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窑湾古镇历史遗存点滴

蒋桂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湘潭县古城一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潭从南北朝开始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伟人、巨匠灿若星辰——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文化名人齐白石,一代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著名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都诞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窑湾全景一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窑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晨曦中的石嘴垴、湘江岸上钓鱼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窑湾古镇</p><p class="ql-block"> 湘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窑湾街道,曾因水陆交通方便而逐渐成为湖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以稻米、中药材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在明清时十分繁盛,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清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 湘潭市旧城改造将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范围以潭宝汽车站、唐兴桥为中心的周边一定范围。即东、北以新马路相邻的道路红线为边界,北部在泄洪渠水体处则以十万垄大堤为界,西至杨梅洲大桥,南至窑湾河街的南边缘,总用地面积41.53公顷,涉及到窑湾社区和唐兴桥社区,共有4277人。</p><p class="ql-block"> 规划在严格保护街巷传统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历史环境要素,发挥街区的优势,突出特色,将窑湾建设成为整体风貌格局保存较好,富含湘潭文化内涵、反映湘潭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通过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的建设,对于优化湘潭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传承和提升湘潭文脉,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度挖掘城市文化,释放新的空间活力,吸纳周边区域经济要素,繁荣区域商业和旅游产业,促进湘潭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窑湾观日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泽东主席在窑湾学徒时的住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陶 侃</b></p><p class="ql-block"> 陶侃:汉族,东晋名将,别称陶士行、陶士衡、陶公、陶荆州、陶威公、陶牧,</p><p class="ql-block">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p><p class="ql-block">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东晋都督陶侃之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何腾蛟</b></p><p class="ql-block"> 何腾蛟(1592年-1649年),字云从,贵州黎平府(今贵州黎平)人。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广总督,与李自成旧部农民军的合作,共同抵御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湖南,他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1648年反攻,收复湖南大部。后在湘潭兵败被俘,遇害于长沙。有《明中湘王何腾蛟集》一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明将军何腾蛟之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湘潭大唐兴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湘潭大唐兴寺,位于陶公山下,始建于晋代,原名石头寺,有近1700年悠久的历史。