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郕国故都考</b></h1><p class="ql-block"><b>郕国公元前1066年始,公元前408年被齐灭,历代君主共18世。在位最短的郕出伯1年,最长的郕毅恒伯在位75年。郕国管辖48城,较齐国72城鲁国66城都少。疆域与鲁,齐,卫相邻。</b></p><p class="ql-block"><b>郕国故都最早应为陕西歧山,山东菏泽《成氏族谱序》记载“岁在丁巳一阳之月,余课幼于堂塾中,年世兄元舟公忽就馆中出其先人世系图。以惠余,余受而读之,乃知郕氏本上谷世裔也。究其姓始,盖郕叔封歧后,遂以为氏云。但时移世变,谱牒不存,世系莫究。”</b></p><p class="ql-block"><b>关于古郕都一说在山东汶上东北,一说在山东濮县(洲)东南,两者并不矛盾,山东菏泽,汶上,宁阳均属郕国之疆土,皆为48城之一。(当时伯爵可封300里疆土)</b></p><p class="ql-block"><b>郕国国都先为濮洲(山东鄄城县旧城镇)东南九十里成阳城。史书可鉴,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廪都故城。”《山东通志》:“郕都故城在成阳北三十里”。又:“郕都城在濮州南六十里”。《曹州府志》:“廪丘在郓城县西南境”。《大清一统志》:‘廪丘故城在今曹州府范县东南、县志云:在县东南七十里义东保”。《方舆纪要》:“成阳城在曹州东北六十里”。</b></p><p class="ql-block"><b>因战乱,《左传》隐公五年,“卫之乱也,郕入侵卫,故卫师入郕”郕国乘卫国内乱而入侵卫国,卫国平乱后有攻郕国。两国战争时常发生。</b></p><p class="ql-block"><b>齐国进入大国争霸的时代,齐国争霸的对手是晋国。齐国为了与晋国争霸,齐国以其西境作根据地,设法吞并邻其西境的一些小国,乘卫郕之战时,侵入郕国,郕国弱小,齐国强大。郕国国都只好迁都至汶上郕国城。(今汶上县郭楼镇的郕国城)后再迁宁阳,郕国在宁阳消失。齐在郕人立君之际,排挤掉已死的郕伯的合法继承人即太子朱儒,而另立投降齐国的人为君。就这样郕太子朱儒所带走的夫钟与邽,便成为鲁国的领土;而郕国的主要部分,则成为齐国的领土。</b></p> <h1><b>《春秋》中,关于“郕”的记载</b></h1><h3><b>一、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 秋,卫师入郕。 </b></h3><h3><b>二、隐公十年 (公元前713年)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b></h3><h3><b>三、桓公三年 (公元前709年)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b></h3><h3><b>四、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 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b></h3><h3><b>五、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 春,王正月,郕伯来奔。 </b></h3><h3><b>第一条就是今天说的这次卫与郕的战争;</b></h3><h3><b>第二条根据左传的描述,是郑国以王命攻打宋国,蔡、卫、郕没有响应,于是郕受到郑国联合齐国的打击报复;</b></h3><h3><b>第三条,是鲁、杞在郕会见;</b></h3><h3><b>第四条,鲁国、齐国与郕的战争;</b></h3><h3><b>第五条,根据左传记载,是郕国太子来投奔鲁国,而且是以“夫钟与郕邽”来奔。夫钟在今天的山东宁阳附近。</b></h3><h3><b>我们是否可以假设,三四五条有关齐、鲁的“郕”的确在鲁国旁边的位置,而一二条与郑、卫有关的“郕”是否会另有其地呢?</b></h3><h1><b>这么设想我认为是有依据的:</b></h1><h3><b>1、“郕”初封于西周畿内,后迁往山东,这从出土文物是可以证明的。</b></h3><h3><b>2、作为西周畿内国,“郕”东迁的时机应该与周王朝东迁的时间相一致。什么时候迁往山东不得而知,但是在春秋早期,应该还在宗周洛邑的附近。</b></h3><h3><b>3、我们来看以下几种春秋时期的货币:</b></h3><h3><b>“成”字大型空首布(《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b></h3><h3><b>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发现地点集中于洛阳及其附近,黄锡全先生认为这类布当是春秋时“周、晋、卫、宋、郑等中原国家通行的货币”,并根据晋、卫曾铸行其它品类空首布的情况,推断“郑、宋等国通行的大部分货币可能是平肩弧足空首布,同周保持一致”。</b></h3><h3><b>“郕”(成邑)小方足布(《古钱大辞典》)</b></h3><h3><b>小方足布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三晋、两周区域和燕地。</b></h3><h3><b>以上两种钱币可以证明,直到战国时期,在两周区域还有“郕”的存在,而且可能就在洛阳附近。</b><b>所以,卫师入郕,有可能没有跑到鲁国。</b></h3> <h1><b> 郕国</b></h1><h3><b>郕国,史书亦作“成”、“盛”,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公元前408年被齐国所灭。