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石位于吕梁地理中心,地处骨脊山西麓,三川河流域。依大山,傍黄河,位扼吕梁山区秦晋之要冲、隰岚通衢。《永宁州志》载:離石北倚吕梁,南控孟门,左蟠黄栌,右跨黄河,诚全晋之保障,西河之蟠篱。离石的军事价值更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成为帝王将相谋定天下,拱卫山河之要地。也是承接东部与西部的中枢,成为明清晋商跨黄河进漠北的重要商道,素有秦晋通衢晋西门户之美誉。黄河、黄土两大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从远古一路走来。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骨脊山以山之刚毅,离石水以水之柔美,滋养着这一方土地的人们。</p> <p>[吕梁离石区位图]</p> <p class="ql-block">[吕梁山主峰骨脊山]</p> <p> 离石城东北,有一座2500多米的大山拔地而起,名曰骨脊山,古名呂梁山。 “呂”之象形,骨脊也;“梁”,脊梁也。骨脊的古意与呂梁相通。万历《汾州府志》载:“呂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水经注》载:吕梁山,杂树交荫,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现在吕梁山是汾河和黄河分水岭,是南北绵延八百余里山脉的总称,骨脊山是吕梁山的主峰,孝文山是最高峰。上世纪七十年代,决策者们以吕梁命名这个地市级行政区后,因流传甚广的《吕梁英雄传》而使这个革命老区、资源大区、发展新区有了全国的知名度。</p><p> </p> <p class="ql-block"> 骨脊山麓有座城,名叫离石城。“离”,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相传古代有棕色陨石落于县境而得名。远古时期陨石从天而降,坠落于骨脊山下。周边的土著山民,因崇拜这块天外神石,便围石而居。落石点便成了部落,成了邑,成为城池。传说神石作为奠基石已深埋于离石城下,与现实中的城融为了一体。</p> <p class="ql-block">[吕梁山最高峰孝文峰]</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赵国置离石邑。西汉始置离石县。<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西河郡是汉代名郡,郡治所在鄂尔多斯南部的平定。西河郡境域为陕、晋、蒙黄河交界地带,辖36县(</span>陕18县、晋13县、蒙5县<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南匈奴是汉朝抗击北匈奴的同盟军,</span>南匈奴王庭也驻扎鄂尔多斯东部的美稷一带。</p><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发生内乱,西河郡驻地由平定跨黄河迁至离石。汾州府志载:“匈奴冦掠,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西河郡驻地移离石后,辖秦晋黄河两岸13县(陕5县、晋5县)。</span>依付于汉王朝的南匈奴王庭,也由鄂尔多斯的美稷迁往离石北部的皋狼邑故城(今方山南堡村),大量部众追随南匈奴王从塞外南迁到气候宜人的农耕区域。<span style="color: rgb(89, 89, 89);">气候对宜居程度影响甚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口迁徙。</span>以离石为中心的吕梁山区成为南匈奴的核心根据地。当时西河郡跨黄河管辖着13个县以及内迁南匈奴部众,是东汉王朝最北方的堡垒。离石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也成为民族融合长河的源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离石自此进入繁荣时期。此后离石境域发生的大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离石古城墙老相片]</p> <p class="ql-block"> 彪悍尚武的游牧民族在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离石胡”成为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以离石为中心的吕梁山区便成为胡人的根据地、大后方。南匈奴得到了中原王朝的信赖,多次奉命参加征战与平息黄巾叛乱,是东汉、曹魏王朝的主要支持者,成为影响中原王朝政局的重要力量。 </p><p class="ql-block"> 为更好控制和利用南匈奴力量,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魏王。乘南匈奴单于呼厨泉进贺之机,让其入朝供职,实为软禁。并分南匈奴为五部,安置并州中西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span>。</p><p class="ql-block"> 左部居兹氏(今汾阳东南),右部居祁(今祁县东南),中部居大陵(今文水县),北部居新兴(今忻县),南部居蒲子(今隰县),总数3万余落20多万人。