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必读: 家谱的重要性

浙吴会秘书处

家谱概念<h3> <h3>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h3></br>家谱起源<br></br><h3> <h3>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h3></br><h3>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h3></br>一份完整的家谱包括<h3> <h3>姓氏起源、姓氏图腾、祠堂、家谱、年谱、谱续、谱例、恩荣录、功德录、字辈排行、契约文约、五服图、家族名人像、故居村庄图、先祖像赞、风俗礼仪、余庆录、坟茔、名迹、家规家训、人物志、墓志铭、世系图等组成。</h3></br>家谱样式<h3>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h3></br><h3> <h3>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h3></br><h3> <h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h3></br><h3> <h3>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h3></br><h3> <h3><br></h3>修谱的过程<p class="">一、制定修谱计划<br></h3><p class="">1.选择家谱样式<br></h3><p class="">2.修谱时间预估<br></h3><p class="">3.修谱所需经费<br></h3><p class="">4.确定入谱宗族<br></h3><p class="">二、组织章程<br></h3><h3>组织委员、修谱大纲、责任分配、发凡起例。</h3><br><h3>三、资料分析</h3><br><h3>前修旧谱、族谱、族谱研究资料、研究与过滤资料、请教族谱专家。</h3><br><h3>四、寻找史料</h3><br><h3>家谱文献、世系资料、出生、过世登记证、户籍、除户登记资料、神龛祖先牌位、家庙晋主名册、祭祀公业章程、名册,墓碑文字、坟葬座落方位,讣文、疏文、功德薄,长辈口述记录,家传、年谱、纪念集,老照片、录音、录影资料,古文书、契约、证书,正史、方志,人名录、同学录,旧报纸、电话薄。</h3><br><h3>五、确定家谱内容</h3><br><h3>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h3><br><h3>六、家谱审定</h3><br><h3>由族谱专家对所编家谱进行审核、修订、完稿。</h3><br><h3>&nbsp;七、印刷出版:</h3><br><h3>对所修订的家谱选择好样式之后印刷出版。</h3><br><p class="">八、领谱典藏:<br></h3><p class="">办宗亲祭祀活动,由族人领取族谱<br>修谱的意义</h3><h3>修谱可以弥补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发扬传统尊宗敬族的传统伦理美德,给后代子孙提供血缘寻根的线索。</h3><br><h3>寻根是为了修谱,而修谱是为了流传,因此除了印刷的传统纸本族谱外,家谱数字化,建立电子家谱可以节约纸本印刷成本,方便资料传输与分享,资料内容增修易行,复制备份增加资料保存安全性 。</h3><br>家谱家训<h3>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h3><br><h3>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h3><br><h3>(一)、注重家法、国法</h3><br><h3>(二)、和睦宗族、乡里</h3><br><h3>(三)、孝顺父母、敬长辈</h3><br><h3>(四)、合乎礼教、正名分</h3><br><h3>(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h3><br>家谱堂号<h3>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吴姓堂号有:“延陵堂”、“渤海堂”、“至德堂”、“三让堂”、“让德堂”等。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h3><br><h3></h3> <h3>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h3></br><h3> 历代谱诏<p class="">明太祖乡谱诏</h3></br><h3>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h3></br><h3>【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问过别人的意见,认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我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振作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愤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h3></br><h3>宋宁宗修谱圣谕</h3></br><h3>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h3></br><h3>清顺治乡谱诏</h3></br><h3>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h3></br><h3>【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h3></br><h3>【清康熙圣谕十六条】</h3></br><h3>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h3></br><h3>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h3></br><h3>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h3></br><h3>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h3></br><h3>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h3></br><h3>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h3></br><h3>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h3></br><h3>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h3></br><h3>【清顺治规定六训】</h3></br><h3>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h3></br><h3>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中国人从古到今对家谱都尤为重视。</h3></br><h3>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h3>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h3></br><h3>  修家谱,有5个重要的意义</h3></br><h3>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辈叫什么。</h3></br><h3>  2、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h3></br><h3>  3、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后人缺乏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不关心也不过问本家族的发展历史。</h3></br><h3>  4、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里,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要走出家门,还要走出国门,这是今后子代裔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宗族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往来。</h3></br><h3>  5、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祖先,二是下对后代,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家族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祖先竖碑立传,把他们的育人和创业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h3></br></h3></br><h3>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h3></br><h3>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h3></br><h3>这是因为,</h3></br><h3>“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h3></br><h3>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h3></br><h3>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h3></br><h3>总是他最大的心愿。</h3></br><h3>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h3></br><h3>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h3></br><h3>古代名人论家谱</h3></br> <h3><strong>族有谱牒,则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则尊其祖,尊其祖则爱其身,爱其身则修身慎行,自不容以不谨!故非从昭姓氏、叙昭穆、明亲疏、辨异同入手不可也!</strong></h3></br><h3>                      ——北宋•欧阳修(北宋进士,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h3></br> <h3><strong>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得混哉。若不修谱,恐后分迁,如侄不识叔,兄不知弟,往往相会,遇若途人。故珍珍斯谱,以永其传。</strong></h3></br><h3>                                                           ——南宋•文天祥(状元、宰相,民族英雄)</h3></br><h3>社会精英论家谱</h3></br> <h3><strong>欲考族制社团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注定的岁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灭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strong></h3></br><h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指出)</h3></br> <h3><strong>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与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strong></h3></br><h3>                                                                    ——冰心(中国著名女作家)</h3></br> <h3><strong>一个依赖过去的人的共同体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健忘祖先的人的共同体也是没有但愿的。</strong></h3></br><h3>                           ——李政道(今世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h3></br> <h3><strong>治中国历史而不注重姓氏的研究,是根本不行的。</strong></h3><br><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h3><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