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安阳市2019年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区域联片研讨会(高新区分场)进行中,因为可以看直播,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直播观看。</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大家公认、印象深的一节课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绝句》,执教者是高新区银杏南校区的宋欣老师。</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看了一遍,老师们意犹未尽,特意提出:将这节课用文字记录下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连续几个晚上加班,五位老师辛苦啦!</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师:同学们,刚才秦校长在讲的时候,我看大家都竖起耳朵听得特别认真,你们听到了什么?</span></h3><h3>生1:放下手机,活动手指……</h3><h3>生2:那三位名师是谁呢?</h3><h3>师:在刚才的讲话当中,他获得了信息,他产生了疑问。真好!学习就是这样,知识获得的渠道有很多。</h3><h3>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吗?(上课)今天要学哪一课呢?</h3><h3> 生:绝句</h3><h3>师:我又没有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哦,看屏幕,好机灵的孩子。为了奖励你们这些小机灵鬼,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h3><h3>生:好</h3><h3>师:看图猜古诗。注意,是抢答哦,看看谁的反应快,谁的嘴巴快。开始啦,第一个——</h3><h3>生:《村居》《咏柳》《望庐山瀑布》《小儿垂钓》</h3><h3>师:看来,这一幅幅的画还真就是一首首的诗。</h3><h3>(教师板书:画 诗)</h3><h3>下面我加大难度,从这四幅画中任选一幅,说出相对应的诗句。注意,要说清理由哦!</h3><h3>生:儿童散学……</h3><h3>师:与第几幅相对应?</h3><h3>生:与第一幅相对应的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因为纸鸢就是跟风筝差不多,上面画着小孩在放纸鸢。</h3><h3>师:她运用了画和诗中相对应的景物——风筝,真好!谁还有不同的?</h3><h3>生:第一行中的第二个是《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因为上面画着一棵柳树,上面长着好多条柳枝。</h3><h3>师:她关注到了柳树,千万条的柳枝。不错,还有吗?</h3><h3>生:我选的是第二行的第一幅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为它的瀑布流得很长很快。</h3><h3>师:我好像从三个孩子发言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如果从画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我只要关注到它们俩相共同的(特点),真好!关注到相同的景物。(板书:景物)那么,如果抓住诗中的景物,能不能把他变成一幅画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好不好?</h3><h3>生:好</h3><h3>师:上课!</h3><h3>生: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老师您好!</h3><h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十五课的第二首古诗,名字叫《绝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绝”左右结构,左低右高,注意最后的小尾巴要长长的拖开,一起读课题——</h3><h3>生:绝句</h3><h3>师:真好,再来一遍。