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让人静心的小岛

依恋

<p>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p>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说它是山,其实它只是漂浮在太平洋西海岸莲花洋上、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p><p> 普陀山南北狭长,形似苍龙卧海,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岛的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岛上遍佈古刹、寺庵、亭碑、摩崖石刻等,素有“南海圣境”之称。</p><p> 普陀山凭借独有的山海风光和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信徒来此修炼、隐居和游览。明代抗倭名将浙江总兵候继高,在普陀山题写“海天佛国”等字,笔力苍劲,意境深长,从此普陀山便以“海天佛国”之名,名扬四海。</p><p>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登岛来到了普陀山。</p> <h3>  舟山沈家门,人称“小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漁港和海产品集散地,向有“漁都”之称。它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漁港。</h3><h3> 沈家门北距普陀山仅4.7海里,这里是去普陀山旅游的理想歇脚之处。</h3> <h3>  去普陀山的途径有二,一是由舟山朱家尖港口乘船前往,二是由舟山沈家门半升洞码头乘船前往普陀山岛。</h3><h3> 清晨,我来到了沈家门半升洞码头,开往普陀山的快艇班次很多,每隔20分钟一班,航行了仅20多分钟就到了普陀山短姑码头。</h3> <h3>  经过普陀山门,前行约300米,便来到了慈云禅院和短姑道头。</h3><h3> 短姑道头是距普陀山客运码头最近的一个景点。</h3><h3> 普陀山最早的民间客运码头就在短姑道头,这里一有风浪,船只就无法靠岸,交通很是不便。</h3><h3> </h3> <h3>  在慈云禅院旁,有一滩头和登船石道,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石上镌有“短姑古迹”、“乐土”等字样,随海水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h3><h3> 这里是旧时的天然船埠。</h3> <h3>  海岸牌坊位于“短姑圣迹”上方,建于1919年。四柱三门,气势雄伟,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回头是岸”等五重扁额,是北洋军阀黎元洪、冯国璋等人所题。</h3><h3> 海岸边,短姑面对普陀山心里黙黙祈祷。</h3><h3> 相传古时有姑嫂二人发愿礼佛,湊资买船,渡莲花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因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短:责备)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等候,独自怅然进山拜佛。</h3><h3> 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扁舟与岸隔绝,饥不得食,甚为郁闷。</h3><h3> 一村妇持食盒走来,向潮水里投下石块,脚踩着石块走向小舟,说是其嫂托她捎来饭食。</h3><h3> 其嫂进香归来,谈及食事,不觉愕然,转而忆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师衣襟湿着一片,心里茅塞顿开,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遂又进山叩拜观音。</h3><h3> 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被称作“短姑道头”。</h3><h3> 道头旁零散错落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观世音所为,故被称作“短姑圣迹”。</h3><h3> </h3> <h3>  从短姑道头前行有一条石板小路,这条小路自古以来就是从码头步行到普济寺的必经之路,叫妙庄严路,意思是循此路便可进入妙法庄严的佛国。</h3><h3> 沿小路靠右沿海逶逦前行,过一古雅小石桥,赫然可见“海岸孤绝处”题刻。</h3><h3> 在此处,远眺,海天茫茫,山岛竦峙,作为一种自然美景,“海岸孤绝处”题刻于此,恰到好处!</h3> <h3>  过“海岸孤绝处”石刻,很快便来到了南天门。