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客家的日子

子期

<h3>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常常被伟人这创作于赣南红土地的诗句而感动的热泪盈眶,没料到自己也和这片热土混为一体。人世,众生在这红尘中争渡,日子在烟火中穿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都是造物主的安排。山一程,水一程,一花一草一木,都是生命,都有荣光。</h3><h3> 几十载红尘人世沉浮,我也渴望美丽风景,提着人世最美的烟火,但我不是幸运的那个。欲望太多,越是踌躇不前,失去的越多。到如今,仅剩躯壳,在日子中寂寞,不甘在膨胀,精神日渐饱满,我也期许踏遍青山寻最美风景。</h3><h3> 故乡宜丰那厚土之下,沉睡着我的双亲,那是我的根,深扎心底,将和肉身一起腐朽。许多东西失去了才觉得有太多的不甘,才真正读懂珍贵二字,痛彻心扉,更需要多做些什么,来弥补空缺。人与人相信缘分,人和地更需要默契,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必备因素。</h3><h3> 大学毕业那年,壮志满怀,感觉偌大的江西不是容身之所,什么老板、经理都是代名词。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h3><h3> 18年前的赣南一行,便和客家这片土地结缘,客家也有不一样的烟火,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我穿行在这客家红尘烟火中。在客家的日子,我是一位摆渡人,我不能说自己有多少次华丽的转身,成就了多少辉煌。我只是一位船主,把一批批学生渡到生命彼岸,终其一生,而我还留在原地踏步,白发渐长,红颜渐逝。一次次艰辛的摆渡,一次次送别后的失落和伤感。</h3><h3> 赣南,江西南部,主要由赣州市所管辖的2区一市15个县组成,人口约占江西省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面积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赣南三南是江西的南大门,龙南、定南、全南,牢固铁三角,全南是最忠心的把门手。曲折桃江水穿城而过,把城分成新旧各半!赣南是真正的山区,山阔人少,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当年红军从这起步不足为奇。初到赣南,对着短街小巷、土墙木屋,异常失落,但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外面的世界也只存留在三尺讲台上。那刻,教室就是人生舞台,习惯了,也不会纠结地方之小了。</h3><h3> 好吧!乘上我的时光快车,一起和我来到赣南全南,欣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客家。</h3> <h3>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赣南是最早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一站,本地人称为客人,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言“客家话”。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主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原居地。土地肥沃,物阜年丰,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h3><h3>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文化而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具有质朴无华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而引人注目。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赣南历史中,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和灿烂文化!</h3><h3> 客家人对祠堂很重视,我看到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肃穆的祠堂,对谱籍也很重视。</h3><h3> 客家饮食丰富多彩,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家常茶;二是宴席菜。入冬有腌制板鸭、香肠、猪肝、鸭五件等等,还有招待客人的酒酿蛋、擂茶、逢年过节用的"四盘八碗"。特色菜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等等。地方小吃有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等等,内涵丰富,乡土味浓!</h3><h3> 走进浓情的客家世界,我为你揭开客家神秘的面纱。</h3><h3> (一)有种沧桑叫围屋</h3><h3> 今年3月,宜丰一行高中同学慕名而来,参观龙南的关西围屋,望着这一神秘古堡,兴奋不已。</h3><h3> 关西围屋,围外呈方形,高约七、八米,整个墙体是用巨石和青砖垒砌而成的,看上去异常坚固,围的四角各建有一个突出的炮楼,上面有密集的射击孔,让人心惊胆颤。</h3><h3> 走进围屋内,与外面森严封闭的气氛相比,里面是截然不同的天地,庭院宽敞整洁,布局井然有序。围屋正中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庄重威严。整个围屋以祠堂为中心,和谐有序,严谨对称,里面巷子四通八达,没向导很难走出来,围屋内水井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有世外桃源之感!</h3><h3> 据说是一名姓徐名钧的商人花巨资建造的,现在居住里面的200多人均为他的后世子孙。</h3><h3> 走入围屋,你就仿佛走进了历史,听一段光阴的故事。