</h3><h3>师:这首古诗,有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读过,甚至有的小朋友会背,但是今天老师还是要提醒你,在读的时候要把这些红色的生字对照着音节读准确,明白?自己试着读两遍。</h3><h3>生:齐读</h3><h3>师:对自己熟知的东西往往不由自主的就齐读了,是吧?看来大家一遍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是这样吗?所有的都读准了?真读准了?那我来检查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好吧?</h3><h3>师:前两句谁敢读?</h3><h3>生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师:字字吐的清楚,真棒!</h3><h3>生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师:他的声音较前一个洪亮了许多,如果不拖就更棒了!</h3><h3>生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师:多舒服的声音,把掌声送给她。大家有没有注意,在这两行诗当中出现了两种鸟,一种叫——黄鹂,另一种叫——白鹭。这两种鸟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不常见的,你想不想看?</h3><h3>(课件出示)判断一下,哪只是黄鹂,哪只是白鹭?</h3><h3>生:第一幅是黄鹂,第二幅是白鹭。</h3><h3>师:你怎么知道的?</h3><h3>生:因为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h3><h3>师:你瞧瞧,不仅我们同学的名字里藏着学问,这鸟的名字里边也藏着学问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你又发现了什么?(鹂 鹭)</h3><h3>生1:都是鸟字旁</h3><h3>生2:里面都有鸟字</h3><h3>师:你们俩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这是两个会观察的孩子。我觉着会学习的孩子还应该由此想开去。</h3><h3>生3:它们都是形声字。</h3><h3>生4:它们都跟鸟有关。</h3><h3>师:这才叫真正的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不仅有一双慧眼,他更会思考!尤其是这个“鹂”字,你发现了什么?对比这个字形,再看看那个鸟的样子。</h3><h3>生1:鹂是形声字</h3><h3>师:对呀,看看这个字,再对对这个图。</h3><h3>生2:它左边是一个美丽的“丽”,而这只鸟也很美丽。</h3><h3>师:掌声在哪里?其实啊,这只鸟不仅美丽,它的声音更好听,想不想听听?</h3><h3>(课件播放鸟鸣)你想说什么?</h3><h3>生1:它的叫声很清脆</h3><h3>生2:黄鹂的声音就像在唱歌一样</h3><h3>师:瞧瞧,这黄鹂的叫声给人愉悦的感受。看,这两行诗中还有一个带鸟的字,叫——鸣,其实我们仔细看“鸣”字,看看它的左,看看它的右,我好像就能猜出这个字的意思?</h3><h3>生:鸟在鸣叫</h3><h3>师:是呀,所以有这样一个词——鸟鸣,再读。鸟的叫声叫“鸟鸣”,那虫的叫声呢?——虫鸣。是的,蝉的叫声呢?——蝉鸣。那你猜猜,争鸣是什么意思?悲鸣呢?</h3><h3>生:争吵的鸣叫,悲伤的鸣叫</h3><h3>师:是呀,瞧瞧,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这个字的字形,猜出这个字的字义,就可以帮我们扩充出一连串的字义。</h3><h3>师:看,这两行当中还有个极易读错的字,你们读得特别棒,这个个字你们读——“hang”,“一行”是什么意思?</h3><h3>生:一排,横着的</h3><h3>师:之前我们学这个字的时候,读“xing”,组词有?不举手的孩子来说。</h3><h3>生:步行、行人、行走</h3><h3>师:从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是的,都和走路有关系。</h3><h3>(贴字条:据义定音)</h3><h3>师:根据字的意思我们就能判断这个字的读音。</h3><h3>(课件出示)这段话自己读读吧,指名读。</h3><h3>师:第三行谁来读?这么美的诗再大点声就更好了。