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刚听到成都大邑县安仁镇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便是这个镇的镇名起得真好。</h3><h3> 它立刻让我想起了孔夫子的名言:仁者安仁,知者利仁。</h3> <h3> 看其古色古香的建筑,无疑是个老镇古镇。莫非安仁镇的名字真的来自于《论语》“仁者安仁”一说?</h3> <h3> 带着疑问我彳亍于街头巷尾,特别留意能否找到“仁者安仁”这几个字。</h3><h3> 终于在一所学校内,看见其塔楼上赫然镌刻着“仁者安仁”四个大字。</h3><h3> 果如吾料。问之门卫,答曰正是!</h3> <h3> 原来我眼前的这几条弥漫着旧时代时尚气息的街号称民国风情街。</h3><h3> 细观之,果真还有些民国风,不过你就得慢慢地品,才能在不经意处看到微微透露出来的民国风情。<br></h3> <h3> 首先,你得从字里行间看民国风情。</h3><h3> 比如这栋民国时期落成的星廷戏院,只有看楼两旁典型的民国美女招贴画,以及墙上“人情现象,世界奇观”的石膏浮雕条幅,才能看出其民国情调。</h3> <h3> 其次是从街道布局和建筑样式中看民国风情。</h3><h3> 比如这种中间一条石板路,两旁连排的木板门面店铺的布局,就是西南一带较为典型的清未民初街道样式。</h3><h3><br></h3> <h3> 你看这条街,是不是有点茶马古道的韵味呀?</h3><h3> 怎么,不像?</h3><h3> 我可是越看越像茶马古道。</h3><h3> 当然,要是有两匹驼着盐巴和砖茶的马儿在街上这么一溜达,那就是十足十民国电影里的街景了。</h3> <h3> 再看看这有轨电车,也是民国大城市才有的先进交通工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逐渐就消失了,不过这两年在深圳等一些注重环保的城市又出现了。</h3><h3>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东西才是好东西。</h3><h3> 可惜我当天只见路轨不见电车。也许不是旅游旺季的缘故?</h3> <h3> 最能勾起人们民国情思的当属镇子里多处可见的煽情口号了:穿上旗袍去安仁!</h3><h3> 旗袍无疑是最有民国范的衣着了。</h3> <h3> 还真有响应号召穿上旗袍上安仁者。</h3><h3> 好同志!安仁欢迎您!</h3> <h3> 当然,首先响应号召的肯定是旗袍觉悟比较高的大妈。</h3><h3> 这几年继广场舞后,又有不少大妈转战旗袍秀,还在不同城市间互设擂台,你来我往地走T台,一时间弄得滿眼尽是民国淑女风范。</h3><h3> 这当然是好事!老来俏,无可非议。我们要懂得欣赏。</h3> <h3> 拍外景人像照,情景交融方显人物风情风范。</h3><h3> 安仁镇已经花重金搭好了民国街景,还等什么呢?快带上单反相机(华为那款可拍月亮的手机也无妨),快穿上旗袍,上安仁镇民国风情街,来一场旗袍秀,拍一组旗袍照,彰显并未远去的民国淑女风范吧。</h3> <h3> 这款算不算旗袍?如果算是旗袍,那就太难得了。</h3><h3> 真没想到不是大妈也响应号召,勇于穿上旗袍上安仁。</h3><h3> 这是一位有培养前途的好同志!希望能引起旗袍界前辈的关注。</h3> <h3> 旗袍会不会在90和00后这一二代人之间消失?</h3><h3> 在牛仔裤(准确说是水洗石磨带洞的牛仔裤)大行其道的今天,连图片中这样身着长裙的女生都逐渐少了,何况旗袍乎?</h3><h3> 一旦旗袍离我们远去,民国风情可真就走远了。</h3><h3> 这么说来,穿上旗袍上安仁就有更深的含义了。</h3> <h3> 既然是风情街,除了看风情,也应该可以闻风情。</h3><h3> 你能从豆腐乳的味道中闻到民国风情吗?人家的老铺子也可能是民国传下来的腐乳生产秘方啊。</h3><h3> 我使劲抽了抽鼻子,真的有一股腐乳味飘过来。</h3><h3> 是不是民国味?</h3><h3> 我当然说是的啦。</h3><h3> 你不相信那就亲自去闻闻吧。</h3> <h3> 安仁镇所称的醪糟,在西安称稠酒,在湖北称佬米酒,在广东客家地区称老酒或者娘酒。