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长江第一湾

柳荫

<h3>昨晚,从微信朋友圈得知和瑞尧老社长仙逝的消息:</h3><h3></h3><h3> 丽江纳西族著名学者和瑞尧老先生,于2019年6日13日在玉龙县石鼓镇家中逝世,享年88岁,老先生千古</h3><h3> 和老健康欠佳的消息,早就听闻了。而于二零一九年六月六日,在丽江古城木府举行的、玉泉诗社五五端阳暨庆祝诗社成立35周年诗会上,更得到证实。</h3><h3> 本人于四年前参加的一次玉泉诗会,和瑞尧老师还是诗社社长,但那一次的主持人已是王志伟老师,和老师因身体原因未到会。后四年,由于路途遥远及各种不便,我缺席了诗社活动,但仍维持着会员资格。而就在这四年中,和瑞尧老师已辞去社长职务,由王志伟老师任社长。</h3><h3> 到今年,2019年的五五端阳诗会,王志伟老师也身体欠佳缺席了。诗社已由杨习源老师接替王志伟老师任社长。玉泉诗社自一九八四年成立以来,先后入会的一大泼精英耆老相继辞世,每次诗会上都会少了一二个熟悉的面孔,诗社主持人也会发布一下某某老师已去世的消息,并全体默哀三分钟以悼念。</h3><h3> 今年的五五诗会上,我打听和瑞尧老师的消息,得到的回答是身体不好,来不起了。拄着拐杖来参加活动的诗社资深理事彭瑞老师告诉我说,“他还比我小哩”!</h3><h3> 但是没想到,和瑞尧老师竟在端午节后六天仙逝了!回想起认识和老师的那些零碎事,尽管老人已享米寿,以八十八岁的高龄去世,仍不免心生悲戚,感叹人间岁月的匆匆。</h3><h3><br></h3><h3>下图照片:2014年和瑞尧老师在做国学讲座。</h3> <h3> 二零零四年四月,我第一次参加玉泉诗社的活动,那时候,诗社社长是李世宗李校长。李世宗长期在永胜一中担任主持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永胜人都习惯尊称他李校长,直到现在。在那次诗会上,我第一次认识了和瑞尧老师。当时有几位老师帮忙和老师推介他的书法作品集《范义田先生诗联辑抄》。这是和瑞尧老师于2004年间书写并印刷出版的。</h3><h3> 书法是国粹之一,博大精深高雅。我本人不具备学习书法的天资,对于书法是绕道走的门外汉。但是,一翻开和老师手写的这本《范义田先生诗联辑抄》,便被那充满书卷气的,隽秀灵动而规整的字体感动了,书本的装帧设计和印刷也很有档次,我立即要了一本,并付了工本费。</h3><h3> 在场的老诗人们,大部分是诗书画三杰之才,至少也是诗书二杰者,对这本薄薄的书法集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激动。我是诗书画都不懂的人,却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样子,又是第一次到场,就有人来问我练不练书法? 我只得赶紧解释说,我不懂书法,是要送给我先生的,同时,也是要学习赏读范义田的那些美诗和对联。</h3><h3><br></h3><h3>图:和瑞尧《范义田先生诗联辑抄》封面图</h3> <h3> 我的一位老亲戚,是和瑞尧老师的老朋友,给我讲过和老师年青时遭受冤屈,却凭着宁折不弯的意志战胜磨难、最终得以还自己清白的故事,令我对和瑞尧老师油然生敬。一个人的意志,有时确实会被艰难困苦的重力所压倒,也有时会被花言巧语的诱惑所软化。而和瑞尧老师,是坚信正义的,他没被压倒,也没被软化,历经磨难之后,更显现光明磊落。</h3> <h3> 石鼓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依金沙江向南向北的大湾而坐落。古言,衣食足而礼仪兴,但凡好山好水,定能生发文明。石鼓因为富饶,出了很多名人,近现代的如周霖兄弟及其祖父,范义田、李寒谷、周杲等,在云南甚至全国都闻名遐迩。尤其范义田的诗词楹联,更是脍炙人口。一九四六年的春节,范大诗人为自家大门撰写的几副对联中,有这样一副:<br></h3><h3> 山连云岭几千叠</h3><h3> 家在长江第一湾</h3><h3> 这句 “家在长江第一湾 ”,是范义田的原创。这里所指,不是长江上的第一湾,而是长江上第一大的湾。</h3><h3> 一句“ 家在长江第一湾 ”,很快走红丽江,从此,人们就把石鼓这一片江湾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后来石鼓镇也因此成为闻名国内外的著名旅游风景区。可以说,范义田这句诗(联句),改写了石鼓镇的历史,改变了石鼓人的心境,是石鼓的无形资产。这句诗产生的价值,岂止万金!