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运河之都 千秋淮安</b></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开凿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p> <p> 大运河淮安段分布着许多见证运河航道、水利工程、城镇建筑等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它们见证了运河沿线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和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的历史。与其他航段相比,运河淮安段保存的古代水利工程设施遗存最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水利工程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史的缩影。</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淮安与大运河相伴而行,共同走过了2500多年岁月。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实现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连通,其北端就在淮安境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纵观大运河发展历程,淮安是极少数完整见证中国大运河历经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之一。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有着“运河之都”称号。大运河淮安段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发挥着水利航运、南水北调、防灾排涝、景观生态和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围绕建设内河航运中心、发展枢纽经济,充分发挥大运河的“黄金水道”功能,切实加强与沿海沿江港口互联互通,目前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近3亿吨,淮安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万标箱。</p><p><br></p> <p>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的作用。</p> <p>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h3> 淮安历史悠久。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淮安青莲岗等地的先民们就已开展了原始农业种植、养殖活动,并开办作坊烧制彩陶,创造了代表淮河下游古代文明的青莲岗文化。夏、商、周时期史籍上称为东夷、淮夷之地;春秋末地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h3> <p> 京杭大运河在淮安境内长达68公里,被淮安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她用女神般优美英姿,带着远古的典雅风韵,迤逦穿过淮安古城,为这方沃土送来了蓬勃生机和姹紫嫣红,成就了淮安新兴旅游城市的地位。</p> <p> 大运河进入淮安后,在淮安水利枢纽处分为两支,一支为古运河,它西起淮安市区西侧的淮阴船闸,至淮安区南端的淮安船闸,是一条具有防洪、排涝、供水、通航及南水北调输水任务的综合性利用河道。</p> <p> 另一支为新辟大运河,为里运河裁弯取直另辟的新河,起于淮阴区杨庄,至淮安区与里运河汇合,目前,主要作用是航运、灌溉和区域排涝。</p> <p> 京杭大运河在淮安枢纽分别与里运河、二河、盐河、废黄河交汇,在淮安枢纽分别与里运河、灌溉总渠平交,与淮河入海道立交。</p> <p> 淮安清江闸遗址</p> <p> 清江闸,又称清江大闸,位于淮安市,始建于明朝初年。清江闸用于控制里运河的流量和调节水位,以缓解湍急的河水,使漕运船只顺利通过。清江闸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有“南北襟喉”之称。清江闸是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的一座古闸。</p> <p> 码头的南岸,国师塔巍峨耸立。这座宝塔便是为纪念顺治皇帝老师、清代名僧玉琳国师而复建的。</p><p> 据记载,慈云寺是明末清初名僧玉琳圆寂之地,为纪念玉琳禅师,修建国师塔,后因多种原因而损毁。借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契机,在原址上重建国师塔。</p> <p> 国师塔为九层八面楼阁式佛塔,总高度为62米,分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大部分,古塔沿用历史古刹建筑风格,琉璃瓦屋面,庙黄色外墙,朱红色斗拱、挑檐,汉白玉栏杆,丰富的色彩层次使佛塔的绚丽与威严气势得以完美结合。</p> <p> 清江闸是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的一座古闸。</p> <h3> 淮安御碑亭,位于淮安市清河区人民南路明清两朝征自南方的的漕粮,都由京杭运河运达北京。清朝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皇帝,都曾六次南巡,十二次到清口巡河,亲自指授河臣,不仅留下亲自筹划的工程遗迹,且留下了40多通御笔碑刻。 在今江南河道总督署御碑园中,陈列有康熙、乾隆、道光三代皇帝嘉奖河道总督的御笔碑刻共14通,其中以乾隆的御笔最多,在乾隆的御笔碑刻中,又以赐高斌为多。“绩奏安澜”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通。</h3> <p> 绞关</p> <p> 当年用绞关带缆绳过闸情景</p> <p> 新清江浦楼,是2003年建成的,坐落在清江浦区里运河中洲岛上,巍巍壮观,成为里运河文化长廊地标性建筑。