</h3><h3> 南天门二石壁立如门,石高约3米,厚2米,间距一米,上有条石横亘,额题“南天门”。</h3><h3> 南天门前碧海浩渺,门内岩群丛秀,摩崖石刻丰富。</h3> <h3>  石门边摩崖石刻众多,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清朝定海总镇左都督蓝理题写的“山海大观”四字。</h3> <h3>  这里地处普陀山最南端,所以叫做南天门。</h3><h3> 进入石门,里边是个大平台,在平台上远眺,感觉海和天是连在一块的。</h3><h3> 旁边有一座大观篷,是清康熙年间普济寺主持通旭所建。大观篷里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两旁为关公、韦驮的塑像;大观篷里还立有八仙造像,八仙的上面是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这充分地体现了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交融。</h3><h3> 传说这里是八仙聚会、过海的地方。</h3> <h3>  由南天门退回至小石桥右转,一湾沙滩赫然入目,此处名叫龙湾,位于南天门与观音跳之间。</h3> <h3>  放眼往观音跳望去,观世音铜像屹立山岗,面向大海,仿佛正在普度众生。</h3><h3> 游到此处,恰有一束阳光穿破云层洒向大海,犹如佛光四射,交相辉映,景色至美至极,令人流连忘返。</h3> <h3>  龙湾沙滩长600米,滩前黄沙铺就,在日光照耀下,金光灿灿,犹如金沙一般。</h3><h3> 佛家称此为佛经所言“金沙布地”处,所以这里被称之为金沙。</h3> <h3>  从金沙尽头上山前往观音跳景区,路上遇见了山东烟台夕阳红骑游队,我竖起大拇指,镜头对准了他们。</h3><h3> 朝山也好,旅行也罢,骑游至此,真得很棒!</h3> <h3>  临近观音跳时,一队信徒三步一仆拜,心诚至极。</h3><h3> 信仰的力量,如此作为,真的让人叹服!</h3> <h3>  俯瞰“不肯去观音院”和望海亭,近在咫尺,它与观音跳景点一脉相连。</h3><h3> 远眺莲花洋上的小山岛,那里是有水上卧佛之称的洛迦山岛,与普陀山观音跳景点隔海相望。</h3> <h3>  观世音佛像位于观音跳山岗上,有三层台座,共30多米高。佛像左手托着法轮,右手是施无畏印,一副慈详的样子。</h3><h3> 佛像整个形状向人们展现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的思想。</h3><h3>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诞辰、得道、出家之日香会,期间海内外香客摩肩接蹱、蜂拥而之、持香朝拜,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h3><h3> </h3> <h3>  近邻是西方净苑,原名西方庵,俗称观音跳庵。</h3><h3> 圆通宝殿是西方净苑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汉白玉雕成的观世音菩萨像,两旁为善财童子和才女。</h3><h3> 西厢二楼是日本高僧慧锷大师纪念堂,以纪念慧锷的普陀山开山勋德。</h3><h3> 西方净苑海崖下有块巨石,名“观音跳石”。</h3> <h3>  观音跳石,其上方有一深陷石面的脚印,趾跗分明。</h3><h3> 观音跳石距洛迦山最近。相传观音菩萨为普度众生,到普陀山开创说法道场,从洛迦山飞跃莲花洋,跨步落在此石上,烙下足印,故称为“观音跳”</h3><h3> 至今此石仍留有观音菩萨足印沉陷于石面,殊胜非常,为来普陀山的信徒必须朝拜的圣迹之一。</h3> <h3>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紫竹林是观世音菩萨的住所,但凡孙悟空遇到危难时,就翻筋斗来到紫竹林求助观世音。</h3><h3> 紫竹林位于普陀山梅檀岭下,即唐代“不肯去观音院”旧址。明万历末,僧炤宁禅师改创为“听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潮音洞”额赐挂。雍正、道光、光绪年间续有增修,改称为“紫竹林”。从此紫竹林名闻遐尔,成为普陀山中一大胜迹。</h3><h3> 紫竹林景区主要有不肯去观音院、紫竹寺院、潮音洞、望海亭等景点。</h3> <h3>  紫竹寺院规模不算大,里面供奉的是紫竹观音坐像。</h3><h3> 正门门额上题写的“补袒紫竹林”,是民国八年大教育家康有为的亲笔。</h3><h3> 寺内还有不少名家题写的匾额、对联,禅意浓浓,值得细细浏览。</h3> <h3>  在普陀,登山揽胜,眺望碧海,海岛叠加,绵绵映衬,山石林杰,风光旖旎,寺塔崖刻,皆满佛国神秘色彩。</h3> <p>  乍一听到“不肯去观音院”,感觉很莫明,挺有意思的。</p><p> 相传,早在唐.咸通四年(863年),一个从日本来到中国的高僧慧锷,在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期间,寻得一尊非常精美的观世音菩萨像,欲奉引回国。