其中,左部一万余落,力量最强,左部帅府驻扎离石北原皋狼邑,匈奴左贤王刘豹任左部帅督察五部。在匈奴单于缺位情况下,左部帅府成为南匈奴五部的指挥部。此后,左部帅府驻地城池被称作左国城。</p> <p class="ql-block"> 南匈奴五部中,左部和右部的命名很独特,若从座南向北的视野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左、右部的称谓了。从五部命名可以看出强烈的防范塞北游牧势力的意味。匈奴五部居住的晋西吕梁山区和晋中汾河谷地,位处山西中部两条重要的南北通道中枢,既有分化和控制南匈奴的力量,又有加强战略要地,防范塞外草原新堀起的鲜卑集团势力,拱卫北方中原安全的多重考量。 </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匈奴人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常常南下骚扰边境,汉初的皇帝们通过“和亲”来息事宁人。南匈奴贵族以作为汉室外孙为荣,多改姓刘。五部统帅均为刘姓,故也称刘氏五部。刘豹似是第一个有史为据,改为汉姓的匈奴人。刘豹之子刘渊是汉化的匈奴贵族,遵从祖制,以“质子”身份长期留居都城洛阳(实为人质),地位显赫,文武双全,与中原王朝官员私交甚密。咸熙年间(264--265年),受到曹魏权臣司马昭厚待,任命官职,其父刘豹死后刘渊接任左部帅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晋咸宁三年(27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封司马斌为西河王,</span>改西河郡为西河国,郡治所移兹氏(现汾阳),其建制沿袭了三国时期曹魏的建制。“山高皇帝远”,中原王朝对南匈奴的控制弱化。晋武帝以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八王之乱期间,刘渊成为司马家族争相拉笼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匈奴人随母亲姓氏,西汉前期将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匈奴单于的子孙多以刘氏为姓。刘渊很有政治远见,自称刘氏匈奴,是汉室外甥,与汉室本是一家人。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打着为刘氏列祖列宗光复社稷的旗号,刘渊在离石.左国城南郊筑坛设祭(今南村的看天圪垯),建立汉国,自称汉王。建年号为元熙,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任命刘宣为丞相, 经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左国城为国都。公元307年,在蒲子城称帝(在吕梁交口境域南部,是匈奴南部帅驻地)。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移都平阳(临汾)。大量“离石胡”追随,横行天下,问鼎中原,统治了整个北方中原地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汉国,先汉后赵。史称汉赵、 前赵)。</span>匈奴军攻破晋都洛阳,俘虏晋帝,西晋灭亡。因战争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307年~313年),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以建康(现南京)为都城,在相对安宁的江南重建晋朝,</span>史称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为躺避北方“五胡”少数民族战乱,中原名门望族和民众也随之大规模衣冠南渡了。由于生活安逸舒适,一些原来想返回中原的南渡士族,包括东晋统治者,也无意北返,偏安于东南一隅。<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span>东晋仅控制江南半壁江山,史称衣冠南渡。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p><p class="ql-block"> 从280年统一孙吴形成大一统的晋朝,昙花一现,就丢掉中原,偏安东南,因而晋朝在历史上不被人们关注。晋朝频繁更迭的政权,难寻安宁的乱世,人们于是转向宗教去寻找慰藉。东晋时期的离石人刘萨诃,佛名慧达,经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到印度拜佛取经,成为佛教界的一代宗师。 </p> <p class="ql-block"> 中原农耕民族称游牧民为“胡”。西晋灭亡之后,司马睿在建康(现南京)重建晋朝称帝,史称东晋,<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统治江南一隅。北方中原被 “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游牧民族占领,匈奴刘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汉国后,北方中原进入长达一百多年的十六国时期。