</h3><h3><br></h3> <h3> (二)飘动的蓝巾帕</h3><h3> 每次看见客家老婆婆头上扎的绣花蓝巾帕,总会吸引我的眼球,惊叹花纹的精美。蓝巾帕是客家先民为了防寒防湿,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一种便于拆洗的围裙,“拦身帕”和同时在外出时可戴在头上的头巾称为"蓝巾帕",当围裙时称为拦身帕。</h3><h3> 三南地区中以全南的蓝巾帕最为美观,花纹最为精美。</h3><h3> 蓝巾帕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护额能保暖,披肩最宽部分(红褐、黑、白相间)称帕心,帕心部分根据喜好绣上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植物纹样、文字纹样图案,两边对称的更窄部分称为帮帕,帮帕统一成流水状,护额俗称扎头子、大扎头,丝带俗称为带子。</h3><h3> 蓝巾帕为客家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3><h3> (三)全南谭坊举人龙</h3><h3> 每天春节期间,正月舞龙必不可少,而家乡正月十五的炸龙,剥龙皮那是必不可少!舞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乡舞龙万人空巷,鞭炮喧天,一直要炸到只剩下空架,一年春节正式结束。</h3><h3> 全南也有传统舞龙表演项目,谭坊举人龙最俱特色,相传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族人钟家珍于康熙年间中举,钟氏为庆贺创建七节龙,后人称之为举人龙,其作为一种家族文化活动,是春节必舞的活动。举人龙一般是正月出行,进户拜年,纯手工制作,主要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整条龙基本由特定的老芽衫和竹片制成,举人龙有悠久的历史,是全南人民无穷智慧的表现!</h3><h3> (四)美食磨斋</h3><h3> 无论走到哪,家乡的黄莲麻糍总在心头回味,那是过年时才有的美食。而全南一年四季都有吃,这里俗称“磨斋”,色泽金黄,清香酥口,带着纯天然"灰水"的味道。野生的槐花是纯天然的添加剂,让磨斋有更美的外形。</h3><h3> “灰水”是磨斋成败的关键,"吊茄子树"和“牛骨草”是制作"灰水"的原材料,将其烧成灰,将其停放一个月后最佳,清香才能完全融入到灰水里,过滤器将灰水过滤出来。</h3><h3> 磨斋主要材料是纯天然的自产大米,用古老的石磨碾出粉浆,再将米浆入锅搅拌,全力把握火侯,到粘稠状,再放到木板上用力揉搓,直到冷却。再将磨斋做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用旺火蒸熟,当磨斋扑香味从锅里飘出的时候,磨斋正式完工。加上辣椒、黄花、蒜蓉、芝蔴、香油,那绝对是绝配。磨斋的独特口味。而家乡宜丰的黄莲麻糍是不需要调料的,口味有些相同,因此我时常要买些磨斋来吃,回味家乡的味道!</h3> <h3> (五)走进校园的赣南采茶戏</h3><h3> 赣南不仅有好茶,还有采茶歌,由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发展为采茶戏。发源于安远九龙山一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俗称茶灯戏,灯子戏,角色一般为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又称三脚戏,三角班。</h3><h3> 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的客家方言,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动、语言幽默、风趣,融合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以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腔,俗称三腔一调。伴有二胡、锁钠、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女一男组成,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音。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h3><h3> 所有戏源都来源于劳动生活,来源于广大劳动大众生活。赣南采茶戏是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为了传承客家文化,吸收民族精髓,采茶戏已经入驻校园,送戏下乡,广大师生可以在校园欣赏这一古老戏种。</h3><h3> 客家文化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世人瞩目,客客擂茶以保健见奇效,制作技艺独特。全南中寨香火龙技艺精湛,驱邪避灾。全南客客熏鸡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见证了中国农村民间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全南车马灯,花棍舞也充满地域风情。城厢镇镇仔的曾氏太公会充满人情味,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曾氏祠堂都要大摆宴席,敬请各方亲朋好友,全族人在此祭祖祈福,红烛高照,鞭炮齐鸣,大家举杯祝贺,据说是为纪念祖上先达公的。客家人也很崇尚风水,每逢盖房、婚丧喜庆、打灶、挖井等等,都要请风水先生观察地利,看风水,择吉日,习俗沿袭至今,客家文化长盛不衰!</h3><h3> 时光,总是指尖沙,悄然流逝,不期待尘埃里有花开,在客家的日子里,苦乐参半。青丝到白发,红尘摆渡,不知将自己渡向何方?彼岸有何等待?客家烟火,我早已沉沦,身不由己。人群或许早将我忽略,穿行在这客家烟火巷,红尘世间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缘来缘去,一切顺其自然,听天命,挥弦御风苦乐行,踏遍青山,风景继续找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