</p><p> 行船至普陀山莲花洋面时,因狂风大浪而受阻,从潮音洞登岸,迫不得已歇宿于普陀山。再度船行时,出现铁莲绕舟奇象,慧锷惊醒到,知道观世音菩萨不愿与他东渡去日本。</p><p> 慧锷在普陀山昼观日出,夜听潮声,放眼望去,感觉此处与五台山相比,真是另有一派风光。遂决定留下观世音菩萨像于普陀山,独自回日本。</p><p> 山民张氏目睹了海上奇观,愿舍宅供奉观世音菩萨像,故而得名“不肯去观音院”。</p> <h3>  告别了紫竹林,行不多时,便来到普济寺景区。</h3><h3> 景区多宝塔以东约百米处海边,便是百步沙滩。</h3><h3> 百步沙滩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约200多米,它与朝阳洞北的千步沙相对应,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h3><h3> 百步沙沙质纯净,滩形优美。</h3> <h3>  清朝杭州人胡绍家《百步沙》诗云:</h3><h3> 太子塔前沙,临风散似霞。</h3><h3> 至今卷石在,不见惹微瑕。</h3> <h3>  百步沙前,海域辽阔,海滩宽广而平坦,海水湖蓝,海洋与陆地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交接,为夏日海水浴的绝佳去所。</h3> <h3>  赏足了沙滩美景,转身进入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欣赏学习大乘佛教文化。</h3><h3> 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无论净土、禅、密各宗,任何拔苦济乐的法门,都离不开观世音菩萨。</h3><h3> 博物馆馆藏精品最为注目的,就是十八臂翡翠观音像。此观音像通体由一整块翡翠玉雕成,底座莲花台由紫檀木雕刻,选料十分稀有珍贵。塑像高1.58米,加上莲花台1.74米,总重800余公斤。</h3><h3> 馆内收集了全山各寺院所藏文物2000多件,有明、清皇帝的圣旨、题词、御赐龙袍和来自西藏的佛像、元宝以及.....等等。</h3> <p>  多宝塔,位于博物馆内,为普陀山三宝之一。</p><p> 多宝塔由来已久,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筹资兴建塔时,得到元太子的资助,又名太子塔。</p><p> 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层,高18米。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确切年代的石结构方塔,在浙江仅此一座,文物价值很高。</p> <p>  出博物馆经过莲花池,就来到了普济禅寺正门前。</p><p> 普济禅寺始建于宋朝,为普陀山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为普陀山三大寺庙之一。</p><p> 普济寺正大门是常年不开的,游人只能从侧门进出。</p><p> 相传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顶山,一时兴起,忘了归程。返回时,寺院正门早巳关闭,要求开此门,却遭拒绝。“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乾隆虽是皇帝,也只有遵守寺规,经东山门入寺。后来,乾隆皇帝回宫后,极为恼怒地下了道圣旨: 从今以后,正山门不能开。</p> <p>  普济寺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瑶池桥、海印池等。</p><p> 寺内沿中轴线依次筑有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等,主殿两旁为钟楼、鼓楼等。</p><p> 寺内轻烟袅袅,寺外古木参天,寺里寺外香客如织。</p> <p>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庙的莲花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p><p> 池上筑桥三座。</p><p> 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石径环绕,构建精巧,亭水相映,颇具诗情画意,令人遐想。</p><p> 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系明万历十四年(1856年)所建,桥柱上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狮40只,精巧逼真。</p><p> 西面一座为长堍拱桥,名瑶池桥,四角装饰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情趣盎然。</p><p>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令人流年忘返。</p> <h3>  普济寺景区游完后,按指示牌引导前往普陀山西天景区。