</h3><h3>师:在这行当中有两个字乍一看有点像,可仔细看看呢差别还是蛮大的,你知道它俩的不同吗?(含 岭)</h3><h3>生:部首不同</h3><h3>生:点(这个同学小小的点都关注到了,真不错)</h3><h3>师:看“岭”这个字,部首是山,据此猜测?</h3><h3>生:和山有关(还指连绵不断的高山)</h3><h3>师:这个字往往组词?(山岭)你猜猜这句诗中有个词“西岭”,应该是什么意思?(西边的山)</h3><h3>师:“含”为什么就和“口”有关系呢?我们看看它原本的样子。</h3><h3>(课件出示)下边像不像一个大嘴巴,正往里面放东西,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说,把糖放进嘴巴里叫嘴里“含糖”。</h3><h3>师:生活中还有一种药片,你妈叫你放进嘴巴里不准咽下去,</h3><h3>(课件出示)这是“板蓝根含片”,这是“复方草珊瑚含片”,这是“咽炎含片”。像这些含在嘴里不准咽下去的统统都叫含片。因此,包含在里面的东西统统都称为——“包含”。</h3><h3>(贴纸条:联系生活)其实孩子们,留心我们的生活,联系我们的生活,能帮我们认识更多的字。</h3><h3>师:最后一行了一起读吧,第二个字读?这个“泊”字在你平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h3><h3>生:泊车</h3><h3>师:什么意思?</h3><h3>生:停车</h3><h3>师:“泊船”呢?——停船,泊就是停,停就是泊,于是产生了这个词——停泊。</h3><h3>师:通过刚才生字的检查和复习,此时再来看这首诗,这些生字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个符号了,已经变得鲜活起来了,再读读诗,留意其中的生字。</h3><h3>师:我们来看看诗中的景物能不能画成一幅画?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现在来做这件事情,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圈出诗中的景物。</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圈出诗中的景物。师巡视(提示学生按顺序)</span><br></h3><h3>师:好,抬头,对照一下,看看和我画的一样吗?我大声地来读读这些景物,不一样的,快把它改过来。黄鹂、黄鹂,预备,走……</h3><h3>生读两遍</h3><h3>师:好极了!那好,我们就来试试,看看这些景物能不能变成一幅画。来,先看第一行。第一行有两个景,一个叫(生答),一个叫(生答)。</h3><h3>师:看了这么久,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黄鹂是怎样的黄鹂,柳树是怎样的一棵柳树,这黄鹂和柳树怎么着就在一起了,会做什么,就这样轻轻地问自己,慢慢地想,你们的头脑中就会渐渐的浮现出一幅画面,不忙,哪怕是一点,两点都可以。</h3><h3>师:这边的孩子在等那边的孩子呢!来,谁来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h3><h3>生1:两只漂亮的黄鹂在一棵翠柳上啼鸣。</h3><h3>师:瞧瞧,有漂亮的黄鹂,有翠绿的柳树,还有动听的鸣叫,画面多完整,表达也准确,掌声送给他。</h3><h3>师:继续。</h3><h3>生2:两个美丽的黄鹂,在一棵碧绿碧绿的柳树上啼鸣,鸣叫。</h3><h3>师:哎哟,他的柳树明显的比前一棵柳树更绿了。继续,你来。</h3><h3>生3:两个活泼可爱的黄鹂站在一棵高高的翠柳上鸣叫。师:哎哟,这棵柳树不仅绿,而且高。是啊,树大招风,人家树大还招鸟呢!。不过第三个孩子的画面当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鸟。</h3><h3>生4:两个美丽的黄鹂,站在翠绿翠绿的柳树上唱歌。</h3><h3>师:。瞧瞧此时的黄鹂,哪还是鸟,他们分明就是(生答:人)。是人,是会唱歌的人,是歌唱家,所以人家不是说“两只黄鹂”,那是鸟。人家说“两个黄鹂”,这里分明把黄鹂当作人来写呀!瞧瞧,不经意间,你们居然发现了这么大一个秘密,掌声送给自己。</h3><h3>师:还有人说吗?我相信相同的画面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感觉、温度都不一样。</h3><h3>生5:翠绿翠绿的柳树上,站着两个爱唱歌的黄鹂。