</h3><h3> 和瑞尧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石鼓人,对于从石鼓走出去的这些名人,自然比别的地方的人感情更加深厚。和所有石鼓籍人一样,因为家在万里长江第一湾而自豪,而荣耀,对范义田更是崇敬加感激。在退休之后,和瑞尧老师精选了范义田诗词楹联,以小楷书法誊抄,集为一册。</h3><h3> 这是和老师多年的心愿,终于在二零零四年得以了结。赤子之诚,可见一斑。</h3><h3><br></h3><h3>下图:和瑞尧《范义田先生诗联辑抄》手稿<br></h3><h3><br></h3> <h3>  聚集于玉泉诗社麾下的一大帮丽江名士,除了诗词创作,还做过很多社会公益。在李世宗李校长任社长期间,玉泉诗社组织了为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捐赠书画楹联的活动,又参与了被称为“石鼓四杰”的石鼓籍名人周霖、范义田、李寒谷、周杲迁坟立碑活动,碑文由李世宗撰写。</h3><h3>二零零九年三月的玉泉诗会,由时任社长和瑞尧老师提议,组织诗人们到石鼓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同时拜谒名人墓碑,顺便参观石鼓中心校,该校因名人周霖的祖父留下的一副勉励少年勤学上进的楹联而闻名。</h3><h3> 当时和瑞尧老师也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他对我说,我不年青了,我也七十八岁了!但是他走起山路来,其精神不亚于年青人。</h3><h3> 在石鼓,我见到了万里长江第一湾的雄姿,领略了范义田对联所描述的“ 壮怀直送江趋海,大笔欲飞峰向天” 的宏大意境 ,以及“ 春风绿泛长江水,晴日红装大雪山” 的壮美景色。诗会过后,我也创作了叙事长诗《新石鼓歌》,其中 “江涛拍岸无止已,石鼓听涛春复秋” 等句,若非亲临其境,根本想不出来。</h3> <h3> 和瑞尧老师艺名冬六,1931年出生,丽江著名学者。30多年来,除了研究诗词、书法,他还从《四书五经》切入,潜心研究孔子思想,其《论语译注评说》、《周易本义评读》、《诗经读议》等著述研究丛书共3部5册,现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h3><h3> 在一次诗会上,和老师的《论语译注评说》刚好出版,送给参会诗友每人一套。我领到一套,又代未到会的两位诗友各领了一套。和瑞尧老师对我说,“拿回去要读呢!”</h3><h3> 这句话其实含义很深的。这年代,信息量太大,知识太多,能静心读完一套书的人真是不多。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还能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对一个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不同理解。可惜,很多人都“只爱自己的孩子”,对别人辛苦著述的作品,往往只是随手翻翻而已,或者一目十行而过。此,乃当下通症也!</h3> <h3> 斯人已去,风骨长存。惊闻和瑞尧老师仙逝,丽江玉泉诗社和丽江清风诗社的诗友们纷纷撰写诗词对联以悼念。永胜籍资深会员、也是清风诗社会员周世华有悼联一副:</h3><h3> 一代鸿儒 诗魂归上国</h3><h3> 千秋笔墨 遗著振边城</h3><h3> 清风诗社会员、同是家在长江第一湾的丁振中,是和瑞尧老师的学生,还是邻居。他的悼诗代表了清风诗友的心意:</h3><h3><br></h3><h3>悼和瑞尧老师</h3><h3> 文/丁振中</h3><h3>噩耗听闻如梦惊,师长驾鹤已西行。</h3><h3>山河悲泣流珠泪,子孙呜咽寄哀情。</h3><h3>书画留名传世宝,孔孟论谈润心灵。</h3><h3>言传身教济后世,贤德之身万古青。</h3><h3><br></h3><h3>和瑞尧老师千古!</h3><h3><br></h3><h3> 刘柳荫</h3><h3> 2019.06.14. 于昆明</h3><h3><br></h3><h3><br></h3><h3> 作者:刘柳荫 永胜县人 本名刘秀春 丽江玉泉诗社、丽江清风诗社会员</h3><h3> 住址:昆明市北京路1119号 省交警总队</h3><h3> 2~2~501 </h3><h3> 手机:159 8719 1438 </h3><h3> 邮编:650224 </h3>

瑞尧

老师

石鼓

诗社

义田

玉泉

丽江

社长

长江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