战友、同学们的合影。</h3> <h3>1961年父亲与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同学的合影</h3> <h3>  这是父亲五十年代曾经资助读书的家乡的一个堂弟寄来的照片。</h3><h3> 五十年代初期,靠供给制生活的父亲,把他仅有的一点结余也寄给家乡贫困的乡亲。资助他们的生活,求学。</h3> <h3>  七十年代初,父亲调任邮电部536厂任党委书记,这是父亲在全厂工作会议上作报告。旁边坐着的是厂总工程师。父亲坦诚,直率富有人格魅力的高风亮节和工作作风,使他享有很高的威望。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终其一生,所到之处都得到同志们的高度评价。</h3><h3> 父亲虽然转业多年,但是仍保持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视工厂为家,视职工为亲人,那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厂里巡视一番,看看车间加班上夜班的同志,也看看食堂做夜班饭的同志夜宵是否做好?一天晚上不料走到半路被蛇咬伤,当时在厂医院救治,还从阳新县医院紧急调拨了抗蛇毒药……后来居然无大恙,记得那年父亲57岁。</h3><h3> 父亲62岁那年,为了536厂的整体动迁,与厂组织部长一起由司机开车前往安徽省合肥市考察,考察结束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准备返程,没想到早上起床发现口鼻歪斜,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吓坏了同去的同志,要送父亲去医院检查治疗,父亲坚决不同意,急着赶回去传达考察结果。就在回去的路上突遇意外,司机紧急刹车才避免了一场大车祸,过后发现父亲的脑中风症状居然消失了(这是父亲出现的第一次有症状的“中风”,事后在北京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是脑梗塞)。这也不能不说是奇迹。</h3><h3> </h3> <h3>  这是爸妈的结婚照。1950年,许多单身的革命老兵都在组织的帮助下建立了家庭。那一年31岁负过重伤的二等残废老兵和22岁飒爽英姿的,已有4年军龄的女兵牵手走到了一起,破旧的军装,简单的铺盖就是他们的全部财产。大概是妈妈爱慕爸爸坚强勇敢的英雄气概,爸爸喜欢妈妈的聪明伶俐,小鸟依人,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充满革命浪漫色彩,相濡以沫的一生,每到4月16日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妹妹缪敏,缪霞都会张罗给爸爸妈妈庆贺。</h3><h3> 父母养育了我们五个儿女,缪鲁、缪健、缪敏、缪群,缪霞。两口之家变成了7口之家。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成家立业,祖孙三代,我们的家成为几十口的大家庭。爸爸妈妈同我们一起幸福的度过了他们的银婚、金婚,近60年的美好时光!</h3><h3><br></h3> <h3>结婚一年零十天有了第一个孩子,这是大哥小时候跟爸爸妈妈和爷爷一起的唯一一张合影。</h3> <h3>小时候我们兄妹三人,每周最期盼的就是周末可以从幼儿园回家跟爸爸妈妈团聚。</h3> <h3>  这是1961年在徐州拍摄的照片。</h3><h3> 还记得缪群手里的像胶小鹿吗?从我记事他就存在,他陪咱们五个孩子玩到大,后来上面的花纹都被大家抚摸掉了,记得有一次小花鹿被邻居家小孩抢走了,缪群哭了好几天,后来大哥星期六回来,拿着木头手枪带着我抢了回来。爸爸妈妈知道后批评了我们,让我们给邻居家小朋友送回去说让他们多玩几天。从此以后,两家也成为了好朋友。——缪敏</h3><h3> 记得小时候父母不会干预我们小孩子之间的事情。但是,从小对我们言传身教的是,要好好学习,做诚实的人,正直的人,助人为乐的人。</h3><h3><br></h3> <h3>这是1964年底父亲转业前在徐州的全家合影,全家即将随父亲迁往西安。</h3> <h3>1970年8月全家相聚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这是全家为爸爸去五七干校送行。</h3> <h3>  这是1971年6月10日举家从西安迁往湖北阳新(当时途径徐州、南京、武穴,从老渡口到达536厂(原571厂),它的前身是邮电部五七干校,爸爸已于70年8月去了那里劳动改造)这是大哥跟爸爸妈妈和弟妹在徐州的合影。</h3><h3><br></h3> <h3>在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在我们家的不断南北迁徙中,我们渐渐地长大了。</h3> <h3>当兵的大哥、大姐第一次回家探亲,那是1973年,这时家已搬到湖北阳新。</h3><h3>每次回家父亲都会亲自下厨给我们做像牛奶般的鲜美桂鱼汤,做熏鱼等,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新。</h3> <h3>一家两代军旅戎装。