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这一时期为“十六国”。五胡先后入主中原,你方唱罢我登场。</span>拉开了中国首次大移民时代,塞北周边游牧部族纷纷内迁气候宜人的中原,中原汉民大规模南迁,北方中原尽为胡人占领。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启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大融合。此后,公元439-581年,与东晋南朝同一时期,北方中原出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span></p><p class="ql-block"> 五胡十六国是一个被忽视的时代,它夹在魏晋和隋唐之间,历史教科书上几乎一笔带过。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没有五胡十六国,就没有北朝,也没有后来强盛的隋、唐。隋、唐两朝继承了北朝,其开国皇帝的先祖都是游牧民族名贵,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这是一个炼狱般的时代,混乱值爆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也是一个梦幻般的时代,精彩度冲天,风云迭起,英雄辈出。此后北方中原和南方江南进入历时几百年的南北分治时期。</p> <p>[左国城城墙遗址]</p> <p> 纵观西晋末年和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可发现两种历史趋势并存。一是五胡乱华,二是胡族华化。所谓“华化”,即征服汉族的胡族反而被汉族同化。也即游牧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失去民族特点,与中原农耕民族趋同,最后融化为华夏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这块神奇的土地,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民族。</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一北周(557年—581年),北周建德六年初设石州后,离石一直属州郡级驻地。隋大业初年复离石郡。唐、宋、金、元皆为石州。宋金时期,石州曾跨黄河管辖陕西吴堡、葭县一带,石州称谓使用了一千多年。明隆庆六年(1567年)蒙古瓦剌陷离石城,因石、失音相同,改为永宁州。清沿明治。民国元年改为永宁县,三年后复称离石县。1954年方山并入离石,名改离山县。1958年离山、中阳合并,县名复改离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1年是多事之秋,国内外形势骤变,中苏交恶,战备工作提到全局的高度。国难思老区,深山好备兵。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梁地区恢复成立了。将晋中地区划分为晋中和吕梁两个地区。将晋中地区的</span>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中阳、临县、离石7县划归新设立的吕梁地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将忻县地区的兴县、岚县和临汾地区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恢复方山县,新设立交口、柳林县。吕梁地区辖十三县,驻扎离石城。原离石县域分为离石、中阳、方山县、柳林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 class="ql-block"> 1996年离石撤县设市。2004年吕梁地区撤地设市,离石市改名离石区。有着二千三百余年历史的离石,历经从邑县、郡州到市区建制的演变。历史上吕梁山麓三川河流域大部分时期属离石境域,是名符其实的大离石。今日之离石,吕梁市府所在,一个以离石为中心的吕梁机场、太中银铁路、青银高速立体式的交通网络,拉近了与省城太原,与全国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5px;">玉灵山</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奇峰突兀 山体如高耸的金字塔,其上可远眺骨脊山、北武当山。山顶有真武庙,山腰有石勒墓。乡民把后赵皇帝石勒一齐供奉,至民国时期这一带三十多村还组织庙会纪念“石勒爷”。</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石位处吕梁地理中心,东依吕梁山分水岭,北、东、南三面高,西部低,形似朝西的簸箕状,离石城位处簸箕口部,</span>东川、北川、南川在离石城西交汇,形成三川河,龙山、凤山、虎山三山环抱,州河、县河两水绕城,海拔890~940米。境内属于三川河流域,北川河纵惯全境,古称离石水。北川河与东川河在离石城西北交汇,因离石旧为州治,故称州河。自南飘逸而来的南川河,因河出宁乡县叫县河。州河与县河在城西南的汇合,称三川河<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三川河蜿蜒于群山之中,向西注入黄河。</p> <p>[玉灵山.