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一次读到关于弘一大师的书距今差不多有30年了。只依稀记得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女儿出生的前或后吧,我先是大腹便便的行动不便,后是坐月子只能宅家,怕我寂寞的先生就投我所好,不时买几本书做我的精神食粮,传记小说《弘一大师》就是其中一本,书是肯定还在的(数次搬家我丢一张纸都要仔细看半天呢),只因为上一次搬家好多书还打包存在老房子里,所以没法查到购书的具体时间。</h3><h3>老实说,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弘一大师——李叔同其人的,可怜我百分百工科生一枚,更没有宗教信仰,虽然酷爱阅读,虽然也会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但知识的盲点是怎么也消除不了的。老实说,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是把大师当传奇人物来欣赏的,“弘一大师——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精神完美结合的标杆性人物!多情至极、浪漫至极、灿烂至极、平淡至极、传奇至极……一生过了两辈子,从红尘里的民国范儿走向青灯下的悲欣交集。”这是我从书上抄来的推广语,至于我的内心,应该是没有认同感的,你说二十五、六岁年纪的女子,正是花样的年华,才刚刚开始的人生,哪有什么减法可做呢?</h3> <h3>再次读到弘一法师的书已是十年后的1999年,记得是参加单位组织的三八妇女节活动,跟团东南五市游,虽说是步履匆匆,在杭州虎跑寺内,居然不经意就走到了李叔同纪念馆的前坪,驻足,凝视,而至惊喜,久远的记忆一点一点被唤醒。《漫忆李叔同》是我这次在纪念馆内购得的关于大师的第二本书,回家细读,大师的生平与传奇又生动起来。书里是大师的同辈、学生等对他的回忆,那些直接经历过的细节描写,读来真的撼动人心。<br></h3><h3>在李叔同先生做音乐、美术老师的杭州师范里,“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完全是为了大师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大师的好友兼同事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做—样,像一样。” 不错,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曾经是潇洒豪放的佳公子,也曾是严肃的名教师,丰子恺、刘质平都都曾是他的得意门生呢。</h3> <h3>灯下夜读《李叔同说佛》,是2008年初的事。打开它,读到很好的八个字:惜福、习劳、持戒、自尊。这是大师在厦门南普佗寺给年轻僧人讲学时说到的,我以为把“持戒”换成“自律”,做为今人的道德准则也没什么不可的。做为大家子弟出身、又曾为人师表的大师,其佛家修为,能赶上他的人怕是不多。简洁的话语里,有前辈大师的经验,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实践。<br></h3><h3>说到“惜福”,大师说起了他小时候在家练字,某次在很大的一张纸上乱写乱画,他母亲看了,没有指责他(他那时还只是5岁的小孩子),只是告诉他,父亲在世时对寸把宽的小纸条都不乱丢掉的。你会想到这是那个年代里天津卫大家族的一个生活细节吗?真的就象他家庭柱上写的对联“非为惜财缘惜福”啊。说到“自尊”,不管是古人还今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得道高僧还是凡夫俗子,都应该持有的吧?大师说他决定出家之时,一个朋友好心劝他说“为什么不做人,却要……”,如此这般,听得先生痛惜啊。但自尊不是别人给的,是自我内心的追求与塑造,就是到了今天,也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人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有他坚持下去的理由。</h3><h3>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次的深度阅读之后,弘一法师从此就长驻在我心了。由衷的钦佩之情,和现在的“粉丝族”有得一拚。从书里读到福建泉州开元寺是大师圆寂的地方,后人也特地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李叔同纪念馆,于是在那年初冬,我趁着公休假的时间特意做了一次泉州之旅,在大师的雕像前,双手合十,虔诚一拜。那不是佛教徒对佛的膜拜,是一个俗人对大师的景仰与崇敬。</h3> <h3>做为“粉丝”的另一个表现,是从此看到与大师相关的书籍能买下来的我都会买下,《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就是我逛书市顺手淘来的,我翻看了一下QQ空间日记的记录,购书时间是2009年。这本书不同于从前读过的回忆录与传记小说,作者是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书里详实生动的资料,让我深深体会了“开卷有益”四个字。<br></h3><h3>也许是这次的品读里融进了我自己红尘打拚20年的况味吧,所以对丰子恺先生的“三层楼”喻特别认同:“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 弘一法师早年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爱,住在第一层楼。中年专心研究艺术,迁住第二层楼。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第二层楼,于是爬上三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从一楼到二楼再到三楼,是从艺术升华到宗教。</h3> <h3>《月印千江:弘一法师李叔同大传》,是我上个月末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的,一见之下目光就离不开了。常读常新的感觉,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就说“惜福、习劳、持戒、自尊”,10年前读过的八个字,再读到,还是喜欢,也喜滋滋的抄在朋友圈里。碰巧第二天是高考,没想到语文的作文题是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旨写篇演讲稿,瞬间感觉自己蛮跟得上时代的,“习劳”,不就是热爱劳动吗?不但有理论储备,而且一直在努力践行。洒扫庭除,家务活里,除了擦玻璃,我可是全包呀,岂止是早起,搞卫生到半夜也是常事。我在朋友圈里是有名的夜猫子,有朋友半是好奇半是关心问我深夜忙什么,我都不好意思说,晚上12点还在洗衣服,说出来你会信吗?如今我这样的家庭主妇只怕不多了吧?在我住的小区微信群里,不时可见大家在找家政服务钟点工呢。我也好奇,家里不到200平米的房子,一月4次服务,家政工来了有挥洒的空间吗?我不喜欢坐在家里看别人搞卫生,所谓“修身,齐家”,当然得事必躬亲。如此好的感觉我忍不住又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回,看着朋友们的点赞点评,没想到和我同“好”的人还蛮多呢。</h3> <h3>掩卷沉思,我终于明白: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读万卷也好,行万里路也罢,生活日常就是你我修炼的最好道场。我不是佛教徒,但对菩萨高僧还是持有礼敬之心的,特别是关于弘一大师,读过他写的书,看过他的传记,甚至电影、电视剧也没错过,多年前还追踪大师的足迹特意到厦门、泉州一游。记得去年重游厦门,我又意外在南普陀寺内瞻仰到了大师的雕像,雕像背后的石壁上 “悲欣交集”4个字也赫然在目。想到大师晚年在这里讲律兴佛,如今拥有小小的一角让世人景仰也是应有的礼遇吧,或许这正是大师期望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