</h3><h3>师:你再听听这声音,那声音……</h3><h3>生6:那声音明亮极了。</h3><h3>师:是啊,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大家都是在先说黄鹂,再说翠柳,这个孩子怎么样?这个孩子会把它倒过来。这就是语文,唉,我注意到,刚才大家的语言描述不尽相同,但是,你们描述当中的侧重点还是各有不同的。有人……有人……听到的重点是那动听的声音,歌声,如果是这样的画面的话,我们放到这行诗中,该怎么读?怎么就读出来这种让人一听就有悠长的声音,美妙的歌声。</h3><h3>找生读。</h3><h3>师:把叫声,声音读得再悠长些会更好,你来试试。</h3><h3>生再读。</h3><h3>师:真好,继续。谁再来?</h3><h3>生读。</h3><h3>师:掌声送给他。</h3><h3>学生读。</h3><h3>师:掌声送给他。</h3><h3>师:我们一起把那歌声再悠长些,好吧。</h3><h3>生:好。</h3><h3>老师领读。</h3><h3>生读。</h3><h3>师:刚才还有孩子注意到了那色彩斑斓的画面,有黄色的鸟哇,有翠绿的柳哇,如果我想把这样的画面告诉别人,那又该怎么读?</h3><h3>生读。</h3><h3>师:掌声呢?</h3><h3>师:可见,最好的朗读是什么?最好的朗读是把你想突出的意思,强调的意思巧妙地给了别人,这就是朗读。</h3><h3>师:来,接着看,第二行。试着刚才的方法,再来试试,在第二行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h3><h3>生:天上有一排正在飞翔的白鹭。</h3><h3>师:他注意到了白鹭的动作,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我喜欢,继续!</h3><h3>生:有一排美丽的白鹭,在蓝蓝的天空上飞翔。</h3><h3>师:是啊,它的画面中不仅有洁白的鸟,还有蓝蓝的天,色彩多么丰富,来✘✘。</h3><h3>师:来,李玉伟</h3><h3>生:蓝蓝的天上有一排美丽的白鹭。</h3><h3>师:瞧瞧,她马上把语言倒装过来,意思是一样的。</h3><h3>师:这时候我忽然想和大家合作来读一读这两句,好不好。我读第一行,你们读第二行,好不好?看看咱们是否和谐?</h3><h3>师:两个黄鹂鸣翠柳</h3><h3>生: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师:我想说的是这鸟儿叫得多好听。你想说的是:</h3><h3>生:这个白鹭是多么有力呀。</h3><h3>师:(提示)这个白鹭飞得多么有力量。</h3><h3>师:听,两个黄鹂鸣翠柳,</h3><h3>生: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师:我想说的是:那黄黄的鸟啊,那翠绿的柳呀,多美。你想说的是,</h3><h3>生:那美丽的白鹭飞上了蓝蓝的天空。</h3><h3>师:色彩。</h3><h3>生:斑斓。</h3><h3>师:我们刚才的读,把这两行放在一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发现。来</h3><h3>生:他们两行都在说鸟</h3><h3>师:啊,它们两行都提到了鸟,你仔细看看,</h3><h3>生:第一行的黄鹂在碧玉一样的的柳树上。</h3><h3>师:好,继续</h3><h3>生:那两行的前面两个词都是数量词</h3><h3>师:两个对</h3><h3>生:一行</h3><h3>师:真是这样的</h3><h3>师:来,继续</h3><h3>生:最后两个字都是写地点。</h3><h3>师:对呀,后面写翠柳、青天都是写地点</h3><h3>师:是呀!瞧瞧,杜甫在草堂上一共写了四首诗。唯有这首诗老妇孺皆知,千古流传,原因就在这儿。多么色彩丰富,两两相对的诗句。我们来试试:</h3><h3>师:我说两个,你对</h3><h3>生:一行</h3><h3>师:我说黄鹂,你对</h3><h3>生:白鹭。</h3><h3>师:我说鸣翠柳,你说</h3><h3>生:上青天。</h3><h3>师:来,看第三行诗句。看看,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这一句的确有点儿难度。当你抓住景物无法完整看到,想象画面,或者是用语言无法准确的去表达。宋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看看插图。西岭在哪儿?</h3><h3>生:看图。</h3><h3>师:你用手指指,用手指指。</h3><h3>师:就是这连绵不断的高山。