后赵皇帝石勒墓]</p> <p class="ql-block"> 城北街道办位处离石城乡结合部,北依玉灵山,面积31.6平方公里。大部属黄土丘陵山区,地形东高西低。东部是黄土丘陵区,西部是北川河谷。管辖11村委会,16个自然村。北川河谷的王家沟、李家沟、苏家崖和前、后赵家庄村,地盘虽不大,现已发展为吕梁新城的一部分,原先的村庄已变成同名称社区。其余大部分村庄就是名符其实的山村了。撤县设区,撤乡设街道办意味着城镇化。所以原先的王家沟乡,更名为现今的城北街道办,驻地仍在王家沟村。</p> <p class="ql-block"> 王家沟呈东西走向,长约五公里。沟内支沟丰富,流域面积9.1平方公里。沟内地势平坦舒缓,从西向东緩緩上升。王家沟村位处沟口和北川河谷衔接地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组建的山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驻地,王家沟是其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区。</p><p class="ql-block"> 进入王家沟口一公里以后,经一个土坡爬上坝顶,就看到醒目的“长大局”红色大字。接着是缓坡,新修的水泥路平展展通向沟里深处。这条沟里有长大局、娘娘庙两个行政村,还有大局上、长局上、王家山、陈家墕和赵家墕等自然村。东西向水泥路串起四条南北向的淤地主坝。水泥路高于地面也属于淤地坝,连同支沟内的小型淤地坝,形成星罗棋布的一个个山间小平原。王家沟是山西省水保所的实验区,水土保持的很好。坡上梯田广种核桃、枣树经济林。修路筑坝淤地形成的山间小平原,绿意盎然,空气清新,水不出沟是主要特点。吕梁大道开通前,这里是不错的徒步骑行线路,以前常来这里穿行东川、北川之间,常有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p> <p>【WFP3923项目】</p><p> 黃土高原小山村连着全世界。村村通公路,田间农机奔走。供水房是山村里的标志性工程,很有时代感的水刷石、瓷砖贴面装饰。供水房上【WFP3923项目】的标志,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询问村民不得其祥,水利局专家帮助解开了谜团。“WFP3923项目”:即由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援助的“山西省吕梁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简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无偿援助项目。</p> <p> 世界粮食计划署,英文为World Food Programme,,简称WFP,是联合国内负责多边粮食援助的机构。于1961年第16届联大和第11届粮农组织大会决定成立,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WFP宗旨是以粮食为手段帮助受援国在粮农方面达到生产自救和粮食自给的目的。</p><p> 援助方式分紧急救济、快速开发项目和正常开发项目3种。其活动资源主要来自各国政府自愿捐献的物资、现金和劳务。成立初期,美国承担着WFP几乎全部的认捐份额。1967年《粮食援助公约》签订,世界粮食计划署成为了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粮食援助机构。</p> <p> 吕梁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是贫穷的主要原因。“WFP3923项目”,包括原吕梁地区的离石、中阳、临县三县的31个多镇,568个行政村,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受益人口25万人。</p><p> 项目任务:“修筑梯田,建设旱作基本农田;修筑淤地坝、河坝,扩大耕地;营造水保林、果园;解决人畜吃水工程;修建农村道路、基础技术培训等”。</p><p> 该项目从1992年10月起至1998年9月止 历时六年。 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3923项目”的援粮总额度为74830吨小麦。截至1997年底,已提供小麦65730吨、鲐鱼罐头631吨(折小麦9100吨),共计小麦74830吨。六年中平均每天有35吨小麦投向吕梁。农民从事WFP3923项目任务,每投一个工给付小麦3.25公斤的劳务报酬。想不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能生产小麦吕梁山区,人们的餐桌上小麦面粉很大一块来自国外的小麦。</p><p> 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援项目的做法,实质是将输血扶持变为增强造血功能的扶持。此后,我国实行了以工代赈的开发式扶贫办法。以工代赈指政府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也即以务工代替赈济扶持。以工代赈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吕梁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步伐。