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滦州第三实验小学</h3> <h1><b> 6月14日的七一建党节庆祝活动中,小龙人的精彩表演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表演场地内外,甚至是学校护栏墙外,观众的掌声赞叹声连成一片。孩子们以近乎完美的表演为党的98华诞献上一份厚礼。</b></h1> <h1><b> 当你看到20多米的高空长龙飞舞盘旋时,当你惊讶于30多米的绿色巨龙上下翻腾跨越时,当你享受群龙涌动金鳞闪耀威武雄壮时,当你看到小甩龙憨态可掬灵动飞舞而心旷神怡时,你是否想过孩子们的这个成长过程的那些艰辛与苦痛。</b></h1> <h1><b> 都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我们从谋划开始,到今天的精彩亮相,仅仅用了40天。四十天里,我们听到了生命快速拔节的声音,我们感动着师生们坚韧不拔的气势,我们看到了绿色教育的生机勃勃。</b></h1> <h1><b> 四十天前陈宏杰、董亚辉两位体育老师带着迷茫的眼神来找我,需要选一个体育特色项目参与秋运会入场式的展示,我提了几个要求:1、纳入大课间,内容与现有的武术操、腰鼓成为系列,属于传统文化传统体育项目。2、适合孩子成长,锤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团队精神体现合作意识。3、要做就做最好,必须高大上。绝对不能单纯为了展示而训练,而是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b></h1> <h1><b> 方向一定,他们瞬间想到了“舞龙”。我问可以做好吗?他们说试试,我说给你们一周机会,让我感觉到你们一定能做好,学校才会设立这个项目。两位老师信心十足:一定用行动来回答!</b></h1><h1><b> 一诺千金,其实他们为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奋进路。</b></h1> <h1><b> 两个体育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开始了艰难的训练旅程。没有经验,无处可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别人还迷蒙在梦乡时,他们已经到了操场,和孩子们摸爬滚打。别人吃完晚饭悠闲遛弯时,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刚刚回家。烈日下,汗水蒸发了一次又一次,黝黑脸上的坚强带给孩子们力量。周末、假日也照样默默训练着,无怨无悔。</b></h1><h1><b> 这就是奉献!正是凭着这种奉献精神,他们创造过三小体育史的奇迹,仅用一年时间就逆转了去年市春运会零分的局面,今年以全市第七名的成绩,荣登红榜。</b></h1><h1><b> 今天,陈宏杰、董亚辉老师,带着新的挑战又出发了!</b></h1> <h1><b> 目标确定后的每天清晨和晚上夕阳西下之时,我总能看到一串串学生们,他们用一根粗绳连在一起,绳子上拴着十来根木杆。远远看去,翻腾跳跃,撒腿飞跑,不时有孩子绊到后倒下一大串,我被这场面逗的笑出了声。看到他们哈哈大笑爬起来继续跑跳跃,那种兴奋感染了我。心中瞬间勾勒出一副画面。。。</b></h1> <h1><b> 整整两天时间,我沉入网中,研究龙文化,探寻舞龙的体育元素,分析这个项目对学生发展近期的和长远的影响,论证可行性。在做好了充分的功课后,浏览多家网上舞龙道具的店铺,最终成功从网上购买了“国标三号”舞龙道具。商家屡次三番提醒,小学生应该用儿童款,我底气十足告诉他,我们的学生做的是体育项目不是玩玩具。</b></h1> <h1><b> 一个团队要有标志,对,要设计队标。又是两天时间,队标问世:身穿唐装佩戴三实小校徽的小龙人开心的奔跑造型。学校舞龙队有了自己的名字:小龙人舞龙队!</b></h1> <h1><b> 第一条龙到货啦!孩子们欢呼雀跃,帮着老师安装,看到他们轻轻抚摸着长龙,笑靥如花,我内心一片温暖。我们做的是教育,唤醒灵魂的工程,他们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决定对他们都有着长远影响,每一个活动必须保证他们的身心在健康中成长。</b></h1> <h1><b> 道具摆在一边,孩子们是舍不得用的,仍然用拴着绳子的棍子练着技术。直到几天后艺术节的舞台上,第一条龙终于亮相,虽然动作还不连贯,配合还不默契,但那种认真劲已经赢得了掌声。</b></h1> <h1><b> 之后,鸡冠山生态园董事长武铁友得知学校要成立舞龙队时,主动担起了舞龙道具的配备任务,孩子们得知消息,更加群情振奋。迎着黎明来,踏着星星归,他们一直在坚持着,十多岁的孩子舞动着国标三号龙,汗水无数次湿透衣衫,脸上让人看到的却是坚强,十来个人配合默契,步调整齐,给人一种同舟共济的豪迈。