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彭铭利画马神韵彰显,引人入胜,在当代同类作品中独树一帜,难有相媲。</p><p class="ql-block"> 彭铭利,1962年出生,湖南省汨罗市人。198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继续教育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广东画院画家、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开明画院画家,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首都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2014年04月作品入选全国第2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金奖,2015年10月作品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2017年08月作品参加香港首届全球水墨画大展。专于工笔人物画和动物画,是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和画马的领军人物,其中他的系列画马的作品在业内评价极高,被称之为用中国画画马的突破性人物。</p>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学院派工笔画家彭铭利:“人贵识性”与“马当人画”!</b></h1><p> 当代画坛有这样一位“隐者”,他为人处事极为低调、从不张扬,但其人生经历却丰富多彩、充满传奇,无意之中竟成“名人”,一度引发舆论关注;其画作在境内外展出时又不时惊艳全场、技压群芳,被誉为当代工笔人物画领军人和“工笔马”急先锋。此人即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当代实力派和学院派工笔画家——彭铭利。</p> <p>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这是彭铭利常说的一句话。的确,他的人生是十分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阅历给予他的,不仅是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曲折,更是艺术的炼狱、创作的源泉。他早年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人、教师。恢复高考后,随即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接受系统、专业的美术教育,正式开启绘画之路。但这条路于他而言,却是异常艰辛的。大学毕业后,为了潜心创作,他只身来到珠海西部的一个偏远中学任美术教师。不成想,若干年后,他竟由这一选择而成了媒体关注的“话题”人物。原来在2011年他到北京学画深造,因超出规定时限未归,相关部门责令其主动辞去教职。此时,他已是广东画坛名副其实的实力派,是全省唯一一位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得主。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特殊人才要不要特殊对待”、“为艺术放弃工作值不值得”等现实拷问,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不少媒体纷纷跟踪报道。最终,他毅然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而放弃了所谓“稳定”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画家。</p> <p> 思想永远是艺术的孵化器。彭铭利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学者型的画家。与之交谈,缺乏一定的美术修养和知识储备,往往会“捉襟见肘”,无言以对。他精通画史,思接千载,视通中西,惯于从美术史演变的历程中梳理当代美术发展的新趋向,从中西绘画的比较中阐发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思路,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尤为感佩地是,他才思敏捷,学识宽博,涉猎甚广,除美术学科之外,其对历史、政治及国际局势等,也均有独到之见。甚至就“中美贸易战”、“台湾问题”等时政热点,都能足足谈上两个小时,观点新颖,论之有据,切中紧要,微言大义,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肃然生敬。翻开美术史,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大师,无不是“胸有点墨、心怀格局”之人。而此道在彭先生身上,恰为显见。</p><p><br></p> <p> 忽视传承的艺术,必然是缺乏根基的。彭铭利的工笔技法是脱胎于传统的,师法圣贤、与古为徒,始终是其秉持的不二画道。他是“技近乎道”、“艺通乎神”的信仰者,恪守“以线造型”这一工笔画之根基,为了强化线描技法,遂在临习古画上用力极深。其临摹的道教画经典《八十七神仙卷》,长8米、宽0.85厘米,并参考《朝元仙杖图》及《永乐宫壁画》精心修复了原作上下残失部分,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为业界所盛赞;临摹的另一经典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长达4.5米、宽1.2米,气势宏大,神态精妙,为当代古画摹品少有之上乘之作。而精湛扎实的线描技法,也正为彭铭利探寻当代工笔画新路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当代工笔画创新,路在何方?