</b></h3><h3>中文名</h3><h3>郕国</h3><h3>时期</h3><h3>周朝</h3><h3>开国领袖</h3><h3>郕叔武(姬武)</h3><h3>爵位</h3><h3>伯爵</h3><h3>国姓</h3><h3>姬姓</h3><h1><b> 郕之国名</b></h1><h3><b>郕之国名,《春秋》经传作'郕'。《公羊传》作'盛',《史记》和传世器作'成',三者实相通,其中'成'为本字,'郕'乃后起,'盛'从'成'得声故能通假。</b></h3><h1><b> 历史沿革</b></h1><h3><b>西周初期,周武王克殷之后,分封其弟姬武于郕,建立郕国。成都故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古城村。</b></h3><h3><b>春秋时期,郕国夹在中原卫、齐、鲁几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鲁国控制之下。鲁庄公八年(前686年)夏,鲁国和齐国围攻郕国,郕国降于齐国。[1]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成为鲁国附庸。[2]</b></h3><h3><b>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采邑[3],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4]</b></h3><h1><b> 封国疆域</b></h1><h3><b>郕,史书又作成、盛,互通。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可以肯定,在武王克殷之前,叔武已经受封郕国于西周畿内。</b></h3><h3><b>西周初期,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太行山以东的中原一带,位置大致在今山东省鄄城县与郓城县之间,古雷泽北岸有成都与成阳二城,其中成阳故城已经发掘,认定为先秦成国故城。</b></h3><h3><b>春秋时期,齐鲁灭郕,瓜分了成国大部分土地,成国迁移到汶上西北的郕国城,此时郕国只在今汶上,宁阳北境还有夫钟,郕圭等邑,因为国力已经弱小,所以被称郕子国。</b></h3> <h3><b>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潘建荣潘说:成阳究竟在哪里?这个《水经注.汉书》就说明了成阳县,有尧冢灵台。(《尚书.禹共》记载)雷泽在(成阳)西北。那么在雷泽的东南角,就有一个成阳城,再反过来就是这样理解的。</b></h3><h3><b>胡集镇清代称为胡集,在清代以前的三千年期间先后有成,成国,成阳、平阳、雷泽和平阳屯的称谓。时间到了1958年,牡丹区胡集镇兴修水利的时候挖出了大面积的夯土层,不过并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一晃又过去了50年,2007年的一天,这块土地下面的秘密终于露出了端倪。发现这个麦子,麦苗离收麦还有大概20多天。别的麦子都还泛青色的这一片枯萎不长。有十来米宽。有七八十米长。用洛阳铲一打。底下40公分就是夯土。</b></h3><h3><b> 2008年,在山东省文物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省市区考古和文物部门联合对成阳故城进行了考古发掘,一段深埋于地下十多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古代城墙出现在人们面前。确定是个先秦的城。而且找到北城墙,东城墙和南城墙。一直工作了三年,到了2017年,才在胡集邮电所底下和陈楼集街里。发现了西城墙。</b></h3><h3><b> 按照水经注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的说法,2008年,考古人员在成阳故城遗址西面一千米的尧王村寺村和南面五百米的毛庄村进行勘探发掘,勘探结果准确还原了古籍上关于尧陵和尧母庆都陵的说法。</b></h3><h3><b>2017年11月,在中国先秦史学会、菏泽学院等主办的古城与尧陵研讨会上,几十名与会学者专家一致认为,胡集发掘出土的夯土城墙为三千年前的成阳故城。成阳故城及尧陵的一系列考古发掘,进一步印证了专家学者对于尧舜生活在菏泽的推断。</b></h3> <h3><b>中国先秦史学会原会长沈长云:我们现场通过考古的发掘。我们当时把城墙一层一层地看得很清楚,这个地方确实是尧的遗址。这个是没有问题的。长期以来我相信尧舜禹应该都在这一块。</b><br></h3><h3><b> 虽然四千年沧海桑田,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考古发现倾向于尧舜,包括大禹治水的禹,都生活在咱们菏泽一带,可以说作为曾经的天下之中,菏泽曾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发祥地。此外,成阳遗址的发掘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成果,发掘出了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这一发现对有力支持了史书对于伏羲的出生地的记载,</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