</p> <p>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境内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扬州等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p> <p> 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p> <p>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邻江近海,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p> <p> 大闸口“运都胜境”牌坊,研究淮安的人不难发现,淮安地区盛产名人,代有英贤,如汉代的韩信、枚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陈琳、步骘、鲍照,唐代的赵嘏,宋代的梁红玉,明代的吴承恩、沈坤,清代的阎若璩、吴鞠通、边寿民、关天培、刘鹗,近代的周恩来、周信芳、罗振玉、郎静山、周作民,其中包含军事家、政治家、学者、作家、诗人、画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摄影家、银行家等不同类型,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足以令其他地区艳羡惊叹。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名人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曾经在淮安地区做官、寓居,如宋代的米芾、元末的施耐庵,同样也与淮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些名人是淮安的骄傲,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p> <p> 现在我们看到楼名“清江浦"三个字是由乾隆帝题写的,可是"浦"字是个错字。据传乾隆在题字时,已用过御膳,还喝了些酒,有点微醉,当写到"浦”字最后一点时,手稍微抖了下,最后一点落到了"浦"字一横的下方。皇帝写错字,一时不知所措,旁边的官员也不知道怎样给皇帝找台阶下,正在这尴尬时,有位非常机灵的地方官员对皇帝说,陛下,您这三个字写得可真好啊!特别这最后一点可谓是造福清江浦人啦。这儿自古以来水患连年,清江浦每年都被大水淹没。您这一点放到一横下面,喻意着从今往后大水就降下来,清江浦再也不会被淹了。这真是我们清江浦人的福气啊!</p><p> 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便说道,朕正有此意啊。随即命人将这三个字装裱好,挂在浦楼上,一直沿用至今。</p> <p>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p> <p>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p><p>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p> <p> 敬爱的周总理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p> <p> 周总理纪念馆</p> <p> 践行周恩来精神,总理纪念馆是红色教育基地。</p> <p>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江苏邳州运师附小党支部主题党日追寻红色印记活动合影</p> <p> 当地学校在总理纪念馆旁开展端午赛龙舟活动!</p> <p> 淮安的水土自古出丞相,除了周恩来以外,历史上知名的还有东吴丞相步骘(?-247)、魏大司马陈骞(211-292)、明礼部尚书蔡昂(1481-1541) 、清代大学士汪廷珍(1757-1827)等。</p> <p>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p> <p>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p><p>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漂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p> <p>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p> <p>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p> <h3> 抗金巾帼——梁红玉</h3><h3>梁红玉(1102—1135):山阳北辰坊人(一说原籍安徽池州)。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h3><h3><br></h3><h3><br></h3> <p>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p> <p>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p> <p>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p> <p> 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p> <p> 淮安府署位坐落在东门大街38号,大部分建筑都是历史遗存,是现今国内保存最好的衙门之一。</p><p> 它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其规模宏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衙门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三年,淮安知府姚斌将五通庙和元沂郯万户府,进行修建改造成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p> <p> 淮安府署曾审理过李毓昌(《天下粮仓》)案等著名案件,文化内涵丰富。关汉也卿以淮安府署为题材,编写成了名剧《窦娥冤》。</p> <p> 漕运总督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省长达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并且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的1860年(咸丰十年)起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p> <p> 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区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在明清遗迹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代文化层。