改名大唐兴寺则与禇遂良的名字紧密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禇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浙江钱塘(杭州)人,649(贞观二十三年),受太宗李世民遗诏辅政。高宗(李治)即位,封河南郡公,世称“禇河南”。禇遂良为官清正,忠于职守,深得唐大宗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徽六年(655年),禇遂良因力谏(劝阻)唐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未果,还笏辞官,几乎被杀,被贬为潭州都督。面对湘潭秀丽的江南景色,花甲之年的禇遂良某日登陶公山游石头寺,看到寺宇宏伟,触景生情,面对长安,为大唐王朝由兴到衰悲愤不已,于是援笔题写遒劲有力、丰腴大气“大唐兴寺”四字,石头寺自此改称大唐兴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禇遂良的官声书名,大唐兴寺在唐代以后成为全国、湖南、湘潭最负盛名的古刹,为唐朝中后期佛教,特别是湖南佛教的主要寺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唐兴寺院改建为唐兴寺学校和湘潭市自来水厂,仅留汉白玉材质“大唐兴寺”石额嵌于校内旧殿门楣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5,湘潭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尊重历史,恢复大唐兴寺,填补湘潭市文化古城悠久历史当中所留下的空白。经湘潭市、湖南省党、政及宗教主管部门批准,同意恢复大唐兴寺。2019年,迎请圣辉大和尚为大唐兴寺方丈,领导大唐兴重建恢复工作,重振湖南律宗道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晋朝古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唐兴寺照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照壁</b>(后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石嘴垴高压电线过江铁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望衡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望衡亭小记</b></p><p class="ql-block"> 壶山,矗立于湘水回环之江干,以似壶而名。又因东晋名将陶侃在此驻军而称陶公山。山之下有石高数十丈,拥沙而起,为陶公之钓石,亦以色赤而呼锦石,又以类马蹄而名马蹄石。</p><p class="ql-block"> 石上旧有两亭,传为陶公所筑,一以望岳,一以钓鱼。唐时此处则为湘江亭,李群玉、郑谷、孟宾于皆有诗。韦迢曾在此以“湘潭一叶黄”与杜甫相唱和,故后又有黄叶亭以为纪念。明、清间则有观湘楼,是为嬗递。</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七年(1928),湘潭拓街,工事既毕,举事者举废兴文,倡建此亭。四年而后,始克告成。垒石为楼,以求永固;以望衡名之,意踵前贤。</p><p class="ql-block"> 又过七十二年,再辟蹊径,亭林相得,于斯为盛。秋高气爽,登楼而望城市新而衡岳近。洲渚横江,平沙静碧;渔舟弄晚,行人游憇;临风歌啸,此乐何极。</p><p class="ql-block"> 二00四年九月立</p> <p class="ql-block">1928年,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王振寰将军,其时驻军湘潭县,为湘潭县古城拓街,重建望衡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王振寰将军的衣棺塚。</p> <p class="ql-block">窑湾古镇有“<b>江山胜迹</b>”摩崖石刻,宽16米,高3.6米。由王㨗俊题字,朱德裳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潭宝公路窑湾汽车站</b></p><p class="ql-block"> 潭宝公路,320国道湘潭至邵阳段公路,1922年开始筹备,1928年6月12日竣工全线通车。</p><p class="ql-block"> 潭宝公路建设背景。湖南继1920年兵灾和粮食歉收后,1921年复遭春荒夏旱,辰溪、溆浦等34县的饥民共约百万以上。省议会部分议员乃与外籍牧师组成“华洋义赈会”,商讨以工代赈修筑公路之策,由当时湖南督军赵恒惕领衔主办,修筑久议未行的从湘潭经永丰(今双峰县永丰镇)至宝庆(今邵阳市)的潭宝公路。</p><p class="ql-block"> 建设情况。1922年4月,华洋义赈会设潭宝路工委员部,公推中方人士曾约农(双峰人)、袁家普与外籍人士饶伯师、任修本(译音)等9人董其事,聘英人威尔逊(一作赫兰思)、格兰惠和中国余籍传、欧阳镜寰为工程师。机构与人选就绪后,一面开始勘测,一面派人分赴各灾区招工。是年5月,路基工程迅即开工,至1924年6月,(湘)潭(湘)乡2县城间路段的桥、涵、路基工程完成,而赈款已告罄,工程暂停。11月,赵恒惕委湘西善后督办叶开鑫续办潭宝路一切事宜,叶乃在其管区内加征盐税附加以作筑路经费,在湘乡成立工程处,继续分段施工。</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湘乡县城至永丰段通车。同年夏,唐生智出任省主席,乃改由湘中汽车路局接办潭宝路未完工程。翌年6月12日,潭宝公路全线竣工通车。