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归来

张文焕

<h3>(一)收 获</h3><h3>今年六月七日恰逢端午节。我等五人为赴五峰位公之约,分别从松滋和沙市两地赶往五峰黄龙洞禅书院。天公作美,时晴时雨气侯宜人。晴时极目远处,万千沟壑薄施淡妆分外养眼。雨时云山雾罩,让人有置身于仙境之中的感觉。黄龙洞景区还处在原始状态,位公一家创立的《天蓝蓝特色种植合作社》覆盖了整个景区。今年是引进蓝莓种植后的第一个丰收年。树形不高的蓝莓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在合作社工作的山民,都在抢晴日采摘蓝莓。据说蓝莓晴天采摘的果实是甜的,雨天就变酸了。</h3><h3>五峰是我张家山张氏的福地,第一次正式成立族谱编纂委员会是在五峰。最先试点编辑工作的也是五峰。五峰人杰地灵,民风纯朴。这一次是位公以朋友郊游的方式,邀我等来商讨敬宗收族事宜。由于书院不属民居,生活方面得自食其力。我毛遂自荐做起了炊事员,位公负责后勤采办。为了环保,生活垃圾都要打包带下山去。</h3><h3>第二天开会共有十人参加:松滋张卜富、五峰张世位、五峰张启钤、五峰张宏海、五峰张宏军、五峰张宏东、松滋张宏祥、沙市张文杰、沙市冯桂平(文杰之妻)、松滋张文焕。</h3><h3>由于要忙后厨,我在主持会议时简化了不少内容。现将早已打印的讲话稿复制在此:族谱研讨之我見</h3><h3>鄂松张家山续修家谱工作,从2016年算起至今已三年多了。就单纯的技术层面来谈,参予者都应收获满满。对修家谱的理解和操作过程,我想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了。但对老谱的认识可能是各有千秋。笔者想以一个家谱编辑操作手的身份,谈一谈几点拙見。以下所写建议,纯属抛砖引玉。希望您们按照编纂实例认真研讨,力求尽善尽美。</h3><h3>1、所有人认同的是重修还是续修?我认为重修应起新凡例,续修就要因循守旧。从本族兴修家谱三年来的情况分析,族内参与人员缺乏重修族谱的能力和人才。只有依照旧凡例执行,并在编纂过程中补充完善旧凡例。</h3><h3>2、老谱是几百年来,优秀家族文化沉淀的结晶。参予者都是家族精英。我张氏申版家谱集众家之长,立足创新而青出于蓝。如统系第几号,就效仿于梅谱。续修家谱还要按统系标准编排否,值得商榷。</h3><h3>旧凡例记载“为体现男女平等,配氏应另起一行(因配氏事实少)为节省容积而写于夫之后”。我认为此创举有现实意义,应如实继承。还有实例不少,因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h3><h3>3、凡例是家谱的原则,是编纂家谱的指导方针。凡例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应边发现问题边制定新条款。直至家谱峻工,凡例才全部完成。</h3><h3>4、老谱是欧谱的改革版,瓜藤图从右到左长幼有序排到。为明昭穆,续修家谱应按老谱式样接续。</h3><h3>5、修家谱的“修”字除了修纂意思,还含有修正之意。老谱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编纂了不少似是而非的信息。如“邓生乏嗣”,“学诗、学书谅在原籍”。还有七世分房写成五世分房,深入研讨会发现问题众多。要解决问题恐怕非一日之功,是否有万全之策?我建议所有编修人员应重温老谱,群策群力仔细研读一番。</h3><h3>6、本家族民国以前缺乏人才,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才辈出。是否需编辑《恩荣录》?</h3><h3>7、老谱《耆寿表》以七十岁为限。近几十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值也增高了。