酒精含量一般只有三五度,甜滋滋的,十碗八碗不醉人,尽管过岗去,不用担心大虫。</h3><h3> 驾车?</h3><h3> 这我可不敢打保票,除非你爸是李刚。</h3> <h3> 这款刘管家的“地主小吃”是否出自刘文彩地主庄园,没好意思问店家,怕耽误人家做生意。</h3><h3> 就算问了说是,恐怕也无法证实,做广告拉虎皮作大旗也是常有的事。</h3><h3> 地主家的小吃是否比贫农家的小吃好吃?没吃过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是真的,现在人工种植的假野菜还真好吃,而且有钱人还特喜欢吃:降血脂的保健品哦,粗纤维有利于肠胃保健啦!</h3> <h3> 郑三炮当然是民国人物,原来不仅林海雪原奶头山上有土匪郑三炮,安仁镇也有郑三炮,但只是成都名小吃而已,跟土匪不搭边。你就更别联想到奶头山带匪气妖气媚气的蝴蝶迷那里去了。</h3><h3> 想歪了的童鞋自赏耳光。</h3> <h3> 座落在民国风情街的魏明伦文学馆,主要展示当代有“巴蜀鬼才”之誉的文学家魏明伦,在剧作、杂文、骈赋创作上的成果,以及他的文学交往和成长过程。<br></h3> <h3> 魏明伦文学馆侧面的这个檐牙飞翠,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总能勾引人们到此搔首弄姿一番。</h3><h3> 这就对了,老戏台本来就是供艺人出将入相引吭高歌手舞足蹈的地方。</h3><h3> 现在这种传统的老戏台已不多见了,就算仍保留有,也有许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用的,因为台上早就无戏了。不过,台下有戏也难得!</h3> <h3> 这个门面上下左右的文字有点意思。</h3><h3> 历史有时会让后人觉得奇怪,不令人奇怪的历史反而被人怀疑不是真实的历史。</h3><h3> 你说怪不怪!</h3> <h3> 传统与现实是有反差的,但又是交融的。</h3><h3> 安仁古镇民国风情街试图将传统与现实揉捏在一起,让今时今日之人去领略昔日昔时之风情,从传统中看到未来,这本身就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之举。</h3> <h3> 我边走边看边想:</h3><h3> 只有善于透过历史的迷雾,倾听历史的回声,我们才能穿越时光隧道,避免星际迷航。</h3><h3> 一个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的智者,不时登上山顶眺望,并不是为了往回走,而是为了看看已经跨越了多少高峰,前进路上还有多少险峰需要攀登。</h3> <h3> 穿行于安仁镇树人街,裕民街和红星街,眼前浮现的这幅活生生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川西古镇民俗风情画卷,令我目不暇接。</h3><h3> 青石板街道两旁连排的木板铺面,幽深静谧小巷中的竹椅茶桌,半土半洋的公馆门楼,庭院深深的川西特色四合院,别具一格的封火山墙等各具特征且规模化聚集的历史文化空间,其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和谐统一,无不显现出其不可复制的历史建筑与文化价值。</h3> <h3>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似有一缕缕从街巷中飘散出来的云烟氤氲扑面而来,我感受到了却一时说不出是什么。只是觉得似乎还没有真正触摸到安仁镇的文化底蕴。<br></h3> <h3> 终于,一个并不起眼的门楼上,“里仁门德”四个字让我眼前一亮。</h3><h3> “仁者安仁”一词正是出自《论语》里的里仁篇,其中首句便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为今语,即: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的呢?</h3><h3> 其实,“里仁为美”才是该镇取名“安仁”的真实注脚。</h3><h3> 至于该门匾上“里仁门德”四字又该作何解释呢?