遗址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遗迹皆毁于上世纪40年代。房基、础石仍存。更值得一提的是衙门前有一对纤尘不染全国罕见的白矾石的石狮。据说是元代波斯(今伊朗)进贡的两对艺术价值极高的石狮,一对运送京都,一对被国舅留在淮安。可惜这对石狮在“文革”中被当成“四旧”砸成碎片。</p> <p> 漕运总督署图</p> <p> 漕运总督官府机构及职责示意图</p> <p> 中国漕运博物馆坐落于淮安市淮安区漕运广场内漕运总督署遗址附近,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为展示漕运文化而筹建中国漕运博物馆。。</p> <p> 淮安运河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浓厚运河文化特征、浓烈地方文化气息、浓郁生态园林特点的综合类博物馆群,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p> <p> 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漕运博物馆与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p> <h3> 镇淮楼雄踞淮安区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当地人俗称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800多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现镇淮楼被辟为淮安区博物馆展览厅,楼四周建成市民公园。</h3> <h3> 淮安清真寺占地面积1.54亩,总建筑面积495平方米,大殿130平方米。淮安清真寺建筑为仿古风格,青砖青瓦。寺内现存有1920年重修碑记及“文革”中被保存下来的少数几件文物。本寺坊教民263户,1000余口,全部为回族。</h3> <p> 若飞桥又名清江大闸, 为明代总漕陈瑄1415年所建,已经有近600年历史,1946年苏皖边区政府为了纪念王若飞烈士,改名若飞桥。若飞桥横跨里运河两岸,过去淮安是南北交通要道,乘船从大运河南来的客人在此处登岸,骑马继续北上,从北方骑马来的客人,在此处上船,继续南下。现在这里已经是著名景点。</p> <p> 淮安,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淮安,扼淮牵运,明清时漕运总督驻节,为漕运中枢;黄河夺淮期间,为黄淮运交汇处,是治理关键和总河驻节之所。康熙三大要政中,漕运、河务,淮安居其二;淮北盐集散中心,著名税关淮安关所在。淮安在明清时期成为贡道转轴,“漕政通乎七省”的漕运总督驻节之地,从而成为漕运的中枢 。今淮安清江浦有:“南船北马、舍舟登岸”碑。</p> <p>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p> <p> 相传慈禧太后那拉氏那年十七岁,正要进京参加选秀,父亲惠征官居皖南道员,得疾病死了。那拉氏上无兄长,下无弟弟,仅有一个十三岁的妹妹,寡妇孤女将灵柩搬到船上北上回京安葬。灵舟停在清江浦,这天正当暮冬,寒风怒号,江面寒冷至极,想到手里盘缠所剩无几,舟中那拉氏母女三人瞻视前途,更加艰难,遂一齐抚棺痛哭。凄惨的哭声在寒夜江面上传播开去,远近听到的人无不悯恻。</p><p> 不久,有个佣人打扮的男子,走进船里,对着惠征夫人鞠了一躬,说“我家老爷姓吴名棠字仲宣,现官居两淮盐运使司山阳分司运判,特吩咐送给夫人三百两银子,且请收下,以济时需”,并递上名刺。从徽州到清江浦,沿途一千多里无人过问,不料在此得到古道热肠般的接济,寡妇孤女感动涕零。</p> <p> 那拉氏把这张名刺珍藏在妆盒里。想到家道不幸,对着冷冰冰的运河水,那拉氏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想方设法引起皇上的注意。后来秀女终于被选上了,安排在圆明园,垂帘听政之始,便将吴棠由清河县令升为两淮盐运使,一年后又升为漕运总督。后来官至封疆大吏,一品总督。</p><p> </p> <h3> 御码头曾是清江浦十里长街最繁华侍丽的地方,无数达官贵人在此上岸登陆,繁荣盛况目不暇接。乾隆六次南巡多次在此视察漕运,体察民情,看到“红灯十里帆樯满”的盛世景象,写下了“便觉景光非北地,行看佳丽到南邦”的佳句。如今的御码头已被列为淮安市十大历史文化古迹,依此新建了御码头美食街,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br></h3> <p> 御码头美食街有600年历史,位于里运河北岸的御码头美食街,西至承德路,东至圩北路,东西长约400米,占地面积17.8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以“城—店—街”商业模式,分有入口广场、商业活动区、动态娱乐区、临水休闲区,是淮扬美食“和清精新”和台湾小吃“美食美味”互融、古今文人翰香和亭台楼阁秀美互映、传统商业销售和现代电子商务功能互补,集餐饮、购物、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文化美食街区。</p> <p> 淮安与扬州是淮扬菜的发源地,而且淮菜一定是在扬菜的前面,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的都知道,它对于淮扬菜的篇章讲述很详细!</p> <p>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p> <p> 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p> <p> 水龙局是古代的消防大队,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政府拨款建设,而是民间自发筹集资金成立的民间组织,水龙局的人员都是由本地的年青劳力组成,采用排班制值守,只为守候一方百姓的安危。</p><p><br></p> <p> 明清时代河下是淮安的重要商埠,全国各地客商,特别是盐商,许多都聚居在这里。商人的园林别墅星罗棋布,商铺林立,人居稠密,防御火灾非常重要。河下消防机构历来比较齐全,多为民间自行建立的。据文献记载,咸丰年间捻军焚掠以后,建有水龙局,起初分布在中街、湖嘴、估衣街,程公桥,竹巷,花巷,礼字霸地方,河北东西里等处尚有三处,共有十处。地方绅士经常给予关注。同治十二年冬月十五日,退休官员杨鼎来自费召集十局同在花巷火星庙祭祀火神,并送每局猪肉十五斤,酒一坛。目的是协调各水龙局的关系,一方遇事,八方一起行动,十局互相支持,所以河下的防火救灾方面非常协调有效。淮安河下古镇花巷这个水龙局以前属于淮安府山阳县。