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父亲是山西省平遥人,儿时家境贫寒,只读了小学,之后便在城里亲戚家当伙计,生活艰辛。1942年参加了当时活跃在平遥、介休一带的平介游击队,从此便跟着共产党出生入死地与日本鬼子战斗在丛林中、青纱帐,后任游击队队长。1949年随西北野战军一路征战解放大西北,最后留在了天水军分区工作。</p><p> 父亲一生特别喜欢读书、藏书。在我的记忆中,家里书架上放满了各种书籍,有马列著作、军事、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感觉家里像个小型图书馆。</p><p> 50年代初天水军分区选派两名干部到省委党校参加为期两年的学习,当时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拔,父亲名列前茅。文革前夕父亲转业到天水地区人民银行任第一副行长,主持工作,父亲便把他珍藏半生爱不释手的近千册书籍搬到人民银行的办公室。不久文革开始,父亲理所当然被作为走资派打倒,轮番批斗,惨遭毒打。连他心爱的近千册书籍也未能逃脱造反派的魔爪,被查抄没收。父亲晚年每每念及此事都痛心疾首,那种感觉比丢掉金银珠宝还要难过。</p><p> 父亲涉猎广泛,我们经常听到他博览群书,针砭时弊的独到见解和远见卓识,在当时的军队、地方干部中并不多见。</p><p> 父亲仗义,大概是大半生军旅生涯所致。儿时与父亲出生入死的老战友经常从山西到我们家来,每次都给我带许多好吃的东西,有一次战友来,父亲便领着一家人到照相馆照相,当时不解其意,后来父亲说:你朱叔叔家没有孩子,原打算把你送给他们家的。此后每说到此,我便会恶狠狠道:只要把我送出去,我一辈子都不会认你们的。今年上半年和当年一起参加工作的小姐妹们聊起父亲,说到父亲的人品如何好,1976年天水地震那天,这位小姐妹恰好在我们家,父亲二话不说一把把小姐妹推到了桌子底下,而我却站在房间里不知所措。</p><p> 父亲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因为健康原因,70年代便离休在家,看到家里有缝纫机闲置,母亲只会缝纫,不会裁剪,父亲便买了本裁剪书,自打父亲学会裁剪我们家便热闹起来,亲戚朋友,左右邻舍都到家里让父亲裁衣裤,母亲便把裁好的衣裤一次做好,从此我们家便成了义务裁缝店,甚至不认识的人也慕名而来,我们做子女的嫌打扰,便劝说父亲推脱,但父亲依然如故,拖着病体乐此不疲的展示着他的裁剪手艺。记得一次有人到家里来,拿着父亲裁好的衣裤说把缝纫机搬到他家里做,父亲也满口答应。我们家50年代便有了电熨斗,自行车,自行车是飞鸽牌,记得上面有国民党的党旗,搬到四合院,便是大家的公用品,每当邻居家来借,父亲都爽朗热情的答应,从不怠慢。</p><p> 父亲倔强、严厉,对子女要求严格。我小时候比较调皮,经常和院子孩子打闹,一旦有邻居家孩子告状,父亲不问青红皂白,抬手便打我,然后安抚邻家孩子。记得父亲经常用鞋底教育我哥,儿时父亲在我们心目中是恶魔形象。</p><p> 父亲虽然严厉,但不乏柔情似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社会上便流行喇叭裤,我便要求父亲给我做一条,记得裤子颜色是咖啡色夹白色条纹,穿着喇叭裤上班,看到小姐妹们投来羡慕的眼神心里甭提有多得意了。一次我看到一款图片上的衬衣款式漂亮,但工艺复杂,便要求父亲给我裁剪,但母亲缝纫时线没走直,便一次次的要求父母改进,他们便按照女儿任性的要求进行着一次次的修改,直到我满意为止。</p><p> 父亲一生热爱学习,喜欢读书,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坚持不懈,因此要求我们子女认真读书,积极进取,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都需要有知识有才能的人。且让我们读史记、资治通鉴。晚年时还给我们一人买了一套马恩列斯著作,但我们都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我们子女读的书加起来也没有父亲一生读的多,如今想起很是汗颜。但我们兄妹在工作中都先后接受了不同程度的继续教育,我姐70年代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改革开放初期,便报名参加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大专毕业,当时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听课就把孩子寄放在邻居家,风雨无阻,最终取得了大专文凭。我哥参加工作后,1979考上大学,我也在工作之余通过学习取得大专文凭。</p><p> 如今我也是儿孙绕膝,看着孙子的成长,回忆父亲当年教育引导我们的言行,感觉正印证了作家龙应台的话,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我的父亲就是不善于倾吐的人,而我们也一直无心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晚年父亲体弱多病,脾气也越来越不好,但我经常是针锋相对。父亲无非是让我们坚持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直到年岁渐长,工作中遇到坎坷、困难,才体会到父亲的苦衷。都说父母的高度决定子女能走多远,在父亲严厉、苛刻的要求下,我们儿女磕磕绊绊的走完人生的大半,也在各自的工作中小有成就,但我们却从未认真倾听父亲对儿女的严格要求,当年若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们做子女的应该飞的更高、更远。如今想来,满是惭愧和内疚。</p><p> 父亲离开我们25年了,但他热爱读书、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品质是我们儿女一生享用不完的精神财富。</p><p> 父亲节临近,记录父亲生前生活点滴,旨在缅怀父辈的优秀品质,激励后人,将好的家风、家教世代传承,发扬光大。</p> <h3>解放初期的父亲</h3> <h3>父母亲的结婚纪念照</h3> <h3>父亲和我的三叔在解放大西北的征程中相逢于定西</h3> <h3>解放前夕父亲和他的战友们</h3> <h3>1954年父母亲和我大舅在西安留念,中间的孩子是我姐姐</h3> <h3>1984年我们家的全家福</h3> <h3>父亲所剩无几的书籍和书页里的签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