你再看一看,雪在哪儿?说</h3><h3>生:高山上面。</h3><h3>师:那窗户怎么就把它们包含了呢?你再看看图。换个人</h3><h3>生:毛茸茸的积雪盖在了连绵不断的山岭上。</h3><h3>师:毛茸茸的积雪,你给它再换一个词好吗?</h3><h3>生:雪白雪白的积雪盖在了连绵不断的山岭上。</h3><h3>师:这样就准确多了。继续。</h3><h3>生:软绵绵的积雪盖在连绵起伏的山顶上。从屋里往窗外看,好像窗户上有连绵起伏的群山。</h3><h3>师:掌声在哪里。</h3><h3>生:鼓掌。</h3><h3>师:瞧瞧。当你自己连不成句子的时候,再看看图画,再看看诗句。这样你的语言,你的画面就更真实了。我们再看最后一行。两种方法都结合在一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h3><h3>生:很多船停在门前。</h3><h3>师:很多船停在门前,这是他从图画上直接看到的。继续。</h3><h3>生:门前停着很多驶向东吴的船。</h3><h3>师:门前停着许多驶向东吴的船。你来</h3><h3>生:门口停泊着前往远在千里远在东吴的船。</h3><h3>师:你是怎么知道是远在千里呢?</h3><h3>生:因为是万里船。</h3><h3>师:掌声送给她,是不是我量了量从东吴直接到这里?</h3><h3>生:不是</h3><h3>生:万里就是形容很远。</h3><h3>师:那千秋雪呢?</h3><h3>生:就是雪非常非常厚</h3><h3>师:那我说千堆雪,千层雪。</h3><h3>生:无论何时都不化的雪。</h3><h3>师:是呀,一年有几个秋天</h3><h3>生:一个</h3><h3>师:那一秋就是。</h3><h3>生:一年</h3><h3>师:放开声音说</h3><h3>生:一秋就是一年。</h3><h3>师:看看,这就是你们的风采,把我都急出汗了。那一秋就是一年,那千秋呢?</h3><h3>生:千年</h3><h3>师:那看来千秋雪就是千年不化的积雪。就像这样的千秋雪,万里船。像这样的写法我们以前都见过吗?</h3><h3>生:飞流直下三千尺。</h3><h3>师:是呀,三千尺,谁也没去量一量。</h3><h3>师:好,继续</h3><h3>生:桃花潭水深千尺。</h3><h3>生:疑似银河落九天,</h3><h3>师:继续。</h3><h3>生:万径人踪灭,</h3><h3>师:前面还有一句,他启发你啦,说。</h3><h3>生:万条垂下绿丝绦</h3><h3>师:来,孩子们,从你们想象的画面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杜甫做这首诗的情景。当年杜甫历经了近八年的战乱,好不容易战乱结束。生活安定啦,他的心情高兴极了。坐在自己的草堂前,抬头一看,咦,高高的柳树上:</h3><h3>生:站着两个黄鹂在唱歌。</h3><h3>师:于是他脱口而出,说出这样的诗句:</h3><h3>生:两个黄鹂鸣翠柳。</h3><h3>师:往远处看看,他再看蓝蓝的天上,他看见。</h3><h3>生:白鹭在天空自由的飞翔,</h3><h3>师:于是,他脱口而出。</h3><h3>生: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师:走到窗前,透过窗子向外看去。他看见,窗外:</h3><h3>生:窗外西边的山岭堆积着千年不化的积雪。</h3><h3>师:他看见窗外西边的山岭堆积着千年不化的积雪。于是,他这样写道。</h3><h3>生:窗含西岭千秋雪,</h3><h3>师:走近再看看门口,咦,他又看到。</h3><h3>生:门前停着许多开往东吴的船。</h3><h3>师:于是他就吟道</h3><h3>生:门泊东吴万里船。</h3><h3>师:是呀。所有的诗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画。那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以后再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一定可以脱口而出。</h3><h3>接下来生看图对诗</h3><h3>师:这样的情景?</h3><h3>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师:这样的情景呢?</h3><h3>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h3><h3>师:瞧瞧。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画。