</p><p><br></p> <p> “WFP3923项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再造秀美山川,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坡耕地修成梯田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二是引水上山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改善了交通条件。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项目区农村脱贫。拖拉机、三轮车可到田间地头,机械运输和耕作成为现实,结束了农民肩担背驮的历史,解放了农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坡耕地退耕还林,林草覆盖率的提高,对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小气侯起了积极作用。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WFP3923项目”的生态效益日益体現出来。山青、水秀、天藍,林茂粮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优化了生态环境。</p> <p> 大局、长局村位于王家沟北侧山坡上。山路已被野草覆盖,简陋的山神庙,仅有木牌位,也寄托老山民的信仰。</p> <p> 在大局山坡崖畔上有几百米连片很奇特的树林。高约丈许,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叶似榆树叶狭小,亦似山茱萸叶细短。每年四五月份,开出一朵朵奇异的小花。结实状如枳壳而三瓣,中有籽十几粒,如皂角子。果实老熟后爆開,籽粒自然坠落。说它奇异,是因为这花的颜色在不断的变化着。开始是白色的,继而变绿,又变绯红,最后变成紫色。这种树学名为文冠果树,也叫文冠花。秦晋一带多称崖木瓜或木瓜树,是吕梁山区的特有树种。</p><p> 野生木瓜树是吕梁山区特有灌木丛树种,根系发达,耐旱能力强,生命力頑强。常生于黄土丘陵崖壁和堤沿山坡荒地上,可见到它傲然挺立的身姿,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效。生长缓慢结果迟,有九年结果之说。寿命长,结果期长达数百年,民间有“神树”的美誉。在藏传佛教界,每建一处寺庙,僧侣都要把文冠果种子带去。它是北方寺庙的专有树种,素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的传说。文冠果油常用作佛灯用油,以示佛光普照,神道长明。</p><p> 木瓜树木质坚硬,触感脱滑,纹理致密。周围有六条纵纹,微黄,年久发暗红。雕刻旋制物品,俗称六道子,是佛教里说的降龙木。晋剧《斩子》中穆桂英拿的那条宝贝降龙木就是六道子。制做的念珠,每颗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纹络,代表文书菩萨的六把智慧剑,可以斩断众生的烦恼。也象征着六字箴言(嗡嘛呢呗咪吽)。六道子佛珠,象征六道轮回,很受佛界信众之欢迎。</p> <p> 明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文冠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幸奉天,民献是果,德宗饮之,龙颜大悦,遂官其人,故名“文官果”。从此,便有了喝文冠果可升官发财、官运亨通之说。</p> <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的文冠花🌸🌺🌿</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文冠花,每年花期都去观赏,花型有白花型和红花型。白花型初开时花瓣基部黄绿色,之后渐变为紫红至红色,花瓣顶端则一直为白色。红花型初开时花瓣黄色,后期渐变为红色,很具有观赏性。重瓣花虽不能结实,但花朵繁茂,树势强健。4月中旬开花,恰好弥补了继桃、杏之后的春季赏花空档期,独特的花期、丰富的花型、渐变的花色,花量大,美妙多姿。</p> <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前后萌芽开花,麦收后果实成熟。果实初始呈绿色球形,籽外黄内白,形如蚕豆、蜗牛,可以食用。因经济性、市场需求等因素,野生木瓜树被其它干果类树种取代。现在连片木瓜树很难看到,在丘陵崖壁、崖畔可看到星星点点的木瓜树。木瓜树和酸枣、沙棘一样,生命力强,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效。</p> <p class="ql-block">不嫌贫脊上崖台,桃杏凋零花自开。</p><p class="ql-block">剖果蜗牛惊众友,消炎解毒是良材。</p> <p class="ql-block">初熟的木瓜果呈绿色球形,籽仁乳白色籽,形似蝸牛,十分可爱。</p> <p> 从王家沟北侧高处远望,大局、长局村都处在三面环沟狭长的山咀上。按地命名习惯,应称为大咀上、长咀上。问山民缘因,村民讲因有古碑记载,故名。家户的窑洞依势分布于U形山咀上,不成行排。周边是老枣树,院里建有收集雨水的旱井。旱井是黄土高原干旱区生活用水來源。山民搬迁后现主要用于浇灌院前的果疏,充满浓郁的黄土风情。长局上往北的水泥路通往娘娘庙村。叉路西北通向青蒿墕。娘娘庙东北高处为分水岭,可通往东川河谷的吉家村。