</h3><h3> 西天景区名称有点意思,听起来像是有去西天取经的味道。</h3><h3> 如果说普陀山其它地方朝拜的是寺庙,那么西天景区拜的都是尼姑庵了。</h3><h3> 西天景区距离码头不远,景点都在山坡上,山不太高,一路走过去,可以看到心字石、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等石头景点。</h3> <h3>  往山坡上行走仅几分钟,心字石耀眼夺目。</h3><h3> 心字石广约300米,圆浑平滑,中间镌刻一巨大“心”字,意“心怀博大”。</h3><h3> 心字石上方不远处有二石,一石其状酷如蛇头,一石形似蛤蟆,翘首向蛇,坦然自若。</h3><h3> 传说,普陀山有一蟒蛇精经观音菩萨指点而得道。一天,观音菩萨在蛇背上放了一只蛤蟆,以试蛇心,可那蟒蛇寂然不动,丝毫没有伤害蛤蟆之意.....这便是“佛试蛇心”故事的由来。</h3><h3> 据此,后人便在此坡巨石上刻了个大大的“心”字。</h3><h3> 人们到普陀山礼佛,都喜欢到心字石,或抚摸或环行,或坐在心字中摄影留念,以示佛在我心中。</h3> <h3>  前行仅两分钟,三块巨石构成的一个天然石厥横在路上,通口很狭窄,仅容一人依次通过,横石上刻有“西天法界”四字。</h3><h3> 竖石上题有“证菩提道”四字,菩提系梵语,意“觉悟”。</h3><h3> 这里巨石林立,走走看看也挺有点意思。</h3> <h3>  “圆通禅林”亦名“圆通庵”,山门之匾额“圆通禅林”为清末状元陆润辛所书。</h3><h3> 如今这里成为培养佛教僧才基地之一,为十方众尼修学佛法之佳地。</h3> <h3>  过“圆通禅林”,山路依山而转,苍松古柏遍植,山风袭来,倍感沁心悦目。</h3><h3> 忽见庙墙隐于苍松古柏之中,此是“梅福禅院”。</h3><h3> 梅福禅院,又称“梅福庵”。传为纪念西汉南昌尉梅福来山修道而建。梅福,西汉寿春人,官至南昌尉,后弃官游历江湖,晚年死于普陀山一山洞中,山民为纪念他,建此梅福庵。</h3><h3> 庵院临坡而起,依岭而筑,其外林木幽深,其内梵宇清净。因梅福隐居于此,庵声远播。</h3> <h3>  过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一磐陀石。</h3><h3> 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名将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建、势如飞天的大字,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便在石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地固定住了。</h3> <h3>  刚欣赏完磐陀石,转眼又见二龟听法石,乍一看,还挺搞笑的。</h3><h3> 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昐,似有等候之意;崖壁上那只龟爬石直上,昂首延颈,筋膜尽露,一副急相,唯恐落下。两龟形态极为传神,令我叹为观止。</h3><h3> 相传,两龟受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菩萨说法,只因听得入了迷,忘了归期,被观音菩萨变成了石头。也有传说,两龟为一䧳一雄,因尘缘未绝,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所以被罚作石龟,给修行不诚者以戒。都是传说,一奇一妙,各有千秋。</h3><h3> 赏奇之余,也有多余的担心,二龟为自然花岗岩石,常年累月的风化,总有那么一天,龟会从石背上墜落而消失的。但願不会吧!</h3> <h3>  观音古洞原为自然洞穴,并无殿宇,岩前有数株梅树,故亦名“古梅岭”。</h3><h3> 明万历年间有一僧始结茅庐于此。清雍正年间,法泽禅师初创庵院,是为开山祖师。</h3><h3> 现观音古洞共供奉有25位圆通菩萨,是其突出特色,不同于其它的佛教寺院。</h3> <p>  过了观音古洞就是芥缾禅院,这是西天景区最后一个景点,距离普陀山码头很近。</p><p> 据介绍,这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寺院,规模不大。</p><p> 芥缾禅院现为僧尼学习佛法的场所。</p> <p>  我喜爱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更喜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无限风光,也很欣赏这些名山大川中的佛、道教文化。祖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我走过看过了。</p><p> 纵览三山,普陀山的山海风光最为上乘,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刻。</p> <h3>  依恋摄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