</h3><h3> 我好歹也读过几篇古文,抖抖书袋吧。</h3><h3> 荀子曾说:“仁有里,义有门”。显然,门是义的意思。该门匾上的“里仁门德”实际上就是仁义德。</h3><h3> 这个门匾的取名一个字:好!</h3> <h3> 进入这个里仁门德牌楼,里面格局似是有钱人家的公馆。</h3><h3> 安仁镇的公馆多,但这个公馆里吸引游人的倒是路边狗咬女裙的雕像,这让人联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论述,以及东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格言。</h3><h3> 孟子也说过:人居住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情,饮食可以改变人的体质,人的居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啊!当然这是翻译过来的白话,原文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h3> <h3> 有时间且也有情趣的话,不妨带上线装版《论语》,坐在安仁镇的茶摊上,细品其中的《里仁》篇,与人摆摆龙门阵,也许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这座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古镇的乡韵与风情。</h3><h3> 没看懂《论语.里仁篇》,就算看过今时今日的安仁,了解了旧时旧影的安仁,也并非看明了这个古镇风情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h3><h3> 这么有哲理的话是谁说的?</h3><h3> 我呀!</h3> <h3> 安仁镇老街上挂满了属于国家非物质遗产的油纸伞。可是,伞下的匆匆过客,有多少会理解孔夫子在《论语.里仁篇》中阐述的仁与智统一,义与利统一,为仁在己,言行统一的思想主张呢?</h3><h3><br></h3> <h3> 仁智两字的名声,早就败坏在了中国最有名的狗腿子穆仁智身上!</h3><h3> 自从有了《白毛女》,无人敢称名仁智。</h3><h3><br></h3> <h3> 或问:地处西南一隅的安仁镇为何会刮旧上海滩的民国风?</h3><h3> 这个问题问得好!巴适!(成都方言,意为很好!)</h3><h3> 安仁镇民国时就有“西南外滩”美誉!</h3><h3> 为什么?我也不知。大概与安仁镇是中国最出名的地主刘文彩,抗日名将刘湘,起义将领刘文辉的家乡有关?与抗战大后方有关?</h3><h3> 不知就是不知,我脸皮虽厚但也不敢说知。</h3><h3> (图为刘文彩庄园门楼)</h3><h3> </h3> <h3> 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要厚着脸皮说一说——呵呵,终究还是脸皮厚,厚得带皱纹啊。</h3><h3> 安仁镇的繁华非今时始,旧时,也就是古旧到唐宋时它就开始繁荣了。</h3><h3> 这是有诗为证的:</h3><h3> 引马江头来晚时,</h3><h3> 好风无限滿轻衣。</h3><h3> 寒蝉噪月成番起,</h3><h3> 野鸭惊沙作对飞。</h3><h3> 揭揭酒旗当岸立,</h3><h3> 翩翩渔舟隔湾归。</h3><h3> 此间好景皆新得,</h3><h3> 须信诗情不可违。</h3><h3>此首《安仁道中早行》古诗,为宋代诗人文同所作。他虽是写路过安仁镇的路上风情,没直接写镇内情况,但是从诗中你可看出,当时连安仁镇的郊区都“揭揭酒旗”“翩翩渔舟”这么热闹,可以想见镇内之繁华了。</h3><h3> 这说明安仁镇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川西平原名珠。它今时今日之繁荣,不过是经过一段历史冬眠之后的再次苏醒和复兴而已。</h3><h3><br></h3> <h3> 阅者安仁乐仁!</h3><h3> 欢迎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