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30年代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一副怎样的脸孔?从模模糊糊的影像中,我甚至看不清楚那些绝世芳华的美人面。只是听说,那个年代的中国影坛是沸腾的,充满传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演员饰演的角色的命运,和自己本人的命运那样接近,简直相像到无法分别的,大概只有阮玲玉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阮玲玉》中,那些在天灾人祸中散佚的电影,又被光影神奇地固定。画面凝固了那一刻的时光,凝固了导演营造出的30年代的美丽。影片的沉静,让人很难联想到,那是中国电影史上辉煌与喧嚣的时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阮玲玉,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她是中国默片时代最伟大的女演员,她身边的同事都是当时中国顶级的知识分子精英,当时她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女星,无人可与竞争,她弃世时,当天上海就有五名少女随她自杀,阮玲玉事业的辉煌与她本质的悲剧恰是人生的两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电影《阮玲玉》里,蔡楚说:“是谁抹灭了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社会。”而我们也可以说,阮玲玉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彩色与黑白的交替、历史与现代的剪切,虚构与纪实的变幻,建构了历史的一种可能。</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她的离开,使她永远美丽、永远不幸,成为彻底的悲剧角色。红颜薄命,只有红颜才有资格薄命,才有资格留给后人谈资,才有资格成为传奇。此刻,我们探讨历史的诸多可能,也只不过是感慨人世,感慨我们自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她,试探到了那个时代新女性生存的边界,她看到那边界之外是虚空,于是她被推动着向前的存在变得虚无。如果不做妻子和母亲,新女性的光荣是什么?</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中国的女性解放其实面对着两层“围城”,一层是社会强加给她们的,另外一层就是性别属性的围城。</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社会松绑之后,女性在解放过程中的自我尊重也是要重新面对的一个问题。而这与西方国家比较激烈的女性解放也不同,西方因为有很强的宗教自制,他们开放或者极端的电影表现是与真实生活分开的,中国人则习惯在要走过头时赶紧回来反思自身,我们习惯把文学作品乃至电影与生活本身融为一体。</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阮玲玉在银幕上所演的都是“新女性”,而银幕下的她却也和所有女人一样有她的弱点,有软弱性,也会有虚荣心。以前的评论习惯把“阮玲玉之死”解释成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悲剧,今天重新看待这个问题,不妨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或许更真实。</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阮玲玉的离世,包含了许多潜在的原因,除了性格因素、电影公司的“冷遇”带来的心理失落、陷入感情风波的精神困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对理想生活的希望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了她对生活的绝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个优秀的演员不论是对幸福的感受还是对悲痛的感受,都比一般人来得更深刻,或许他们没法从电影中类似的角色中走出来,他们被戏中的叙事逻辑所牵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逻辑,这可能是平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阮玲玉如是,张国荣也如是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玲珑七巧忆红颜,玉损香消羽衣落” -----愐 · 阮玲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