怪不得人们常说诗情画意,诗情画意。原来诗和画真的就是一家呀!</h3><h3>师:好了。那么你下了课可以把这首诗和你看到的画面讲给别人听。如果你觉得这个太小case了,那么你可以把我们学过的这首诗(出示《绝句》)变成画面,讲给周围的人听。接下来进入我们的写字环节。(出示生字)。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四个字。一个读</h3><h3>生读:绝。</h3><h3>师:读</h3><h3>生:岭,含,吴。</h3><h3>师:我倒觉得这四个字可以分两组进行学习啊,有没有主意?</h3><h3>生:有。</h3><h3>师:你们张嘴一起说吧。</h3><h3>生:左右结构,上下结构。</h3><h3>师:左右结构一组,上下结构一组,对吧?我们就看上下结构,这一组比较简单。对比,你发现了什么?</h3><h3>生:“含″是上大下小,“吴”是上小下大。</h3><h3>师:一个上大下小,一个上小下大,发现了大小的不同,好,不错。下一句。</h3><h3>生:第一个是上宽下窄,第二个是上窄下宽。</h3><h3>师:你和我刚才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是吗?好,坐下。继续!</h3><h3>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有个口字旁。</h3><h3>师:哎?都有个口,这个口和我们平时写口的时候一样吗?</h3><h3>生:不一样。</h3><h3>师:比平时写的要扁。好极了,再看,第二组,你又发现了什么?</h3><h3>生:都是左窄右宽。</h3><h3>师:是这样的,继续。</h3><h3>生:都是左小右大。</h3><h3>师:你也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h3><h3>生:都是左低右高的。</h3><h3>师:他不仅注意到了宽窄,还注意到了高低的不同,都是左低右高的,真不错!来伸出手,跟宋老师写两个字。</h3><h3>我们先来写“含”字。(师在黑板上示范,边写边指导)这个字注意上大下小,从竖中线起笔,撇,捺,要舒展。横撇,横要在横中线上。既然上大下小,口,要往里收一些。</h3><h3>好,我们写第二个“岭”字,左低右高。“山”,不可太大,倾斜向上。撇捺,因为左边有“山"了,右边不可太舒展,收一点。注意,右边还有一点。</h3><h3>学生写字</h3><h3>师:注意写字的姿势。手放平。腰挺直。对照你们的发现,看你做到了几点。如果你认为自己做到了一点,你就在下面得一颗星,如果你认为自己做到了两点,得两颗星,如果你认为全做到了,你自已就得三颗星。好。写一个“含″和一个“岭"就够了。</h3><h3>好,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有没有?(拿一个学生的字展示)xx,好,没有写好的同学,抱臂坐端正。</h3><h3>这样是不是能看见了?好。谁来给他评评,你认为他的“含″字能得几颗星?</h3><h3>生:三颗星!</h3><h3>师:说说看。</h3><h3>生:因为“含”这个字上大下小,这点他做到了,口要扁,他也做到了,撇捺要舒展,他也做到了。</h3><h3>师:是不是这样的?。好掌声送给会评的xⅹ,会写的xx。</h3><h3>刚才评完了“含″字,我们在看“岭″字。</h3><h3>师:谁来给他评评,你认为他能得几颗星?注意说出理由。来,xx。</h3><h3>生:二颗星。</h3><h3>师:说说看。</h3><h3>生:老师说的,……</h3><h3>师:不是,是你们发现的。</h3><h3>生:左低右高,做到了。嗯……</h3><h3>师:看一看标准。</h3><h3>生:右边的“令″也窄了。</h3><h3>师:是这样吧。掌声送给王xx。</h3><h3>(再出示一些学生作品)</h3><h3>这个字怎么样。掌声在哪里?</h3><h3>师:直接说几颗星就够了。王xx可以得几颗星。三颗星是吧。如果这个“含"字,撇捺,收笔在横中线上。是不是就更舒服了?</h3><h3>(出示字)这个字怎么样?掌声在哪里?</h3><h3>(出示字)这个孩子是四个字。这四个字怎么样。如果认为好的话,掌声送给他。</h3><h3>(出示字)他只写了一个字。它这个字写的是相当漂亮。好掌声送给他!</h3><h3>最后。宋老师写的字还是……应该向你们学习的!这4个字每个字写两遍。</h3><h3> (下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