然而改革开放前人均寿命值并不高,一律按八十岁取是否合适?</h3><h3>家族耆老是承上启下的一辈人。纵观全国兴修家谱的队伍,这些人都是承担主力。我等眼及之处虽荆棘丛生,但初心弥坚未改。不管余生能与新谱见面否,都应为后人留下一点念想。做不成完美家谱,但能拿出设计蓝图吾辈此生足矣。</h3><h3> 治公二十世孙张文焕</h3><h3> 二O一九年六月七日</h3> <h3>远眺黄龙禅书院</h3> <h3>黄龙禅书院集体合影</h3> <h3>审核五峰资料</h3> <h3>这次会议是继今年三月五日后,族谱研讨会的二次会议。除研讨会外,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据掌握的多方面信息,宜都解家冲张氏是我族同宗族人。应该及时派人联络,联宗收入族谱系列。经协商决定六月九日上午,到宜都架锅山村办理联宗大事。</h3><h3>九日上午,除张宏海因身体原因未能同行。其他人由张宏军、张宏东两人分别驾车,浩浩荡荡开往宜都架锅山村张伟青宗亲家中参加联宗聚会。下高速路口后与信息提供人张宏宇联络未通,车队在途暂停等候。终因电话不畅,车队再次前行。中午到达目的地,受到了当地宗亲的热烈欢迎。亲情暖暖难以言表,佳肴满满情真意切。</h3><h3>歺后,本族主编张文杰与副主编张世位、张宏祥以及电子谱主编张卜富共同探讨《鄂宜都解家冲清河祠家谱》。并通过在场的,卜、世、启、宏、文五辈人。一致认同宜都解家冲分支,与我松滋张家山张氏同宗共祖。解家冲一世祖容公,是治公第九世孙。解家冲字派为四字句,我张家山字派为五字句。现对应如下:</h3><h3>容(中)孝(玉)文(星)敦(方),</h3><h3>玉(开)相(泰)锦(运)崇(卜)。</h3><h3>世(世)泽(启)宏(宏)伟(文),</h3><h3>多(坤)士(乃)俊(毓)秀(大)。</h3><h3>常(德)怀(天)精(惟)忠(佑),</h3><h3>光(善)大(人)先(化)烈(国)。</h3><h3>万(先)代(孝)昌(道)隆(传)。</h3><h3>括号里是松滋张家山的字派 :</h3><h3>乾定广仕利,曰如龙中玉。</h3><h3>星方开泰运,卜世启宏文。</h3><h3>坤乃毓大德,天惟佑善人。</h3><h3>化国先孝道,传家永正名。</h3><h3>参阅宜都解家冲清河祠家谱,一世祖容公应是康熙平三藩前后迁徙至湖南澧县。后迁回松滋而又迁长阳,四世祖由长阳迁徙至宜都架锅山。明至清初派序紊乱是我族特点,容公事实在张家山原谱上也难查端详。经集体研究认定,宜都解家冲支系与松滋张家山清河祠同宗共祖。</h3> <h3>(二)尽收宗睦族之美</h3><h3>从五峰归来第一件事是,怀着虔诚之心研读《鄂宜都解家冲清河祠家谱》(现代本和光绪本)。现代版为二修新谱,先后历时十年有余。其间得到我张家山青年才俊,张宏宇的大力协助。谱首部分大量内容,摘自由张宏宇提供的松滋张家山老谱。这次与架锅山宗亲的联络方式和信息,也是由张宏宇提供。宜都宗亲为表示感谢,并在二修家谱中用文字作了记载。</h3><h3>解家冲清河祠新家谱 编辑班底雄厚,主创人员文化水平比较高。从《鄂松张家山清河祠族谱》上引用了大量原文,并进行了二次编辑。繁改简,重新分段打标点符号。事无巨细,做了大量调查工作。有些文章后面还标有注解。但由于时代不同,现代人的认知水平与先人不一样。按照家谱是本家族优秀文化载体的标准来看,解家冲新家谱略有瑕疵。</h3><h3>新谱上收入了,《鄂松张家山清河祠族谱》第三册上的序言。此文是我族先人在缺乏史料的佐证下,随意书写之作。“明洪武二年”“明太祖与陈汉王友谅、张东吴王士诚鏖战赣土,公携眷避难”。此句是败笔,属画蛇添足之作。查史料得知,陈友谅在公元1363年10月3日鄱阳湖之战中箭而亡。张士诚公元1367年,兵败被俘亡。洪武二年是公元1369年,“避祸逃难”应是空穴来风。而且,松滋张家山清河祠族谱碑文上没有此句。</h3><h3>解家冲新谱注解,将武侯辖译成官职名称属误读。武侯辖是古地名,在中国现还存在两处叫武侯辖的地名。