</p> <p> 文楼院落内有两立柱,东面柱子上写有“大小姐 上河下 坐北朝南吃东西”上联,西面柱子上至今尚缺下联。乾隆南巡途经河下,闻小楼“赌食”文化颇为独特,遂引大学士纪晓岚亲临小楼。不料,君臣二人却被一位小姑娘随口说出了上联难倒,百思不得下联,败下阵来买单请客,后赐小楼名为"文楼”。自此,文楼名声大噪,而小姑娘所出上联,数百年来无人以对。</p> <p> 古运河旁著名的清真饭馆</p> <p> 淮安古运河不夜城</p> <p> 淮安船闸闸室待出闸船舶</p> <p> 运河上淮阴船闸出闸船舶</p> <p> 淮安船闸二号闸待闸船舶</p> <p> 淮安船闸上游航道待闸船舶</p> <h3>淮阴船闸、淮安船闸区间航行船舶</h3> <p> 淮安水利枢纽工程它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是入海水道规模最大的枢纽建筑工程。主体工程立交地涵,是实现京杭大运河与入海水道交汇、亚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上部渡槽承京杭运河航运之需,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下部涵洞则自西向东,沟通淮河入海水道,可防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p> <p> 淮安水利枢纽总面积333.4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13.4 公顷。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1座涵闸、4座船闸、5座水电站等24座水工建筑物组成,这里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节点,又是淮河之水东流入海的控制点。具有泄洪、排涝、灌溉、南水北调、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淮安水利枢纽壮观奇特,气势宏伟,工程数量多、密度大、种类全、功能复杂,水文化丰厚,为国内罕见,堪称水利工程博物馆,是五十多年来新中国治淮成就的缩影和真实写照。</p> <h3> 淮安水利枢纽工程的运用,能够灌溉、排涝、泄洪、通航、发电,形成综合型效益。这里是水的编组站,江淮之水在这里重新分配后,可东下,可西行,可北上,可南去,涝可排,旱可灌。把长江、淮河、大运河、灌溉总渠、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水系连成一片,实现跨湖泊调度,远距离输水,达到多方位受益。三十多年来,这些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九四、九五、九六年就抽水一百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半洪泽湖的蓄水量,为苏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h3> <p> 淮安抽水一站</p> <p> 淮安抽水二站</p> <p> 淮安抽水三站</p> <p> 淮安抽水四站</p> <p> 淮安二站加固改造拆卸下来的机组零部件。</p> <p> 导叶体为水泵主要过水部件之一,重量为37t,内有8片导叶,材质为铸铁。</p> <p> 叶轮主水泵叶轮包含转轮体和5只叶片,其中转轮体重量为12t,叶片每片重为2.4t,叶轮直径4.5m。</p> <p> 主电机转子重量为50.6t,转子外径5.14m,转子高度5.98m,转速为100r/mn。</p> <p> 主电机上机架重量为29t,上机架外径6.5m。</p> <p> 淮安茶馓,是淮扬菜中的一道名点。中华第一宴—满汉全席中共有30道江浙名菜,淮扬菜占这30道江浙菜中的大半。而且在满汉全席前六点中,淮安茶馓位第五。作为清朝贡品,淮安茶馓声名与地位显著。</p> <p> 多才多艺淮安人,多据考证,博里农民画系从民间年画演变而来,在清末时期即已流行,民国及抗战时期,战乱频繁,博里农民画一度濒临灭绝。上世纪70年代,由博里镇的朱震国发起,组建了博里农民画创作组,加强培训教育,并外出取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画画师,使博里农民画再度兴盛。博里镇于199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p> <p> 幸福的年轻人</p> <p> 运河风情</p> <p> 洪泽湖风光</p> <p> 部分文字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作者联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让世界了解运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让运河走向世界</b></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贾传军,1963年4月生,汉族 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81 年 10 月应征入伍,1985 年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荣立三等功,1989年退伍分配到江苏省交通厅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徐州航务中心工作。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江苏网、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大运河摄影题材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2018 年 9 月《京杭大运河 - 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 70 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镇江、常州等地展出,出版了《我的运河》个人专集图书并被浙江大学等图书馆收藏,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幅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 100 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p><p class="ql-block"> 微信:138052031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