潭宝公路全程172.83公里,三易机构,历时6年,前后耗资共140万银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潭宝公路汽车站和纪念碑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窑湾潭宝公路湘江轮渡渡口</p> <p class="ql-block"> 湘潭市窑湾古镇唐兴桥</p> <p class="ql-block">窑湾古镇,石嘴垴至潭宝公路汽车站街道拆迁重建后的街景。</p> <p>昔日窑湾街道通往杨梅洲的轮渡码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雷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济民祠</b></p> <p>昔日繁华喧嚣的窑湾街道,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被征地拆迁,以下照片是现已无人居住的民宅和荒废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居民老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破败不堪、最原始的木架竹壁屋</p> <p class="ql-block">昔日鸡犬之声相闻,现在已经人去楼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湘潭市自来水一厂取水泵房</b></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摄于20世纪30年代,非本人拍摄,系从网络下载,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附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湖南湘潭市湘潭县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19-11-12 </p><p class="ql-block">  湘潭县境内荆洲老虎坑、锦石乡堆子山发现大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属湘中四大大溪文化遗址),从这里收集的彩绘陶器等文物,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县内先民已由狩猎、采集活动,进入畜牧、水稻生产阶段,形成定居。</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境内出土的文物较多,其中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是九华桂花村船形山出土的豕尊和青山桥镇高屯村老屋出土的窖藏尊、鼎、觯、锸、爵、钟等青铜器。青铜器的种类、形制和纹饰工艺,说明境内先民已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懂得酿造技艺,尚祀神饮酒和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县域属楚国。隶长沙郡。境内已使用铁制工具,饮食具“饭稻羹鱼”特点。秦灭楚,置临湘县,今县地属临湘县,隶长沙郡。</p><p class="ql-block">  西汉,析临湘置湘南县(东汉为湘南侯国),治所在今石潭镇古城村,今县地分属湘南和临湘县,隶长沙国。</p><p class="ql-block">  三国吴太平二年,分临湘立湘西县,今县地分属湘南、湘西县,隶衡阳郡。晋,湘南、湘西隶属关系未变。南朝齐建元二年(480),湘南县废。今县地分属湘西、湘乡、新康县。梁天监年间(502-519),分阴山县立湘潭县,湘潭县始立,县地多在今衡东县境,治所在衡东石湾附近,隶湘东郡。</p><p class="ql-block">  隋开皇九年(589),湘潭县域扩大,将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县并入,今株洲县凤凰山以北部分地域亦属湘潭县。衡山县域亦扩大,湘西、湘乡县、新康县部分并入。今县地属衡山县,隶潭州长沙郡。</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八年(749),湘潭县大部划属衡山县,衡山县北部划属湘潭县,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镇),隶潭州。至此,县境初定,名地相符。是时,碧泉潭涌泉,利于灌溉。湘潭、易俗河等港口,利于船舶停靠。刘禹锡、杜甫等著名诗人,至此多有诗作,中原文化影响益深。</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时期,县域属马殷楚国,隶潭州长沙府。易俗河商业发达,设置场馆。</p><p class="ql-block">  宋代,湘潭县隶荆湖南路潭州。县人开采金矿,开垦山田,扩种水稻。株洲商业兴起,开征酒税。</p><p class="ql-block">  元符元年(1098),湘潭县析出2乡、长沙县析出5乡置善化县。南宋,县治移至 湘潭市观湘门直街,设立学堂。崇安人胡安国从荆门移居县域,筑碧泉书堂讲学,《春秋传》撰成,创湖湘学派,开一代学风。</p><p class="ql-block">  元贞元年(1295),湘潭县升为州,隶湖广行省潭州路。元末,人民不堪重负,湘乡人易华据境内乌石寨起兵反抗。后为陈友谅农民起义军参政,抗衡朱元璋。