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尽快提高教师素养。我校教师于2019年6月14日参加了在万柏林区河北街小学开展的万柏林区教师素养提升培训。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儿童哲学探究活动的评价问题。</h3> <h3> 杨妍璐,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杭州师范大学儿童哲学研究中心课程部主任。长期从事国内多所幼儿、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工作。</h3> <h3> 这次讲座杨教授从教育评价的历史、内涵与意义,课程评价——儿童哲学的特殊性和儿童哲学评价的质性与量性方式三方面进行讲述。</h3> <h3> 第一部分从教育评价的历史、内涵与意义三方面进行对教育评价进行了解。</h3> <h3> 从课堂中学生的一个问题:“考试是为了什么?”出发,杨教授从尧舜时期的“吾其试哉”到汉文帝时期的选拔到16世纪西方传教士将中国科举传到欧洲带领大家感受教育评价的历史。</h3> <h3> 教育评价的内涵:利用泰勒的“八年研究”解释了四条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提出教育就是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和改进的过程。</h3> <h3> 教育评价的意义: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定盘星。</h3> <h3> 第二部分课程评价——儿童哲学评价的特殊性。</h3> <h3> 评价的困难从教师和教育两个视角认识评价的困难。教师视角的困难是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困难;教育视角则是对儿童、哲学、群体和探究的困难。</h3> <h3> 接着讨论作为课程的儿童哲学该如何评价,也就是怎样进行课程评价。主要方式有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他人与他人意识。</h3> <h3> 第三部分从两方面分析童哲学评价的量性方式和质性方式。</h3> <h3> 儿童哲学评价的量性方式中通过三种测试方法和一个真实案例得出儿童哲学活动是面向整体能力发展的,主要处理三种关系:好知与情、群与己、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关系。</h3> <h3> 最后,儿童哲学评价中的质性评价。从表现型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学习故事三方面进行叙述。论述了质性评价有助于文化与个体特殊性的探索。</h3> <h3> 这次教师素养培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有用的素材,并告诉我们教师们不仅要不断练好教好基本功,还要注意不断激发自己的亲和动机,发现儿童发展的哲学,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