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李相超</h3> <p><b>三、谁是“王君可”</b><br> 参与东征人员中,只有一人最符合传说中“王君可”的情况,即左武卫将军王君愕。《旧唐书·列传四十》《新唐书·列传四十一》都明确为王君愕及其子王及善做了传记,由史书记载结合《大唐故幽州都督邢国公王君之墓志铭》(王君愕墓志)可以得知:王君愕为河北邯郸人,祖父王泽为北齐冀州(今河北衡水)司功参军,父亲王节为隋行唐县(今河北行唐)主簿,墓志记载其家风正统井然,年少时即有才干气节。隋大业末年,并州(今太原西南一带)人王君廓掠夺邯郸,王君愕劝说其不应肆意掠夺,应据地拥兵以投明主,并让其屯兵井陉山,君廓听从了建议。一年多之后,王君愕与王君廓率万余人归顺李唐,被封为大将军兼领校尉。后因功被拜上柱国(只是勋级,正二品),授玄真府别将,封新兴县开国侯,又被任命为左翊卫中郎将,进爵为公,拜右领军将军,又转为左武卫将军。征伐高句丽时,王君愕冒飞石、拔敌旗,勇冠三军,但不幸于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战死于辽东驻跸山(今海城营城子附近,一说大石桥海龙川山城附近),享年51岁,被追封为左卫大将军、都督幽、易、妫、平、檀、燕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进爵邢国公,食邑三千户,赏绢布一千二百匹,赐皇室高官棺椁,派鸿胪卿监护丧事,当年十月十四日陪葬昭陵。唐初禁军之中,左右屯营驻扎玄武门外,为十六卫府之首,王君愕以左武卫将军(从三品)身份领皇帝亲军左屯营兵马,平时掌宫禁宿卫,战时为帝王亲军卫队,可以说职位险要、责任重大,也足以彰显其为人忠诚、处事谨慎,这也是其战死后封赏甚重的原因,几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程知节(咬金)、秦琼等在世时比肩;同时,王君愕的官职及所领军马,也成为了随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明证。所谓因重要而知名、因忠贞而知名,具有一定影响力却又未被世人皆知,大概是王君愕成为“螃蟹搭桥”传说主人公的缘由之一。王君愕墓志中另载:“两*双戟,参妙穷神;八阵九攻,冥符阴契”,笔者暂不能确定其为历史写实或是虚夸比拟之言,若为写实,许王君愕所用兵器为“双戟”,非为“大刀”。<br> 两《唐书》王君愕及其子王及善传记中另提及一人——王君廓,据《旧唐书·列传十》《新唐书·列传十七》记载,王君廓为并州石艾(今晋中昔阳县)人,少年孤贫,无德行、爱偷盗,喜欢背形同渔具、内设倒刺的竹篓,遇到卖丝绸的就用篓扣头,使其无法摆脱,随即夺走丝绸,而原主不知被谁劫夺,成为乡里大害。大业末年,王君廓想聚集兵马做强盗,其叔父不与他同去,就诬陷别人与婶母私通,与叔父共同杀人后落草,聚集千人后劫掠长平(今山西高平)、夏县(今山西夏县),诈胜丁荣后又与贼寇劫掠虞乡(今山西永济县虞乡镇),被迫假意投降宋老生,却夜间私逃。后投降李密不受重用,又归顺唐朝,渐立功勋,先后授职上柱国、代理河内太守,封为常山郡公,迁任辽州刺史,徙封上谷郡公,晋爵彭国公,镇守幽州,与庐江王李瑗交好。李建成事发,君廓故意怂恿李瑗谋反,又设计缢杀李瑗,拜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加左光禄大夫。王君廓在任不守法度,长史李道玄多次以律法约束,遂心怀疑惧,后被征召入朝,至渭南(今渭南临渭区)时杀驿站官吏,逃往突厥途中被乡民所杀,死后被废为庶人。综合来看,此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品行极为低劣,生时为乡民不齿,死后免官削爵,完全符合负面人物的典型特点,纵使葬身鱼蟹之口亦无人怜之。可以说,王君廓比勇冠三军的忠勇之将王君愕更符合传说中“王君可”的形象,其自武德五年(622年)平定刘黑闼之后一直镇守幽州,后为幽州都督,又有传于两《唐书》,或为演义小说作者借用,或河北民众世代所知所恶,但其已于贞观元年(627年)身亡,没有参与征东,不经意间王君愕“代其受过”,成为了葬身蟹腹的“大刀王君可”。<br> 明罗贯中有《隋唐志传》,其中的“王君可”为“十八杰”之一,使青龙偃月大刀,清褚人获将其改编为《隋唐演义》,描述“王君可”为河北五柳庄人士,原是绿林豪杰,貌似关羽,使青龙刀;清如莲居士小说《薛仁贵征东》中“王君可”从太宗出征辽东,留狮子口看守战船,受风寒而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评书演员陈荫荣根据源于明《大唐秦王词话》、清乾隆《说唐演义全传》等书籍的清末评书《隋唐》,创作了《兴唐传》,该评书中“王君可”相貌堂堂、仗义疏财,使一口青龙大刀,为瓦岗山五虎上将,劳苦功高。由此可知,“大刀王君可”人物或源于明清后的隋唐演义小说,为正史中无德之辈“王君廓”及忠勇之士“王君愕”两者形象相结合的产物。</p><p><br></p><p><br></p><p>李相超,男,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文学学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现就职于盘锦高新区管委会,喜好文史。<br></p><p><br></p><p><br></p><p>参考资料:<br>1.刘昫等《旧唐书》<br>2.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br>3.司马光等《资治通鉴》<br>4.吴兢《贞观政要》<br>5.王溥《唐会要》<br>6.杜佑《通典》<br>7.张说、张九龄等《唐六典》<br>8.金富轼《三国史记》<br>9.一然《三国遗事》<br>10.董诰等《全唐文》<br>11.《大唐故幽州都督邢国公王君之墓志铭》(王君愕墓志)<br>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br></p><p><br></p>