</p><p class="ql-block">  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平湘潭,其部杀易华于乌石峰下,并大肆屠戮,湘潭县幸存20053人。湘潭复降为县,隶长沙郡。此后,县民多从江西迁入,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渐繁。</p><p class="ql-block">  湘潭成为湘江交通枢纽,县治筑城,工商业发达,易俗河成为著名米市。</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六年(1649),清军入城,杀明督师大学士何腾蛟,并“以邑人多贰于圣朝”,下令“血洗县城”,全城幸存者不满百人。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清,占领县城。清康熙十八年,清军复定湘潭,兵戎蹂躏,境荒田20余万亩。清咸丰四年,太平军袭占县城。曾国藩以侍郎督师专征东南,治兵衡阳,倚湘潭为饷源,其后筹饷皆取自湘潭,且大新县城。自此,沿江十余里,商贸繁荣,城中街坊街总,楼宇整峻。时称天下第一壮县。</p><p class="ql-block">  1905年,湘潭辟为寄港地,外国商品涌入,民族工业、手工业受到冲击。同时,县内效兴洋务,电话、电报事业始兴;株萍铁路、粤汉铁路长株、株渌段建成;西医随教会传入;废除书院,兴办学堂,数十名青年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术。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南首先响应,10月27日,湘潭宣布反正。</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p><p class="ql-block">  民国3年(1914年),湘潭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撤道,隶湖南省。民国27年(1938年),隶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1944年),县城沦陷,日军在县境四处扫荡,到处奸淫、烧、杀和掳掠,湘潭县死伤13万余人。民国34年(1945年),日军向驻潭国民革命军缴械投降。</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三团进驻湘潭县城。11日,南下途中组建的中共湘潭县委率干部百余人抵城,宣布湘潭和平解放。县域隶长沙专区(1952年,长沙专署改名湘潭专区,县域隶湘潭专区)。13日,中共湘潭工委与中共湘潭县委合并。22日,县人民政府成立,接管旧政权,开展筹粮支前,清匪反霸,安定社会,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恢复生产。1950年,县城关区析出,建县级湘潭市。此后,县内开展减租退押,开始土地改革,试办农业互助组,镇压反革命,着手兴办地方国营企业和区、乡供销合作社,动员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p><p class="ql-block">  1951年,株洲镇及太平桥等7乡从县境析出,建株洲市。同年,开展土改复查,至1952年结束。</p><p class="ql-block">  1959年,析出五星、卫星、星星、上游四个公社及红旗公社的一部分和雷打石镇入株洲市。1968年,析出韶山区建省属韶山特区。</p><p class="ql-block">  1996年,湘潭县面积2512平方千米,人口约112万人。辖14个镇、8个乡:易俗河镇、云湖桥镇、中路铺镇、石鼓镇、石潭镇、花石镇、河口镇、青山桥镇、杨嘉桥镇、茶恩桥镇、姜畲镇、射埠镇、梅林桥镇、谭家山镇、乌石乡、分水乡、白石铺乡、龙口乡、响水乡、响塘乡、排头乡、锦石乡。县政府驻易俗河镇。</p><p class="ql-block">  2000年,湘潭县辖15个镇、7个乡:易俗河镇、梅林桥镇、谭家山镇、中路铺镇、茶恩寺镇、河口镇、射埠镇、花石镇、青山桥镇、石鼓镇、姜畲镇、云湖桥镇、石潭镇、杨嘉桥镇、乌石镇、响塘乡、响水乡、分水乡、排头乡、龙口乡、锦石乡、白石乡。</p><p class="ql-block">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湘潭县常住总人口1061269人,其中,易俗河镇58172人,梅林桥镇47487人,谭家山镇46631人,中路铺镇57422人,茶恩寺镇40236人,河口镇43509人,射埠镇59153人,花石镇51372人,青山桥镇40091人,石鼓镇44279人,姜畲镇53140人,云湖桥镇58708人,石潭镇67822人,扬嘉桥镇59317人,乌石镇34006人,响塘乡56182人,响水乡62101人,分水乡33868人,排头乡59584人,龙口乡26278人,锦石乡26377人,白石乡35534人。</p><p class="ql-block">  2007年,湖南省民政厅《关于湘潭县白石乡撤乡建镇的批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白石乡设立白石镇,以原白石乡的行政区为白石镇的行政区域,白石镇辖2个居委会,26个建制村,总面积98平方千米,总人口3.79万人,镇人民政府驻白石铺(即原白石乡人民政府驻地)。</p><p class="ql-block">  2008年,湘潭县辖16个镇、6个乡:易俗河镇、梅林桥镇、谭家山镇、中路铺镇、茶恩寺镇、河口镇、射埠镇、花石镇、青山桥镇、石鼓镇、姜畲镇、云湖桥镇、石潭镇、杨嘉桥镇、乌石镇、白石镇、响塘乡、响水乡、分水乡、排头乡、龙口乡、锦石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