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不外乎从“古今融合”和“中西贯通”两个方面找出路。彭铭利虽精于传统,却是极具时代感的画人。他对时代审美趋向的理解和把握很深刻,也很独到,时常能在喧嚣背后找到一份内在的宁静,在繁华之中保留一份难得的沉思,这无不使其画作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哲理思辨。同时,他又是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运用到绘画领域的践行者,2000年应德国法兰克福艺术家协会之邀赴西欧九国访问和考察后,成功实现了自己绘画风格的转变,在承继中国工笔画传统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绘画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要,并创造性地将西画的光影技法有机融入创作之中,用线精准细腻,用色清新典雅,布局灵动神妙,气息沉静贯通,形成融汇工笔传统、中西审美与个人面貌于一体的独特画格。</p> <p> 人物画难在神妙,贵在识其天性。彭铭利笔下的人物都是有生命的,从中可以读到性情、品味、格调,以及心语思绪、喜怒哀怨。赏其人物画作,总会被蕴含其间的浓郁生命气息和鲜活精神气质所打动、所感染。其画作《苏曼殊》,突破传统历史人物构图法则,以平面构成彰显生命个性,极大提升人物张力,画面凝重肃穆、典雅淡然,入选广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获优秀奖;另一力作《新学年》,画面中一位藏族母亲牵着马,领着骑马的孩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虽沉默无语,却掩饰不住对知识的期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立意新颖独到,画面生动丰富,设色艳而不娇,造型精致传神,在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斩获金奖。最近,他还创作了现代少儿人物《蒲公英》系列,小女孩恬静的眼神与飘舞的蒲公英相影随行,其神志、情趣和心绪跃然纸间,画面纯真而不失气度,格调清稚而不失贵重,匠心独具,自成一格,开当代少儿工笔人物画之新风。</p><p><br></p> <p> 近年来,致力于创新工笔人物画的同时,彭铭利又开始了对“工笔马”的探索。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人物画家为何又要涉猎“动物”题材呢?实际上,他对马早就“情有独钟”、偏爱有加,在其人物画作中就时常出现品种多样、神态各异之骏马。为了画马,他买到了几乎能见到的所有关于马的书籍和图册,系统研究,深层剖析,一丝不苟。同时,还几次奔赴各地养马场写生,少则一月,多则数月,仅拍摄的照片资料就多达十万张。在与马亲密接触之后,他对马的理解愈发深刻了,在他心里马是通人性的,对“工笔马”的探索,本质上就是要“把马当人画”。正是源于这一明确的创作思路,促其“工笔马”画作天然带有了一份内在的灵性,矫健而不失内敛,艳丽而不失素雅,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人性的高贵。同时,又创造性地将“夏鼎商彝”、“秦砖汉瓦”、“唐彩宋瓷”、“明炉清雕”等中国特有文化元素嵌入画面之中,增强了画作的厚重感和沧桑感,使人不自觉地产生穿越历史时空之感,陷入深邃的哲思。近日,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他为新政府办公大楼绘制了两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彭家马”画作:一幅“九骏图”,九马奔腾,步履生风,天地为之激越,寓意新时代的繁荣;一幅“三骏图”,三马伫立,清逸肃穆,凝眸若有思,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p><p><br></p> <p> 熟识彭铭利的人,时常会觉得他是一个充满“矛盾”之人。在绘画创作上,他十分专注和自信,甚至有些“任性”,不管与谁探讨美术问题,他从来坚持己见,不做妥协;而在生活上又是随性之人,喜交友、善言谈、懂幽默,同时也抽烟、喝酒、吃肉,性情豪爽,洒脱大方,从不斤斤计较,瞻前顾后。在他身上,艺术家气质与“学者范儿”、“侠士之风”三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别有兴味,耐人细品。</p> <p> 但凡认准的路,就要坚定走下去,还要走到极致。这是彭铭利的人生格言,也是艺术信条。几十年来,在探寻工笔画创新这条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他早已找准了方向,迈出了步伐,也跨过了一道道沟壑,翻越了一个个陡坡。但艺无止境、未有穷期,前路也并非都是坦途大道,未来留给他的,依然是探求者所必须兼具的持之不懈的信念、技诣精进的执着和砥砺前行的韧劲。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守住探求者的品格,脚踏实地,超越自我,相信彭铭利定会走出一条不负众望的当代工笔画探索新路。</p><p>(作者系中央“马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王浩雷)</p> <h3>《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肖像 </h3><h3> 212x130cm 绢本 水墨 </h3><h3>彭铭利老师历时四年,前后三稿,高'度听起国内著名屈学专家意见和建议作成第三稿,个中辛苦自不而言。。此件作品着重体现了其壮年时代的诗人人生中富于理想而屡遭排挤,不屈不挠,忍辱负重的浩然之气;兼大政治家和大诗人风度,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以及文学家的的智慧,通过其服饰,色彩,背景衬托其高贵、儒雅、浪漫之诗人本色。画面高古感更浓郁,更贴合那个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