</h3><h3>父爱如山,父母亲为我们五个儿女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们人生关键的每一次选择都有父亲亲自把关和指引。七十年代,先后把缪鲁,缪健,缪群送进了他热爱的人民军队这个革命大熔炉。缪群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象爸爸那样英勇顽强,流过血、负过伤、带过兵。<br></h3> <h3>1979年父亲参加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胸前佩带着参加交易会的标识)和在中山医学院读书的大女儿及准女婿的合影。</h3> <h3>1981年爸爸妈妈登上了万里长城!</h3> <h3>随行的大哥大嫂、大女婿、小妹与爸爸妈妈在长城留影。</h3> <h3>三代人在长城上相聚,此时父亲已成为爷爷,母亲当上了奶奶。</h3> <h3>在北京十三陵的留影</h3> <h3>和孙子在一起是爸爸最快乐的时光</h3> <h3>父母亲在北京大哥家,与大哥大嫂和孙子合影。</h3> <h3>  1982年夏与爸爸妈妈和兄嫂弟妹、侄子外甥在洛阳东站的合影(大哥和我携家人分别从北京和广州到洛阳探亲)。</h3><h3> 1982年7月邮电536厂整体从湖北阳新搬迁到洛阳与邮电537厂合并。</h3><h3><br></h3> <h3>1983年逢父亲64岁生日,正好弟弟从四川成都回家探亲,在洛阳“艺光照相”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h3> <h3>  每年的探亲相聚,总有工作原因回来不了的。这是1985年夏在洛阳537厂大门口的全家合影(这次缺了大哥一家),此时的父母亲又增添了一个外孙和一个孙子。</h3> <h3>1988年爸爸在广州东方宾馆与大女儿和小女儿的合影。</h3><h3>爸爸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仍在为厂里的发展奔波。</h3> <h3>这是1989年父亲母亲在武汉和长沙参加门球比赛后的留影。</h3> <h3>1990年的第一场雪后父母亲跟小女婿在后院合影 </h3> <h3>1991年夏的洛阳探亲,三姐妹家跟父母相聚在537厂小公园的合影。</h3> <h3>爸爸妈妈在小公园的小桥上,那时身体多么健康!</h3> <h3>祖孙三代共同划船其乐融融,你看!正在摇浆的爸爸多开心!</h3> <h3>父母亲和两个外孙</h3> <h3>父母亲喜迎外孙女的出生,陪着她一天天长大。</h3> <h3>1992年父母亲与孙子和外孙子(女)</h3> <h3>1994年父亲75岁生日在洛阳酒家庆贺,两个妹妹陪同左右。</h3> <h3>1995年除夕夜,全家相聚在洛阳酒家。</h3> <h3>除夕夜的三代同堂已经是17人的大家族,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是从父母亲婚姻走来最幸福的时刻!</h3><h3>爸爸为人光明磊落,正直豁达,享有很高的威望,也得到儿女们的爱戴与尊重。</h3> <h3>妈妈起身向爸爸敬酒,一辈子的恩爱、一辈子的辛劳都在酒杯中!畅饮!一曲怀旧的“南泥湾”,忘却了辛劳……儿孙们报以热烈的掌声。</h3><h3><br></h3> <h3>父亲与孙子、外孙和外孙女</h3> <h3>  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酣畅大笑,席地而坐,犹如孩子一般。爸爸,妈妈,您们好幸福哟!</h3> <h3>父亲退休后,把后院打理的春色满园,绿树成荫。</h3><h3><br></h3> <h3>1996年夏回洛阳探亲,三姐妹和父母亲团聚。</h3> <h3>  最初您们牵手同行,走着,走着,就相依为命,融为一体,成为彼此的另一半,成为共同前行的拐仗。每当我们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感动的热泪盈眶!</h3> <h3>1999年2月的这个春节家里特别热闹,除了大姐因工作忙没有回去外,北京的、广州的全都回去了,还有哈大哥一家也去了洛阳,提前给父亲过80岁大寿,父母亲格外高兴!</h3> <h3>父母亲与两个孙子、三个外孙子(女)合影。</h3> <h3>春节的相聚是在外地的儿女一年里最渴望的日子,这是2000年的春节在洛阳家中。<br></h3> <h3>上图:2000年春节大女儿、女婿和父亲在洛阳邮电537厂大门口合影。</h3><h3><h3>下图:父亲和两个外孙在537厂大门口合影。</h3></h3> <h3>2000年又到结婚纪念日,父母亲举杯庆贺金婚。</h3> <h3>父母亲与大哥,身在北京的大哥一家,经常回洛阳陪陪父母亲,每次回家总带回一些治疗检查小仪器或出国采访时的纪念品,使父母感到十分欣慰。</h3> <h3>父亲与大哥</h3> <h3>父亲与大嫂</h3> <h3>父亲与长孙</h3> <h3>在我们心目中父亲是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人,生命力也特别顽强,十几年来数次“中风”但仍然尽努力站起来,这里面有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两个在身边生活的妹妹尽心付出,有身在北京、广州的哥哥姐姐弟弟的关爱……父亲迈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坎儿。