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年徽墨的传承

冰冰有礼

<h3>墨,</h3><h3>黝黑而又神秘,</h3><h3>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h3><h3>制墨人,</h3><h3>用年复一年的岁月打磨着千年的技艺,</h3><h3>用日复一日的艰辛书写着历史的传奇。</h3><h3> 当我走进绩溪上庄的老胡开文墨厂,厚重而又弥久的墨香扑面而来,让我瞬间产生了一种重回历史的感觉。</h3> <h3>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2006年5月,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h3>&nbsp;&nbsp;&nbsp;&nbsp; 历代徽墨工艺源远流长,北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庵等制墨名家名扬天下。其中徽州绩溪县人胡开文,曾为清朝廷监制御用贡墨,因而誉满京城。1915年,由胡开文墨庄所制的“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奖。</h3><h3>如今,在安徽绩溪上庄古镇,胡开文墨业的制墨工艺被传承下来,走进黑色的车间,感受工匠们熟练的技艺,散发着徽墨的飘香……</h3> <h3>生产徽墨的主要原料是松烟、油烟、漆烟或工业炭黑,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h3> <h3>只有每一位制墨工匠们对手艺精益求精的不断追求,才能融合出一块完美的作品,也许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块充满历史与生命的徽墨。当我们用影像去记录他们时,看到的是古老与精湛的技艺,是制墨工匠的艰辛与汗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