他们长大啦!!!!</b></h1> <h1><b> 越来越多的孩子羡慕起小龙人,那羡慕的眼神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望着别人手里的“小人书”时就是这眼神儿,这是我心最柔软的地方。</b></h1><h1><b> 上网搜索,在舞龙文化中终于找到一种可以一个人用的舞龙道具:甩龙。一条绳索拴着几斤重的龙头,带着六米长的龙鳞身。效果犹如彩绸舞。果断出手,20条。</b></h1><h1><b> 甩龙道具买来了,可体育老师忙于训练大龙无暇顾及研究甩龙。道具闲置了几天,称学生不会甩,甩不动。真的有点激怒我了,还真有咱办不到的事?</b></h1><h1><b> 我拎着一条就去了操场,研究着握法,转法,开始试着甩动,第一次没转两圈就把自己绕里面了。不服气,望着它,那对大鼓眼珠好像在嘲笑我,就跟办公室里偷窥我的那一双双嘲笑的眼神类似。只几分钟时间,我看出了窍门,满血复活,出手就是圆满,小甩龙在我手上学会了翻飞,我试着变换着舞动的花样。成功啦!</b></h1> <h1><b> 集合四五年级孩子,一个一个试,两次机会,成功者留下。就这样四十多人组成了甩龙队。</b></h1> <h1><b> 体育老师从网上搞来一份视频:高空舞龙!!当他们羡慕的眼神还没还原时,我又在网上翻腾,第三天拍的两条30多米长的高空甩龙到货。陪着孩子们玩去吧!</b></h1><h1><b> 平台铺展,舞台搭建,道具齐全。你们尽展才华吧。孩子们需要你们这样兢兢业业的教练!</b></h1><h3></h3><h1><br></h1> <h1><b> 离庆祝党的生日还有一周,团体舞龙队队形仍然散乱,我也投入到训练之中,指挥着摆造型、跑点位,调换人选。为甩龙的孩子亲自做个示范,此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团体操教练,忘记了自己超过半百的年龄。</b></h1> <h1><b> 看到操场上舞龙场景总觉得缺一种颜色。仔细想想:绿色!一条19节30多米长的巨龙在离庆祝活动还有12小时的时间,又飞进了逐梦园。让孩子们更加兴奋无比,为了竞争巨龙龙把,他们都认真表现着。真的不愧是龙的传人。</b></h1><h1><b> 他们帮着安装调试后,抓紧排练,夜晚才回家,早上六点又到校,演出开始啦!</b></h1> <h1><b> 一个“小龙人”兴奋地说到:舞龙,曾经只是我朦朦胧胧的一个梦,今天,当我拿起龙杆尽情舞动时,我与龙融为了一体,我与团队融在一起,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我们似乎化身为龙头、龙尾,我们愿做金光闪闪的鳞爪,舞动出巨龙的气势磅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b></h1> <h1><b> 有个画面每天都重复在我眼前,一个五六岁小男孩孤单的在主席台边上游离、玩耍,有时躺有时坐,有时在台上似睡非睡。与训练场面有点不协调。原来这是体育老师陈宏杰的孩子,我忽然联想到,他每个学期都是早晨到校训练,夜晚训练结束才回家。这个孩子就一直跟随着他,也就是说孩子每天六点前都要跟他到校,晚上才能跟着他回家。一种无奈油然而生,作为老师助力了别人孩子的成长,却放养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情怀!</b></h1> <h1><b> 舞龙队的建立,为学校带来很大变化,不单单是一个体育项目的入驻,更重要的是团队精神的加强。表演场上的同舟共济自然不必说,单说那些幕后的故事就让人动容。每天早晚两次训练的时间里,师生们在跳跃奔跑时往往忽视旗座旁的一个团队,这是一个后勤保障小组,老师们轮流执勤,他们每天把针线、刀子剪子、蜡烛火机、胶带摆在一边,随时对道具进行修理,认真细致到把绸缎布的边缘都用燃香烫制。怕龙角不耐磨,有的把自己丝袜套上边,有的剪裁缝制个小布套罩上面。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着道具,把不足之处加以修改。保证达到效果最佳。</b></h1> <h1><b> 舞龙活动中,小龙人们似乎真的长大了,他们用细小的事情感恩着老师,感恩着学校。一天早上,我发现一个黑黑的小男孩比我还早到校,在门口等到我,“校长,你的快递”。那种表情就像自己孩子主动为家长干活那样自然、亲切,让我心中涌起一团温柔。</b></h1><h1><b> 这次训练中,家长不再找学校闹事,没有门口骂街现象,极力支持着孩子们。</b></h1><h1><b> 是啊,教育是一朵云推动一片云的事业,最后融为一道空中彩虹,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定然为我们的下一代撑出一片晴朗的天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