</h3> <h3>2004年的春节父亲在医院里度过,大家全都赶回去,轮流在医院里陪护,父亲又迈过了一关。</h3> <h3>这个年三十晚孙子外孙与奶奶在一起合影</h3> <h3>青年相爱,中年相守,老年相依,父母亲接近60年的婚姻生活,成为我们的楷模。在生命的最后那几年,年迈的父母已经行动不便了,父母亲坚持不给儿女找麻烦,那时候父亲好象回到了童年,他对母亲的依赖更强了,母亲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好长时间合衣而睡。爸爸,您是幸福的,您有敬重您,爱戴您的儿女,有让您欢乐开心的孙子们,更有视您为宝,与您相亲相爱,无怨无悔,无微不至的照顾你的老伴。爸爸,您是幸运的。</h3> <h3>父母亲相濡以沫一生,恩爱相依一世,已传为佳话,也深深地影响教育着我们下一代。</h3> <h3>  父亲于2006年1月1日因病离开了我们,母亲于2009年5月27日随父亲而去,父母亲安葬在洛阳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大哥的题词“一对老党员功在当代,两位高寿人福泽后世”!</h3><h3></h3><h3>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您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知道吗?每年的清明节您们的儿女们都会在大哥带领下相聚洛阳,给您们扫墓,向您们倾诉衷情。</h3><h3> </h3><h3>…</h3> <h3>  爸爸,您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24岁那年,您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父亲已经被认定死亡,准备就地掩埋,下葬的坑都挖好了,却意外的被救活了过来,这是父亲24岁时与死神的第一次博弈。从那以后,父亲又无数次与死神交手,父亲顽强的生命力使死神望而退却,身经百战的父亲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同当兵的几十名战友都牺牲了,唯有父亲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多少人承受不了被批斗,挨打骂的屈辱,含冤而去。而您却刚强的挺过来,不屈服,不低头。头被打肿了,胳膊被打断了,脸上依然留露着泰然的微笑,以此维护做人的尊严!创造了超脱不凡,超然大度的奇迹。当妹妹缪敏看到父亲被打的淤青的眼眶、极度肿胀的手臂,忍不住失声痛哭时,爸爸却忍住痛苦,反而安慰缪敏“没关系,爸爸没事,要相信党会给我平反的”。</h3><h3> 生命的晚年,您身体欠佳,多次“中风”(有记录可查的是爸爸先后发生了4次脑出血,5次脑梗塞),多次倒下又多次站起来,死神对您也无可奈何,再次把生命的顽强拼搏发挥到极致!爸爸,您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h3> <h3>  爸爸您知道吗?您们当年用辛勤汗水栽培的枇杷树、石榴树、山楂树、花椒树,还有人参果,好像懂得父母亲的心愿,越来越茂盛了,年年都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把父母亲对儿女满满的爱和思念,源源不断地送给我们,这是一份天地之间,阴阳两隔的永久牵挂。你看那两棵枇杷树已长到四楼那么高了,今年五月的枇杷格外的多、格外的大、格外的甜,黄澄澄的挂满枝头随风摇曳,石榴花也开的格外鲜艳,仿佛也一起加入了我们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感恩我们的父亲、母亲!</h3><h3></h3><h3>您们的子女:缪鲁、缪健、缪敏、缪霞及全体家人</h3><h3>美篇创意、组稿、总撰稿兼制作:缪健</h3><h3>前言主笔:缪鲁</h3><h3>图片及资料文献收集:缪敏、缪霞、缪鲁、缪健</h3><h3>美篇制作完成于2019年6月29日,农历2019年5月27日。</h3> <h3>后记:这部为纪念慈父百年诞辰的美篇推出后,得到了众多亲朋好友的深切关注。来自各方的留言和点赞已达到百条以上,从中我们看到了怀念的泪痕、听见了对前辈无限追思的心声;还发生了因网络几何扩散的效应,几十年前的老战友通过美篇在网络上再次相遇的奇迹!一部美篇能产生如此社会效应,出乎我的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的兄妹们和全体家人都全力以赴,浸透了心血,始终饱含着对父母的感恩之深情!在作品准备付梓之时,我们再次向各位表示衷心感谢!向大家鞠躬!并将部分评论摘录于美篇。</h3><h3>2019-8-1八一建军节,庆祝建军92周年之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