一处在四川成都 ,一处在陝西汉中。“洪武二十年奉命守禦枝江,同年逝去”这一句有待商榷。明朝的守禦是屯垦的意思,并不是准军事行动和军官职位。治公的生卒年月,在《鄂松张家山清河祠族谱》中没有明确记载。时至今日也没有任何历史文献,可提供有关证据。</h3><h3>一部家谱的成功问世,需要群策群力。除了需要热心奉献的精神,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后期的校对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如《鄂宜都解家冲清河祠家谱》谱首中写到“治公是松滋县唯一张姓”,这句与事实不符。还有在后期打印中有错字,如“大栗树”打印成大票树。采邹的“邹”字写错了,改成了“騔”字。继釗打印成了继剑。兵燹改兵灾,读音和字意完全不一样。需勘误之处不少,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h3><h3>为溯祖源寻祖根,解家冲支系宗亲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走访勘查,对松滋小南海周边的地形地名描述准确。为更进一步佐证祖源,笔者查阅了宜都解家冲清河祠老家谱。</h3><h3>据老谱记载三世祖文选公“居长阳张家台”,笔者认为此句很有价值。古人迁徙有多种原因,为了生存而躲避天灾人祸是主要原因。古时普通百姓生存维艰,目不识丁者众多。而沉淀了几千年的孝道文化,使中国人有一种与身自来的祖根意识。为传承宗嗣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将祖藉地的地名带到新的聚居地。我族安徽广德支系,就是将张家台子带到新聚居地的典范事例。</h3><h3>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得知,长阳、当阳、枝江、江陵、公安均有张家台子的地名。据张家山原谱记载,这些地方都有同宗族人。笔者认为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这应该是先人留下的收宗睦族的密码。通过宜都解家冲支系的事例,说明按字派来确定是否同宗很不科学。笔者大胆推测,与祖藉地有相同地名的地方一定有同宗族人的踪迹。</h3><h3>解家冲老谱记载解家冲支系,为容公四世敦常公后裔。敦常传玉珍,玉珍传相徳兄弟四人。相德四兄弟,传锦江等九人。锦江九兄弟,传崇楷兄弟等一十八人。</h3><h3>崇字辈为八世,解家冲新谱收入的族人均为九世以下部分后裔。乾隆年间三世祖文选次子敦常,由长阳迁徙至架锅山。购田造基繁衍生息,距今已有三百年左右。就解家冲一支,二0一五年统计在册族人有四百四十六人。从老谱上看,五世以上人丁凋零。女性均卒于三十岁之间,男性高寿者稀有。清朝前期的先人,都是在水火之间受尽煎熬。清朝末年,人丁才成几何式增长。</h3><h3>今逢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水流万里终有源,树高千尺全靠根。作为张氏子孙应不忘先祖开创造基的艰难,时刻感恩是先祖赐予我们的生命。我张氏族人正是靠先人遗传的,强健体魄和聪明大脑卓立于世。正因为如此,在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从事各种行业中的张家人无不优秀。</h3><h3>江山代有新人出,</h3><h3>独有张氏冠头首。</h3><h3>子孙兴旺报祖恩,</h3><h3>山花烂漫遍九洲。</h3><h3>此文为集体创作,框架设计人:治公十七世孙五峰张世位。</h3><h3>电脑编辑:治公十六世孙松滋张卜富。文字校对:治公十九世孙松滋张宏祥。执笔人:治公二十世孙张文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