</p> <p>[收集雨水的旱井]</p> <p> 在离石工作生活几十年,常会见到带“局”字的陌生名称,如:留子局、柳树局、大中局、路家局等,很是神秘好奇。刚开始以为是政府为某项特殊工作,专门设立的组织机构。为何将“局”字作为地理名称的通称,向当地人和学者问询,均不得其解。</p><p> 曾前去探访留子局,却发现是个黄土丘陵中的小山村。留子局村名大有来历,反映了离石久远的历史。西晋时期,匈奴刘渊在离石左国城起兵反晋,羯人首领石勒率部众投奔而来。石勒率部众曾在离石玉灵山下留子局驻防,为刘渊打天下问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石勒称帝,史称后赵。相传石勒其一子曾留在那里,后人为纪念他,遂名该村为留子局。玉灵山顶有石勒庙,西侧山腰有石勒墓。</p> <p>[青蒿墕人家]</p> <p> 地名是地形、地貌的形象再现。同时,地名也反映了当地区域物产特点。黄土高原地貌很独特,丘陵峁墚相接,沟壑交错。当地在给地理实体起名时多以沟、峁、梁、墕、岔、崖、畔、坪、咀、圪垯、圪凸等作为通名,很形象通俗易懂。这些通名反映了黄土高原沟壑峁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离石地名(村名)还有浓郁的地域的色彩。</p><p><br></p><p> “咀”为三面环沟的地理特征。但在离石用“咀”为地理通名却很少,而以“局”为通名的村却很多。如柳树局、大中局、路家局。“局”为机关、团体组织的单位通名,而在离石却作为好多山村的通名。</p><p> 登上娘娘庙村东北侧两川分水岭上,回望“大局上”、“长局上”村,发现均位于三面环山的山咀上。按地形称谓应为大咀上、长咀上村。由此可见,用作地名时,离石“局”与“咀”同意。离石方言里“局”字,特指三面环沟的黄土地形,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通名。</p> <p>【說文解字】</p><p> “局”字,由尺、口組成。“尺”指规矩法度,“口”指棋盘、范围,以尺相拘束,从“局”的字多和机关、团体组织的名称,以及按业务分工设立的办事单位、商业活动有关。如:水利局、书局、镖局等。镖局是古代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p><p> “咀”字,由“口”、“且”成。“口”与“且”合起来表示用牙齿咬碎食物。嘴俗作咀,多用于地名,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沟的地理位置称为“咀”。如香港的尖沙咀。“咀”读音[ zuǐ ]。但離石方言读[ jǔ ]。</p><p> 黃土丘陵区,“咀”字常用于三面环沟U形黄土梁地形的通名。离石方言中“局”与“咀”读音相同,用作地形名称时,“局”与“咀”字义也相同。离石人习惯将“咀”写作“局”,念[ jǔ ]。将“咀”字写为“局”字,显得特别高大上。少了粗俗,变得大气、优雅。因此,骨脊山麓的离石黄土丘陵区,许多三面环沟地形的山村以“局”字为通名,这是离石一带的鲜明地域特色。</p> <p> 娘娘庙村也是一个古村落。原名“垒秋”村,因方言发音不雅而改。《呂梁地名志》載:相传有一货郎村前向一位妇人问曰:“大嫂,前面是什么村”?村妇答曰:“娘娘庙”,村名因此而改。</p> <p> 红皮葱是呂梁山区特有品种,耐干旱,生命力强,生长期长达二年,品质很好。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有独特的美味。二年生紅皮葱,葱顶可结籽种七八粒。形似龙角,因形命名,当地人称红皮葱种为龙角。龙角可栽种,也可食用,食用味道更佳。山东大葱为速生品种,有水肥保证,杆粗叶壮,产量奇高,品相好。虽价格低廉,但经济性好,市场上尽是山东大葱。红皮葱成本高、效益差,农户多庭院种植,大部自用。</p><p> 一般而言,同样面积土地种植同种类农产品,因品种和种植方法的不同,生长期长的、产量低的农产品质量最好。古人讲:便宜没好货,是金子总要闪光的。</p> <p> 在水泥路三岔口右向上行,不太远的垭口就是陈家墕村。垭口右侧循山脊前行不远是赵家墕自然村,已无人居住。山脊路向南蛇行可抵离石凤山公园。</p><p> 陈家墕是城北街道办最偏远山村,位于王家沟尽头。村处山墕之上,由陈氏建村,故名。是东、北兩川河谷間捷径,抗战期間是通往晋綏根据地的秘密通道之一。村民多迁往山下,村里只剩下几户人家。这里地处北川水系和东川水系的分水岭,东川河谷近在眼前,与东川苏家村鸡犬相闻。往南坡大沟深,坡下二公里多,就是苏家村。</p><p> </p> <p>堡门洞上为黑虎庙</p> <p class="ql-block"> 陈家墕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通过堡门才可进入村内,明清堡墙依稀可见。山民介绍,堡门洞上方是黑虎庙和真武庙。庙旁紧邻的四合楼院是村里外号“活财神”家的院落,院里还有一处晋中平原常见的青砖瓦房,已无人居住。二楼砖木结构建筑已坍塌,还可看到柱石,野草遍地。</p> <p class="ql-block"> 黑虎庙虽不大,但里面的壁画简捷精美,保存完好。紧邻的真武庙歇山顶后侧已坍塌。</p> <p class="ql-block"> 陈家墕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小村庄,梁峁浑圆。村民大多外迁,处处断壁残垣。寂静的窑洞、寺庙、碾盘、老树诉说着久远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