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我终于只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才想起了2019年的高考,从我1979年参加高考算起,淡忘高考我用了整整40年。</h3><h3> 端午节那天,我为年迈的双亲和兄嫂做了一桌菜,开了一瓶超市里最贵的红酒。我们举杯畅饮,大快朵颐,席间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今年的高考。大家不是有意选择了忘记,我想实在是因为今年的高考在我们家无法引起大家的关注。</h3><h3> 我们兄妹仨先后出生于50和60年代,我和妹妹分别早在1979年和1985算是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吧,而我们的孩子有的是在十几年前通过中国的高考并且读到硕士学位的,有的是在国外完成了学业并定居海外的。至于我们的孙子辈们小的还没有上幼儿园,大的还没有小学毕业。可想而知,这些年来的中国高考对于我家来说是一个很难引起关注的话题。</h3><h3> 然而就在最近,总有几个问号老是在我的眼前呈现:</h3><h3> 一、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那谁来探索新的未知世界?</h3><h3> 由于工作的需要,最近连续看了多部BBC记录片,其主演大多为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独自担任,在他们的身上我读到是那种从小发自内心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对大自然矢志不渝的探究,看不到半点功利色彩。从人类起源到宇宙的诞生,从动物语言到人类的进化是否还在继续,每部记录片的主演用他们儿童般的好奇心征服了我的心。这与我们的记录片只见科学不见人的捉迷藏式的幕后旁白说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们恢复高考也40多年了,经济总量也世界第二了,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总是被高高搁置在香火台上缺少地气呢?我也在反思自己: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那谁来探索新的未知世界?</h3><h3> 二、如果高考是从受孕到就业、结婚再受孕的周期循环,那人生的意义何在?</h3><h3> 在中国,我们不乏几代人为了后代能够考取功名而放弃了自己人生追求的家庭。比如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家里至今没有电视机,没有网络,没有电脑,甚至没有手机。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难道还要让人类大脑这个星球上唯一具有创新能力的器官继续充当廉价的信息存储器吗?</h3><h3> 三、为什么最近是由一个父母都是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做老师的乡村教师的企业家在官媒上呼吁“再穷不能穷教师”,而不是官方?</h3><h3> 其实人的本能需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求生,第二层次是求趣,第三层次是求创。</h3><h3> 中国🇨🇳现在的全民高考国情仅仅满足了世界第一人口资源大国每个人的最低层次本能需求,即学习只是为了求“生存”,而为了最大化这个最低层次的需求,不惜动用全社会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来打造名校、名师,用分数给学生和老师排名次,用升学率来创造政绩,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了第二、第三层次更高级的本能需求。于是在与美国较量的时候软肋就暴露无遗啦!</h3><h3>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40年?我们再不让教育回归本真,那么不仅使得我们个人的生命失去基本生存意义,而且会让我们的民族再一次陷入挨打的境地,难怪最近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与美国较量中突然发出了“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感慨!</h3><h3> 其实合法追求功名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全民人人都想仅仅通过考试就可以出人头地,那这就不仅仅是对于年轻人的误导问题了,其错误价值观最终将导致一个民族创造力的衰败,因为信息社会几乎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既有资源,唯有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稀缺资源。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低下,才是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所面临的新贫困根源所在。</h3><h3> 有人说中国的高考还是目前最公平的制度,可是我认为廉价的现代信息技术早已填平了信息鸿沟,而教育思想的严重滞后才是一个民族再一次沦为贫弱种族的真正祸根所在。</h3><h3> 世界都是平的了,你还寄希望于考取功名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